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身體表現:面部(眼皮)浮腫、油光、易生痤瘡、腹瀉、身重困倦、大便燥結、急躁易怒。 (2)原因:氣虛、運動少、飲冷飲,造成水濕留在體內 。 (3)解決方法:紅豆、薏仁各10克,煮水30分鐘,代茶飲,祛署濕,適合夏天。冬天寒濕則適應用綠色的花椒,煮水泡腳。

 (1)身體表現:善忘、喉嚨發幹、性情急躁、皮膚幹躁、身體疼痛、面色晦暗、口唇發黑、眼圈暗黑、痛經。 (2)原因:血液流動不暢、外傷造成、生氣(肝鬱氣滯就容易造成血瘀)、氣虛、寒冷造成。 (3)解決方法:三七與西洋參各0.5克,打粉用溫水沖服。
 (1)身體表現:記憶力差、思考力差、睡眠不好、容易失眠、容易疲憊、怕風怕冷、天熱手腳溫、天冷手腳冰涼。 (2)原因:失血、脾胃功能差不能吸收營養、思慮過多消耗心脾之血。 (3)解決方法:西洋參30克打粉,龍眼肉300克,攪拌均勻隔水蒸4小時,每天一勺用開水沖服。
 (1)身體表現:眼幹、口躁咽幹、手足心發熱、大便幹躁、眩暈耳鳴、睡眠差、脈搏快、喜冷飲、心煩愛發火、腰膝酸軟 (2)原因:津液不足、熬夜、吃辛辣及吃過多熱性的食物、生大病。 (3)解決方法:生地、沙參、麥冬、枸杞各9克,石斛6克、當歸3克、豬龍骨一節,煲湯服用,一週即可。
(1)身體表現:怕冷、喜飲熱飲、精神不振、睡眠偏多、口唇色淡、毛髮易落、易出汗、大便稀薄、小便清長。 (2)原因:過多吃寒涼的葯、喝冷飲、體質弱、過份暴露在寒冷的環境裏。 (3)解決方法:當歸20克、生薑30克,羊肉500克,煲湯服用。
 (1)身體表現:神情抑鬱、口苦口幹、眩暈、胃口不佳、忽冷忽熱、心煩火大、嘔逆、胸悶肋疼、失眠多夢 (2)原因:思慮重、壓力大(七情內傷:喜則氣散、怒則氣上、優則氣聚、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 (3)解決方法:燈芯草、竹葉各3克,泡水喝,3-5天即可,主要用於突然上火需要疏肝理氣。長期肝氣不疏主要需要調整「喜怒優思悲恐驚」七情。慈悲心是克制七情最有力的法寶,即仁者壽
舌診臟腑部位分屬圖

舌診臟腑部位分屬圖
(1)舌色
①淡舌:舌色較正常淺淡,主虛證、寒證,多見於血虛,為陽氣衰弱、氣血不足象。色淡而胖嫩為虛寒;胖嫩而邊有齒痕為氣虛、陽虛。
②紅舌:舌色較正常深,呈鮮紅色,主熱證,多為裏熱實證。舌尖紅是心火上炎;舌邊紅為肝膽有熱;紅而幹為熱傷津液或陰虛火旺。
③絳舌:舌色深紅,為熱盛,多為邪熱深入營分、血分或陰虛火旺。
紅、絳舌顏色越深,表明熱邪越重。
④瘀斑舌:舌上有青紫色之瘀點或斑點,多為內有瘀血蓄積。
⑤青紫舌:全舌舌質呈現青紫,或為熱極,或為寒證。舌質絳紫色深而幹燥為熱極,溫熱病者為病邪傳入營分、血分;舌質淡黃紫或青紫而滑潤者為陰寒證。
(2)舌形:觀察舌質的老嫩、胖瘦、芒刺、裂紋等。
①老嫩:"老"即指舌質紋理粗糙,形色堅斂,多屬實證、熱證:"嫩"指舌質紋理細膩,形色浮嫩,多屬虛證或虛寒證。
②胖瘦:"胖"指舌體胖大、腫脹,多與水濕停留有關。舌質淡而胖,舌邊有齒痕者,多屬脾虛或腎陽虛、水濕停留;舌質紅而腫脹,多屬濕熱內蘊或熱毒亢盛。"瘦"指舌體瘦小而薄,多屬虛證。舌質淡而舌形瘦者,多為氣血不足;舌質紅絳而舌形瘦者,多屬陰虛內熱。
③芒刺:舌乳頭增生、肥大,突起如刺,多屬熱邪亢盛。熱邪越重,芒刺越大、越多。臨床上芒刺多見於舌尖與舌邊,舌尖芒刺多屬肝膽熱盛。
④裂紋:舌體上有多種縱行或橫行的裂溝或皺紋,多由於粘膜萎縮而形成。裂紋舌可見於少數正常人。舌質紅絳而有裂紋者多屬熱盛;舌質淡而有裂紋者多屬氣陰不足。
(3)舌態:觀察舌體有無震顫、歪斜、痿軟、強硬等。
①震顫:舌體不自主地顫抖,多屬氣血兩虛或肝風內動。
②歪斜:舌體偏歪於一側,多為中風偏癱或中風先兆。
③痿軟:舌體伸卷無力,多因氣血俱虛筋脈失養所致。
④強硬:舌體不柔和,屈伸不利,甚或不能轉動,多屬高熱傷津,邪熱熾盛,或為中風的徵兆。
2.舌苔:舌苔是胃之生氣所現。章虛谷曰:"舌苔由胃中生氣以現,而胃氣由心脾發生,故無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氣,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則土無生氣矣"。吳坤安說:"舌之有苔,猶地之有苔。地之苔,濕氣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濕上潮而生,故曰苔。"現代醫家認為舌苔的形成,主要為絲狀乳頭之分化。絲狀乳頭之末梢分化成角化樹,在角化樹分枝的空隙中,常填有脫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細菌、食物碎屑及滲出的白細胞等,組成正常的舌苔。正常的舌苔為薄白一層,白苔嫩而不厚,幹濕適中,不滑不燥。觀察舌苔內容為苔的顏色、厚薄及潤燥。
(1)苔色:有白苔、黃苔、灰苔、黑苔等。
①白苔 白苔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其他顏色的苔可以認為是白苔基礎上轉化而形成的。白苔一般屬肺,主表證、寒證,但臨床上也有裏證、熱證而見白苔者。如薄白而潤為風寒;薄白而燥為風熱;寒濕之裏證可見白而厚膩之苔。
②黃苔 有淡黃、嫩黃、深黃、焦黃等不同。一般說,黃苔的顏色越深,則熱邪越重。淡黃為微熱;嫩黃熱較重;深黃熱更重;焦黃則為熱結;黃而幹為熱傷津;黃而膩則為濕熱。
③灰黑苔 多主熱證,亦有寒濕或虛寒證。舌苔灰黑而幹,為熱盛傷津;舌苔灰黑而濕潤,多屬陽虛寒盛。灰黑苔多見於疾病比較嚴重的階段。
(2)厚薄:有薄苔、厚苔、少苔、無苔。
薄苔多為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較輕;厚苔多示病邪較盛,並已傳裏;或有胃腸積滯;或有痰濕。苔愈厚表示邪越盛,病情愈重。但舌苔的形成,反映了胃氣的有無,舌苔雖厚,說明胃氣尚存的一面,而少苔常表示機體正氣不足,無苔則是胃氣大虛,缺乏生髮之機。舌面上有不規則的舌苔剝脫,剝脫處光滑無苔,稱為花剝苔,多屬胃的氣陰不足,若兼有膩苔則表示痰濕未化而正氣已傷。
(3)潤燥:反映體內津液的情況。正常舌苔不幹不濕,無苔幹燥為體內津液已耗,外感病多為燥熱傷津,內傷病多為陰虛津液不足;舌苔濕潤表明津液未傷,而苔面水份過多伸舌欲下滴,稱為滑苔,則示體內有濕停留。
膩苔:苔質緻密、細膩如一層混濁光滑的粘液覆蓋於舌面,不易擦去,多屬痰濕內盛。
腐苔:苔質疏鬆如豆腐渣,堆於舌面,易於擦去,多為實熱蒸化胃中食濁,為胃中宿食化腐的表現。
(常見舌象見附圖)
舌象圖譜說明
1.正常舌
舌象:舌質淡紅,胖瘦適中,舌苔薄白而幹潤適度。
2.淡白舌
舌象:舌質淡白,舌體胖嫩,舌苔白色稀薄。
意義:多為胃氣虛弱或氣血不足。
3.蒼老舌糙苔
舌象:舌質淡紅、蒼老、白苔滿佈、微黃、粗糙如砂石。
意義:濕阻脈絡、津不上承、或暴熱傷津。
4.淡白舌白苔
舌象:舌質淡白、白苔滿佈,中部厚如積粉。
意義:陽虛熱浮,可見於陽虛而外感濕熱。
5.淡白舌黑燥苔
舌象:舌質淡白,舌體胖,舌苔灰黑燥裂。
意義:脾失健運、濕濁不化、痰濕上蒙清竅。
6.淡紅鏡面舌
舌象:舌質淡紅而嫩,邊有裂紋,舌面光瑩無苔、平滑如鏡。
意義:胃陰不足或氣陰兩虛。
7.瘀斑舌
舌象:舌質淡紅偏暗,邊有瘀點、瘀斑,舌苔薄白。
意義:瘀血阻絡,氣血壅滯。
8.淡紅花剝舌(地圖舌)
舌象:舌質淡紅,舌體歪,舌苔白膩有剝脫,呈地圖狀。
意義:胃之氣陰兩虛,痰濕阻絡。
9.紅舌花剝苔
舌象:舌質紅而嫩,舌苔白膩花剝,剝脫處光瑩無苔,或罩白色透明苔。
意義:濕熱傷陰,濕濁未化,已傷陰液。
10.紅腫脹舌
舌象:舌質紅,舌體腫脹、胖大、不能縮入口內,舌尖與中部黃苔,舌邊與根部白苔。
意義:濕熱薰蒸,血熱上壅。
11.淡紅紫斑舌
舌象:舌質淡紅,舌尖舌邊多處青紫成片,舌苔白膩不均勻,中間苔少。
意義:氣滯血瘀或久病氣血不續。
12.淡紅舌白厚膩苔
舌象:舌質淡紅,舌苔白厚膩。
意義:氣虛血瘀,痰飲停聚。
13.淡紅舌厚腐膩苔
舌象:舌質淡紅,舌體略胖,白厚腐膩苔滿佈舌面如積粉,表面微有淡黃色。
意義:濕熱阻滯三焦
14.淡紅舌黃糙苔
舌象:舌質淡紅,舌苔黃燥,粗糙如砂石。
意義:胃腸熱結夾濕,濕熱化燥。
15.紅舌黑膩苔
舌象:舌質紅,苔厚膩,邊白黃中間黑色。
意義:虛陽上浮,濕熱內蘊。
16.紅舌無苔
舌象:舌質紅而嫩、中有裂紋,除舌邊有少許殘存之苔外,餘光瑩無苔。
意義:胃腎氣陰兩傷。
17.齒痕舌
舌象:舌質略紅,舌體胖大而齒痕,舌中間有縱裂,苔薄白而顆粒粗松。
意義:脾虛濕滯,兼有內熱。
18.裂紋舌
舌象:舌質略細,多數縱裂如刀割,舌苔薄白。
意義:素有陰虛,真陰不足,虛火上炎。
19.裂紋舌
舌象:舌質淡白透青紫,舌體胖大,中有深裂紋,舌邊裂紋如刀割,舌苔白膩而不勻。
意義:氣血俱衰,腎陰不足。
20.紅舌白腐苔
舌象:舌質紅,舌苔白厚,顆粒粗松,如豆腐渣堆於舌面。
意義:痰食內聚,濕熱蒸騰。
21.紅舌黃腐苔
舌象:舌質紅,有紅點,舌體蒼老,舌苔由白轉灰黃,厚腐堆起,上有橫直裂紋。
意義:濕熱穢濁蘊結於裏。
22.暗紅舌焦黃苔
舌象:舌質紅而偏暗,苔焦黃如鍋粑,厚而有裂。
意義:胃腸熱結,腑氣不通。
23.紅舌黃白苔
舌象:舌質紅,有紅點,苔黃白色,厚積滿佈,如米粉狀。
意義:邪熱濕毒蘊結於裏。
24.暗紅舌黃燥苔
舌象:舌質絳紅晦暗,舌體薄瘦,舌苔厚而焦黃燥裂。
意義:實熱燥結於胃腸。
25.紅絳舌黃黑苔
舌象:舌質絳紅、蒼老、尖有紅點,苔薄白轉灰黃,根部灰黑垢膩。
意義:風痰上擾,痰熱腑實。
26.紅絳舌黑糙苔
舌象:舌質紅絳,有紅點,黑色糙裂苔滿佈,厚積成塊。
意義:熱毒內實,痰熱腑實。
27.紅色點刺舌
舌象:舌質紅,有紅色點刺狀突起,舌苔白膩,表面微黃。
意義:營分鬱熱。
28.青紫瘦小舌
舌象:舌瘦小面青紫晦暗,舌苔白厚腐。
意義:寒濕凝滯,氣血壅滯。
29.絳紫舌光剝苔
舌象:舌質絳紫而暗,舌面光剝無苔。
意義:熱及營血,傷陰阻絡。
30.淡白舌水滑苔
舌象:舌淡而胖,邊尖滿佈白滑苔,中根部黃苔,厚膩粘滑。
意義:腎陽不足;濕濁化熱。
31.紅絳瘦舌
舌象:舌質紅絳,舌體瘦長,兩條黃色垢苔厚積,燥裂成塊,余處光剝無苔。
意義:胃腸熱結傷陰而兼陰虛火旺。
32.紅胖瘀斑舌
舌象;舌質紅絳有瘀斑,舌體腫脹,舌面有破損,苔白滑兼有醬色。
意義:濕毒內盛。
3.舌診的註意事項
(1)病人將舌自然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要呈扁平形,使舌體放鬆,不要卷縮,也不要過分用力,以免引起顏色的改變。
望舌時儘量迅速敏捷地看清舌質、舌體、舌苔、避免病人伸舌過久,必要時可稍休息後再重復觀察。
(2)病人面對光線,使光線直射入口,光線要充足,否則舌質及舌苔的顏色不易分辨。
(3)註意飲食對舌診的影響:如食後因食物的摩擦使舌苔變薄;飲後使舌苔變潤;食溫熱或刺激性食物後,舌質變紅或絳。所以一般不宜在病人進飲食或漱口後立即進行舌診。
(4)註意染苔:如飲用牛奶後苔呈白色;吃烏梅、楊梅、咖啡、陳皮梅、橄欖等可將舌苔染為黑色或褐色;吃蠶豆、橘子、柿子及黃連、核黃素等,使舌苔染成黃色。這些暫時的外物沾染,不可誤認為病理的舌苔。
附:舌診現代研究簡介
舌為口腔中主要器官之一,是由很多橫紋肌組成的肌性器官,外表被有特殊的粘膜,尤其舌背粘膜是組成舌苔的主要部分。舌的血管和神經分佈極其豐富,其粘膜上皮薄而透明,故能十分靈敏地反映機體的變化、消化系統和體液的變化。近年來運用現代知識和方法研究中醫舌診的日益增多,簡介如下:
(1)正常舌象:
淡紅色舌質:由於粘膜下層及肌層中血管及血運十分豐富,使舌肌呈紅色,透過一層白色明帶有角化的粘膜面,而形成正常的淡紅色舌質。
薄白苔:由舌的絲狀乳頭末端角化樹及其空隙中的脫落角化上皮、唾液、細菌、食物碎屑、滲出細胞等形成。
(2)舌象的變化:
①舌質的變化與血液循環、體液狀況、及機體生理失調、
組織細胞代謝障礙有密切關係;如全身機體代償機能失調或機能不足時,就可能出現氣虛的舌象;機體消耗過甚,影響到某些重要物質缺乏時,就出現陰虛的舌象。
淡白舌多與組織水腫、毛細血管收縮、血液減少,血流緩慢等因素有關,常見於貧血,或蛋白質缺乏,尤其是白蛋白缺乏者,亦可見於消化系統功能紊亂,或內分泌機能不全,如腎上腺皮質機能不全等;紅絳舌與毛細管擴張,血液量增加,血液濃縮等因素有關,多見於發熱,尤其是急性感染性疾病,脫水,維生素缺乏,外科手術後,水液平衡失調及昏迷等病人;青紫舌可能與靜脈瘀血,或缺氧而致還原血紅蛋白增加等因素有密切關係,多見於肝臟病、心臟病及癌腫患者。
舌體胖嫩,主要由於血漿蛋白減少,舌組織水腫,且可因水腫、舌體增大或肌張力降低、鬆弛而在舌邊出現齒痕;裂紋為舌乳頭融合及分離而造成的裂隙,可能與舌粘膜萎縮有關;芒刺系由絲狀乳頭向蕈狀乳頭轉化,同時由於粘膜固有層中血管充血擴張,致蕈狀乳頭腫脹,充血而成。
舌質幹燥,是由於唾液分泌減少或伴有唾液含水量降低所致。脫水患者,血液粘稠度增高,唾液水樣分泌減少,故舌面幹燥,所以舌面幹燥是臨床失水的最好指標,是任何原因引起失水的最早表現。
②舌苔的變化與絲狀乳頭增生,角化增劇,細菌的作用,口腔中存在水分多少,以及全身營養狀況,臟器疾病等有關:白苔多為氧氣交換減少,或貧血,攜氧降低,導致組織缺氧,引起舌粘膜代謝障礙和代謝產物增多而形成;黃苔是由於感染等致炎因子和代謝產物的刺激,使絲狀乳頭增生,粘膜表層彌漫的角化不全和角化過度,加上角質碎片和產黃色微生物的作用,以及舌的局部炎性滲出物等而形成,故多見於感染性疾病,傳染病,發熱及一些惡性腫瘤;黑苔的形成是因絲狀乳頭增生更劇,出現棕色角化細胞及黑色霉菌滋生,或腐敗細菌作用於舌粘膜上之壞死物質,或與含鐵微生物結合形成硫化鐵而致黑色,故認為慢性感染,毒素刺激,胃腸功能紊亂,霉菌感染,長期應用抗生素和由於惡性疾病引起口腔健康情況惡化,是造成黑苔的原因,也可見於吸煙過量,口腔衛生差者。
舌苔變厚,變膩,多由於病後食欲減退或進軟食、流質、舌的機械摩擦作用減少,或因發熱脫水、唾液分泌減少,清洗作用降低,影響舌的自潔作用降低,使絲狀乳頭延長,加上角質碎片、滲出物等堆積所致。
綜合目前有關研究資料,舌象變化與下列幾點有關:
①與營養缺乏有關:慢性胃病或慢性腹瀉的患者,由於消化吸收不良,在臨床上可見到黃色或灰色的舌苔。體內消耗過多及代謝紊亂,也可見到舌苔的顯著變化,如各種發熱病人開始多薄白苔,中期多幹黃苔,糖尿病人可見到幹紅苔等。
②與循環系統及血液的質和量有關:高度貧血者,舌質淡白,舌乳頭萎縮,失水、酸中毒、血液濃縮、缺氧者,舌質均呈鮮紅或紫色;血小板減少,舌上可出現紫斑;惡性貧血出現光滑舌。
③與細菌病毒感染及機體抵抗力有關:流行病初起多白膩苔,病勢較重或嚴重時出現紅絳舌;綠膿桿菌所致的敗血症,以光剝舌較多,鏈球菌、葡萄球菌所致的敗血症,則多見黃苔。說明舌象的變化不僅與細菌種類有關,而且還可能與機體的抵抗力有及反應性有關。一般綠膿桿菌所致的敗血症,多在人體抵抗力極差的情況下發生,正氣不足,故舌見光剝,而鏈球菌及葡萄球菌感染的敗血症,以實熱證居多,故多表現為黃苔。
④與唾液有關:高熱的病人如中毒性肺炎和急性腸炎失水患者,均有舌面幹燥,口腔內失潤現象。這是因血液粘稠度增高,唾液水樣分泌物減少所致。又如陰虛患者,常有交感神經緊張性增高,副交感神經緊張性降低,使唾液漿液性分泌減少,代之以粘液性分泌,唾液的質量發生改變而見舌面幹燥。
⑤與內分泌有關:內分泌失調者,舌象有異常反應,如腎上腺機能不全者,舌面上可能有褐色隆起或陷下的色素斑
(3)舌象變化的臨床意義:
①舌象的變化能夠反映疾病的輕重和進退:如舌質淡紅,舌苔白、薄、潤均為病情較輕;舌質紅絳、青紫、舌苔黃厚,灰黑,或光滑無苔,均為病情較嚴重;淡白舌多屬於慢性疾病,病情變化慢,病程較長,如貧血,蛋白質缺乏或腎上腺皮質機能不全等;紅絳舌多見於發熱,脫水,水液平衡失調等,如燒傷患者,創面越大,傷熱越重,則舌質變紅越快越明顯, 如並發敗血症則舌質多紅絳幹枯,肝硬化病人若原為淡紅舌,薄白苔或薄黃苔,一旦轉為紅絳光剝,常表示肝功能惡化;急性闌尾炎多見膩苔,在治療過程中厚膩苔轉為薄白苔,多是病情好轉,但如疼痛減輕而膩苔不退,則表示病情未減,甚至可能增劇。
②舌象的變化對某些疾病的診斷有一定的意義:綠膿桿菌性敗血症,多見舌光剝無苔,而鏈球菌、葡萄球菌性敗血症,則多黃苔;重症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甲狀腺機能亢進,嚴重的肺、肝、腎等實質臟器疾病,常見舌質紅絳,舌體瘦小,舌幹而有裂紋等陰虛舌象,有的舌苔光剝舌邊尖有紅刺,後期則舌面光滑如鏡、重症肝炎患者,舌質多紅絳,幹枯少津,病情惡化時更明顯,舌苔多厚膩或燥,色黃或黑,有時也可見光剝無苔;腫瘤患者晚期出現紅而光亮的舌象。
中醫舌診辯治 中醫診斷裏,望、聞、問、切中,望為首,切為末,聞問為輔,綜合辯證施治,這是最基本的。而望中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望態。所以望診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是舌診,因為很多人看不懂中醫的說法,所以現在講解下舌診,希望大家受益! 正常舌象為:舌體柔軟、活動自如、顏色淡紅,舌面鋪有薄薄的、顆粒均勻、幹濕適中的白苔,常描寫為「淡紅舌、薄白苔」。觀舌,主要是觀察舌質和舌苔兩個方面的變化。舌質,又稱舌體,是舌的肌肉脈絡組織。舌苔,是舌體上附著的一層苔狀物。機體在疾病病理變化過程中,陰陽的盛衰,氣血的調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變化中,察舌苔的變化,即可知臟腑盛衰、疾病嚴重程度等。 一、裂紋舌:舌面見多少不等,深淺不一,形狀各異的裂紋,稱裂紋舌。裂紋舌多為陰虛熱盛之證。裂紋舌主病: 1、熱盛傷陰,多為紅絳舌有裂紋;2、血虛不潤,多為淡白舌有裂紋;3、脾虛濕浸,多舌質淡白胖嫩,邊有齒痕,又有裂紋。治宜滋補陰精,益氣生津;補脾滲濕;補陰瀉火;清熱潤燥。另外,裂紋舌指舌質之裂紋,也指舌苔之裂紋;在辯證時,應從苔的幹潤來辨,若因幹而裂,為外感疾病熱灼津傷,燥熱嚴重。若苔上有津而裂,多為氣虛所致。 二、胖大舌:舌體虛浮胖大,或邊有齒痕,色淡而嫩的稱胖大舌。 胖大舌主病: 1、脾虛,證見舌體胖大而嫩,色淡。舌邊有齒痕,舌苔薄白,面白形寒,少氣懶言,倦怠食少,腹滿便溏,脈虛緩或遲弱。多由於水飲痰濕阻滯,水濕瀦留舌體致舌體胖大。若淡白胖嫩,舌面水滑,屬脾腎陽虛,氣不化津,水濕上泛所致,治宜健脾益氣,方宜八味理中湯,補中益氣湯類。臨床多見於肥胖症、甲狀腺功能低下、貧血等病人的舌象。常用的中成葯有:人參健脾丸、藿香正氣丸、參苓白術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2、腎虛水泛,證見舌大胖嫩,色淡,邊有齒痕,腰以下腫甚,小便少,形寒神疲,四肢厥冷,面色晦暗或晃白,脈沉遲或沉細,治直溫陽利水,用金匱腎氣丸、真武湯之類,另外若見舌淡紅而胖大,伴黃膩苔,多是脾胃濕熱與痰濁相搏,濕熱痰飲上溢所致。治宜化濕逐痰,。宜茵陳、木通、滑石、石膏、梔子以清熱利濕。臨床多見於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等病人的舌象。常用的中成葯有:金匱腎氣丸、濟生腎氣丸、補腰健腎膏、腎炎溫陽片、腎炎消腫片等。 三、齒痕舌:舌體的邊緣見牙齒的痕跡,即為齒痕舌。齒痕舌主病:淡白濕潤而有齒印,屬寒濕壅盛;淡紅而有齒痕,屬脾虛或氣虛;紅而腫脹滿口,邊有齒痕,多屬濕熱痰濁壅滯;總之可分成氣虛與陽虛兩型: 1、氣虛型:脾氣虛弱,主證:舌質淺談,舌苔薄白,舌體胖嫩,舌邊齒痕,面色恍白或痿黃,氣短懶言,頭重身腫,倦怠乏力,自汗,飲食減少,食後腹脹,泛惡欲吐,大便溏瀉,脈細弱無力。治則:補中益氣。 2、陽虛型:主怔:舌質談白,舌面濕潤多津,或舌面水滑,舌體圓大胖嫩,邊有齒痕。面色蒼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納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溫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見浮腫,脈沉微。治則:辛溫補陽。常用的中成葯有:人參健脾丸、藿香正氣丸、參苓白術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四、厚白膩苔:舌象為苔色白而厚,顆粒堅緊或疏鬆,可佈滿全舌,亦可邊尖較薄,中、根部較厚。厚白膩苔主病:主濕、主痰、主寒。 1、由外感寒濕之舌苔白膩,為感受寒濕之邪。寒則令色白,濕則主膩苔;因寒濕在表,故舌苦可呈薄白而膩,治當溫散寒濕,方選羌活勝濕湯。 2、由濕阻膜原之舌苔白膩,為感受濕熱病毒所致,亦可因濕濁內蘊又復感外邪引發;濕熱由表入裏,蘊伏於膜原之間。陽氣被鬱,濕濁上泛而見白厚膩而幹之舌苔,或白如積粉。治宣化濕辟濁兼清熱,方用達原飲。 3、由寒飲內停之舌苔白膩,為脾陽不振,水飲內停所致舌苔白而厚膩,或水滑。治宜溫陽醒脾行水,方用溫脾湯。 五、黃膩苔:舌象為苔色黃而粘膩,顆粒緊密膠粘,加黃色粉末調塗舌面。黃膩苔由邪熱與痰涎濕濁交結而形成。苔黃為熱,苔膩為濕,為痰,為食滯。黃膩苔主病:主濕熱積滯,痰飲化熱或食滯化熱等證;亦主外感暑熱,濕溫等證。治宣清熱,化濕,祛痰。另外,辨黃膩苔;尚應註意結合舌質合參。1、若淡紅舌,黃苔滿佈舌面,苔色潤澤不燥;邊尖兼少許白苔,因外邪傳裏化熱,進入陽明胃腑而生。主病,熱入陽明證,氣分濕熱症,肝膽疾患及尿路感染,多種發熱疾病。治宜清熱解毒,疏通表裏。 2、若紅舌,黃膩苔,中厚而邊薄,緊密細膩,根部尤甚,則多因熱痰互結,或濕邪入裏化熱,或溫熱之邪結於胃腸,尚未至陽明燥實。 3、若舌色深紅發繹,則又為營熱深重之候;主病;熱痰互結。中焦濕熱;胃腸宿食。治宜清熱化濕,滌淡導滯。 4、若紫舌,灰黃厚苔,苔潤而不燥,即為寒熱錯雜,熱從寒化,或寒從熱化之危重之候,多因為熱病不愈,心陽暴衰,停痰厭飲久久不愈,兼感外邪,入裏化熱;盛夏炎熱,恣食生冷而發中寒霍亂;陰盛於內,逼熱上浮;素體內有瘀血。又感邪化熱;故主病為真寒假熱,心腎陽衰,霍亂吐瀉,哮喘諸證。治宜溫通心腎,回陽救迎;清熱化池;活血化瘀。 5、若紫暗舌,黃膩苔,舌體胖,舌面滿佈黃苔。夾有白苔,中根較厚,其色黃而厚膩,其形成可因陰證夾食,可因痰濕內鬱,可因寒邪凝滯,可因濕食阻滯中焦,氣血鬱阻,亦有濕熱與胃腸糟粕搏結之證。治宜溫陽健脾,活血消積。 臨床多見於急慢性胃腸炎。膽囊炎,尿毒症等病人的舌象。此類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較複雜,治療宜按辨證施葯。 六、黃燥苔舌象為苔色黃幹而少津液,屬邪熱傷津之病變。苔薄黃而幹,為病初外邪化熱入裏,邪熱傷津;苔黃而幹燥,為氣分熱盛,津液已傷;舌苔幹色黃,滿舌厚積,為實熱裏證;若病後期苔由厚而薄,色由深而淺,幹而少津,則為邪熱雖退,津猶未生之候。 黃燥苔主病:邪熱傳裏,治直瀉熱清裏。氣分熱盛津傷,宜辛寒清氣,泄熱保津。實熱裏證,邪熱結臟腑。宜苦寒攻下以泄熱救陰。熱退津傷,治宜甘寒生津。因黃燥苔多合並有複雜的主病,所以用葯也要根據病情來定。常用的清熱去火葯中成葯有:清熱解毒丸、新清寧片、紫雪散、安宮牛黃丸等。 七、灰苔:舌上苔色呈現灰中帶黑者,稱「舌苔灰黑」。灰苔嚴格說,舌苔灰與舌苔黑之色澤、主病不盡相同。然苔色漸黑即為灰;苔色深灰則為黑,苔灰主病略輕,苔黑主病較重,隨病情發展與轉歸,兩者又密切相關。 總之灰苔主病:灰苔幹燥,主陽明腑實,陰液已傷,若腑實證在,治直苦寒攻下;若無腑實證候,脈細數,治宜苦寒救液。若灰苔粘膩,主痰濕內阻,溫病兼挾痰濕之證,或伴其他險惡證候,還當細辨。治宜溫中燥濕,芳香清化。灰苔滑潤,兼吐利脈細,主陽虛有寒之陰證,治宜溫陽祛寒,如四逆,理中等。另外灰苔主病有寒、熱、淡濕之不同,臨床還需結合舌質、舌面潤燥及其他證候審察辨證。 八、黑苔較灰苔色深,多由灰苔或焦黃苔發展而來。黑苔常出現於疾病嚴重階段。主裏、上熱極,主寒盛。 1、若黑灰滑膩苔,為寒濕濁邪停於胃腸之象,主寒飲痰濕。濕痰鬱熱,治宜溫中燥濕,芳香清化; 2、若黑苔分佈於舌之左右,中為白苔,舌色正,幹、潤適中,為寒實證,為中焦虛弱,外襲之寒邪入於胃腑,致飲食停積不運;主病:中焦寒況;脾胃實熱,當溫中散寒。 九、暗紫舌苔:舌色暗紫,晦暗不潤澤,紫中略帶灰色。 1、熱邪深重,津枯血燥,血行瘀滯。主病:熱邪入血,治宜涼血散血。2、素有瘀血,又感溫熱之邪熱入於營分,血熱瘀蘊,經脈阻滯,可伴腹內結塊,脹痛,痛以刺痛為主,痛處不定,肌膚甲錯,黑黯消瘦,主病:營熱夾瘀,治宜清營破瘀。 3、溫熱夾濕兼瘀,濕與熱並,瘀蘊不解,主病:血瘀濕熱,治宜化瘀利濕。 十、焦黃苔:舌象為苔色老黃而焦,或厚而色深黃,黃褐色,尤以中心或舌根部為甚。主病胃實熱內結之象。若細分舌質辨,則分淡白舌,根焦黃苔,為舌體較大,舌質談白,舌尖致舌根滿佈黃苔夾白,舌根部幹而少津,呈焦黃色。 黃苔乃胃熱熾盛之象,多由病邪入裏化熱而發;亦或熱邪直入陽明,溫邪進入氣分,根部焦黃乃胃、腎陰液大傷,故主病:陽明腑實證,臟腑三焦實熱,或溫熱病後期,胃腎陰虧,及多種發熱症及感染性疾病,治宜苦寒瀉下,清熱生津。 又絳舌,焦黃苔,舌質紅絳,兩側絳而發紫,舌根部焦黃色苔,燥而少津,為外感邪氣,化火入裏,灼傷營血,津液耗損,胃腸實熱,腎陰虧損,從而使陰津不足。邪熱與糟粕結於胃腑,津液日枯,令舌質由紅到絳,令苔色由黃轉焦而無津。主病:溫熱病邪入營血,或兼陽明燥實證,各種感染性疾病,各種長期發熱不退。治宜清熱通裏,涼血解毒。 十一、鮮紅幹燥舌:舌色鮮紅或深紅,舌面幹而少津,鮮紅幹燥舌主病:熱邪入裏,營熱津傷,治宜清營養陰;陰虛火旺,治宜滋陰降火;心火獨旺,治宜瀉心火導熱下行。總之凡因暴瀉、消渴而致氣陰俱傷,如脫水,電解質紊亂之鮮紅幹燥舌,均可立清熱生津,滋陰降火之法。 由於各型舌苔都是兼證較多,在臨床疾病中也很多見,具體可參考臨床各兼證。另外還要註意舌尖表心肺;舌中表脾胃;舌邊表肝膽;舌根表腎、命門。所以在在診斷時要分清舌象,因為病人一般病情較複雜,治療宜按辨證施葯。靜原本打算結合圖片而講解,但由於種種原因,所以隻有紙上談兵!以上便是小女子之見,如有不恰之處請各大師明指!願好人一生平安、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