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机智诡辩术—超技巧舌战入门

 天地之间1 2012-04-10
微镜”与“放大镜”,在论辩中借助于引申荒谬诡辩术,能使对方的谬误暴 露无遗。

82.主观意向假定推理
——预期理由术


  预期理由诡辩术,指在证明过程中,把自身尚待证明的判断作为证明论 题的基本论据,也就是在证明中使用了未经证实的论据,以此来说服对方的 诡辩技巧。
某机器销售商对其买主说: “贵方是我公司的老客户了,因此,对于贵方的利益,我方理当给予特
别照顾。现在我们已获悉,在今年年底前,我方经营设备的市场价格将要上 涨。为使你方在价格上免遭不必要的损失,我方建议:假使你打算订购这批 货,要求在半年到一年内交货,就可以趁目前价格未上涨的时机,在订货合 同上将价格条款按现价确定下来。这样这份合同就具有了价格保值的作用, 不知贵方意下如何?”
若此时市场价格确实有可能上涨,这个建议就会很有诱惑力。 为使买主相信这是一件对双方有利的事,该销售商又补充说:“这事如
果早日定下来,对于卖方妥善安排投产,确保准时交货也是有利的。” 此时,销售商见买主仍半信半疑,踌躇不定的样子,似乎看透了他的心
思,忙说可以随时撤销合同,当然,必须要提前 90 天通知,货以便对供问题
另作安排。 买主听后,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就决定同意签署这个“价格保值合同”。 这个例子中的机器销售商就是运用预期理由诡辩术(“今年年底,我方
经营的设备的市场价格将要上涨”)设置了一个陷阱,然后一步步将对方拉
入这个陷阱。它很具有迷惑力,看起来似乎照顾了买方的利益,其实大谬不 然。
1992 年 10 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和《不可再现成果》杂志联合
举办了第一届“可耻诺贝尔奖”评选颁奖仪式。 物理奖授予麻省理工学院的托马斯·凯尔。据说,他发现了一种由 1 个
中子、8 个辅助中子、35 个副中子和 256 个辅助中子组成的现有元素中最重
要的元素——adminis—tratum,其结构与理由说得绘声绘色、信誓旦旦,但 至今还没有第二个人找到这种根本不存在的元素。其实,这正是预期理由诡 辩术的典型运用。作为诡辩技巧,凯尔可谓智,可是在科学领域里,这就要 闹笑话了。
几十年来,飞碟(不明飞行物)在世界各国引起许多人的强烈兴趣,全
世界有几十份杂志专门对有关的研究进行报导,许多科学家写出大量的研究 报告并提出种种假说。
  有的人认为飞碟具有极佳的性能,超出现在人类的设计制造水平,是外 星球来的飞行器,并以此为理由断定外星球上存在着:“宇宙人”,而且其 智慧远远胜过地球上的人类。
  但是,对飞碟是外星球来的飞行器这件事,即使是具有高性能的空间探 测器,虽已观察探索几十年,至今也还没有找到确定的证据。
  所以,以外星球存在着高智能的“宇宙人”的论题作为论据,纯粹就是 预期理由式诡辩。
  昆曲《十五贯》中的知县在断案时,把未得到证实的假定作为判案的依 据。他说:
  
  “看她面如桃李,岂能无人勾引?年正青春,怎会冷若冰霜?她与奸夫 情投意合,自然要生比翼双飞之意。父亲阻拦,因之杀父而盗其财。此乃人 之常情。这案情就是不问,也已明白了。”
这是典型的预期理由的诡辩。 预期理由诡辩术,实质是以主观意向为根据,凭想当然推论。 预期理由诡辩术在论辩与谈判中也是取胜对手的必要手段。因为在论辩
与谈判中充足理由并不表示绝对真实性,否则,论辩与谈判就没有意义了, 也没有必要了。故此,主观意向的预期理由诡辩术是很有心要的,这不仅允 许,而且也是合理的。

83.点破要害茅塞顿开
——点石成金术


  点石成金诡辩术就是诡辩者并不直接告诉听者具体方案,而是用含蓄的 言语透露给对方丰富的信息,启发对方思考,使之心领神会,举一反三,触 类旁通,自解心中疙瘩的诡辩技巧。
三国时,曹操的军队围攻下邺,吕布坚守不住,终于投降了。 众军把吕布缚到曹操面前,吕布对曹操说:“你所忧虑的,不过是我,
今天我已服了,天下不足忧虑了。以后,我辅明公安定天下是不成问题的。” 曹操听了,觉得有些道理,便迟疑着不忍杀他。遂问一旁的刘备该如何
处置。
  这时刘备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您没有看见吕布是如何事奉丁建阳和董 太师吗?”
曹操一听,就下令把吕布推出斩首。 原来,吕布曾是丁建阳的部下,后被董卓收买,便刺杀了丁建阳,投奔
董卓,认为父子。后来,吕布又与王允谋杀了董。其反复无常已为世人所知。 现在一经刘备点破,曹操恍然大悟,怕养虎反为虎所伤,所以决定杀了
他。刘备的方法便是点石成金诡辩术。
  点石成金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就是当某人对某一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找 不到正确的解决方法而处于迷蒙状态时,他人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一下子 就暗示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听者得到极大的启发,有如找到一把开 启思想仓库的钥匙,顿时领悟到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三国时,诸葛亮教给刘琦自安术的答话方法也是点石成金诡辩术的成功
运用。
  刘琦,是汉末荆州刺史刘表的长子。由于生母早死,刘表听信后妻的谗 言,喜爱少子刘琮,而对刘琦日渐疏远、憎恶。
刘琦心里十分不安,便多次向诸葛亮请求自安之术,可是诸葛亮一直避
而不答。 一天,刘琦约诸葛亮游观后园,两人一齐登上一座高楼。饮宴之间,刘
琦暗中让人撤去楼梯,对诸葛亮说:
  “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话从您口里出来,入到我的耳里,还不可 以说吗?”
诸葛亮推辞不了,便微笑着说:
“君不见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吗?” 刘琦听后茅塞顿开,便在暗中寻找外出的机会。恰巧,江夏太守黄祖之
故,刘琦便向其父请求江夏去做太守。实际上,他是主动放弃了继嗣权。这 正合刘表的心意,继母及刘琮也不再为难他了。
讲话,论辩,人人都会,但要做到精炼扼要,以少胜多,决非易事。 特别是在不宜多说或无须多说的情况下,点石成金诡辩术就是一种最佳
的方法。

84.调整顺序观点不变
——对当转换术


  在具有相同的主、谓,A、E、I、O 四种形式的直言判断之间,存在着一 定的逻辑关系。根据这种关系,由己知某一判断形式的真假,可推知另一判 断形式的真假。这种关系在形式逻辑中叫做对当关系。
  对当转换诡辩术,是指在相同素材的情况下,利用 A、E、I、O 四种判断、 命题之间所具有的对当关系,进行有目的转换的方法。
《庄子·齐物论》中有一故事: 以前有个养猴子的老人,把小粟子分配给猴子,对它们说: “早上给你们吃三升,晚上给你们吃四升,好嘛?” 猴子们听后都发怒了。 他又说:“那么,就早上给你们吃四升,晚上给你们吃三升。” 猴子们却都高兴了。 其实,故事中老人调整的是给粟子的顺序,喂的品种和数量都没有变,
但其效果大不相同,并使猴子从怒到喜。老人在这里运用了对当转换诡辩术。 对当转换诡辩术也可以成为讽刺敌对势力的手段。 马克·吐温是美国最著名的作家。
1870 年,他在《镀金时代》这部长篇小说里,揭示了美国经济“繁荣”
的表面现象,暴露了南北战争后美国政府机关的腐败和政客、资本家卑鄙无 耻的嘴脸。
该书发表后反响强烈。有位记者以《镀金时代》的真实性问题问询于马
克·吐温。 马克·吐温在酒席上回答:“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 记者把这句话公诸于报端,国会议员大为愤怒,纷纷要求马克·吐温澄
清和道歉,否则就将以法律手段对付。
  过了几天,《纽约时报》上果然刊登了马克·吐温致国会议员的“道歉 启事”:
“日前鄙人在酒席上发言,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
事后有人向我兴师问罪。我考虑再三,觉得此言不恰当,而且也不符合事实。 故特登报声明,把我的话修改如下:‘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 幸祈谅鉴。”
马克·吐温是否真的道歉了呢?
  从字面上看,作家确实作了修改,把句子中的联项“是”改成了“不是”, 似乎作了彻底否定。
从实质上看,作家的观点丝毫未变。作家巧妙地使用了对当转换诡辩术。
  把 I 判断“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转换成 O 判断“美国 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I 判断和 O 判断构成的是下反对关系。 在下反对关系中,I 判断和 O 判断可以同真而不能同假。
  马克·吐温在“道歉启事”中肯定“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 养的”为真,并不必然否定他的原话——“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 的”为假。如若真的否定原话,马克·吐温必须用正判断“美国国会所有议 员都不是狗婊子养的”去否定原话,他不这么修改,就说明他认为自己的原 话是对的。
  
  至于这样的修改,议员们作何反应,是否满意,就不得而知了。这样的 修改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智慧与幽默则是确定无疑的。
  
85.颠倒顺序循环论证
——循环论证术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题的,论题的真实性是由论据推出来的,这就要求, 论据的真实性应当无可怀疑。
  如果颠倒顺序,把本来待证明的结论自身当作论据,也即用结论来证实 结论,就是循环论证。
  循环论证诡辩术,是指违背正常的论证过程,把本来待证明的结论,作 为进行椎论的论据的诡辩技巧。
欧洲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曾这样论证: “铁之所以能够压延,是因为铁有压延的本性。” 用压延来说明压延,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得到证明。 法国古典喜剧家莫里哀的剧作《假病人》中,有个情节是写医学学士阿
尔冈进行答辩。 博土问:“请问你,是什么原因和道理,可使鸦片引人入睡?” 阿尔冈回答:“由于它本身有催眠的力量!” 用“具有催眠的力量‘来论证’可以引人入睡”,它们的意义完全相同。
说了等于没说。可是,博士却毫无察觉。
  循环论证诡辩术把结论作为论据,而论据本身只是一个尚未确知其为真 实性的判断,用不知其为真实性的判断作论据,不能证明论题的真实性,论 证的结果也就等于什么也没有论证,只不过是一种文字的游戏,诡辩的手法 而已。
历史上运用循环论证诡辩术最著名的要算欧洲中世纪的神学家安瑟伦。
在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中,安瑟伦是这样说的: “愚人也不得不承认,有某一个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是在他
的心中存在着。因为当他听说这东西的时候,他了解他,而且不管他了解的
是什么,也都是在心中的。但是真的还有一种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 东西,它就不能仅仅在心中存在。因为,即使它仅仅在心中存在,但是它还 可能被设想为也在实际上存在,那就更伟大了。
“所以,如果说那种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只在心中存在,
那么,凡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和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 就是相同了。但是,这明明是不可能的。所以毫无疑问,某一个不可设想的 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是既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上帝的存在,是那么真实无疑,所以甚至不能设想它不存在。某一个 不能被设想为不存在的东西,既是可能被设想为存在的,那么,这个存在就 比那种可以设想为不存在的东西更为伟大。所以,如果那个不可设想的无与 伦比的伟大东西可以被设想为不存在,那就等于说:‘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 的伟大东西’和‘可以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是不相同的,这是荒谬 的说法,因此,有一个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是真实存在的,这 个东西就是你,圣主啊,我的上帝。”
  安瑟伦运用的是典型的循环论证诡辩术,虽然说的头头是道,但实际上 什么也没有证明。
  
86.设置圈套一语击穿
——以谬制谬术


  为了驳倒一个错误论题,先假设它是正确的,然后以此为根据,用语言 或行为合乎逻辑地推出下一个明显是错误的结论,以便对方从这个结论能很 自然地反推到自己论题的错处,从而使对方的观点随之被驳倒。这种人为制 造谬论,用以反驳对方谬论的方法,叫做以谬制谬诡辩术。
  在美国废奴运动中,废奴主义者菲力普斯到各地巡回演讲。一次,一个 来自反废奴势力强大的肯塔基州的牧师问他:
“你要解放奴隶,是吗?” “是的,我要求解放奴隶。”
“那么,你为什么只在北方宣传?干嘛不敢去肯塔基州试试?” 菲力普斯反问:“你是牧师,对吗?” “是的,我是牧师,先生。” “你正设法从地狱中拯救鬼魂,是吗?” “当然,那是我的责任。”
“那么,你为什么不到地狱去?” 其实,牧师的提问很有道理。一个声称要解放奴隶的人,总在没有奴隶
的地方叫喊,确实让人心烦。
  但因为菲力普斯的反驳强而有力,他用以谬制谬诡辩术轻而易举地战胜 了对方。
运用以谬制谬诡辩术时应注意发现对方的谬论,并对它进行全面的透
视,然后寻找适当角度或是寻找疑隙进行有力反击。 用模拟、引申、类比的方法制造谬论,在论述自己谬论时,不要忘记对
方的谬论,最好要与其形式对比。
清朝乾隆年间,福建省有个“神童”郑大济。 一次,郑大济的祖父郑贡生得罪了县官。县官一怒之下,硬把全乡的皇
粮都派给郑贡生交纳,并且限令他在三日之内交清,否则就以“抗交皇粮”
治罪。这下可把郑大济的祖父急坏了。 郑大济见祖父整日长吁短叹,就向祖父问明情由。 郑大济听了哈哈大笑道:“这事好办,明天让我去见县官,我自有办法
对付他。”
  第二天,郑大济戴上祖父的帽子,穿上祖父的长衫,摇摇摆摆地闯进县 衙。
  县官见了这位长衫拖地的孩子,认得是郑贡生的孙子,号称“神童”的 郑大济。县官便厉声喝道:
“没毛小子,为何自己的衣服不穿,要穿公公的长衫?” 郑大济理直气壮地回答: “请问县太爷,我是公公的孙子,公公的长衫尚且不准我穿,那全乡的
人还不是我公公的孙子,有什么理由让我公公来负担他们的皇粮?” 县官听了竟一时答不上话来,只好免了他祖父交“皇粮”的任务。 郑大济用的是以谬制谬诡辩木。他先不急于反驳县官的荒谬论断,反而
设一个更加荒谬的“圈套”,待将对方诱入自己设好的圈套后,便一语击穿 其中荒谬之处,从而使对方的前一个论点也不攻自破。

  针锋相对地强攻被称为论辩的重武器,当遇到对方使用重武器时,你用 以谬制谬诡辩术便可轻而易举地化解它。
  运用以谬制谬诡辩术时,结尾时可做一些归纳,但论辩的归纳要简短, 只要最后一句带有一点挪揄、调皮的口吻便可。
  
87.论敌谬论昭然若揭
 ——兑现斥谬术


兑现斥谬诡辩术,是指诡辩者用兑现的办法来揭穿论敌的谬论。 当论敌提出一个似是而非,貌似有理而又与事实明显相悖的观点时,应
抓住其与事实相悖的破绽,拿出事实,逼他在事实面前兑现其观点,使其露 出麒麟皮下的马脚,其荒谬的本质也随之昭然于光天化日之下。
  工地上,工人们正在休息,有一个自以为博学的青年向别人鼓吹他的“新 观点”:“一切都是幻觉”,并且振振有词地举出一大堆例子来证明。
  听的人有的摇头,有的半信半疑。旁边有两个人耳语了一番,其中一个 人跑了开去,不一会儿又跑回来,对那个青年说:
“快!你的电话!你的妻子被车撞了,送到医院去了!” 那青年一听脸色煞白,慌忙站起来就要跑。 另一个人一把拉住他:“急什么?你妻子被车撞不过是幻觉罢了。” 那青年急得直跺脚:“出了大事,你还开什么玩笑?” 那个人说:“别着急,确实是跟你开个玩笑。不过你是被幻觉吓着了吧?” 旁边的人听了哈哈大笑,那青年无言以对,又气又恼。 这两个开玩笑的人正是用兑现斥谬诡辩术来驳斥那青年的谬论的。 兑现斥谬诡辩术之所以有强大的逻辑力量,能有效地驳斥谬论,就在于
这种方法是以客观事实为武器,逼论敌兑现,而一旦兑现,任何貌似正确的
谬论的错误本质也就昭然若揭了。 有个骗子,自称占星家,说他能够根据天上星辰,推算出人的命运如何。 一次,国王把他召去,问道:“我能活多久呀?” 占星家想了一想,回答道:“你还能活一年。”
国王愕然,吓出病来了。
聪明的首相决心证明占星家是荒谬的,要拆穿他的骗术。 于是占星家又被召进宫,首相问他:“你在世上还能活多久呀?” 占星家朝天空看了好久,装作推算的样子,最后回答道:“二十年。” 首相下令:“马上把他的脑袋砍下来!”占星家被砍了头。 国王见此情景,马上病好了,他下令把所有的占星家统统赶到国外去。 聪明的首相就是用兑现斥谬诡辩术来证明占星家的谬论。 当占星家胡说根据天上的星辰推算出他能活二十年时,聪明的首相逼其
兑现,下令把他的脑袋砍下来。
  占星家一死,他的根据天上星辰推算出他活二十年的鬼话,也就不攻自 破了。国王也因此而明白占星家的话实不可信。
  使用兑现斥谬论辩术时,必须注意是否能与事实联系起来,不仅如此, 还必须考虑到能否当场兑现。由于条件的限制,最佳的选择对象往往是论敌 本身,即把论敌本身与谬误兑现,来戳穿其西洋镜。
  
88.类比推论针锋相对
——类比归谬术


  在运用归谬法的论辩过程中,由被反驳的论点推出新的荒谬论点时,如 果使用的是类比推论方法,这就叫类比归谬诡辩术。
  某城汽车站候车室内,有个男青年把痰吐在洁白的墙壁上,车站管理员 对他说:
“青年同志,‘不准随地吐痰’的标语你看到了吗?” “看到了,我吐在墙上,不是吐在地上。” “如果依你这种说法,那么我有痰就可以吐到你的衣服上,因为衣服上
也不是地上。” 男青年哑口无言。
  这位车站管理员反驳男青年的谬论时用的是类比归谬法,先假定对方的 论点是正确的,并以此为前提运用类比推论方法推出“有痰可以吐到你的衣 服上”的结论,而这结论显然是荒谬的,但却有力地驳倒了对方。
一个地主要长工去买酒,长工接过酒壶说:“酒钱呢?” 地主说:
“用钱打酒算什么本事?”
  长工没有再说什么,拿着酒壶就走了。过了一会儿,长工端着酒壶回来 了。
地主暗自高兴,接过来就往酒杯里斟酒,可倒了半天也没倒出半滴酒。
原来酒壶还是空的。 地主冲着长工喊道:“壶里怎么没有酒?”这时,长工不慌不忙地回答
道:
“壶里有酒能倒出酒来算什么本事?” 长工反驳地主使用的就是类比归谬诡辩术。他由地主“用钱打酒不算本
事”的论点,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壶里有酒能倒出酒来也不算本事”的论
点,迎头痛击了那吝啬而又狡诈的地主。 类比归谬诡辩术是一种非常机动灵活的诡辩方法。为了取得最佳的论辩
效果,我们应特别注意选择与论敌观点相反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便得出与论
敌观点针锋相对的结论。 据《列子·说符》载:齐国有一个姓田的大贵族,占有很多土地,家里
养有食客千人,供他使唤,替他做事。
  有一天,田家在大厅上举行盛大宴会。参加宴会的宾客中有人献上大鱼 和大雁作为礼物。主人看了很高兴,感叹地说:
  “上天对我们人类可真是优厚呀!他不但叫地里生长五谷,供给我们粮 食,你们看,上天还安排了这些大鱼、大雁供给我们享受,多么伟大的天神 呀!”
众人听了,齐声喝采。 这时,宾客中有个鲍家的孩子,才十二岁,毅然起立反驳道: “我不同意主人刚才的说法。我认为,天地万物和我们人都是同时产生
的,人也是万物中的一个种类,一切种类群没有什么贵贱、高下之分,不过 是由于智力有高低,因此产生弱肉强食的情况,而并不是上天做出的安排。 天地万物,谁死谁生,你能说清楚吗?我们人类,不过是选择可以吃的东西

来做食品罢了。这些东西难道是上天特意为人类创造出来的吗?请问,蚊子 叮人吸血,虎狼吃人的肉,难道也是上天安排的吗?照你的说法,上天生我 们人类,岂不是为了供给蚊子吸血,供给虎狼吃肉了吗?”
客人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而主人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非常狼狈。 鲍氏子辩词的关键之处就在于,运用类比归谬诡辩术得出了“上天生人
类是为了供给蚊子吸血、虎狼吃肉”这一针锋相对的结论,真是如匕首,如 投枪,痛快淋漓。

89.偷天换日偷梁换柱
——偷换概念术


  在某一思维过程中,我们的思想必须具有确定性,不能随便改变它的含 义,这就是同一律的要求。
  同样,在论辩过程中,我们的思想也必须具有确定性,不能随便加以改 变。
  偷换概念诡辩术,就是诡辩者随意偷换某个概念的含义,以此达到其扰 乱视听的诡辩目的。
  在柏拉图的对话《欧德谟斯篇》中,描写了古希腊狄翁尼索多鲁斯和克 特西普斯之间的一则论辩。
狄翁:“你说你有一条狗,是吗?” 克特:“是的,一条顶凶的狗。” 狄翁:“它有小狗了吧?” 克特:“是的,它们都跟它长得很像。” 狄翁:“那条狗是它们的爸爸?” 克特:“是的,我明明看见它跟小狗的妈妈在一块。” 狄翁:“如此说来,它不是你的吗?” 克特:“确确实实是我的。”
狄翁:“如此说来,它又是爸爸,又是你的,故而它是你的爸爸,小狗
就是你的兄弟了。” 在这段论辩中,狄翁尼索多鲁斯就是在诡辩。其中的“它是爸爸”是指
“它是小狗的爸爸”,“它是你的”是指“它是你家的狗”,可是狄翁尼索
多鲁斯却偷换了这其中的含义,得出“它是你的爸爸”的荒谬结论,他使用 的就是偷换概念诡辩术。
偷换概念诡辩术的运用有时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加以转换。例如:
父亲:“你竟敢背着我抽烟,我非打死你不可!” 儿子:“爸爸您别打我,我向你保证:从现在起,我抽烟一定不背着您。” 父亲的话的意思是反对儿子抽烟,“不准抽烟”,而不在于背不背着抽。
儿子却利用其父话中的“背着”一词,把“不准抽烟”偷换成“可以抽烟但
不能背着抽”,即“可以公开抽烟”。 偷换概念诡辩术在论辩中随处可见,我们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如果我们
对此缺乏理性的剖析能力,有时反而会导致窘境的转换,理直气壮的一方反
而暗自憋气,胡言乱语的一方却趾高气扬。

90.无限夸大各执极端
——以偏概全术


  以偏概全诡辩术,是指诡辩者故意用片面的、不充足的论据,冒充全面 的、充足的论据去进行论证,将个别情况片面地概括为一般情况。
《晏子春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安排了酒席款待晏子。正当他吃得高兴的时
候,有两个小官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 “这个人犯了什么罪?”
“他是强盗。” “哪国人?” “齐国人。”
当时,晏子在齐国做事,楚王便回头对晏子说: “齐国人原来是惯做强盗的呀!” 很明显,即使那个被捆绑的齐国人真的是强盗,也不能证明所有的齐国
人都“惯做强盗”。楚王在这里运用的就是以偏概全诡辩术。 以偏概全诡辩术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依据个别、特别事例,推论出一般、普遍原理。
  ·另一种形式是把一整体中局部的特殊性不适当地夸大,当作整体的普 遍性。
以偏概全是一种常见的诡辩术。这是一种以某一类中个别的属性推出全
类都是同一属性的推理。 从这种推理上看,这是由部分推及全体的推理,可见这种推理的本身就
带有很大程度的片面性,或者说这本身就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显然,其结
论很可能就是以偏概全的。 从归纳推理的本身来看,归纳法很难对所归纳的对象做到绝对的穷尽。
所以,我们就不能说这一归纳推理就是正确的或有效的。
以偏概全就是利用归纳推理所存在的相对性加以绝对化。 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许多人也经常不知不觉地运用以偏概全诡辩术。 有人主张多喝饮料好,但有人又提出这“有害于健康”。 有人认为吃糖对身体有益无害,有人又分析“吃糖对身体有害”。 有人说:“苹果表皮上有农药残留,应削皮而食。”有人不同意道:“苹
果皮有丰富的营养不应削掉。”
这些主张,实在叫人无所适从,吃还是不吃呢? 其实,这些说法都是各执一个极端,他们没有把握住事物的全面性和整
体性,实质上就属于以偏概全式诡辩。 “以偏概全”的诡辩。常见的事例还有: 例一,年轻人毛手毛脚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可见年轻人都是“嘴
上无毛,办事不牢”的。 例二,张三昨天迟到,今天迟到,保不准明天也迟到。这个人啊,真是
天天迟到! 在生活中,以偏概全诡辩术出现在论辩谈判之中是极其正常的。因为论
辩与谈判的双方彼此都有各自的观点,既然观点不同,那么对事物的看法也 自然不同。

  当对方运用以偏概全诡辩术时,要驳倒对方,就要从看问题的方法上入 手,既要看局部更要看整体,要懂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否则就会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91.混淆概念断章取义
——指鹿为马术


  “指鹿为马”是一句成语,指的是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它出自《史记·秦 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诡辩术,就是在论辩中把真说成假,把假说成真,是非颠倒的 诡辩技巧。
《秦始皇本纪》记载说: “八月已亥、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
‘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 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从典故的现象上看,这种把“鹿”说成“马”,确实是一种混淆概念的 手法。
  从逻辑上讲,鹿与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论其外貌相似与不相似 都是不可混同的)。可见,这是一种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但实际上这并不 是逻辑范围的命题。
  这是故意以混淆概念来达到测试权力范围的一种假借法。也就是说,利 用混淆概念来迫使人们对此作出反应,并从中得出绝妙的诡辩技巧。从古至 今,以此玩弄权术者不乏其人。
运用指鹿为马诡辩术成功的关键有三点:
一是,抓住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将甲混同于乙,将乙混同于甲。 二是,运用此技巧的人要有较大的权力,那宦官赵高当时是处于一人之
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地位,这样既便于愚弄君上,又便于日后惩冶那些逆我
而言者。 三是,在上者昏昏庸庸,在下者吹吹拍拍。
诡辩者实施指鹿为马诡辩术要达到预期效果,总要凭借一定的条件、工
具和力量。 有一天,一户有钱人家过命名日。家来了许多客人,其中有一位是牧师。 这些天恰逢大斋戒,牧师照例是不准动腥的。 主人准备了各式佳肴款待客人,桌子中央摆的一盘烤乳猪更是油光闪
闪,香气扑人。
  主人十分抱歉地对牧师道:“啊,对不起,牧师!乳猪您不能吃的话, 我叫人给您做点素菜吧!”
  牧师对乳猪早已垂诞三尺,他挽了挽袖子,举起手来在胸前划了个十字, 指着乳猪喃喃地说:
  “上帝啊!万能的主,为了我,您已把这罪恶的小猪变成了大白薯,可 是凡人俗子仍毫不察觉,只有我这上帝的仆人才心明眼亮,让我把这大白薯 吃了吧!”
于是,牧师心安理得地吃起烤乳猪来。 这桌子上明明是只烤乳猪,但垂涎欲滴的牧师却硬说它是只大白薯。这
位牧师“指鹿为马”所凭借的是万能的上帝的力量,既然上帝是万能的,当 然把烤乳猪变成大白薯就不费吹灰之力了。由 此,足见此牧师的机智圆滑了。

92.这样也行那样也行
——模棱两可术


  为了表达语言和思维的明晰性和确定性,就一定要恪守形式逻辑的排中 律。而模棱两可则随意违反排中律,对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命题和判 断断定为真。
     模棱两可诡辩术,就是诡辩者故意使论题模糊不清,论点含混暧昧,以 便在不同的情况下作出不同的解释,为自己达到某种目的进行辩护。 “模棱两可”一语原出自唐代官场上一个狡猾的“官吏之口。
  《旧唐书·苏味道传》载,苏味道曾对别人说:处理事情不要作出明确 的决断。因为如果出了错,就要负失职的责任,只要模棱以持两端就行了。 这位苏味道二十岁中进士,先做吏部侍郎,后来武则天当皇帝时又让他
当宰相。 但他做了几年宰相,只求保持个人的地位的安全,处理事情总是这样办
也行,那样办也行,从不表示明确的态度和意见。“模棱两可”则是苏味道 做官的诀窍。
  模棱两可诡辩术表现在生活中的处世哲学:碰着矛盾绕着走,凡事不得 罪人。
有个党支部组织委员问一个党员老王:“你认为小李够党员的条件吗?”
“不好说。” “那你认为他不够吗?” “也不好说。”
老王对这一对明显矛盾的判断不置可否,模棱两可。
在一定条件下模棱两可术常用来掩饰说话者的无知。 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讲淝水之战,说到苻坚率秦军渡过淝水与晋军决战
时,一个学生站起来问道:“课本上说是晋军冲到淝水东岸。老师,到底是
秦军渡过淝水,还是晋军渡过淝水?” 这位老师先是一怔,接着作了如下的回答:“不管怎么说,反正有一支
军队过江就是了。”
  这位教师可能自己也并不清楚这段史实,只好作出这种模棱两可的回 答,免得在学生面前失去教师的尊严,这也可以说是妙用了模棱两可诡辩术。 从前有个“半仙”吹嘘说他能预知吉凶。有三个书生赶考路过时,请教
他这次能否考中,“半仙”并未言语,只是竖起一个指头。
书生们问这是何意?“半仙”说:“天机不可泄漏!” 书生们走后,一个佣人问“半仙”:竖起一个指头到底是什么意思? 半仙道:“如果这三个人考中一个,这一个指头就表示考中一个的意思;
如果考中两个,就表示只有一个未考取;如果三个人都考中就表明一齐考中; 如果三个皆未考中,就表示他们一齐未考中。”
  这里,“半仙”用的就是地地道道的模棱两可诡辩术。他伸出一个指头, 从而造成含糊其词,模棱两可的状态,无论有什么样的结果,他都能给予解 释。
  需要注意的是,“模棱两可”这种手法是否为诡辩,主要看其是否违反 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一事物不能同时是另一事物的规则。
因此,有时字面上似乎矛盾但并不是“模棱两可”的诡辩,而是辩证逻

辑的表达。

93.以虚为实以假为真
——虚假诡辩术


  在论辩中,诡辩者往往会用一些虚假的理由为其谬论辩护,这就是虚假 理由诡辩术。
下面一例论辩中的哲学家运用的便是虚假诡辩术。 在古印度,专门有一批为国王服务的哲学家,其中有一位经常向国王宣
扬“一切都是幻觉”的观点。 有一天,大象惊了,那位哲学家吓得惊慌失措地东躲西藏。 目睹这一情形,国王嘲笑地说:
“你是被幻觉吓着了吧?” “国王陛下,您看见我逃跑了是吗?可是您看见我逃跑也是一种幻觉
啊!”哲学家若无其事地回答道。 这位诡辩家之所以能信口得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来巧妙掩饰自己的窘
态,就是因他所依据的理由“一切都是幻觉”,但是国王不知道这一点,结 果让诡辩家钻了空子。
  有一天,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彼得堡大街上行走,看到一个妇女正 向周围的群众大发议论,用恶毒的语言攻击布尔什维克。于是,他就分开人 群,径直走到造谣者面前,说:
“抓住她,她昨天把我的钱包偷走了!”
“您说什么呀?”那女人吓坏了,急忙分辨:“您一定认错了人!” 马雅可夫斯基一口咬定:“错不了,就是她!??戴着绣黄色的帽子。
她偷了我 25 卢布!”
围着那女人的人群开始讥笑她,一边议论,一边纷纷走开。 其实,马雅可夫斯基纯粹是运用虚假诡辩术,使造谣者下不了台。 传说中,北宋时期佛印和尚与苏东坡的一次论辩也是巧用虚假诡辩术的
典型例子。
  有一天,佛印正在禅堂讲经,苏东坡随便走了进来。佛印见了,故意问 道:“居士何来?此间无坐处。”
东坡不以为然,反用佛家语相答:“借和尚(指佛印身体)做禅床。”
  佛印不觉好笑道:“小僧有一问,居士若随口答出,便有座;若稍有迟 疑,即解腰间玉带。”
东坡自恃文才过人,便欣然同意。
  于是佛印问道:“出家人以为,世间万物皆虚有其表,其实乃空,正所 谓: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就是贫僧躯体也是虚幻渺茫之物,居士何以为座 呀?”
东坡一时语塞,竟不能答。佛印急唤小和尚:“收此玉带,永镇山门。” 佛印和尚所说的“四大皆空”,“贫僧躯体也是虚幻渺茫之物”等就是
虚假的,是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但东坡情急之中一时被难住了。

94.含糊其词心中有数
——模糊诡辩术


  模糊诡辩术,指诡辩者在论辩中,有些问题不便直接回答时,故意玩弄 一些辞藻,使用一些手法,使对方摸不清虚实的诡辩技巧。
  模糊诡辩术是一种权宜之计,可以缓解对方的攻势,保存自己的力量, 伺机进攻。
  我国著名革命家王若飞同志被捕后,在伪法庭上和伪法官有这么一段对 话:
“你是什么人?” “共产党人。” “你从哪里来?” “江西瑞金。” “是谁派你来的?” “毛泽东。” “你来干什么?” “推翻你们。” “你们的人在哪里?” “到处都有。” “你把他们供出来!” “比上天还难!”

  敌人企图得到的是清楚、准确、具体的回答,王若飞提供是模糊的、伸 缩性很大的概念,使敌人越问越糊涂,折腾了半天,仍是一无所获。
运用模糊诡辩木时,应对语言要与论敌的问话相联系,让人能体会到是
一种巧妙,而绝非仅仅是模糊。 范增欲杀刘邦,对项羽说:“等刘邦上朝,大王问他:‘寡人封你到南
郑去,你愿不愿意去?’如果他愿意去,你就说:‘我早知道你愿去,那里
是养兵练将,聚草屯粮的好地方,养足了锐气好与我争天下,对不对?这就 证明你有反我之心。绑出去杀了!’如果他不愿去,你就说:‘我知道你是 不愿去的,本来楚怀王有约在先,谁先入关谁为关中王,叫你上南郑,你怎 么会愿意呢?既然你不愿去,就是要在这里反我,与其如此,不如现在就把 你杀了。绑出去杀了!’想他刘邦难逃灭顶之灾。”
  项羽便召刘邦上朝,迫不及待地问:“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意不愿 意去?”
刘邦知道凶多吉少,虽然愿去,但不敢表白,于是这样答道: “大王啊,臣食君禄,命悬于君乎,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
止,臣唯命是听。” 刘邦运用模糊诡辩术,既没答想去,也没说不想去,完全出乎项羽的意
料。项羽无可奈何,只好说: “你要听我的,南郑你就不要去了。” 刘邦说:“是,臣遵旨。” 由于刘邦运用模糊诡辩术,终于化险为夷。
运用模糊诡辩术,模糊,应当是表面模糊,而心里则应十分清楚,因此,

要做到心中有数。 模糊的主要表现方式是语言,因此,要想用好这种方法,就要加强语言
修养。
  一次,我国外交部长陈毅举行大型记者招待会,阐述我国的内外政策, 并回答记者们的提问。
  有位记者问:“贵国已爆炸了两颗原子弹,请问第三颗原子弹何时爆 炸?”
  陈毅说:“我国已经爆炸了两颗原子弹,我知道,你也知道。第三颗原 子弹可能也要爆炸,何时爆炸,你们等着看公报好了。”
  记者席上传来一阵愉快的笑声。大家由哀地佩服陈外长回答问题的机智 严谨。
  模糊诡辩术,其措词含糊,语义不明确,因而具有伸缩性强和变通性大 的特点,它在外交场合特别受到青睐。高明的外交家都熟谙此道,古今中外 概莫能外。模糊诡辩术被外交家称为“外交的最高技巧”,是“使对方拿不 定主意的原则”。
  
95.颠倒词序瞒天过海
——偷换论题术


  诡辩者或者为了掩饰理屈,或者为了回避尖锐的矛盾,故意偷换论题的 含义,将所要论辩的论题悄悄地偷换成另一个论题。这就是偷换论题诡辩术。 明代有位姓靳的内阁大学士,他的父亲不太出名,他的儿子很不成材,
可他的孙子却考中了进士。 这位内阁大学士经常责骂他的儿子,骂他是不肖之子,是不成材的东西。 后来,这个不肖子实在忍受不了责骂,就和内阁大学士顶了起来: “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我有什么不成材的
呢?”
这位内阁大学士听了后,放声大笑,就不再责备儿子了。 在当时情况下,这个不肖子所要论辩的是自己是否成材的问题,但是却
故意将这一论题偷换成你的儿子和我的儿子相比怎么样,你的父亲和我的父 亲相比怎么样,这恰好将原来所要论辩的论题回避了,避免了一场争吵,足 见其机智幽默。
  偷换论题诡辩术,就是指在辩论或论证过程中,没有自始至终地保持论 题的确定和统一,其实质是违背形式逻辑的同一律。
同一律作为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要求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
个概念、判断、命题的内容都是确定的,统一的。 因此,不得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意改换概念、判断、命题所包含的内容,
将不同的内容划上等号。
  而偷换论题则表现为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不按照论题本意去论证,在反 驳别人观点时故意歪曲和篡改别人的原意。
其具体表现手法众多,主要有任意改变某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颠倒词序也是一种偷换论题诡辩术。 据说曾国藩带湘军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初期作战皆是败阵而归,想瞒
天过海,欺骗皇上,又没那个胆量,只得照实上报,在奏章上写有这样八个
字:“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手下师爷一看,大吃一惊,说这是要杀头的,便提笔改为“屡战屡败,
屡败屡战”。
  只是颠倒了前后四个字之顺序,但意义大不相同,前者败军之将,跃然 纸上;后者虽败则气不馁,斗志昂扬,报上去不仅没被皇帝撤职查办,反倒 官升一级。
这种改变词序的方法,也可正面利用。 清朝时,有一罪犯夜闯民宅,污辱民女,受害者第二天送诉状给讼师。 讼师看其中罪行为“揭被勒镯”,说这样写治不了罪犯,于是讼师提笔
改为: “勒镯揭被”。
果然,罪犯受到应有的惩罚。 其理由是:前者揭被是手段,勒镯是结果,罪行再大,也不过是个抢劫
犯。
  而后者改动了词序,勒镯后,犯罪行为非但没有停止又揭被,还有更严 重的犯罪活动在进行,此时的“勒镯揭被”都是手段。
  
第四编 随机应变答辩自如



96.喻之以利晓之以害
——晓以利害术


  在论辩中,有时争辩的核心问题往往是某一事物的利与害、得与失的问 题,而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在涉及这一类辩题的论辩 中,可以针对对方的不同观点,喻之以利,晓之以害,让对方在权衡利害得 失关系后,放弃其错误主张,使之与辩者的观点趋向同一,从而中止对方行 为。这就是晓以利害的诡辩技巧。
某市无线电厂由于长期亏损,债台高筑,濒临破产。 这天,该市电视机厂对无线电厂实行有偿兼并的大会在无线电厂举行。
上千名职工感到耻辱,坚决反对兼并,人们争吵着,吼叫着,吹口哨,鼓倒 掌,一片混乱。
  这时,电视机厂刘厂长扯大嗓门讲道:“我告诉你们一个事实:到下个 月工商银行的抵押贷款就要到期,无线电厂马上就要破产,上千名职工就要 失业!难道你们愿意这个具有几十年历史的我市唯一的收录机专业生产厂家 破产吗?难道我们厂上千名职工心甘情愿失业,重新到社会上待业吗?请 问,谁能使无线电厂不破产?谁能使上千名职工不失业?是能人,请站出来, 有高招,请拿出来!你们反对兼并,拿出主意来!”
骚动的人们顿时静了下来。刘厂长面对翘首以待的上千人的殷切眼光,
接着说:“我刘××不是资本家,是国家干部。就我个人来说,叫我兼并无 线电厂,我才不干呢!我又何必自讨苦吃?可我是共产党员,看到国家受损 失,我于心不忍啊!”
这时,有人站起来说:“我要问刘厂长,你能保证我们不失业,无线电
厂不破产吗?” 刘厂长说:“有些同志对我不信任,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不了解嘛。
请大家放心,从并厂后第一个月起,如果再亏损,由我刘××负责。我和大
家同舟共济。如果要跳海,我刘××第一个带头跳,至于具体办法,我这里 就不说了!”
这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在当时的情况下,面对骚乱的会场,训斥制止不行,婉言相劝也不行。 这时,刘厂长运用晓以利害诡辩术,直陈并厂与不并厂的利害得失,终于打 破了人们的认识障碍,镇住了混乱的会场。
在论辩中运用晓以利害诡辩术,要注意以下三点。
·洞悉利害,成竹在胸。 在论辩中要顺利地运用晓以利害诡辩术,首先要求辩者自己对所辩问题
其中的利害得失有深刻的了解。只有真正洞悉其中的利害关系,才能成竹在 胸,有针对性地向对方“晓以利害”,打动对方,取得共同的认识。
·权衡利害,角色认同。 在论辩中运用晓以利害诡辩术,就是把事物的利害关系摆在对方面前,
作出一番权衡,启发诱导对方;同时辩者要以“自己人”的角色出现,陈述 利害关系。

·化害为利,辩证思考。 在论辩中运用晓以利害诡辩术,应该多作辩证思考,对事物的利害关系
进行辩证分析,能够做到在利言勇,在害思利,趋利避害,化害为利。这样 在论辩中就一定能高屋建领,奇招迭出,掌握论辩的主动权,取得论辩的胜 利。
  运用晓以利害诡辩术,也需要调动感情因素,既晓以利害,又动之于情, 情理俱下,就更能影响人的行为。
  
97.以牙还牙还以颜色
——如法炮制术


  在论辩中,对方如果采取鄙视和嘲弄人的态度,此时,为了维护自己的 人格和尊严,最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给他以继续嘲笑的机会,这 就是如法炮制诡辩术。
  有一次,但丁遇到一个亲王的弄臣。弄臣问他:“你聪明绝顶,但是贫 穷,我虽然愚蠢,可却富有,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呢?”
  但丁冷笑着回答:“等我将来遇到像我这样的人,而不是像你那样的人 时,我就富有了。”
  但丁面对弄臣的嘲讽,不是竭力争辩,而是如法炮制,还以颜色,这就 直接嘲讽了弄臣本人,使得他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食其果。
  如法炮制诡辩术除了具有变守势为攻势,有力还击对方的作用外,有时 还可以摆脱自己的窘境,是一种有效的遁身术。
  美国有家服装公司,为了招揽生意,一次给海明威送去一条领带,并附 短信云:
“奉上我公司出品的领带,并望寄回成本费两美元。” 过了几天,公司收到海明威的回信,外附小说一册。信里写道: “我的小说深受读者欢迎,现附奉一册,请你们读一读。此书 215 价值
二美元八美分,也盼寄回倒欠我的八美分。”
  服装公司巧妙地推销自己的商品,海明威如法炮制地推销自己的小说, 还索要倒欠他的八美分。真可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1982 上秋天,我国作家蒋子龙到美国洛杉矶参加一次中美作家会议。
在宴会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蒋子龙解个怪谜: “把一只五公斤重的鸡装进一个只能装一斤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办法
把它拿出来?”
  蒋子龙略加思索,答道:“您怎么放进去,我就怎么拿出来。您显然是 仅凭嘴一说就把鸡装进了瓶子,那么我就用语言这个工具再把鸡拿出来。”
金斯伯格说:“您是第一个猜中这个谜的人。”
  金斯伯格的话显然违背常理,不合逻辑,但蒋子龙没有简单地指责其提 问的荒谬性,而是如法炮制,从容地回答,从而赢得了金斯伯格的赞誉。
在对话中,还有这样一种情形:有时说话人说的话是符合逻辑和事实的,
但答话者为了使大家轻松轻松,运用如法炮制诡辩术,故意作了不合事实和 逻辑的回答,体现答话者特有的幽默气质,这也是交际场合所允许的。
  英国戏剧大师萧伯纳曾于 1933 年 2 月来我国游历,到达上海时,鲁迅、 蔡元培等人在宋庆龄的家中同他欢聚。
  吃完饭,大家便到花园里散步。因为天气很好,柔和的阳光照在萧伯纳 长长的银须上,使这位著名的老作家更加容光焕发,神采奕奕。
这时,蔡元培高兴地说:“萧翁,你真有福气,在上海看见了太阳。” 萧伯纳说:“不,这是太阳有福气,在上海看到了萧伯纳。” 一句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98.形象比喻诘难对方
——喻比质疑术


喻比质疑诡辩术,是指诡辩者通过打比方进而诘难对方的诡辩技巧。 喻比,就是打比方。质疑,就是提出问题进行质问。喻比是为了通俗易
懂地说明道理,质疑是为了诘难对方。
《孟子·离娄》记载了孟子与淳于髡的一场辩论。 淳于髡问:“男女授受不亲。这是礼制所规定的吗?” 孟子答:“当然是礼制规定的。” 淳于髡问:“假使嫂嫂掉在水里,做小叔的看见了,能不能用手去拉她
呢?”
  孟子说:“嫂子掉在水里而不去拉她,那简直变成了没有人心的豺狼了。 男女授受不亲,这是正常的礼制。嫂嫂掉在水里,小叔用手去拉她。这是一 时的变通办法。”
  淳于髡反问:“现在,天下人民非常痛苦,已和掉在水里一样了,可您 却不去援救他们,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答:“天下人民受着水淹般的痛苦,要用‘道’去援救;嫂嫂掉在 水里了,要用手去援救。你难道让我用手一个一个地去救援天下人吗?”
这真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淳于髡运用喻比质疑诡辩术,通过“救嫂
嫂”责难孟子为何不援救“天下人民”。于之诘难可谓入木三分。 孟子却通过“援救”的手段不同来为自己解脱,也同样具有说服有力。 在论辩过程中,质疑像是一支箭,喻比则犹如一张弓,弓拉得越紧,射
出的箭就会更有力。
  18 世纪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政治活动家富兰克林,曾参与《独立宣 言》的起草,并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化而奋斗。
按照当时的美国法律,只有具有一定收入的富裕的人才有资格被选入议
会。
对此,富兰克林说了下面的一番话:
  “要当议员,我必须有 30 美元。假定我有一头价值 30 美元的驴,我因 而当选为议员。过了一年我的驴死了,我也就不能再当议员了。
“试问,到底是谁当议员,是我,还是驴呢?”
  富兰克林的这一奇妙喻比,把当时美国法律的虚伪性揭露得淋漓尽致。 正因为“我”和“驴”的等同(按法律推断)是常理所不能接受的,其质疑 诘难才产生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运用喻比质疑诡辩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比喻要形象、贴切,不能生搬硬套,风马牛不相及。 二是,质疑是主要的,喻比是次要的,喻比要为质疑服务。 三是,一般说来,喻比质疑诡辩术不用来回答对方问题,而是自己主动
出击,让对方回答或引起对方思考。

99.避开陷阱旁敲侧击
——间接回答术


  论辩中,对方常常出于某种目的,有意提出一些十分敏感的问题,用以 刺探你的真正的意图,或故意提出挑衅性问题以达到诘问、刁难的目的。
  对这样的提问,若直接回答,有时会太露,或正中其下怀,不太明智; 而间接的回答,却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间接回答诡辩术,就是在论辩中面对论敌的咄咄逼问,不直接从正面回 答,而是从侧面曲折地做出解答的诡辩技巧。
30 年代丘吉尔访问美国时,一位反对他的美国女议员对他说: “如果我是您的妻子,我会在您的咖啡里下毒药的。” 丘吉尔狡黠地一笑,答道:“如果我是您的丈夫,我会喝下那杯咖啡的。” 还是这个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多次发表演说,力主与前苏
联联合共同抵抗德国。 一位记者问他为什么替斯大林讲好话?
他说:“假如希特勒侵犯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阎王讲话的。” 丘吉尔并不直接亮明自己的观点,而是用幽默含蓄的表达方式,把自己
的观点寓于其中,让对方去细细品味。
  这种间接回答式诡辩不但能回击对方不友好的态度,而且能使语言充满 情趣、魅力和耐人寻味的神秘色彩。
我国驻印度大使李连庆 1986 年初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
在招待会上,一位记者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 “据说,中国在新疆帮助巴基斯坦试验核武器,对此,大使先生有何感
想?”
涉及原则问题,来不得半点含糊,李大使答道: “‘据’是一个推测用语,在这样重大的问题上,使用这样的词语是不
够慎重的。据谁而说?证据何在?中国一贯主张销毁核武器的原则立场是众
所周知的,她自己制造核武器,也是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讹诈,以致最终 销毁核武器,怎么会再去帮助另外一个国家试制核武器呢?”
这是一种辩驳型的回答。针对对方提出的令你为难发窘或故意曲解你本
意的问题,需要有礼貌地予以驳斥和澄清,这是明智的、有力的。 有时,对方突然提出“复杂问语”,诱使你落入他预设的圈套,对此要
保持警惕性。
  当发现对方的提问中包括的那个假定是你所不能接受的,就不要简单地 肯定或否定。你可以寻找另外的可能来回答,或拒绝作出回答。
1980 年 12 月,西班牙共产党书记圣地亚哥·卡里略在马德里答记者问。 问:“您认为时‘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的政治审判是正当的吗?” 答:“这不是一次政治审判,而是对他们所犯罪行进行的审判。” 卡里略避开了对方设的陷阱,没有简单地回答“公正”或“不公正”, 而是指明了问题的性质,纠正了对方不正确的观点。这 便是间接回答诡辩术。

100.转移难题转败为胜
——反还闪避术


  反还闪避诡辩术就是将对方的问题推回给对方,要对方自己作答,而自 己则达到回避论敌提问的目的的诡辩技巧。
一次,《亚细亚报》记者万士同采访蔡锷: 万:“鄙报为国民喉舌,请教蔡将军的政见。” 蔡:“我喉头有病,有你这个舌头就行了。” 万:“孙中山在海外宣传讨袁,将军是辛亥元勋,想必引为同僚。” 蔡:“中山之徒不是也有给袁总统筹办帝制的吗?” 万:“对、对,不过梁启超先生反对帝制的大作,你总该深表同情吧?” 蔡:“梁先生是我的老师,袁总统是当今国家元首,我该服从谁呢?” 万:“是啊,该服从谁呢?” 蔡锷一次又一次地巧妙地把问题推回给了对方。回避诡辩术不但可以达
到回避对方提问的目的,有时还可以取得转败为胜的论辩效果。 在论辩中,本来是论敌用来为难我们的问题,我们巧妙地将这一问题接
过来反投向对方,使难题移到对方的头上,这样战局立即就会得到扭转。 有这么一次论辩: 某单位举行关于婚姻、家庭、夫妻关系问题的辩论会。
甲方代表认为,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的问题,一言难说,多言未必有
益,不如以巧取胜。于是他提出了一个令对方感到棘手的问题,要求对方回 答:
“我想向乙方提出个问题,请立即回答。你是如何正确对待你的妻子的?
是作为私有财产呢?还是作为公有财产?抑或是公私合营?” 乙方代表面对这一令人尴尬的问题,明智地不作正面回答,而是采取反
还闪避诡辩术,答道:
  “我对待自己的妻子采取众所周知的正确对待法。甲方代表,你呢?是 把妻子当作私有财产呢?还是当作公有财产?或者是公私合营的呢?”
甲方代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能是哑口无言。
  使甲反还闪避诡辩术就像将敌人扔过来的手榴弹抓起来反投过去一样, 结果是在敌人的头顶开花。
使用反还闪避诡辩术必须当机立断,不可拖延,稍有迟疑就有可能失败。

101.以强对强反戈一击
       ——反唇相讥术


俗话云:“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 反唇相讥诡辩术,就是指受到论敌无理的指责后,以针锋相对的形式反
过来讥讽对方。它是一种以强对强的诡辩技巧。 运用反唇相讽诡辩术,能在倾刻之间把对手的指责、嘲讽、诘难驳倒,
并使对方受到加倍的惩罚。 萧伯纳身体很瘦。
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小宴会,一个脑满肠肥的资本家笑着对他说: “啊,萧伯纳先生,一见到您,我就知道世界上现在正闹饥荒!” 萧伯纳立刻回答道: “嗯,先生,我一见到您,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闹饥荒的原因。” 既然瘦是因为正在闹饥荒,那么胖就是闹饥荒的原因。资本家本想刻薄
地讥笑一下萧伯纳,想不到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俭朴,常常戴顶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蹓跶。 有个家伙嘲笑他道: “你脑袋上边的那玩艺是个甚么东西,能算顶帽子吗?” 安徒生立刻反唇相讥地回敬道: “你帽子底下那玩艺是个甚么东西,能算个脑袋吗?” 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由此可见,反唇相讥诡辩术是对付对手
的有力策略。
再看莎士比亚《捕风捉影》中的一段对白: 班尼迪:“??说句老实话,我一个也不爱她们。” 白特丽丝:“那真是女人家天大的福气!否则她们让一个厚脸皮的求婚
者缠住了,那才叫受罪呢。我感谢上帝,还有我那冷冰冰的心肠,在这一点
上,我倒是跟您志同道合。我宁可听我的狗向一只乌鸦乱叫,也不愿听一个 男人在我眼前口口声声地发誓他爱我。”
班尼迪:“上帝保佑您小姐,永远抱定这个宗旨吧!这样本当命中注定
要被抓破脸皮的大爷就可以逃脱他的灾难啦。” 白特丽丝:“要是碰到您这样一副尊容,抓破了也难看不到哪里去呀。” 班尼迪:“哎呀,学舌的八哥倒可以拜您做老师啦!” 白特丽丝:“算我是会说话的鸟儿,比起像您这样的牲口来,总还高出
一头。”
(班尼迪铩羽而去)。 从这一段对白中不难看出,反唇相讥诡辩术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刀子,扎
在对方的身上,虽不流血,却比流血还难受。 运用反唇相讥诡辩术,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运用此诡辩术,一般是承接对手的辩辞内容,借用其中的某些语
句,反戈一击,点明对方的谬误本质。 二是,讥讽对方要一针见血,要比对方辩辞的进攻力更强。它常用的表
现方式是喻比、递进等修辞方法。 三是,一定要注意对象,注意论辩的环境,必须是对方出言不逊、横加
指责、蛮横无理等场合,但要谨防滥用。

102.变客为主反主为客
——反客为主术


  论辩是双方的,如果把自己的角色适当地调换一下,就会使对方理解你 的心情,或者帮助对方认识到你所说的道理,或者设想自己处在对方的角色 又将怎样,这种诡辩技巧就是反客为主诡辩术。
  反客为主诡辩术,实际上是一种避免争论或者说避免无谓争论的方法, 但有时候也是一种反驳对方的某些不友好态度的方法。
  所以,使用反客为主诡辩术时,要分清对象,看对方是心怀恶意的论敌 还是友好的朋友,然后再斟酌如何使用此法。
  战国时,秦赵两国达成一项协议,规定“从今以后,秦国想做的事,赵 国要尽力协助;赵国想做的事,秦国也要尽力协助”。
协议签定后不久,秦国便攻打魏国,而赵国出于本身利害却出兵救魏国。 秦王为此派人责备赵王: “咱们有约在先。现在秦国在攻打魏国,赵国却要救魏国,这可是不遵
守协议啊!” 赵王一时语塞。
后来,公孙龙出主意说:
  “咱们可派人去责备秦王,就说,赵国救魏国,而秦国不协助赵国去救 魏国,岂不也是不守协议?”
秦王无言以对,只好收兵了事。
公孙龙依靠反客为主诡辩术,成功地捍卫了本国的利益。 反客为主诡辩术,是一种在论辩中积极争取主动权的方法。 当我方在论辩中处于客位,受人支配,受人制肘时,就应经过渐进的努
力,使形势向利于我方的方面趋转,进而使我方成为对立双方矛盾的主导方
面。
这种努力,包括: 一是,一步设防,形似守而实是攻。 二是,先退让而后发制人。
三是,先设隐语使对方不解而上钩,然后晓以利害变为积极主动的地位。
  总之,这种方法是以攻为守,变客为主,反主为客,后来居上,做论辩 场上的主人。
有一次,市长和夫人去视察建筑工地,一个头戴安全帽的工人冲着市长
夫人叫喊起来: “夫人,还记得我吗?读高中时咱们常常约会呢!”
  事后,市长挪榆地说:“你嫁给我算你运气好,本来该是建筑工人的老 婆,而不是市长夫人。”
  夫人反唇相讥:“你应该庆幸和我结了婚,要不然,市长就该他当了。” 市长本来是想夸耀自己的地位,以自己为中心来考虑两人的婚姻,揶榆 夫人原本应该是建筑工人的老婆;谁料市长夫人更技高一筹,也以自己为中
心,将角色对换了一下,反客为主,使市长那高傲的头颅低了下来。 由此可见,运用反客为主诡辩术,第一步必须争客位;第二步须乘隙;
第三步须插足;第四步须握机;第五步乃成为主。 论辩是不流血的舌战,是对立双方构成的对立统一体。谁争得矛盾的主

要方面,争得主动地位、谁就取得了主动权。 反客为主诡辩术,是争取灵活、主动的方法,是论辩取胜之道。

103.以歪对歪以怪制怪
——怪问怪答术


  论辩中,当对方提出一些奇怪荒谬的问题,如果按正常的方法或从正面 回答是难以奏效的。这时,我们可以把对方的话作为背景,采用同样奇怪的 语句回答,以怪答制怪问,这就是怪问怪答诡辩术。
  据《三国志·秦宓传》载,三国时,吴国使者张温出使蜀国,曾与秦宓 有一段精彩的论辩。
张温问:“天有头乎?” 秦宓答:“有头。” “头在何方?”
“在西方,诗云:‘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也。” 张温又问:“天有耳乎?” 秦宓答:“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无耳何能听?” 张温问:“天有足乎?” 秦宓答:“有足。诗云:‘天步维艰’,无足何能步?” 张温又问:“天有姓乎?”
秦宓答:“岂能无姓?”
“何姓?” “姓刘。” “何以知之?”
“天子姓刘,以故知之。”
  张温的问题提得实在奇怪,而且稀奇古怪的问题接踵而来,如果按正常 的方法去回答或反驳,谁都难以说清楚。但秦宓对答如流,妙语连珠,表现 了他那非凡的应变才能。
在一个联欢晚会上,主持人问大家:“二加三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五?”
大家一时都被难住了。这时有人答道: “如果一加二不等于三,那么二加三不等于五。” 主持人肯定了这个答案,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对于怪问,我们还可以用形式上与问题有联系,而实质内容与问题不存
在逻辑联系的话进行回答。
  1935 年,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法国主考人向年轻的陆侃如 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
“《孔雀东南飞》这首诗里,为什么不说‘孔雀西北飞’?” 陆侃如应声而答:“西北有高楼。” 问题问得怪,而且问题提得突然又意外,还真难回答,如果陆侃如拘于
常理,即使是费尽口舌也不能尽遂人意。 因此他便来个怪答,但有根有据,“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古
诗十九首》)既然西北方向有高耸入云的高楼;孔雀飞不过,只好东南飞了。 陆侃如的这种怪答,歪打正着,回答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 施用怪问怪答诡辩术,对于论敌的怪问,应根据问话内容而随机应变,
以歪对歪,不必拘泥于常理,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104.发觉疑点突然袭击
——伺机逼近术


  伺机逼近诡辩术,就是诡辩者先让对方就某一事实或问题作全面性陈 述,我方则注意观察,细心听取。当发觉对方所述与我方已掌握的情况不一 致或可疑时,我方才发动突击,攻其要害的诡辩技巧。
  有个自诩知识渊博的青年,与相识不过两月的女友闲聊时,说了一大堆 关于文学的“内行话”,不仅对作品显得颇有研究,甚至对作者也了如指掌, 大有“我的朋友胡适之”的味道。
  女方只是一位流行音乐歌迷,文学作品涉猎不多,观其神态,听其言语, 未免疑信参半。姑娘为了试探虚实,中间插问了一句:
“有个笔名叫小草的作者你听说过吗?她的诗写得怎样?” “小草很不错呀!”青年立即答道。“标准的现代派,超级朦胧!他的
作品相当出色!两年前我跟他在深圳一同参加个笔会,谈得十分投机,成了 哥儿们。”
姑娘一下明白了眼前这位侃爷是何等人物,便冷冷地说: “谢谢你的夸奖,小草就是本人,至今还没发表过一篇作品。” 青年一愣,随即改口道:“哦,我记错了,那是小花,我说的是小花!” “《小花》不是一部电影吗?” “哎,这你就不知道了!有部影片叫《小花》,有位诗人也叫小花。” 尽管那位青年口若悬河,高谈阔论,姑娘已是意趣全消,黯然离去。 使用伺机逼近诡辩术的背景是,我方实际掌握的材料不多,不少情况未
查明,须通过对方的陈述弄清一些细节,获取必要的信息。
  使用伺机逼近诡辩术的前提则是对方肯作较连贯的陈述而不愿一问一 答。在对方陈述过程中,我方不宜频频发问,否则一来会搅乱其述说的连贯 性以致有损其内容的全面性,再则会暴露我方的实力和目的。
又由于伺机逼近诡辩术是突然的短兵相接,且由我方主动发起进攻,节
奏和气氛的突变会直接影响对方心理,能令其仓惶失措,猝不及防。因此, 运用此诡辩技巧的要点便是把握突击的火候与关节,控制突变的节奏和气 氛。质疑与揭底则属构成要件。
上述规律与特征在司法实践中尤其明显。
某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陈××盗窃杀人一案。 被告人陈××为偷邻居单身老人的一颗珍珠,一天晚间潜入老人家里,
趁老人熟睡之际,将其掐死,偷走了珍珠。 法庭审问时,被告人陈××只承认偷了珍珠,矢口否认故意杀人。 于是,审判长令其详细供述盗窈珍珠的过程与情节。 当被告人说到他出门的经过时,讲道:“我在跨门槛时,回头一看,老
头诈尸了,我拨腿就跑。” 审判长把握火候,突然发问:“什么叫诈尸?你再解释一下。” 这时被告人两腿战栗,满头冒汗,跪倒在被告席上,边哭边说:“我错
了,我要老实交代,请政府给我一条生路。” 接着被告人陈××如实交待了他掐死老人后,盗窃珍珠的全过程。 以上案例,审判长使用了伺机逼近诡辩术用来质疑,取得了成功。

105.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以短托长术


在论辩中,优势和劣势是相对而言的。 有的诡辩者先承认自己的短处,继而再阐述自己短处中有长处的因素,
以短处来衬托长处,在对比中把自己的长处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化劣势为 优劣,变被动为主动,取得以弱胜强的论辩效果。这就是以短托长诡辩术。 美国国内战争之后,约翰·爱伦在竞选国会议员时,对手是他的老上司
陶克将军。 陶克将军功勋卓著,曾任过两三次国会议员。
  在竞选中,陶克说:“诸位同胞们,记得就在十七年前的昨天晚上。我 曾带兵在茶座山与敌人激战,经过激烈的血战后,我在山上的树丛里睡了一 个晚上,如果大家没有忘记那次艰苦卓绝的战斗,请在选举中,也不要忘记 那些吃尽苦头、风餐露宿而屡建战功的人。”
  陶克将军列举自己的故绩,想唤起选民们对他的充分信任,在竞选中取 得优势。
  而约翰;爱伦说:“同胞们,陶克将军说得不错,他确实在那次战争中 立了奇功。我当时是他手下的一个无名小卒,替他出生入死,冲锋陷阵。这 还不算,当他在树丛中安睡时,我还携带着武器,站在荒野上,饱尝了寒风 冷露的味儿来保护他。凡身为将军,睡时需哨兵守卫的,请选举陶克将军。 若也是哨兵,需为酣睡的将军守卫的,请选举爱伦。”
事实很清楚,在南北战争中充任将军的,毕竟是极少数人,而浴血奋战
的普通士兵毕竟占了绝大多数。爱伦以他精彩的辩辞,赢得了选民的同情心, 于是在竞争中获胜。
约翰·爱伦在论辩中获胜主要用了以短托长诡辩术。
  论功绩,爱伦当然比不过陶克将军。爱伦避开这点截住对方后路,只就 战后在山上露宿这一点来讲。将军虽然辛苦,毕竟还可以在树丛中安睡,而 战士则要站岗来保卫他。对于这一晚上来讲,爱伦的“功绩”大于将军,换 一个角度,短处就成了长处。
另一方面,爱伦承认对方是将军,立下奇功,承认自己的短处,是一个
“无名小卒”。这种坦诚的表白,赢得了听众的好感。然后极力说明像他这 样出生入死而无功可论的普通士兵,更能代表民众的意志,队而争取到选民 的认同。爱伦抓住了选民的心理,在自己的“短处”上大作文章,用“以短 托长”诡辩术,改变了论辩局势,终于以弱胜强。
在论辩中使用以短托长诡辩术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短处。这是一种信心的表现。 二是,善于从自己的短处中挖掘长处的因素。 三是,要善于静待战机,乘隙而反击。 总之,论辩中一时处于劣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心理上打败仗,如
果那样,就只能处于守势,步步后退,被对方逼得没有招架之功。但只要你 有自信心和勇气,再恰当地运用以短托长诡辩术,一定可以使你变劣势为优 势,取得论辩的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