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教育的“中国道路是一条摆脱依附、自主创新之路。它是在不断总结电教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需要从教育管理学的视角出发,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从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活动和管理机制四个层面,深入分析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机构管理发展的经验教训,并进一步反思得失,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一)管理观念:以技术革新教育,引领教育实践 电化教育机构的管理“不仅仅是简单地提供媒体制作的服务, 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包括新型教育观念、新型的教育组织形态、新型的教育技术活动结构等”。伴随教育信息化改变着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和教育教学模式,电化教育管理应该以技术革新教育,引领教育实践。 (二)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与业务引导相结合 电化教育的管理体制必须联系实际状况,紧密结合国情。“办电教,不从国情出发,很难成功。”“我国的电化教育组织机构管理体制, 随着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有着一个历史沿革的过程。”从根本上说, 我国电化教育现行的管理体制是:在行政上实行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块块系统管理,在业务上实行由上而下的条条系统指导,形成以“块 块为主,条条为辅”的双重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符合重新起步阶段我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引导全国电化教育事业的起步和发展。 (三)管理活动:从直接管理到间接指导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电化教育直接管理的统一运作压抑了学校与教师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电化教育的效果未能充分发挥。因此,电化教育管理活动需要从直接管理调整为间接指导,把管理机构的职能应定位为研究、指导和服务,通过政策指导和调整资源支持力度等手段施加影响。 (四)管理机制:兼顾机构的层次和幅度 在管理机制上,电化教育机构的管理要兼顾机构的层次和幅度,促进机构的和谐高效。透过满眼纷繁的变化,可以看见电化教育机构的一个发展趋势:“那些被撤销的机构, 一般都是其功能可以被其他单位 替代的、可有可无的机构;那些兴旺发展的机构,都是富有活力、不断进取、不断充实新的功能,在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部门。 教育改革对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提出了新要求,新的教育理念要借助于电化教育手段才能更好实现。电化教育组织机构要在管理目标、管理意识、管理方式和管理开拓等方面进行变革,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管理目标:面向服务的追求 电化机构管理要有服务于教育的目标意识,应该坚持“以师生为本”的服务宗旨,努力为学生与教师提供良好的服务,帮助师生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教育的科学发展。 (二)管理意识:科学和人文交融 电化教育管理不同于以协调人和物关系为宗旨的企业管理, 而是以应用技术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换言之,它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因此,电化教育管理必须提倡科学和人文交融的方法与手段,对信息技术的差异和多元性持理解与宽容的态度,更好促进师生持续发展。 (三)管理方式:竞争与合作俱存 在教育管理中,竞争蕴涵着效率,合作意味着发展。只有把竞争与合作联系在一起,才能提高教育的综合实力,发挥整体优势,促成良性循环。 (四)管理开拓:传承与创新结合 在教育管理中,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只有在继承传统之上充分创新,坚持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教育管理工作高效运行。只有继承优秀的教育管理文化,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才能顺应现代教育的新要求。因此,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应该吸取历史上同类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实现电化教育的价值。 |
|
来自: 魅力201 > 《张丽莎191109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