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逻辑学常识和概念

 新用户38922816 2023-07-09 发布于海南

书名《逻辑学入门》

一、本书作者想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短概括。

逻辑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时刻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本书以碎片化的文本形式,贴近生活的案例和故事,简练又充满机智的笔触,帮助读者轻松的了解逻辑学常识和概念,辨别语言陷阱,认识逻辑谬误,学会用清晰理性的方式思考问题。

二、在表达主旨的过程中,各个章节起到了什么作用(它们跟作者要表达的那个主旨是什么关系)?

01.偷换概念就是指同一思维过程中,在中途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用一些听起来一样的概念进行投放,把一个事物的原意用矫正的手法换成另外一种看起来也可以成立的解释,把假的变成真的以此来转移他人的注意力,达到某种目的。

02.想要避免概念混淆,就要准确的把握所使用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注意对同音异义和近义词进行区别和分辨。

03.在别人讲话时,我们一定要仔细辨别那些有相对含义的概念,并根据这些概念进一步提问,以免出错。

04.无论归纳了多少种事例,归纳的结论始终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只要出现一个反面的例子,归纳的结论就会被推翻。有限归纳法存在谬误的可能,这就是风险的根本所在。

05.果断的抛弃沉没成本,带着痛苦转身,如果不止损继续投入,可能会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但概率极小,不是所有的事情坚持到最后都有好结果。

06.在没有足够的证据之前,不要认定极端的结果必然会发生。

07.赌徒心理,即错误的认为随机序列中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与之前发生的事件有关,即其发生的概率会随着之前没有发生该事件的次数而增加。

08.诉诸怜悯是在论证某一问题时,不是通过正面对论题加以论证,而是利用受众对弱者的怜悯心理,诉说某人可怜凄惨的遭遇或近况,从而激起人们的恻隐之心。

09.诉诸大众,就是在论证一个观点时,不是阐述支持论点的论据以及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以该论点得到了多数人的赞同为正确的理由。

10.仅仅根据个案作出结论,或者以个人经验、个人观察单个事件为依据来进行论证,根本没有考虑到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11.诉诸经验,年龄并不是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观点正确与否与年龄大小经历多少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要看论据、论证是否符合逻辑。

12.诉诸无知,就是只断定一件事情是正确的,只因为他未被证明是错误的;断定一件事情是错误的,正因为他未被证明是正确的。

13.规则与例外,原本就是对立的,规则就是规则,另外就是破坏规则,破坏了规则就要付出代价。

14.谁也无法保证做一件事情可以万无一失,达到预期的完美结果。很多时候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任何事情,只有先去做了,才能实现完美的可能。

15.不要因为是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以为较小的好事就不去做。

16.诉诸信心,就是指依仗信心作为论据的根据,而不是靠逻辑或证据支持。

17.诉诸恐惧是一种逻辑,谬误是利用威胁和恐吓,迫使别人欺负自己的观点,受到自己的掌控。

18.一个人的行为与观点相矛盾,不能证明他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当有人用诉诸反诘的谬误来批评我们的观点时,我们要意识到这是一种逻辑谬误。

19.诉诸沉默属于一种实质谬误,即由于论点的主张者没有论证和论点,从而推断该论点是假的。

20.诉诸势力,目的就是提醒大家,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我们需要审时度势。

21.凡事都要讲究事实,提出的揣测和质疑也要有依据、有线索、有佐证,不能全凭主观臆断妄加揣测,这样才能做出更贴近事实的判断。

22.在逻辑学中以权威人士的只言片语来肯定一个论题,或者以权威人士从未提出过的命题来否定一个问题是诉诸权威的谬误。

23.谎言重复1000遍也不会变成真理。

24.避免用强行推理的思维看待问题,真正理性的做法是客观的观察和总结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惨加主观看法,不把没有逻辑关系的两件事强拉在一起。

25.把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混淆,是人们经常会犯的错误。

26.人们在遇到某一问题时,通常会先入为主的按照自己熟悉的某个方向和途径去联想,把自己遇到的问题纳入自己熟悉的框架进行思维分析,从而让思维形成一种惯性。

27.出身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品行的能力,出身也无法决定一个人命运和前途,在筛选人才、评价他人和自我时,我们切记不要发诉诸出身的谬误。

28.如果一个人在反驳他人的观点和结论时,忽略论证本身,而故意去攻击提出该观点的人或其代表团体,那他就犯了诉诸人身的谬误。

29.循环论证的论点在逻辑上是说得通的,但因为结论可能与前设完全相同,所以结论并不是其前设的推论。

30.需要我们站在真实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秉持平和的心态,一切用事实和证据说话。

31.转移论题就是在思维过程中把有些联系或表面上有一些相似的不同话题当做相同的话题来使用,从而导致本来该讨论的话题,不得不进一步讨论。

32.在生活中要尽可能避免诉诸感觉。只凭狭隘的感觉经验想当然,就会陷入逻辑迷雾中。

33.通常为真的原则可能并不总是真的,有些也有例外。即使是最佳的原则也有例外,并且如果一个原则被滥用,就会产生例外谬误。

34.诉诸后果,诡辩者不是通过正常的逻辑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以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而是通过告知被收获者会有怎样的后果,以达到引诱、哄骗、威逼的目的,最终让被说服者屈服于自己的观点。

35.肯定后件和否定前件都是会出现逻辑谬误的。

36.类比是一种表达思想时进行说服和教育的有利工具,但是在应用类比的推理过程中,类比前后的事物一是必要的共性,二是两事物的本质属性与结论之间也要具备一定的必然联系。

37.面对一些人悔恨时的假设,要保持冷静和理智的态度,且不可轻信和心软。如果你今天选择了相信,明天你还有可能还要继续承受原来的痛苦。

38.如果两段前提都是否定的,我们无法据此有效地得出结论。至于人们常说的那句“双重否定等于肯定”在逻辑学的三段论中,显然是不成立的。

39.如果在结论之中,有一个用语提到整个类别,那指向结论的证据必然会清楚的告诉我,我们这整个类别。如果一个论证破坏这个规则,那他就犯了不当周延的谬误。

40.悖论的提出和解决,是人类智慧的闪光,也是科学发展的酵母,它在不断启发着人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42.充足理由律是逻辑思维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是指在论证和思维过程中要确定一个判断为真,必须有足够的证明他真实的理由。

43.范畴错误也称为范畴失误,是指将既有的属性归属到不可能拥有该属性的对象上,是语义学或存在论的错误。

44.想引用名言警句作为论据时,应该多看看完整的原话内容,不要犯断章取义的谬误。

45.消除结构歧义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原来的表达方式,让其具有确定性。

46.在人际交往和生活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分析运用隐含命题,这不仅有助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也能在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话语中找出漏洞和破绽,发现事实的真相。

47.在运用同构异悖的时候,我们不必考虑所使用的化学结构是否正确,是有效还是无效,只要跟对方的话语结构相同,就能达到反击的效果。

48.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喜欢与人费口舌,要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就应对跟大家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有效地分析问题,让每一个提问都十分明确。

49.人生并不是只有两种可能,还有无限种可能,且每种可能皆可实现。

50.如果有人对出示证据这一简单的要求,表示出大大发雷霆或躲躲闪闪的态度,那就存在问题了,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很可能是因为自己感觉很尴尬,难为情,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他某一看法和观点。

51.在做出购买决定之前,一定要了解好产品的优缺点,在深思熟虑之后再做出购买的决定。

52.面对一些不好回答的问题,或者在不适合直接回答的场合中,我们可以用答非所问的方式巧妙回避。

53.在生活中拥有辩证思维非常重要,对待不同的事物,我们不但要具体分析,还要辩证分析,就算是真理也不一定放置四海而皆准。

54.二难诡辩术就是在辩论过程中只列出两种可能性,此外别无选择,迫使论敌从中作出选择。无论对方选择哪一种可能性,结果都对他不利,这样就破事论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55.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解释时,依赖并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因素,或者着意强调这些因素中的一个和多个因素的作用,就犯了过度简化因果关系的谬误。

56.从逻辑上说,明明知道对方的意思却故意曲解成另一个意思,造成概念和话题转移,达到出其不意的目的就叫故意歪解。

57.命名谬误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说话者知道名称也知道原因,但实质上说话者不过是换个说法重复问题,说了等于没说。

58.要明确乐观主义者,就必须明确乐观这一概念,只有表述出了他的真正意识与内涵,才能就乐观主义者给出一个详细明确的解释。

59.我们应当尽量避免掉进一厢情愿的思维模式中,因为不肯、不敢面对现实,往往会让我们在自我安慰与自我欺骗中陷入更深的困境。

60.要避免区群谬误,应当在整体认识某一群体的基础上,用具体的眼光看待群体中的个体。

61.直觉不可以作为直接的证据,只有经过证明的直觉才能作为认定。

62.对于一些严谨的科学问题以及牵涉到自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我们都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预期理由。

63.巧合与偶然不等于必然,要找出结论现象之间的必然性,还要深入的研究结论背后的原因以及现象所导致的结局。

64.所以共存性就是指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相互接近性,所谓先后性是指原因在先,结果在后是。否具备这两种特性是判断因果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不能因为两种事物之间存在这种关系,就认为他们之间有因果关系。

65.客观数据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帮助,多观察自己的历史表现数据,不要因为一两次超常发挥就盲目自信,也不要因为一两次偶然的失误就自暴自弃。

66.很明显,其父善游也推不出其子善游的结论,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

67.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或者狡诈的论敌,设定条件不失为回应对方的最佳策略。

68.出现无足轻重的逻辑谬误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诡辩者举出的原因根本不能称之为原因,二是诡辩者指出的原因只是原因之一,而且是无关紧要的原因,不足以从本质上决定事物的发展。

69.对待传统我们要辩证的来看,不能一刀切,既不能说传统的就是好的,也不能说传统就是不好的,新潮的才是好的。

70.判断一个人说话是不是劝说要看守法者的目的性强不强,不能遇到问题就让当事人对其他人盲目行为负责。

71.狂士未必无才,人的性格如何,不能推出他的才华与能力。做决策之前要凭借理性去思考问题,审视人才,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切记犯以人为据的逻辑错误。

72.说文解字得拿捏好分寸,有的放肆,否则就会招惹麻烦。

73.错误可以改正,缺陷可以弥补,不随意否定自己,不随意否定他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他人,这才是理性的思维方式。

74.一切的类比都是不当类比。

75.面对传言,我们要保持一个理性清醒的头脑,对没有经验证过的说法不轻易信以为真,更不要将其传播,冷处理就好。

76.在面对社会生活中的迷信现象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加以抵制,不要为了无中生有的迷信浪费时间、精力和财富。

77.简单的答案不存在,切记不假思索的接受任何答案,尤其是那些回答复杂问题的简单答案,以免落入陷阱。

78.世界上的很多事物之间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别,但同时也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

79.要成为语言逻辑高手,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使用感情色彩分明的词语,少用中性词,要把话说完整。

80.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都是解决问题的良方,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才是关键。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要多用心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81.当遇到无法接受的挫折时,短暂的使用“合理化”的方式以减轻内心的痛苦,无可厚非,但从长远的角度看,我们不能遇到任何问题都选择用合理化的方式来逃避。

82.集体思维是一种思考谬误,让人脱离现实得出错误的观点,甚至导致灾难。当自己的意见依赖于别人的意见时,而非自己思考过程的判断时,我们很可能是错的。

83.诱导性问题,是提出缺乏理由或无法接受的假定,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回避某个问题,并诱导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84.化繁为简可以让工作变得可行,帮我们逃离忙碌的职场深渊,轻松完成任务。

85.组合思维能把我们日常熟悉的东西重新组合,并构成一个未知的、富有新意的事物。

86.懂得逆向思考,往往能够出人意料,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二是坚持思维方法的辩证统一。

86.两个事物之间可能存在必然联系,但在因果关系成立之前,我们必须要确认是否去除原因之后,结果仍然在不违反某些公认的一般原则下继续存在?

88.面对固定联想的问题时,多一点理性和辨别能力。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接受隐含假定,会让我们的思考远离真理,走向错误。

三、其它感受

本书感觉还行,对我来说比较重要的一些收获有:一是词语定义的混淆。二是充要条件的关系。三是思考客观冷静。

自我精进措施之一:以后每篇读书报告的章节字数都保持在300以内。

自我精进措施之二:以后每个思维导图需要更简化些。

自我精进措施之三:知行合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