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内自有乐地
- 发布日期: 2012-04-10 00:00
- 作者:张培锋
据《世说新语·德行篇》载:晋人乐广针对当时王澄、胡毋辅之等人放荡不羁的行为说过一句话:“名教内自有乐地,何必乃尔!”此语流传甚广,但历来人们的理解却不深。在笔者看来,它的妙处其实并不在于如何维护“名教”(即正统儒学),而在于内蕴着一种真正旷达的精神:乐地随处皆有,何必非要做些荒诞不经、放荡不羁的事情才能找到快乐呢?“名教”一词是可以替换成其他概念的,比如宋人晁迥就把它变成“清静内自有乐地”,我想说的则是:学问内自有乐地,何必乃尔!试申说之。
关于学问的目的,自古以来便有两种截然相对的看法。孔老夫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里的古今之辨其实是包含着褒贬用意的,在孔子看来,学问的目的就应该是为自己,而不能有别的目的。这里的“为己”可不是自谋私利,孔安国的注释简明扼要:“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 一个人的学问,如果自己做不到,只是说给别人听的,那就不是真学问。孔子为何对其弟子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大加褒奖?就在于颜回没有夸夸其谈,他是用一种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从学问中得到了受用——“不改其乐”就是证明。“为己之学”就是能够在学问之内找到自己的乐趣,读书、治学本身就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反之,假如一个人觉得读书、写作很乏味、很厌烦,却偏偏还要读还要写,说的是些自己都不相信的话,抄的是些自己都搞不明白的理,那就只能是“为人之学”——为了职称、为了学位、为了就业、为了赚钱,等等。如今的学子们,有多少人是真正“为己”而不是“为人”而学的呢?
其实,学问内真的自有乐地,尽管能够体会到此乐的人可能越来越少,但我相信总还是有的。或坐拥书城,涉猎百家,校雠文字,穷微极妙;或一二好友,奇文共赏,疑意相析,探究商讨。学问之道在此,学问之尊在此,学问之乐亦在此。此乐之外,别无所求,这才是真正的做学问。做学问,不必考虑有什么“用”——不管是个人的“小用”还是社会的“大用”,一概不必考虑,学者的本分就是沉浸在学问之中,安分守己,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这才能够有点心得,获得自己独特的学术成果。“为己”和“为人”本来是辩证的,出发点是“为己”,最终会对别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而出发点是“为人”,其最终的结果是丧失自我,失去学术的本真意义,也就谈不到真正的“为人”。一个正常的社会机制,就是尽可能保证给某些真正的学者提供必要的生活、科研条件,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并把他们的学术成果转化为“用”;学者自身呢,也不必狮子大张口,以所谓“人才”自居,漫天要价,因为你的乐趣应该在学问内去追求,一个不能耐住寂寞,对世俗名利太过计较的人是不配做一个学者的。人才,首先得是“人”,然后才是“才”。
中国学术的希望寄托在“为己之学”这一优秀人文学术传统的回归,当然,首先是要有一批能够在学问内寻找到自己一片心灵乐土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