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虚眩晕(包括低血压眩晕

 nylh 2012-04-10
气虚眩晕(包括低血压眩晕)
   证候:本证多因久病不愈,耗气伤神,老年体弱,阳气日衰;饮食失节,操劳过度;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虚弱,使中焦运化失权,升提无力,清阳不升,不能上荣于脑。症见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劳累饥饿或突然起立则更重,平卧片刻即可缓解。气短声低,面色少华、胃下垂、脱肛等。大部分病人血压偏低,多在100—80/60—50毫米汞柱之间。脉虚无力。舌质胖嫩有齿痕,色淡有白苔。
   治则:补中益气,健脾升提。
   方药:炙草5克 白术20克 陈皮10克 党参15克
 升麻8克  柴胡8克  当归12克  葛根8克
 桂枝6克   生芪30—50克,大枣二枚为引。
    加减:
    1、有子宫下垂、胃下垂者加枳实(无下垂不加)因枳实可提高平滑肌紧度,但破气导滞力强。
    2、有消化不良、纳食不佳者加鸡内金10克,谷麦芽各10克。
    3、有腹胀便溏者加白叩10克、云芩10克、炒扁豆10克。
   4、有血虚者加枸杞10克、元肉10克、炒山药15克。
   方解:本方乃补中益气汤加减而成。方中炙黄芪为补气要药,尤以补益中气为最。《本草正义》说:“黄芪补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足,脾土虚弱,清气下陷最宜,与补气药同用可增强补气作用。陈皮理气开胃,与补药同用则补,与泻药同用则降,补中益气汤中陈皮既补又升但用量不宜过多。升麻、柴胡主要是起升提作用,有人试验,补中益气汤中虽有党参、黄芪、白术,但没有升麻、柴胡该方得升提作用也就不大,故二药用在此处起画龙点睛之效,足见前人构思与配方之妙。葛根性平,归脾胃经,本方中起升发清阳,鼓舞胃气之效(量不宜过大)。当归养血调经,扶虚补孙,与黄芪配用气血双补。桂枝温中补虚与黄芪配后,能振奋中阳,但用量不可过多。
   针灸:
   百会、足三里、气海
   针灸操作:以上三穴,第一天针刺,第二天艾灸,交替应用,10次为一疗程。针刺时用缓慢出针,及按针孔揉按片刻之补法。艾卷温和灸,每次10—15分钟。
   方义:足三里属胃经合穴,又为四大总穴之一,能强健脾胃,补中益气,是中医强壮保健的主穴,常用于诸虚百损等病,尤对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最效;百会可升提固脱,健脑宁神,与足三里配伍,一上一下,一升一摄,一补一提,使清气上充于脑,减轻眩晕。气海乃元气之海,针灸该穴可赔补元气,激发中气,强健脾气。
   食疗偏方:
   生黄芪400克,红枣200克,生姜50克,羊肉2市斤。方法:先将黄芪(饮片)用二市斤冷水浸泡2小时,文火煎煮30分钟捞出,再用1市斤冷水浸泡1小时煎煮30分钟去渣,两次药液合并,将羊肉(切小块)大枣生姜及适量食盐,花椒放入,文火煮至羊肉绵烂可口,然后放入冷藏或冷冻处,分30次服完,每日一次,中午饭时与其他事物同服。如不食肉或在夏天时可去掉羊肉,只用前几味仍用同法煎服。
   病案举例:
   李XX,男,退休干部,主因头晕目眩,不能久立就诊。二年前渐生头晕,久立或蹲下起立时更甚,但未治疗。近数月病情增重,晨起也不减轻。素患胃下垂。纳食不佳,食后腹部坠胀,精神不振,体软乏力,诊时形体赢瘦,面色不华,舌淡胖,有薄白苔,六脉俱虚。血压84/50毫米汞柱。半月前查血色素11克。此乃素有中气不足,未加调理,致病情日重,以至清阳不升,精微布化失权,不能上容于脑,髓海空乏而晕,故应补中益气,升举中阳方用。
   炙黄芪30克  炒白术15克   陈皮10克  党参15克
   升麻8克     柴   胡8克   当归12克  炙草5克
   桂枝5克     生姜三片,大枣二枚,五剂。
   针灸:
   足三里、百会、气海,一日针刺,一日艾灸,交替应用。
   二诊:5天后头晕稍减,精神振作,血压86/52毫米汞柱。吃饭有增,腹坠胀不减,脉舌同前,前方虽效,药力尚不足,黄芪加至50克,党参、炒白术均改为20克,再服6剂,仍用前法针灸五天。
   三诊:头晕减去大半,体力有增,纳食转佳,血压90/60毫米汞柱,脉稍有力,舌胀减轻,要求治疗胃下垂,原方加枳实10克(现代研究能增强胃肠平滑肌紧张度)10剂,教病人每晚自己在两侧足三里各艾灸10分钟。
   四诊:眩晕基本消失,精神纳食大增,血压100/65毫米汞柱。面色润泽,脉缓和有力,舌正常。X光拍片胃下垂较前提高3公分,建议再服补中益气丸10合需访三年未发。(包括低血压眩晕)
   证候:本证多因病不愈,耗气伤神,老年体弱,阳气日衰;饮食失节,操劳过度;先天吡禀赋不足,后天脾胃虚弱,使中焦运化失权,升提无力,清阳不升,不能上容于脑。症见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劳累饥饿或突然起立则更重,平卧片刻即可缓解。气短声低,面色少华、胃下垂、脱肛等。大部分病人血压偏低,多在100—80/60—50毫米汞柱之间。脉虚无力。舌质胖嫩有齿痕,色淡有白苔。
   治则:补中益气,健脾升提。
   方药:炙草5克 白术20克 陈皮10克 党参15克
   升麻8克  柴胡8克  当归12克  葛根8克
   桂枝6克   生芪30—50克,大枣二枚为引。
   加减:
   1、有子宫下垂、胃下垂者加枳实(无下垂不加)因枳实可提高平滑肌紧度,但破气导滞力强。
   2、有消化不良、纳食不佳者加鸡内金10克,谷麦芽各10克。
   3、有腹胀便溏者加白叩10克、云芩10克、炒扁豆10克。
   4、有血虚者加枸杞10克、元肉10克、炒山药15克。
   方解:本方乃补中益气汤加减而成。方中炙黄芪为补气要药,尤以补益中气为最。《本草正义》说:“黄芪补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足,脾土虚弱,清气下陷最宜,与补气药同用可增强补气作用。陈皮理气开胃,与补药同用则补,与泻药同用则降,补中益气汤中陈皮既补又升但用量不宜过多。升麻、柴胡主要是起升提作用,有人试验,补中益气汤中虽有党参、黄芪、白术,但没有升麻、柴胡该方得升提作用也就不大,故二药用在此处起画龙点睛之效,足见前人构思与配方之妙。葛根性平,归脾胃经,本方中起升发清阳,鼓舞胃气之效(量不宜过大)。当归养血调经,扶虚补孙,与黄芪配用气血双补。桂枝温中补虚与黄芪配后,能振奋中阳,但用量不可过多。
   针灸:
   百会、足三里、气海
   针灸操作:以上三穴,第一天针刺,第二天艾灸,交替应用,10次为一疗程。针刺时用缓慢出针,及按针孔揉按片刻之补法。艾卷温和灸,每次10—15分钟。
   方义:足三里属胃经合穴,又为四大总穴之一,能强健脾胃,补中益气,是中医强壮保健的主穴,常用于诸虚百损等病,尤对脾胃虚弱,中气部长足最效,百会可升提固脱,健脑宁神,与足三里配伍,一上一下,一升一摄,一补一提,使清气上充于脑,减轻眩晕。气海乃元气之海,针灸该穴可赔补元气,激发中气,强健脾气。
   食疗偏方:
   生黄芪400克,红枣200克,生姜50克,羊肉2市斤。方法:先将黄芪(饮片)用二市斤冷水浸泡2小时,文火煎煮30分钟捞出,再用1市斤冷水浸泡1小时煎煮30分钟去渣,两次药液合并,将羊肉(切小块)大枣生姜及适量食盐,花椒放入,文火煮至羊肉绵烂可口,然后放入冷藏或冷冻处,分30次服完,每日一次,中午饭时与其他事物同服。如不食肉或在夏天时可去掉羊肉,只用前几味仍用同法煎服。
   病案举例:
   李XX,男,退休干部,主因头晕目眩,不能久立就诊。二年前渐生头晕,久立或蹲下起立时更甚,但未治疗。近数月病情增重,晨起也不减轻。素患胃下垂。纳食不佳,食后腹部坠胀,精神不振,体软乏力,诊时形体赢瘦,面色不华,舌淡胖,有薄白苔,六脉俱虚。血压84/50毫米汞柱。半月前查血色素11克。此乃素有中气不足,未加调理,致病情日重,以至清阳不升,精微布化失权,不能上容于脑,髓海空乏而晕,故应补中益气,升举中阳方用。
   炙黄芪30克  炒白术15克   陈皮10克  党参15克
   升麻8克     柴   胡8克   当归12克  炙草5克
   桂枝5克     生姜三片,大枣二枚,五剂。
   针灸:
足三里、百会、气海,一日针刺 一日艾灸交替用。
   二诊:5天后头晕稍减,精神振作,血压86/52毫米汞柱。吃饭有增,腹坠胀不减,脉舌同前,前方虽效,药力尚不足,黄芪加至50克,党参、炒白术均改为20克,再服6剂,仍用前法针灸五天。
   三诊:头晕减去大半,体力有增,纳食转佳,血压90/60毫米汞柱,脉稍有力,舌胀减轻,要求治疗胃下垂,原方加枳实10克(现代研究能增强胃肠平滑肌紧张度)10剂,教病人每晚自己在两侧足三里各艾灸10分钟。
   四诊:眩晕基本消失,精神纳食大增,血压100/65毫米汞柱。面色润泽,脉缓和有力,舌正常。X光拍片胃下垂较前提高3公分,建议再服补中益气丸10合需访三年未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