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生同情:生态课堂的基点

 阡陌躬耕 2012-04-07

师生同情:生态课堂的基点

王 鑫 靳家骊

    “同情”是伦理学概念,指人们彼此之间情感上的体验与分享,肯定与接纳,理解与共鸣。生态课堂中的师生同情是指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看问题,互相关切,彼此慰藉,并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对对方的观点表示支持与包容、理解与尊重。师生同情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呈现出生气蓬勃、张弛有度的教育生态场景;使寓居其中的师生双方生命受到鼓舞,并调动自身一切的力量去改善、发展、创造自我,从而收获丰富而有意义的人生。
  用爱浇灌,孕育课堂教学新伦理
  爱是同情的前提。在师生之间的情感生活中,教师的爱起着主导作用。从现象学的角度理解师爱,就是指“教师始终心向着孩子的一种精神意向性行为”。教师的爱如春风化雨,润泽着学生的心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生活。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与教师之间形成了息息相关的亲密关系,更加尊敬与信任教师。师爱还是一种“活性酶”,促使学生将感受到的温暖、安全、尊重等美好情感体验,迁移、转化为强劲的学习内驱力,以更高的学习热情,与教师一同向生命中青草更青处漫溯。
  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建构民主平等、互相尊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将学生视作课堂的主人,自己则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在质疑、探究、讨论、释疑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发展个人潜能。同时,教师还要体察学生的需要,努力构建科学、高效的生态化的教学模式,既让学生愉悦地接受知识,还能饶有趣味地“生产”知识。杭州市下城区的老师们十多年来以教育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遵循生态规律,积极构建生态课堂。他们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的各种条件,鼓励学生动手实验、自由讨论、大胆质疑,形成了教师、知识及学生三者之间互动的课堂生态网络,使每一位身处其中的师生都获得了可持续性发展。
  相互慰藉,构筑生态教育真品性
  在生态课堂中,师生双方处在同一个生态场中,彼此之间的同情关系可以使他们形成互相理解、休戚与共,协同发展的教学共同体。师生之间自动化的情感参与与情绪分享,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多样开放,动态生成的课堂环境氛围。在这种生态化的课堂环境中,师生双方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彼此理解,互相接纳,不断调整自我状态,从而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
  生态课堂离不开教学主体间有效的课堂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不是简单的问答,而是情感的交流与思想的沟通,需要以互为慰藉、互为关爱的师生同情关系为前提。教师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用自己的知识、情感、人格去影响学生与他人,达到视界融合。而在民主平等的对话中,学生能理解教师的喜怒哀乐,从而在心理和行动上与教师达成默契,积极配合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生态课堂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旨归,需要多元动态的评价机制为教学提供正确的导向与有效的激励。科学有效的课堂评价机制必须根植于师生同情的沃土之上,才能散发出生机与活力。因为师生同情使教师在教学中以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多侧面地评价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培养兴趣,发挥特长。多元动态的评价机制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最大可能帮助学生主动地悦纳自己、悦纳同学与教师,最终达到师生之间的思想交融与情感的共鸣。
  教育是生命化的事业,课堂教学是教育的核心。师生同情让课堂充满了人性的关怀,富有了生命品性。师生双方将课堂作为和谐相处、幸福成长的生态体验场,在个性化、情感化的知识养育与心灵滋润中,生命日渐厚重与丰富。
(中国教育报3月30日第6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