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3)机智诡辩术

 琴贵铧 2017-04-24
    机智诡辩术—超技巧舌战入门1.一辱俱辱一荣俱荣

——荣辱相连术

  荣辱相连诡辩术,指论辩中抓住论敌观点与自己观点的连带关系,或者 将自己的耻辱与光荣和对方连在一起,一辱俱辱,一荣俱荣,使对方的反驳 失去功效,更无法刁难或提出无理要求的诡辩技巧。

  运用荣辱相连诡辩术,要注意找出对方的观点与自已观点的连带关系, 从而,进一步地牵连在一起共担荣辱。如:

某次,晏子出使楚国。 楚国人想乘机污辱他,让他从小门进去,因为晏子身材矮小。 晏子拒绝从小门进入,他对守门吏说: “出使狗国的从狗门进入。现在我出使楚国,不应当从这门进去。” 守门吏只好让他从大门进来。 楚王仍不甘心,他问:“齐国没人了?叫你来当使者?” 晏子回答说:“齐国的临淄有三百闾,人们张开袖子便成布帷,挥去汗

水好像下雨,肩并着肩,脚跟接着脚跟,怎么说没人呢?” 楚王问:“可是为什么派你来呢?” 晏子答道:“齐国派遣使者各有对象,贤能的人派遣给贤明的君主,没

才干的人派遣给没才干的君主。我晏婴最没才干,所以就只能出使楚国。”

  晏子以其机智和敏捷擅长处理对方的突然发难,先将对方问话中的攻击 或制造的困境接受下来,然后顺着对方的话题,巧妙地将困境回敬给对方, 使之一荣俱荣,一辱俱辱,从而使对方陷入自讨苦吃,无力回击的境地。

运用荣辱相连诡辩术,要注意语气要和缓,要绵里藏针,不必造成一种

剑拔弩张的气氛。这样既能表现自己的机智,又能显示自己的风度。 战国时魏国吞并了中山国,魏王把占领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儿子。 有一天,他问手下大臣:“我是个怎样的君子?”

大家忙回答:

“是位仁君。” 唯有大臣任座提出不同看法:

“分封土地给儿子而不给兄弟,算什么仁君!”

魏文侯听了,很不满,任座却拂袖而去。 魏文侯又问翟璜。

翟璜委婉地说:“我听人们常说,‘君王仁义,下臣耿直,刚才任座说

话那么直率就足以说明您是一位仁君。” 魏文侯听了,羞喜交加,连忙让人把任座请了回来。 翟璜巧用荣辱相连式诡辩,既给魏文侯极大脸面,又委婉地为任座说情,

且通过对魏文侯的奉承让他不得不宽恕任座。 俄国寓言作家克雷洛夫生得较黑,偏偏又喜欢穿黑色衣服。 一天,他遇到两个穿得花里胡哨的公子哥儿,其中一个见到克雷洛夫就

对他同伴说: “看,飘来了一朵乌云!”

克雷洛夫应声说道:“怪不得青蛙高兴得呱呱叫了!” 克雷洛夫巧妙地运用荣辱相连诡辩术,既使自己摆脱困境,同时又给对

方致命一击,自然贴切而又天衣无缝。

  诡辩既需正面进攻,又要能侧面迂回,荣辱相连诡辩术就是一种较好的 迂回战术,对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及取得诡辩的胜利具有关键性作用。

  

2.设定条件巧答难题

——巧设条件术

  客观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条件联系,离开一定的条件,客观事物 就无法存在和发展。

  巧设条件诡辩术就是通过巧妙地设定某种条件,然后对事物情况作出断 定、进行论辩的技巧。

古时候,一位国王问身边的大臣:“王宫前面的水池里共有几杯水?” 大臣回禀:“这种问题只要问一个小学生就能得到正确的答复。” 于是,一个小学生被召来了。 “王宫前面的水池里共有几杯水?”国王问他。“要看是怎样的杯子?”

小学生不假思索地应声而容。“如果杯子和水池一般大,那就是一杯;如果 杯子只有水池的一半大,那就是两杯;如果杯子只有水他的三分之一大,那 就是三杯,如果??”

“你说得完全对!”国王说着,奖赏了小学生。 这个国王突然心血来潮,要人猜测偌大的一个池水中有几杯水,这实在

是一个荒唐透顶的难题。面对这一难题,这个小学生不是直接作答,而是巧 妙地设定:“杯子和水池一般大”等条件,对这一难题作出了圆满的、无懈 可击的答辩,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在论辩中,当对方向我们提出一些令人尴尬的问题时,简单地肯定或否

定都会使我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这时只要巧妙地设定某种条件,便可化 害为利。

特别是在论辩赛中当我们面对一些不利的辩题,更有必要使用巧设条件

诡辩术。 在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关于“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论辩中,

正方英国剑桥大学队的三辩突然发问:

  “假如我们现在十个人投票赞成说将对方三辩的财富充公,来满足大家 的需要,这是公认的,这样是对的吗?”

这一提问气势逼人,如果作简单地肯定,显然与常理不合;如果简单地

否定,又会直接动摇自己的论证。于是反方复旦队的三辩运用巧设条件诡辩 术,答辩道:

“如果我的财产充公,能够为很多的人民谋福利的话,那我想,我会选

择这样做的,因为做人要做有道德的人。(掌声)” 由于通过巧妙地设定“能够为很多的人民谋福利”这一条件,不但有效

地回击了对方的挑衅,而且更有力地强化了我方的论点。 巧设条件诡辩术是一种强有力的诡辩招术。一个诡辩家要能灵活自如地

运用它,就必须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必然条件联系,并且根据这种条件联系, 巧妙地设定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聪明的才智和临敌应变的能力。 中央电视台《青年节目》特邀主持人大赛的决赛中有这么一道题:

“南京路上谁穿的鞋最大?” 六位选手都答不上来。观众席上一位解放军同志答道: “谁的脚最大,谁穿的鞋就最大。” 此语一出,即得到主持人的肯定。

这位解放军同志独具匠心,能够把握住“脚”与“鞋”之间的大小条件

联系,巧设条件,作出完美答辩。

3.息息相关体戚与共

——共同意识术

  共同意识诡辩术,是指诡辩者在论辩中造制一种认同的、亲近的心理, 以使对方接受他们本来反对或不感兴趣的观点的诡辩技巧。

  自古以来出现过不少有名的演说家在演说时与听众打成一片的现象。譬 如,当他举起拳头时,成千上万的听众也举起拳头附和着,德国的希特勒、 意大利的墨索里尼,都属于这类人物。

他们在演说中为什么会与听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呢? 究其奥秘,便在于他所使用的言辞和所持的态度,他们抓住了听众的共

同意识。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在演说中往往频频地使用“我们”、“我们大

家”等字眼,以表示这些内容都与你我众人息息相关。所以,只需简单的几 句话,即可笼络大众的心,使众人能有“命运同一”的意识。

现代政治家也同样善于运用共同意识诡辩术。 这就使听众感觉到,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情,并非某一个人的事情,

尽管诡辩者或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也说不定,可是至少在群众的感觉中是与自 己切身利益相关的。

由于某个人的内心所存有或多或少潜在的“自我意识”,所以都不愿意

受到别人的指使。如果他认为你是在说服他时,他的自我意识会变得更为强 烈,就更不易与你妥协;即使你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在他看来你只是 在为你自己个人利益而作的一场表演而已,更谈不上听取你的意见了。

如果此时运用共同意识诡辩术,就会使人认为你我是一体的,是利害与

共的,于是原来坚强的防御堡垒也终会倒塌,听众便会在不知不党中上了你 的圈套。对于自我意识强者,更可利用这种伪装使他就范。

日本政坛名人田中义一在北海道进行“政治游说”时,有位身穿花纹衣

服,看来像是当地知名人士的男子走出欢迎行列同他寒暄。 田中义一立即走近那男子,热情地说道: “啊,您辛苦了,令尊还好吗?” 那位男子因此感到受宠若惊而几乎哭了。 田中义一的随从对于主人这般亲密的举动很是不解,事后便忍不住地问

道:“那人是谁?”

田中义一的回答出人意料之外:“我怎么知道,但谁都有父亲吧。” 田中义一善于运用共同意识诡辩术,建立一种“同胞意识”,使彼方放

松对自己的警戒而把自己接受为“自己人”。 总而言之,自我意识人皆有之,当你想说服对方时,可以运用共同意识

诡辩术,突出地强调与对方的共同利益,哪怕这种利益根本就不存在。

4.先打外围后攻核心

——由远及近术

  运用由远及近诡辩术,诡辩者先把论辩的命题隐蔽起来,而谈一些似乎 与论题无关的话题,待一见时机成熟,话题一转,马上抛出自己真正的命题, 致使论敌束手就范。

  孟子到了齐国边境的平陆,对当地的邑宰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士兵一 天三次失职,你开除他吗?”

答到:“不必等到三次,我就开除他了。” 孟子说:“那么你自己失职的地方很多了。灾荒那年,你的百姓,年老

体弱抛尸露骨干山沟中的,年轻力壮逃亡于四方的,已将近千人了。” 答道:“这个事情,不是我的力量所能做到的。” 孟子说:“譬如现在有一个人,接受别人的牛羊而替别人放牧,那一定

要替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如果牧场和草料都找不到,那么是把它们退还 原主呢?还是站在那里看着他们一个个死去呢?”

答道:“这个就是我的罪过了。” 运用由远及近诡辩术时,不要过早暴露目标,以防论敌有心理准备。 孟子与孔距心的对话,前面部分由于过早暴露目标,孔距心拒不认错。

孟子于是由远及近,运用譬喻,以牧羊人为例,通过阐述牧羊人的责任而使

孔距心自觉认错。 运用由远及近诡辩术时,一开始的话题要隐蔽得有分寸,不能“隐”得

太深,更不能离论题太远,要注意与论题的联系。

  来人陈相十分推崇研究农学派许行的观点,认为贤者应“与民并非而食, 饔飧而治”。

孟子听陈相谈了这番见解后,就问陈相:

“许子是否总要吃自己种的粮食?” 陈相说:“是的。” “许子是不是要自己织出布才做衣服穿?” “不,许子穿的是用麻编成的衣服。” “许子戴帽吗?”

“戴的。”

“戴什么帽子?” “是他自己织的吗?” “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帽子?” “这样会耽误了耕种。”

“许子是用锅或甑烧饭,用铁犁耕地吗?” “是的。”

“是自己造的吗?” “不,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又问:“许子为什么不亲自冶陶炼铁,使自己所用的一切东西都由 自己供给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经营各种行业的人交易呢?许子多么不怕 麻烦啊!”

陈相说:“各行各业的事,当然不可能一边种地一边干啦。”

  孟子说:“即然这样,那么唯独国君要边耕地边治国吗???如果一定 要自己做出来的才能用,这就是要使天下人整天劳碌,不得安生了。”

  孟子运用了由远及近诡辩术,以一般问家常的语气,引入对许子生活用 品来源问题的发问,看似随口而问,实际暗设机关,使陈相沿着问者的思路 不知不觉地为孟子提供了与自己论点相背离的论据,最后,甚至不得不概括 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结论。至此,陈相才知中计,可也无以为 辩了。

  由远及近诡辩术,是论辩中最常用的战术。此诡辩术要求先打“外围战”, 再如剥笋一样层层剥开,然后攻其核心,论敌就不会再有反驳的余地。

  

5.敷衍塞责应付了事

——推诿搪塞术

  推诿搪塞,顾名思义就是敷衍塞责。这也是一种应付不愿回答或不便回 答的问题的诡辩技巧,用一些无关紧要的,说了等于没说的话去搪塞,以表 达自己对对方提出的问题的态度。

推诿搪塞诡辩术,就是回避问题或问题实质的一种诡辩手法。

《吕氏春秋·淫辞》里记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古时候没有钟表,只能以太阳的方位来确定时间。 有一天,楚国的庄伯叫他的父亲去看看太阳,其父很不高兴,回答说: “太阳在天上。”

庄伯又让其父去看看太阳什么样子,其父回答说: “正圆着呢!” 庄伯无奈,只好直说:“你去看看现在是什么时候了。” 其父立刻回答:

“就是现在这个时候。” 在日常交往的范围内,庄伯的话是明确的,即根据太阳的方位来判定时

间,这一点庄伯的父亲也是清楚的。但是他由于某种原因而故意回避问题,

表面上对每个问题都做了回答,但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样的回答就是推 诿搪塞。

推诿据塞诡辩术的一种常见的情况是,诡辩者对某一问题本来不懂,但

不肯放下架子,用推诿搪塞诡辩术来掩饰自己的无知。

  《梦溪笔谈》载:王元泽小时候,曾见一客人持有一个大笼子,内有两 个动物。客人告知他笼内一獐一鹿,并问道:

“何者为獐,何者为鹿?”

王元泽本不识獐鹿,便灵机一动说: “獐边者鹿也,鹿边者獐也。”

尽管王元泽没有分辨出何者为獐,何者为鹿,但他的推诿搪塞之辞却赢

得了客人们的赞许。 推诿搪塞的另一种常见情况是,诡辩者已经发现论题对自己不利,又不

肯认输,于是玩弄推诿搪塞诡辩术,以此灵活地应付了事。

  从使用者的角度上讲,推诿搪塞诡辩术既可起到不破坏原有关系的作 用,又可起到减轻精神负担的作用。可见,这种手法不仅实用,而且也很合 理。

  在一个周末舞会上,一位妙龄少女相貌出众,舞姿优美,令许多男青年 青睐,其中有个修养较差的青年对其纠缠不休,趁休息时与这位少女搭讪:

男:“我好像在哪里见过您,您贵姓?” 女:“我姓我父亲的姓。” 男:“那么,您的父亲姓什么呢?” 女:“当然姓我祖父的姓了。” 男:“您做什么工作的?” 女:“干‘四化’的。” 男:“你家住在哪里?” 女:“地球上。”

男:“你家有几口人?” 女:“和我家的自行车一样多。” 男:“那么,你家有几辆自行车?” 女:“每人一辆。”

  这位少女的六句答话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说,其信息量是零。她机智地运 用推诿搪塞诡辩术,使男青年一无所获。同时也表明了对男青年轻蔑的态度, 甩出一把寒光闪闪的“软刀子”,男青年自讨没趣,悻悻离去。

  推诿搪塞诡辩术是一把寒光闪闪且外表华丽的“软刀子”,扎到对方的 身上时,令人哭笑不得。

运用推诿搪塞诡辩术时应注意: 一是,它用于不便回答、不愿回答对方的问题或者是对对方的问题没有

兴趣、对对方较厌烦等场合。 二是,回答对方问题的语言都是大实话,但都是无效的,因此,也要讲

究回答对方的语言艺术。 三是,要谨慎使用此技法。

6.方止圆行善始善终

——自圆其说术

  自圆其说诡辩术,是指诡辩者通过自己头脑灵敏的反应,机敏地给自己 的遭遇打圆场,使自己的论辩自圆其说。

演讲、谈话、论辩,都希望有个好的收场,得到圆满的结局。 因此,诡辩者必须多临辩场,多多读书,多多磨炼,头脑充实,足够应

付,机智敏捷,反应灵活,并且平日持之有素,习以为常;还要练就敏捷的 表达技术,以及逻辑与语言修辞素养。

  一个人平时总是思考如何应付复杂局面和临场突发情况,临战自然不会 仓促,不知所措。这样,遇到特殊情况,他自然会说:“我早估计到了!” 这能不从容吗?

  有一位轻佻的女老板,有一次要求爱因斯坦教授用“三言两语”把他的 相对论讲个明白。

爱因斯坦说: 这样吧,我还是给你讲个故事吧。一天,我同一位盲人走路,我说想要

杯牛奶。 他问道:“牛奶是什么东西?” 我答道:“一种白色的液体。”

“液体我明白,可是什么叫白色?”

“天鹅羽毛的颜色就是白色。” “羽毛我知道,天鹅是什么东西?” “是一种脖子弯曲的鸟。” “脖子我懂,可是弯曲是什么东西?”

于是我沉不住气抓住他的手臂将它拉直,说:“这叫直。”然后又把他

的胳膊肘弯了一弯,说:“这叫弯曲。” 这位盲人朋友说:“噢,现在我知道你说的牛奶是什么意思了。” 爱因斯坦说完问女老板:“你对相对论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她决定换个话题。 清朝恭亲王有一次叫戏班演武打戏,他突发奇想地说:“你们到台下来

打。”

合下是石阶,铺满锦石,一翻筋斗,腰骨就要受伤。 演员们瞻前顾后,不寒而栗。 亲王仍一股劲地催促,还命令手下取出银两作赏钱,可演员们谁也不敢

上前。

  此时,老资格的武打演员孙菊仙正站在亲王身边,审时度势,他成竹在 胸。于是他笑嘻嘻地说:

  “你们好好打吧,打完了,王爷不但赏你们一人一个银锞子,还要赏你 们每个一帖膏药呢?”

恭亲王听了,只得干笑几声作罢。 孙菊仙用语言挽救了戏班子,足见其机智。 他的方法也是很高明的,没直接说破“演员要受伤”,而是说:“恭亲

王赏每人一帖膏药!”真是妙不可言。

《孙子兵法》说,方则止,圆则行。圆阵不仅利于攻战,亦利于防守。

善始善终的战争结局是长蛇阵始,圆阵收。

7.以浅喻深以近喻远

——以近喻远术

  以近喻远诡辩术,就是用眼前的某个事物、某个浅显的道理去说明一个 人们一时难以触及的问题,或某个较深奥的道理的诡辩技巧。

  运用以近喻远诡辩术,能够通俗易懂地说明某个道理或形象生动地解释 某个事物,它在法庭论辩、生活论辩等各种场合常常用到。

  因为眼前的事物和浅显的道理都是人们容易理解的,所以用此法可以少 费口舌,增加论辩的速度,尽早将对方击败。但要注意的是用以比喻的事物 必须是浅显的,否则就谈不上以近喻远了。

加里宁是俄国布尔什维克一位杰出的宣传鼓动家。 一次,他向某省农民代表讲解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尽管他作了详尽和严

谨的论证,听众始终茫茫然而不得要领。 有人递上一张纸条:“什么对苏维埃政权来说更珍贵?是工人还是农

民???” 加里宁眼睛一亮抓住机会反问:

“那么,对于一个人来说,什么更珍贵,是右腿还是左腿?” 全场静默片刻,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农民代表们都笑了。 一大篇抽象的论证虽然清楚明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而一个浅显的类

比却取得极大的成功,这就是以近喻远诡辩术产生的巨大效果。

  运用以近喻远诡辩术贵在比喻,喻体与被比喻的事物必须在某点上具有 相似或相同性,不能滥用比喻,将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凑到一起进行比 喻,那只能给对方留下话柄。

1919 年 1 月 28 日,美、英、法、日、意等五国在巴黎讨论山东问题:

日本代表牧野伸显要求无条件继承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权利。 应邀列席的中国代表顾维钧奋而作辞,谓孔子有如西方之耶稣,山东有

如耶路撒冷,中国不能放弃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语毕,巴黎会议三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等均 上前握手祝贺,顾维钧遂博得“青年外交家”之誉。

孔子及其故乡山东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西方人未必很明白,但是耶稣

与耶路撒冷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性,却是他们极为熟悉的。借用它来进行喻 证,无论是外表形象还是内在涵义都极为贴切。

如果将运用以近喻远诡辩术做一个概括总结,那就是把两个事物进行对

比,以此说明某一道理。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一些人不服气,在庆功宴上公开说:“发现新大

陆有什么了不起?任何人通过航海都能到达大西洋彼岸,这是世界上最简单 不过的事??”

对于这种非难,哥伦布没有马上回答,而是从桌上拿起一个鸡蛋,说: “先生们,这是一个普通的鸡蛋,谁能让它立起来呢?” 鸡蛋在宴会者中间转了一圈,也没人能立起来。 当鸡蛋转回到哥伦布手中时,他敲破了鸡蛋的一端,毫不费力地把鸡蛋

立了起来。 不服气的人顿时吵嚷起来。哥伦布说:

“这难道不是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事吗?然而你们却做不到。是的,当人

们知道了某些事情怎么做后,也许一切都很容易了。” 哥伦布抓住一件小事,以此说明了一个大道理。他这样以浅喻深,以近

喻远,充分显示出他论辩技巧的高明。

8.就坡骑驴借梯登高

——锦上添花术

  锦上添花诡辩术,即指论辩中对方的辩词本来对你很有利,而你又登梯 上房,把对方辩词变得对你更有利的诡辩技巧。

  密苏里人挖苦阿肯色人:“有个阿肯色小伙子 20 岁才生平头一次穿上 鞋,为了看看自己的脚印有多好看,他倒退着走路。看着自己的脚印,他高 兴死了,结果一直退到密苏里地界,人们才把他叫住。”

  阿肯色人:“对,那是真的。我跟他很熟,打那以后他就再没回阿肯色。 密苏里人发现他能从 1 数到 20,便请他去学校当老师了。”

  阿肯色人的反击是在密苏里人的挖苦语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中透着 阿肯色人的机智与幽默,显示出较高的技巧。

  运用锦上添花诡辩术,首要条件是论敌的辩词对你有利。在运用此技巧 之前先要分清论敌辩词对你的利弊。

  一天,有位外交官偶然看见美国总统林肯在擦自己的靴子。他问:“呵, 总统先生,你经常擦自己的靴子吗?”

  这问话中显然带有讽刺的口吻,作为外交官,这种口吻就更会使听者难 堪。林肯不动声色地回答道:

“是啊,你经常是擦谁的靴子呢?”

对方辩词对你有利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疏漏;二是方法不当。 但是对方本意并非是为了你,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这就需要你把论敌

辩词的词义改变一下,使其为你所用。

  美国民主党的布赖恩是个思想守旧、极端保守的人物,他曾两次参加竞 选,但都败给了对手威廉·麦金莱。

在一次竞选中,一名布赖恩的支持者自信地宣称:

“明年 3 月 4 日,布赖恩夫人将在白宫下榻。” 这时,人群中一个共和党人叫道: “如果那样,那她一定是跟麦金菜睡在一起!” 运用锦上添花诡辩术最主要的技巧是“添”,而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添”

好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在诡辩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是就坡骑驴或借

梯登高。这种技巧只能从实例中才能体会到。 我国明代大学者解缙工于辩论,尤善应变。 解缙年幼时,他家与曹尚书府第的竹园相对,于是便在自家大门上写了

一联: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甚不愉快,心想我家竹园景色岂能让他借用?于是便令人将园中 竹子砍去一截。解缙见了就在对联下面各添一字:

门对千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读了对联更加气愤,忙命家人把园中竹子全部砍光。解缙见后又 在对联下面各添一字: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