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三语文总复习·诗词赏析(六)

 智慧园211 2012-04-12

初三语文总复习·诗词赏析(六)


发表时间:2005-11-15 18:28:36  点击 4060 次

 

初三语文总复习·诗词赏析(六)

梦 江 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和怅惘的情怀。“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表明她精心打扮,是为了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一个“独”字,写出了多少孤寂落寞之情!“过尽千帆皆不是”,只令人望眼欲穿。失望是难以忍受的,可又挥之不去,为之奈何!眼前所见,只是“斜晕脉脉水悠悠”“斜晕脉脉水悠悠”表面上是在写水,实际上也是暗喻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地注目的眼神。夕阳西下了,又一天的守望没有结果,“断肠人在天涯”,怎能不令人感叹悲伤。

这首小词的浓艳风格,写得清新淡雅,空灵秀丽,而又朴实自然。寥寥数句,有观有感,有情有景,有抑有扬,无一字虚发。惟其真切。故能动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是陆游晚年赋闲在家时写的,当时他已68岁高龄,犹日夜不忘恢复国土,报效国家。

明明是风雨大作触动了诗人,但诗的前两句却不提风雨。而是直接写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原来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所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既然“思”不出一个结果来,只好去“想”。深夜的暴雨,也许会成为别人梦中的催眠曲,而对陆游来说,却给他带来了奇妙的幻景:风雨作响,好像是披着铁甲的战马在飞踏北方的的冰河。这空间是梦还是现实呢?恐怕连诗人自己一时也说不清楚。但愿诗人就此入梦,真的梦见驰骋沙场,杀敌立功。这不是毫无根据的祝愿,在陆游的诗集中,梦赴战场、山河复归的记载比比皆是。 

已 亥 杂 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写诗人离京的感受。“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切从实际出发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的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饮    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大都表达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这一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诗开头四句说的是: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安静、心灵是如此安宁呢?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接下来四句具体描写了自己的这种心境或心态: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不经意,即“悠然”,就好像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在这样的心态中,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么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因而作者只好“忘言”了。当然“忘言”并非无言,一切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关键在“心远”二字,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已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全诗语言平淡,不加雕饰,似乎无意为诗,毫不费力,而诗情自然流出,韵味隽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诗人孟浩然游历长安时赠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的一首诗。表达了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其中前半部分写景,描写洞庭湖周围的景色,写出了水天相接,浩瀚无涯的气势。这景是为下边的抒情做准备的,目的是引出下文的“欲济”“羡鱼”的比喻,委婉地表达自己希望得到丞相引荐的愿望。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面对浩渺无涯、波涛震荡的洞庭湖,抒发出“欲济无舟楫”“徒有羡鱼情”的慨叹,表达虽不露痕迹,但希望援引之心昭然可见。“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说明自己虽然是在野之身,但并不是初衷,还是愿意出来做官的,只是没有找到适当的门路而已。最后两句作者巧妙引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写出自己欲“钓”不能,白白地羡慕他人钓鱼的心情,表现自己寄希望于执政者的心情。

这首诗从大处落墨,把洞庭湖秋色描绘得气势磅礴,雄浑壮美;又同洞庭湖之景,借用古代的典故,写出自己的感慨和渴望,含而不露却又用意分明。   

 

行路难(其一)(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前四句写酒宴时的情绪。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如果在平日,号称“酒仙”的李白一定会豪饮而醉的,但“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一个身怀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受诏入京有可能实现自己抱负之时,却又被“赐金还山”,不得不离开长安。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会在离宴上表现出自己的消沉和气馁,“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徬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着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观   刈   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势,但惜夏日长。

夏有贫妇人,抑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非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谕色彩。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当政者的注意。

这首诗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画。

 

渔   家   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所作,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守边战士的思乡之情。

作者先点明季节,然后用“异”字统领下文,渲染出西北边地的荒漠,也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在这样的背景中,下边着重写边关将士生活的艰苦以及思乡报国的感情。“将军白发征夫泪”,抒情发了他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词的上片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副塞外边关图,这幅图雄浑沉郁,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主题。下片采用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得作者的思乡报国之情交织互现,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汉 江 临 眺(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从诗中所写景物来看不应是逍舟时所见,故应以“汉江临眺”为准。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开头第一、二句是总写汉江的形势。汉江处于古代楚国境内,既与三湘之水汇合,又与来自荆门的众多河流接连,所以水势浩瀚。中间两联写作者纵目所见。其中第三、四句写汉江水流汹涌,似向天地之外奔流而去,远山由于被江面蒸腾的水气所笼罩,所以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第五、第六写襄阳一带的城郭楼阁,远远望去似乎飘浮在前面的江面上,翻滚起伏的波澜好像撼动远处的天空也忽上忽下的。这两联突出的描绘了汉江水势的雄伟壮观。诗人紧紧扣住临眺之所见,即总是在写自已的视觉感受。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野极其开阔,境界极其广远。王维不只是诗人,还是一名画家。最后结尾两句“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中的“山翁”原指晋朝人山简。此诗中的山翁借指的谁?有两种说法;一是指襄阳地方长官,一是诗人自指,解作诗人自喻较能贴切地表达诗人对汉江风景的赞美。

全诗集中笔力在写水,写汉水所处的地势是接三湘,连九派;写汉江水域辽阔,波澜起伏,江流直下。可以说是句句不离水。所以,水的形象使这首诗构成了一个完美有整体。不但每一联的对仗都十分工整,而且诗人还非常重视炼字,像“接”与“通”,“外”与“中”“浮”与“动”,都对自然景物物动感起了重要的作用。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 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在天宝十二载(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诗的开头两句起得突兀,开门见山地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下面六句是第二层,诗人笔锋一转展现出另一番天地。三、四句写秋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正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五、六句写酣饮后的思想情绪。酒酣之后,李白思路大开,他想到了汉代宏伟的文章,建安诗的刚健风骨,身在谢眺楼,当然更想到在汉、唐之间出现的小谢的诗歌了。所以自负地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并、称许李云和自己。诗人的情感越发激动、高昂,于是就发出了七八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呼喊。他都胸怀壮志豪情,要高飞远翥到天上去摘取明月。作者笔锋一转,进入了第三层。第九、十句用了一个比喻,说就好比用刀切断水流一样,水反而流得更急了,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酒醉后更引发了内心的愁苦、愤懑结尾两句是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就只有等待有一天够抽簪散发驾着一叶小舟驶向远方了。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然也还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却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并不囿于齐言,其语句之长短可以随抒情的需要而伸缩。像开头两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从“多烦忧”一转而“酣高楼”“揽明月”,再转到“愁更愁”,又转到结句的“弄扁舟”,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浣 溪 沙(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其《珠玉词》被视为婉约词派的正宗。

《浣溪沙》词分上下两片,每片三句,主要写作者在春天黄昏时的生活和心情,直接真实地抒发了个人的生活感受。上片写作者在唱一曲新词、饮一杯醇酒时,竟感到这样的生活已经无数次地重复,因为春天的天气同去年一样,亭台景物也都依旧。作者看见“夕阳西下”想到了岁月在不断地流逝。作者向我们倾诉的是他感到生活的空虚、无聊,同时也有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下片进一步写这种生活感受。时间永不停滞,春花纷纷凋谢,燕子又回来寻找旧巢。对花落地感到无可奈何,燕子年年归来也不觉新奇。这一切取决于自然规律,而人只能在花开花落、燕去燕来中逐渐衰老,想到此他只有独自一人在小园花径间不断地徘徊。在词中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思考,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并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感受表现出来,所以做到了景与情自然结合,浑然一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晏殊颇为自得的奇偶佳联,也深受后人的赞赏。

这首词重在理解岁月的爱惜和对生命的珍视。 

 

江 城 子(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在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1)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词年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苏轼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聊且要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下面一层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这就在大幅度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是“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听了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开头两句便把镜头定在了军营之中,这正是作者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八百里灸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都是极雄豪、壮美的行事,这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它说明已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作者骑着飞快奔驰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心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最后结句戛然而止,但却遗音缭绕,余味无穷。作者有意地作“壮词”,“壮”正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  

练习:

1、《汉江临眺》描写的是怎样的自然景象?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试着运用中富的

想像,在胸海中把这首诗转换成一幅山水画。 

2、读过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些诗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3、你是理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想识燕归来”这两句的?

4、苏轼《江城子》中“遣冯唐”“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5、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通过对课文中五首诗词的欣赏,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欣赏古诗词的方法。

1、《汉江临眺》描写了汉江的地理位置和浩瀚的水势,为我们展示了江水波澜起伏、高山为雾气笼罩而时隐时现的自然景象。

2、可以由学生根据个人喜好举例解说。

3、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   识。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4、“遣冯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重新受到皇帝任用的愿望;“射天狼”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入侵者、为国立功的决心。

5、“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灸,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