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石潭记》复习要点

 duojing168 2012-04-11

《小石潭记》复习要点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   基础知识

(一)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 文言词语

1、词类活用

【西】向西。 【空】在空中。 【西南】向西南。

【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2、古今异义【小生】古:旧时对后辈的称谓。也指年轻人。今:指戏曲中扮演的年轻人的一类角色。

3、一词多义【以】 全石以为底(把 ) 卷石底以出(而 ) 以其境过清(因为 ) 【为】全石以为底(作为)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 ) 【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凄清)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知其源(能)

4、常见实词

【篁(huáng)竹】竹林。【珮(pèi)环】玉制装饰物。【尤】格外。【清冽】清凉。冽,寒冷。【以为】作为。【卷(quán)】弯曲。【坻(chí)】水中高地。【屿】小岛。【嵁(kān)】不平的岩石。【蒙】覆盖,遮掩。【络】缠绕。【缀】连结。【参(cēn)差(cī)】长短高低不齐。【披拂】随风飘动。披,开,分散。拂,摆动。【许】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依】依靠。【澈】通透,有“照”的意思。【布】散布,铺开。【佁(yǐ)然】呆呆的样子。【俶(chù)尔】忽然。【逝】去,离开。【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明灭】忽明忽暗,又指时隐时显。【势】姿态。【差(cī)互】参差不齐。【源】源头。【环合】环绕。【寂寥】静寂。【悄(qiǎo)(chuàng)】忧伤的样子。【幽邃(suì)】幽静深远。【境】环境。【过】过于,太。【乃】于是,就。【余】我。【隶】随从。【从】跟从。

二、   阅读探究

1、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

答: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答: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第一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答:石奇、水清、树绿。环境清幽,景物奇美。

4、作者在第二段里具体描绘了什么?水清鱼乐。

答: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 游鱼  鱼影  日光 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  ,却又无处不在写   

5、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答: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6、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

答: 动静相应。“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

恰当映衬。“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

借景抒情。“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

7、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景色和气氛:幽深冷寂;心情:孤凄悲凉。

8、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答:“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