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利用“假说演绎法”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

 精彩教师之家 2012-04-12

        假说演绎法是科学家为了获得对某一未知问题的答案,往往要通过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提出一种假说,来解释这一未知的问题。从知识和经验上看,这种假设似乎是正确的,但要成为能被人们广泛接受的理论,还必需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得到一定的预期结果,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预期结果。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说预期的结果一致,则说明假说是正确的,可以上升为理论;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说预期的不一致,则还需要继续研究。

        孟德尔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借助假说演绎法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要让中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必须借助假说演绎法重温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才能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所以曹宝义老师对本节课的讲解,在教学中采用“假说—演绎法”开展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教学,在对生物性状遗传的探索过程中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结构,同时也体验了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研究者、探索者,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并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方法教育。

        假说演绎法四个步骤:发现问题→构想假说→演绎假说→实验验证。现就其中的构想假说和演绎假说两个环节加以说明。

1、构想假说

孟德尔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发现的重要问题是:一对相对性状亲本杂交,杂合子(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性状分离比是3∶1。孟德尔对数据的分析过程得出了以下假说:

①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控制的,性状分离的根本原因是控制性状的基因分离的结果,而一对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则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也应当有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如D和d)。

②设想若个体内控制一种性状的基因只有一个,则谈不到基因分离,孟德尔假说控制生物体每一种性状的基因都成对出现,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DD和dd (纯合子)。

③在亲代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成对的基因分开,分别进入配子内,亲代各产生D和d的配子,配子结合,F1的基因型为Dd。同理,F1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成对的基因分开,雌、雄各产生两种类型数量相等的配子,即含D的配子和含d的配子,比例为1∶1。

④配子之间随机结合,于是F2出现三种基因型,比例为1∶2∶1,二种表现型,比例为 3∶1。

因此,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假说,使得豌豆杂交试验所得到的相似结果有了科学的、圆满的解释。

于是,得出基因分离规律。解释的核心内容是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此即为构想假说过程。

2、演绎假说 

       孟德尔进一步设想,如果他的假设是正确的,则他的假设不仅能够解释以上述的杂交实验结果,还要能够解释并预期其他不同类型的杂交实验结果。因此,孟德尔根据假设设计了测交实验,即把杂交子一代与隐性类型相交,测交就是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相交,测交的目的,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也是为了证明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按照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如果杂种子一代F1的基因组成是Dd,它一定会产生带有遗传因子D和d的两种配子,并且两者的数目相等;而隐性类型(dd)只能产生一种带有隐性遗传因子d的配子。所以,测交产生的后代预期应当一半是高茎(Dd)的,一半是矮茎(dd)的,即两种性状之比为1∶1。如倮实验结果测交后代中高茎和矮茎的比例不是1∶1,则假说不成立,得不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如果实验结果测交后代中高茎和矮茎的比例是1∶1, 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一致,说明假说正确,得出基因的分离定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