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昵称5087900 2012-04-09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为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
     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答题示例1】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答题示例2】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答题示例3】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分)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答题示例4】《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作者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情境氛围,请简要分析。作者由此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东晋时乌衣巷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于达官贵族的房基,偏斜的夕阳在巷口拉长了影子,夕阳残照中,燕子在百姓的屋舍上翻飞。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萧索悲凉的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涂抹出了诗人感慨沧海桑田,繁华不再、人生多变的深意。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答题示例2】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宫苑。砧声:捣制寒衣之声。
     【问】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答题示例3】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答题示例4】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环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鹄飞。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古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问】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答】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跌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鹄”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越中览古》以“只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石头城》以“旧时月”暗转,隐隐反照的是东晋到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
     不同点:《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常见错误:有些考生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这是以前诗歌点评的做法。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这样的解答显然不对。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然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______________的特色。
     【答】平淡质朴(平淡自然)。
     【答题示例3】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答题示例2】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⑴制毒龙。
     [注释]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例一: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此答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例二: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因为“咽”用拟人的手法写泉流之声,以动写静,突出禅寺之静,生动而传神地写出泉流过高石时,水声急变,形象而生动;“冷”字不仅写出日色下青松的色调,更突出了香积寺环境的清幽、静谧,这一禅院寂静空灵之感由这一“冷”字表现出来。
     【此答案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格式
      一、基本概念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包括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等。
      4、写作技巧:(艺术技巧、表现手法)
      包括赋比兴、衬托、用典、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
      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等。
      6、语言特色:
      包括清新、平淡(质朴)、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7、描写:
      包括动、静,点、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远、近、高、低等。
      二、解答技巧
      (一)解题入格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二)答题程式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三、古代诗歌的规范答题
      (一)答题的要求
      1.符合题目的要求
      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就2003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我认为“咽”和“冷”,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的声音,给人一种清幽恬静的感觉,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路过香积寺所领悟到的这股自然美景的喜悦的心情。
      解题的要求是:“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但是,此答案只分析了“咽”,将“冷”置于不顾,又没有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这一解答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2.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诗歌鉴赏虽说是开放型试题,但也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请看下面的答案:
      答案一:分别是“危”和“青”字。“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说明了香积寺的偏僻,无人知,快没人继承这所寺庙,突出了“危”字。而“薄暮空潭曲,安禅制屠龙”体现了“青”字,在此环境下,来制“毒龙”,突出了“青”字。
      此答案与文本不符。诗眼错,分析错,无意境。
      答案二:分别是“咽”和“冷”。作者经过香积寺写了所看到的一派景象,尤其突出第三联中的描写景物的凄惨、阴凉,从中写出了当时一种对世俗欲念的不满情绪,突出世态阴凉、冷漠与无情。
      分析欠准确,意境不准确。
      答案三:分别是“咽”和“冷”。本诗写出了诗人经过香积寺的所见、所闻、所感,“泉声咽危石”,一个“咽”字,突出了香积寺的静,泉声动听;“月色冷青松”,“冷”字用得精妙,显得青松的苍劲、挺拔,从而更突出寺的冷峻。
      无意境,分析欠准确。
      答案四: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作为山水田园诗派,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一幅幽静恬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静字,而咽冷将泉声月色动静结合,同时照应前后联。
      诗歌鉴赏,应结合原诗的语言,不能架空分析。此答案没有结合原诗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五:分别是“咽”和“冷”。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咽和冷字,深深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凉心境,作者厌恶世俗的繁杂,渴望一种清净、安宁的生活。
      没有诗眼的分析,只有分析的结果,没有分析的过程。
      (二)答题的角度
      1.题目开口面小的,按规定的角度切入。
      请看下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此题的开口面很小,只要从“折柳”切入作答即可。请看所给的参考答案:
      “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题目开口面大,可自选角度切入。
      请看下题:
      阅读下文,试从一个角度切人,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2002年上海试题)
      虞美人·听雨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解答此题,不要面面俱到,围绕一点写即可。例如从内容、形象、线索、语言风格等等方面均可。
      参考答案:
      ①从谋篇行文的角度看,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为顺叙;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因此,词中的三幅画,是紧密相连的,当我们读到第三幅画时,只会感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词的结尾,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的一生。
      ②从线索的角度看,这首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词的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是慨叹目前的境况,它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听雨”作为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
      ③从组材的角度看,作者非常高明。作者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度过的。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其写作的高妙之处在于:作者没有用抽象的叙述来进行概括,而是从自己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经历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通过它们,形象地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其概括本领是极其高明的。
      (三)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请看2004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A.游子思归乡。【前为观点,后为理由】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例如,解答200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字的妙处。先分说】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再总说】。【此答案从用词之妙分析其效果】
      3.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先总说】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
      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并且举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算是一种提示。6分共两问,设问指向明确。第一问“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有些考生可能对“细节”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指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所体现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表现中的“行动”——“又开封”;“析”至少应该解释一下含义。第二问“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问得平常朴实,学生容易回答出来:作者开封,显然是查看这封因时间“匆匆”、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惟恐漏掉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例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析】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
      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第一问2分。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即可,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如有学生比较了高下,或认为两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应给分。但只说哪个字好,或两个字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给分。第二问4分。解释意思2分。把晨光说成夜景扣1分。舟次镇江是看不见海的。古人用“海”字与今人不同,此处不要求落实,故“海”字不设扣分点。分析情景关系2分。
      训练平台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葛天民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作者在这首诗中“扑”和“护”字用得很巧妙。你认为巧妙在哪里?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在诗中作者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注重炼字寄寓感情。一个“扑”字和一个“护”字,把“风”和“柳绵”写得很有人意。花落时,让风去扑救它,表现出了诗人对春色的挽留;让柳棉去护春寒,而柳绵又无力,寄寓了诗人怅惘而无可奈何的感情。(这首诗一开始就紧扣春雨的特点写出了一个苍茫的空间,暗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下文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的惜春之情。本诗构思新颖,用语精当,借景抒情)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其一)春望
      杜甫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无赖春色到江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即遣花开深造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便教莺语太丁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以上两首主题相同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其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
      便教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花鸟”。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都应给分。如说相同,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或说不同,《春》诗中“花鸟”与诗人情感已一同“溅泪”、“惊心”,情景融为一体,而《绝》诗中以“花鸟”无情反衬诗人的“客愁”,以景衬情,更突出首句的“愁不醒”;或说出同中有异。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①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②并具体分析写风的活动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答:①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②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①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
      ②欢:指的是酒。《易林》“酒来欢伯,除忧来乐。”
      问: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最后一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第二句描绘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最后一句写出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散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答:“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答: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对比(或“对照”、“呼应”)。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