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问不停,家长怎正确作答

 若水之都 2012-04-14

  当许多新事物映入孩子的眼帘时,他们喜欢别人指给他们看,并讲给他们听,使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由于孩子对这个世界还缺乏了解,所以他们会不断地提出一些新奇而幼稚的问题:为什么树的叶子不都是绿的?为什么鱼离开水会死?为什么妈妈没有胡子?…这些问题有时令人啼笑皆非,有时令人张口结舌,甚至感到很难堪。

  这时就要求为人父母者别轻易动怒,更不可不懂装懂,胡乱作答,宁可让孩子知道大人也不会回答,也不能教孩子似是而非的东西。

  孩子只是一个竭力渴求知识的接受者,错误的答案对他们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还是免开尊口的好。

  我国当前教育中总把分数和聪明视为等同,其实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是思维发现力和创造力的表现。

  中国的父母总会在孩子放学回来后问“今天的测验得多少分,全班最高分数是多少?”这类问题。而美国的父母则会问“你今天向老师提问题了吗,是否有价值?”多么明显的差别。任何有价值的思维都是从提问开始的,没有问题,思维就无法运转、无法深入。不善于发现问题,不能抓住事物矛盾的焦点然后一针见血地提出问题,也就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所以提出问题并不比解决问题容易。

  强烈的求知欲和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问题的提出。孩子对任何事物都不十分了解,都没有固定的成见,他们很可能会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并提出问题;

  也会不满于通常的对问题的解释,去进一步追求现象的内部原因和结果,于是就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新奇而古怪、甚至属于深奥问题的提出。面对这些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的孩子,做家长和教师的都应注意引导,不要对所提出的问题感到幼稚而不屑于回答,也不是因为问题深奥而拒绝回答。

  对孩子多一份耐心,帮助他们增长知识。对于那些自己也不太了解的问题可以向别人请教或查阅书籍,然后再给孩子一个完满的解释。最好是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在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无形地增长知识。解决问题是通过思维后再现知识的过程。由此可见,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比考分更能反映孩子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聪明程度。

  所以为人父母者应该爱护孩子爱提问的天性,并鼓励他们多发问,培养他们提问题的兴趣和习惯,说不定还会发现和造就一个神童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