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诗歌鉴赏之试题类型的答题思路

 liubaoliang 2012-04-20

高考诗歌鉴赏之试题类型的答题思路

   本来历年选入试题的古诗词所抒发的都是人之常情,文字较浅易,切入角度较小,回答起来也并不是很难。但答题的结果年年失分严重。究其原因是,近年采取“综合能力评价的方式”设计题目,较有层次,因此评分标准可操作性强,如考生答题不规范,泛泛而谈,极易漏掉一些要点,造成整体“意会”,“言传”不到位。
    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会丢分。
    为使考生在备考中训练有素,高考临场发挥得好,下面根据近几年高考鉴赏题问答类型,归纳成几种模式,供大家选用。
  (1)“诗眼”型题 
    设问方式:
    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 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潮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潮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
    [答]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下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下同。)
 (2)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2004年高考天津卷要求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客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意境含物、情、意三个方面,三者各自侧重,分出三种类型:
  ①物境:景重,情浓,意淡,如韦应物《滁州西涧》。
  ②情境:情重,景散,意明,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③意境:意重,情浓,景淡,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答题时要三者皆说,只是有所侧重而已。
  答题要点:
  ①找出诗中的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哀伤、悲愤、沉痛,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
  示例:2004年广东卷杜甫《江汉》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答]①小第二联中的“片云”,远浮天边,喻诗人漂泊他乡;永夜的“孤月”,喻诗人与月共远同孤。第三联中用'“落日”喻暮年;“秋风’’是实景。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孤寂冷清的意境。③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
中可看出诗人不服老、不怕病,洋溢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用世的精神;同时从尾联看,诗人有一种老当益壮的情怀,但一生漂泊,终被遗弃,大有连一匹老马都不如的怨愤之情。
(4)形象型题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或划画了什么形象。
 ②刻画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于法。
 ③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④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
    解答提示:古诗词的形象,一般指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的形象,分析诗词的形象,要根据诗词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形象蕴涵的哲理。通常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题思路可以先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中心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内容对这个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答题要点:
    ①什么样的形象。
    ②形象的基本特征。
    ③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    
示例:2005年高考浙江卷问: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与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人暮犹愁热,低头深藏碧伞中。”两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试简析两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特点。
    [答:拟人表现手法。杜诗的“绿荷”因“恨”而 “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而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5)语言特色型题
    设题方式:
    ①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②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解题提示:这类题,不重在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因此要学会运用答题用语。
    答题要点:
    ①用一两点或一二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请分析孟洁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舂江正渺茫。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畅”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涛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浓而不直露,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活;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问,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人肠”抒了离情又不直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
(6)主旨型题    
设问方式: 
   ①关于这首诗同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②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词中有关诗句,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解答提示:诗言志,总是发抒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同的内容,应分折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
    答题要点: 
 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②抒发或寄托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示例:2004年高考全国卷Ⅳ指明五代?欧阳炯《江城子》一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所史沧桑。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还。“空有姑苏台上月”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下月亮高挂了;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了。
 (7)技巧型题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解答提示: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前面说过的一些表现方法。
    ①明辨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②辨明表现手法,A.衬托,对托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三种;B.象征;c.烘托;D.白描;E.虚实结合;F动静结合;G..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等。:
    ③审清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顶针、互文等。
    答题要点: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示例一: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诗世人评它“善于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在表现形式上有过人之处,请品析之。
[答]这首诗确有过人之处:一是前幅句间工于对仗,首句写水光、晴日,次句写山色、雨天,显示出一种对称美。二是句中情景交融,句问情景相对;“水光潋滟”、“山色空濛”描其态,“晴方好”、“雨亦奇”抒其情: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之情表现无遗。
后幅的形象比喻和总体评价更是喻人之所不能喻,道人之所未能道:诗人跨越人与物的界线,把西施不同打扮与西湖的不同风光联系起来,西湖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总相宜”,各有一番风韵。诗人借寻常事作惊人语的艺术技巧,实是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
    示例二:阅读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①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②试从“静”和“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 
[答]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拄,以此表现雨后水面的平静。 ②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风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上面就七种鉴赏题型,分别作了提示,反复强调的是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不要漏掉一些要点.尽量做到答题到位、规范、不丢分。当然,具体鉴赏、作答时也不能硬套,仍要注意灵活性、准确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