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教会我给予是种快乐(原创)

 夏荷6 2012-04-13

在一些公共场所,经常听到大人们在议论:你看看现在的孩子,太自私了,嘴上喊着助人为乐,而实际行动上是自私加自私……

是啊,现在的社会上,好孩子不少,但象上述家长们提到的现象也大有人在,而且不乏为少数,这难道能完全怪罪于孩子们吗?

让我们来看看家长们是怎样做的吧:

镜头一:放学路上,家长的肩上跨着孩子的书包,双手抚摸着孩子的头:“儿子,妈妈告诉你,谁要是打你,你就使劲打他,咱决不能吃亏,有妈妈呢。什么也不用怕“

镜头二:公共汽车上,母女二人分坐两个座位,妈妈的身旁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女儿回头看了看妈妈,妈妈的头转向车窗,眼睛直勾勾地望着窗外,女儿收回了目光,心安理得地继续坐在椅子上。

镜头三:傍晚,幸福的三口之家,手牵着手在路边散步,一位骑自行车的中年人不小心刮了父亲一下,中年人赶紧下车,没等张口,父亲就破口大骂:“你的眼睛瞎了,忙着去找死呀……”

父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孩子能有什么样的行为呢?耳濡目染,言传身教。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中期,当时国家刚刚经历了困难时期,家庭生活条件很差,自我刚刚蒙蒙胧胧记事起,父亲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我。

记得有一天傍晚时分,房间内已经有些发暗了,还没有点灯,隔壁的王奶奶推门走了进来,对我们说:“你家还有灯泡吗?我家的灯泡不亮了,现在已无处去买了。”不等王奶奶说完,父亲就不假思索地抢到:“有、有、有”,边说边拿起身旁的凳子登了上去,把我家灯头上的灯泡拧了下来,递给王奶奶,并执意要替王奶奶按上。天渐渐地黑了下来,我家的屋内一片漆黑(那时只有一间房子),黑暗中父亲点燃了一小段蜡烛头,借着微弱的烛光,我们一家人共进晚餐……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无论自己拥有什么珍贵的东西,只要别人需要,就一定要给予;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就要给予帮助。享受是一种幸福,助人为乐更是一种快乐。看到他人快乐,自己就能从中感受到快乐。

渐渐长大的我习以为常地认为,助人为乐、帮助弱者是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责无旁贷:看到别人推车上坡,自己就主动跑上前去帮忙推车;公共汽车上只要有一人站着,那就是我;小朋友在路上摔倒了,我立刻上前把他扶起……参加工作后,遇到贫困的学生自己主动帮助,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们买来书、本、笔、尺、橡皮和衣服等送给他们,看到无儿无女的老人生活无依无靠,有困难,我就帮他们打扫房间、买菜、买粮,在自家做好饭菜送过去等,并把自己的生活用具无偿地送给老人(如床、锅等)……自己有了孩子后,更是在这些方面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好品质。现在我的女儿已经13岁了,在别人的眼里,她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小女孩。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从来没有用严厉的语言对我进行过管教,只是父亲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教育着我,使我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茁壮地成长。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一名先天残疾的儿童在某小学低年级班上出现,会有孩子对残疾儿童表示友好,拍他肩头,帮助他擦鼻涕。随后,更多的孩子围上来,掏出糖果、文具,争先恐后地送给残疾儿童,场面令人感动。然后又将残疾儿童送到贫民窟巷口,很快引起街头乞丐、小流氓的注意。他们尖叫着,踢他、殴打他,竭尽恶作剧之能事,直到残疾儿童被打倒在地才一哄而散。实验表明:环境气氛对孩子们的成长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呀!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孩子,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那些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您想过没有,当您老的时候,您的孩子会孝敬您吗?那时,孩子是否会说:“您就是这样对待我的爷爷奶奶的。”那些不懂得关心他人的人,怎能得到别人对他的关爱呢?那些不懂得帮助弱者的人,又怎能换回他人的关注呢?当然,我们的付出不仅仅是为了回报,而是在这个实施过程中,得到一种享受,培养个人的良好品质,提高整体公民的素质。因此,我要说: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人,家长首先就要先做什么人。言传身教,助人为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