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板桥为什么要说“难得糊涂”

 @春花秋月@ 2012-04-09

郑板桥为什么要说“难得糊涂”  

2011-12-28 15:11:35|  分类: 人生感悟 |字号 订阅

 

 

              郑板桥为什么要说“难得糊涂”

   人这一辈子,都是从不断做事中走过来的,人们在不断做事的实践中,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别忘了适可而止,千万别过了头。”为什么?俗话说的好,凡事都有个“度”。这个“度”,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界限”或“红线”之类。谁要是不信这个理,把“度”不当回事儿,非要踩这条“红线”,对不起,麻烦事肯定会找上他的门来。

  由于“度”的启发,笔者联想到“聪明人”和“糊涂人”这档事情上来了。世上的人都想做聪明人,没有一个人会想做糊涂虫,这是人之常情,谁都免不了这个俗,笔者自然也在其中。说到这里,笔者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郑板桥。郑板桥是清朝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官至七品。官虽不大,但为官清正廉洁,颇受百姓拥戴,但也因此而被摘了乌纱。此人诗文书画造诣颇深,远胜政绩,被世人誉为扬州八怪之首,但终了还是落魄为沿街卖画之人。综上所述,说郑板桥是一个聪明人,大概不会有人反对。但一个聪明过人的人竟然会喊出“难得糊涂”这样的话来,笔者以为,这绝不是郑板桥一时心血来潮,哗众取宠之言。但他为什么会喊出这句出乎人们意料的话,查遍有关历史文献,却找不到他本人只言片语的解释,时人和后人虽多有考证,但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笔者从郑板桥个人一生的经历中,觉得有一种可能是他会说出这句话的成因,对否?不敢自以为是,愿与同仁们切磋交流。

   郑板桥的一生,有政绩,有文才,曾经被时人、后人津津乐道为一代名人。但他也被罢过官,也沿街卖过字画,可谓经历丰富,风雨坎坷。面对这样的坎坷人生,郑板桥也许对人们常说的那个“度”有了深悟,于是,这才百感交集、无限感慨地喊出了“难得糊涂”这句醒世恒言。意思是,做个聪明人好啊,但聪明人若能有点糊涂岂不是更好。笔者觉得,郑板桥的这句话,是专门说给天下所有的聪明人听的,是对聪明人发自肺腑的一种规劝。为什么?因为,只有真正的聪明人才知道聪明人有点糊涂的好处,而真正糊涂的人却从来不知道什么是聪明。“难得糊涂”这句话里,郑板桥也许还隐含了另一层意思,即聪明人有一点糊涂虽然更好,但聪明人要变得糊涂一点,那比人要聪明更难。究竟“难”在哪里,郑板桥本人没说。笔者以为,这也许是郑板桥有意要给天下所有聪明人和所有一心追求聪明之人去探究的一道悬疑题。可能有人会说,郑板桥这人真是的,你把“难”的答案直接说出来,使聪明人少犯或不犯撞“度”墙,踩“红线”的错误,那不是更好吗?但笔者觉得,如果郑板桥真的那样做了,那郑板桥就不是郑板桥了。为什么?因为郑板桥清楚,天下所有的聪明人原本都不是真正的聪明人,充其量只能称他们为“准聪明人”。而准聪明人差不多都有一个不治的痼疾,他们只相信自己,通常很少能开怀纳谏。对准聪明这类人,要想让他们接受别人的规劝,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自己在生活的摸爬滚打中多碰一些“钉子”,多遭一些磨难,多受一些委屈,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的头脑才比较清醒,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会心悦诚服地认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是一剂不可多得的、治病救人的良药。

  呜呼,知道做人要有一点糊涂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一心只想着聪明而不想有一点糊涂的人,才是真正的糊涂人;做个聪明的糊涂人,才是真正会享受生活的幸福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只能是一个悔之晚矣,向隅而泣的人。

在此写入博客日志…… 

 

2011年11月27日 - gsh2038 - 不知有汉者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