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談談不花錢的體檢---舌診

 金朝陽宮 2012-04-09

舌頭是人體很奇妙的一個器官,一般情況下,它是深藏不露的,大概可劃分到內臟中吧。但如果您身體有點不舒服,想檢查下舌頭,它又可以被方便的查看到。

這樣看來,說它是溝通體內和體外的橋樑也不過分。

 

為什麼說舌頭是身體內臟的外在反映

舌診發展與疾病的發展是怎樣的關係

如何通過舌頭的狀況來瞭解自身健康

 

正是由於舌頭的特殊性,相信很多人都有過檢查舌頭的經歷,別說強調有諸內,必形於外的中醫,就算是西醫,很多大夫也都很重視舌頭的表面狀況,還有顏色等等,並通過舌頭來判斷人體狀況和疾病種類。

 

可能有人要問,現代社會,醫院的檢測手段已經相當豐富,驗血、B超、胸透、CT……舌診如今還有現實意義嗎?

要解釋這事,還要從舌診的發展史說起。

從先人的摸索中大家可以看出,舍診在診斷中所起的作用。

另外,這種方法在現實中的意義。

 

從源頭開始說,舌診的歷史相當久遠,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論述。

比如說心開竅於舌、脾脈系於舌本、腎脈挾舌本之類的論述。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舌診在元明兩代之前並不是普遍。

大夫們看病的時候,主要診斷手法還是切脈。

當然,這種說法也有反對意見,有人就認為,中醫四診望、聞、問、切中的望就是舌診,至少是包括了舌診。

 

這種說法不能一下子否定,但從古代中醫典籍中來看,在元明之前,著書者很少記錄舌頭的形狀、變化、顏色等等(舌象),並且也很少以舌象為辯症依據。

因此,舌診在中國的遠古和中古時代,確實應用不夠廣泛,研究也不深入。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近古,也就是明朝,伴隨著中醫中溫病學派的誕生發展,舌診也迅速的流傳普及,並且作為主要的診斷依據並頻繁記錄下來。

其集大成者是溫病四大家,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

 

那麼,為什麼舌診會伴隨著溫病學派的興起而興起呢?

這就必須要說說溫病學派。在中醫界存在過兩派,即傷寒學派和溫病學派。傷寒學派善用古方,也稱為經方派;溫病學派喜用涼藥,故稱為時方派。

起初,在中醫領域,人們認為溫病也是屬於外感型的傷寒症,但後來大家發現,傳統的傷寒學派越來越難以對付一些大規模的流行疫病。痛定思痛後,對各種熱性病和傳染病有比較深入認識的溫病學派就蓬勃發展起來了。

 

溫病派大師們大多是舌診的高手,比如在王孟英的醫學著作中,就多次提到,

體內有邪火的病人,其舌苔如焦。

在葉天士弟子所記錄的《外感溫熱篇》中,更有17條關於溫病舌診的症狀和病情描述。自此書出版後,就成為了舌診的開山作品和重要的理論基礎之一。

 

解釋完了溫病學派,咱們又回到前面提出的問題,為什麼舌診會伴隨著溫病學派而興起呢?兩者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繫嗎?舌診是不是更適合診斷外感型的溫病呢?

舌診的沃土

 

從單純的診療方法來看,其實舌診的難度並不大,至少和脈診相比不算大,甚至更直觀,更易學

大家都知道中醫切脈是很深的一門學問,如果不是通過多年的勤修苦練,外加師傅的指導和自己的感悟,是很難派上用場的。

但舌診雖然也不易判斷,但只要用心,很快就能現炒現賣了。說到舌診的應用範圍,也絕對不是只有外感型溫病才有效,因為

從臟腑、經絡理論的角度出發,舌頭確實體現出人體內的一些變化和趨勢。

 

為什麼這樣一個簡單實用的方法,卻在上千年的時間內,遲遲沒有得到大面積推廣和有效應用呢?

從舌診和溫病的緊密聯繫中,我們可以獲得一些端倪。

 

在上古和中古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不發達,糧食作物的種類很少,產量也較低,中國百姓的疾病大多和營養不良、挨餓受凍有關係。

尤其是隨著戰亂,會爆發更大範圍內的饑荒。

另外,由於生產工具比較原始落後,人類的遷徙並不頻繁,傳染病也不是很多。

就算有傳染病,往往也因為和土著居民長期接觸,大家逐漸擁有了免疫力。

所以,傳統的傷寒派強調補益,是適合這種社會狀態的。

 

而到了近古時代,記住一個關鍵的年份,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這大概是我們明朝中葉。

世界範圍內的物資、貨幣,包括糧食作物都開始不斷交流轉運。這個時候,隨著玉米、紅薯等高產作物的引進,中國人的營養也得到了更好的保證。

但是,隨著交流的日漸頻繁,本來散居於世界各地的傳染病也開始四處傳播。

包括鼠疫、霍亂、天花、瘧疾等等,而且由於這些疾病擴散很快,所以很多新接觸到的人們還沒有來得及產生出免疫力,因此死亡率很高。

在世界範圍內,甚至有不少民族比如美洲部分印第安人就是因為傳染病,導致種族滅絕的。

 

烈性傳染病的大範圍流行和爆發,給溫病學派和舌診都帶來了發展的契機。前者的發展不難理解,治療方法符合社會現狀,自然會被大家接受。那舌診為何也發展起來了呢?

兩個原因,第一是瘟疫導致患病人數劇增,大家需要一種簡單實用的方法來迅速確定病因。其次,流行病種類劇增,要求診斷方法具備能診斷複雜病情的能力。

 

我們不妨設想三個典型時代,來看舌診的社會土壤。

第一,  東漢末年,瘟疫流行,刀兵四起。儘管也有所謂的瘟疫,但百姓死于饑荒和屠殺的比例顯然更多。

加上當時中醫的發展也屬於起步階段,舌診可能被無意中忽略了。

第二、唐朝末年,中醫的發展雖然日臻成熟,但普通百姓享有的醫療條件和自我保健意識並不強,大部分醫生主要服務于貴族或者強權者。加上百姓的第一訴求仍然是吃飽肚皮,因此舌診也沒有太合適的社會土壤。

第三、清朝太平天國之亂,中國的大門已經被打開,烈性傳染病也隨之湧入,醫學的發展開始進入了快車道,百姓的自我治療意識也提高了不少。再加上大師們的不懈努力,有了這麼多有利條件,舌診當然會隨之盛行起來。

 

從這些歷史經驗不難看出,舌診非常適合一個相對富足、疾病種類較多、百姓健康意識高漲的時代。

比方說現代,舌診就已經成為了很多普通百姓能夠略知一二的技能,不誇張的說,舌診迎來了它第二次發展高峰。

 

說了這麼多舌診的意義,那麼它到底有哪些實際用途呢,下面,我們將說一些舌診的理論和例子,作為大家日用簡單的疾病預防方法,還是非常實用的。

 

舌診的理論

 

說到舌診的理論,當然就離不開葉天士的《外感溫熱篇》。

比如從舌苔和舌質來探究病邪的深淺、根據舌苔的厚薄潤燥來確定治療方法等等……由於該文由文言文寫作,所以艱澀難懂。

估計筆者在這裏引用了,大家也不愛看。所以,還是根據現代中醫的一些書籍整理出來為好。

 

我們知道,舌頭是口腔中的一個器官。舌的肌肉組織構成舌質,

舌的表面覆蓋著一層簿薄的粘膜,在舌粘膜上,有許多大小不等的突起,稱舌乳頭。

舌乳頭主要有三種,這就是絲狀乳頭、蕈(音xùn)狀乳頭和輪廓乳頭。

後兩種乳頭中有味蕾,能感受味覺。

絲狀乳頭的頂端形成一層角化物質,舌苔就是由無數的絲狀乳頭的角化物質形成的

 

中醫舌診主要研究的就是舌質和舌苔。

包括顏色、厚度、乾燥程度、氣味等等。

健康人的舌苔,是薄薄的一層白苔,

仔細觀察可以看到細微的一絲一絲象毫毛樣的結構,就如一層剛剛出土的嫩草。

舌苔每時每刻都在生長,但因吃東西等,舌苔又會不斷地自動脫落。

因此,舌苔總是保持著正常的厚度和結構。

又因為口腔裏有適量的唾液,所以舌苔表面是潤澤的。

 

如果人體處於不平衡的狀態,那麼舌苔的厚薄、乾燥程度、氣味都會發生變化。

比如說,舌苔太少,中醫認為這是傷陰了。

長期營養不良或者感染了其他慢性疾病的人,都有可能出現這種狀況。

 

舌苔的顏色當然也很重要,一般情況下,舌苔為白色,但如果顏色逐漸加深,那麼問題就出來了。

發黃就表示體內有邪熱,比如有炎症發燒,舌苔多半會變黃。

如果是舌苔變黑了,那就很可怕,溫病四大家之一的王孟英,就在其作品中反復舉例,某某病人舌苔發黑,體內邪熱很嚴重,需要大量的清涼藥物降火。

 

還有舌質,正常情況下,舌質是談紅色的,而且有光澤。

如果血虛或者有寒,那顏色就變淺。

如果顏色加深,那就是體內有熱。

這個比較容易判斷,也很容易理解。

還有,如果舌頭上有紫色斑點,或者舌頭上呈現青紫色,那就是血瘀。

心臟病、婦科病等等,都可能出現這種紫色舌頭的情況。

 

關於舌體的形態問題,一般來說比較難以檢查,需要有經驗的醫生來下結論。

一般來說,如果舌頭有些浮腫,那多半是陽虛,

如果舌頭萎縮,多半是陰虛,老人比較容易出現這種狀況。

另外,如果血壓比較高,那舌頭上也會有些感覺,比如麻木,哆嗦等等。

這時候,一定要注意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總的來說,舌診並不是很麻煩,只要自己多觀察,往往都能發現問題,從而及時調理。

筆者將列舉一些常見例子,大家可以對號入座。

當然由於水準問題,資料收集的非常不全面,還請大家諒解。

舌診的例子

 

舌診最典型的例子是地圖舌,也就是舌苔分佈不均勻,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沒有。

中醫對這種舌病早有認識,稱之為花剝苔

民間則更形象地叫它為花舌頭,常見於小孩,這種狀況多半是脾胃功能失調。

比如小孩愛吃冷飲,傷了脾胃。還有挑食嚴重,也容易出現這種狀況。

 

多數患有花舌頭的小孩體重偏低,容易感冒,

按傳統中醫的理論,就是胃氣不足,導致氣虛陰虧。

在日常調理上,患有花舌頭的小孩還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一種是養陰清熱,另外一種是調理腸胃。至於具體方法,還要聽聽大夫的建議才行。

不過,總體來說,對於這些患兒,都應該少吃油膩的食物,比如炸雞、油條等等。

另外,少吃冷飲,最好是不吃,讓脾胃功能逐漸恢復正常。

這樣,舌苔就能逐漸恢復到正常。

 

如果患有花舌頭,還可能有一個原因,就是體內有寄生蟲,早些年很常見。

後來國家衛生部門常年下發驅蟲片,比如寶塔糖等,這種情況在城市中已經比較少見了。不排除一些偏遠農村還有,大家也要注意判斷。

 

第二個例子是米糊舌苔,樣子就好像在舌頭上刷了一層漿糊。

中醫稱這種舌苔為膩苔。

這往往表示病人有痰濕或是消化不良,比如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

以及胃腸炎、風濕病和婦女白帶增多等。都會有這樣的膩苔。

痰濕在現代上班族中間很常見,比如像筆者這樣的,每天坐在電腦前,吃著油膩的盒飯,還有喝著可樂汽水,加上平時不見陽光,不運動,體質偏痰濕的可能性相當大。

 

至於解決方案嘛,這很簡單,讓腿活動起來,管好嘴巴少吃點。

別說中醫理論了,相信這樣的生活經驗,老爹老媽都說過無數遍了。

只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

 

第三個例子是舌下靜脈突起。把舌頭卷起來,本來在舌頭下部有兩條靜脈,

顏色淺淺的,能看到,但不明顯。

如果這兩條靜脈明顯了,顏色發深,那就糟了,心血管系統的毛病應該是少不了。

比如血管硬化,冠心病等等等等。

如果出現了這種狀況,您也別自己調理了,趕緊去醫院看看,省得耽誤病情。

 

第四個例子是裂紋舌,有的人舌面上出現許多裂紋,多數無舌苔,稱裂紋舌,如無不適感,大部分屬於生理性的,不需治療,如在重病後出現裂紋舌,舌紅無苔,且有不適感,亦屬陰虛,需配合藥物治療。

 

其他的例子其實還有很多,不過有的比較難以辨別,有的呢,則是代表的病情種類複雜,不能單純依靠舌診來判斷。這裏就不再列舉了。

一般來說,大家只要遵循一個規律,如果自己的舌頭發生了變化,不管是顏色還是質地,那就要留心。可以諮詢大夫,也可以查閱各種資料。

 

健康的舌頭,應該是潤澤的粉紅色,有一層淺薄的白苔,

舌體不胖不瘦,大小適中,舌體兩側圓潤光滑無齒痕

 

大家沒事多照照鏡子吧,不花一分錢,但相當於一次小型的體檢。而且,在很多不負責的醫院中,體檢的時候也可能是走過場。

沒辦法,浮躁的社會,就有浮躁的大夫,老百姓們只能自己多注意注意了。

http://www./doc_1719-4.aspx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