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12.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
P1、洛阳有“四宝”:第一宝是洛阳牡丹,第二宝是唐三彩,第三宝是洛阳水席宴,第四宝是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像一个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博物馆,既是历代能工巧匠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又是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结合而成的奇葩。 P2、步入龙门风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横跨两山之间的龙门大桥。此桥是座三孔石拱桥,桥西头涵洞上镌刻有陈毅元帅手书的“龙门”二字。 P3、真正的龙门石窟景点从这里开始。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山(东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形成一座壮丽的门阙。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 P4、龙门博物馆位于龙门西山茂林之中,博物馆的藏品主要为龙门石窟艺术及周边自北魏至唐的重要佛教文化遗存,造像,题记,精美绝伦,举世罕见。 P5、龙门禹王池曾是龙门一景,清清的泉水,不停流淌。如今已是“水枯石烂”。
P6、这是潜溪寺,它是我们进入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潜溪寺洞高、宽9米多,进深近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约1300多年的历史,因在凿洞时地下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溪流而得名。 P7、洞内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额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两侧为二菩萨、二天王。 P8、通过潜溪寺后,在路旁右侧有一敞口石龛,正壁上嵌有一块宋代陈挎写的“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草书石匾。这是北宋道士陈传所书。陈传是一个仕途落魄,以隐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赏识的传奇式人物。
P9、看过石匾,南行数十步,进入一座幽静的院落,院中有并排坐西向东三座石窟,即宾阳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称)。宾阳三洞是由三个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 P10、宾阳北洞,此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高近10米,结跏跌坐,双手平分指天、地。称作“施无畏印”即天地之间唯我独尊。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后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左右两侧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刚强有力。 P11、宾阳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该洞北魏营造。在龙门石窟仅此一例。宾阳中洞高9.8米,进深和宽均为11.10米。正面是以释迦牟尼佛像为主的五尊雕像。 P12、释迦结中国跌坐(为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即:两脚交结,脚背挨着左右股上),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饱满、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这种手势表示说法印。 P13、宾阳北洞,此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高近10米,结跏跌坐,双手平分指天、地。称作“施无畏印”即天地之间唯我独尊。 P14、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后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左右两侧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刚强有力。 P15、看过宾阳三洞,拾级而上,便是摩崖三佛,摩崖三佛龛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这种造像组合在我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 P16、中间主佛为弥勒,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 P17、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舆论,登基后又自称“慈氏”(即弥勒),推动了弥勒信仰的风行。摩崖三佛龛的开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P18、随着武周政权的垮台,摩崖三佛龛也因此而停工。虽然这组造像是半成品,却为我们了解石窟造像的开凿程序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 P19、离开摩崖三洞拾级而上,即可看到万佛洞。万佛洞的形状是方形平顶,顶上雕一莲花藻井。该洞主尊名阿弥陀佛,有圆光和身光,结跏跌坐在印覆莲束腰须弥座上,一手贴身斜举胸前,一手抚膝。这种手势说明阿弥陀佛在向信徒说法,故称“说法印”。佛背光以上崖壁上雕刻有54朵莲花,每枝上坐一菩萨,姿态生动、富于变化、造型别致、独具匠心。 P20、老龙洞完工于唐代。窟内造像分布无规律,满壁共凿54龛,造像内容丰富。 P21、莲花洞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属于北魏后期作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释迦高6米(为立佛)。两侧为胁侍菩萨,佛与菩萨之间,为侍立的伽叶、阿难。其左的伽叶,身披厚重的袈裟,显示着艰辛跋涉、风尘仆仆的苦行僧形象。他右手执锡杖,这是龙门石窟造像中所独有的。 P22、莲花洞是继宾阳中洞之后开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顶雕有大型飞天环绕的大莲花藻井图案而得名。 P23、洞口北侧上方有一块平面下凹的碑记,上刻两个大字“伊阙”,原为唐刻陀罗尼经,后复刻明代河南巡抚的“伊阙”二字,说明龙门的原称。 P24、在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这个寺内,卢舍那大佛是奉先寺最壮丽的一尊石雕像,它典雅安详地坐在八角束腰式莲座上,其明丽秀雅,雍容高贵的气势,把大唐艺术推向了极致。 P25、奉先寺东西深约40米,南北宽约36米,奉先寺始建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永微六年即公元655年。完工于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12月30日,费时约21年左右。主尊像为结跏跌坐中央的卢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头部高4米,两耳为1.9米高,为龙门石窟最大的佛雕。她那智慧的双眼,稍向下俯视,目光恰好和礼佛朝拜者的仰视目光交汇。由此可见设计者的匠心和艺术魅力所在。传说武则天与卢舍纳大佛的形象几乎完全吻合。可见卢舍那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则天形象的真实写照。 P26、奉先寺北壁天王像和力士像,是龙门石窟的经典之作。
P27、两侧侍立老者伽叶形象严谨持重,少者阿难形象丰满圆润、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萨头戴宝冠、身挂璎珞、肩搭帔帛、下衣长裙有出水之势。 P28、古阳洞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之际。洞内雕刻90%以上是北魏时期的作品,是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洞窟。 P29、古阳洞四壁及窟顶镌满佛龛造像,这些龛像多有造像题记,记录了当时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早像缘由。在金石碑刻艺术中负有盛名的《龙门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结体用笔在隶、楷之间,是隶书向楷书过渡中一种比较成熟的独特字体。《龙门二十品》可以说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所以千百年来为书法家所称道。 P30、药方洞,刻有140个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别的地方也有发现,这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 P31、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