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取”好莱坞策划之二:解密好莱坞制胜法宝年初,在国人沾沾自喜中国内陆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票仓时,电影产业从业者却哭笑不得,火爆票房背后是半壁江山的沦落,总数不多的进口片票房(大部分为好莱坞所产影片)竟占年度总票房的45%,而5余下5%则由数百部国产电影分摊,绝大部分电影投资都是有去无回,成了好莱坞大片和少数国产大片陪跑的“添头”。纵观整个2011年,影片制作和发行依旧是浅层次低秩序的混乱,毫无长进。 近三年国内电影票房火箭速度般增长,貌似成功的背后,只是院线和银幕块数增长带来电影票房飞速发展的同步效应,而不是实质上影片质量和电影工业得到相对应提升带来的后果。是以,内陆观众对国产电影质量不满意的后继效应开始呈现,2012年初三个月,每月的单月冠军都是进口片,从1月28日到3月底,华语片连续7周无缘周冠军。第一季度票房前四名都是好莱坞电影,六部好莱坞影片票房占据季度票房43%。 国人观影为何首挑进口片,好莱坞商业片为何在国内这么受欢迎,大家都宁可看一些二三流的进口片也不看国产片? 国产片商业不考究艺术不创新 近几年制作精良的国产电影,在热钱潮涌的趋势下,益发变得稀罕货,大部分电影都成了捞快钱和洗钱的工具,造成整个电影产业培育了快十年,还尚处在萌芽阶段的悲哀现状。国产片一年中都难有带动观影热潮的话题电影,艺术和商业严重分离成为越来越触目惊心的现象,且就单论商业打造环节而言,国产片也远谈不上娴熟自如的境地,只好依靠老把式,炒作明星脸来忽悠观众看电影,可长此以往,观众又不是傻子,岂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掏腰包上当? 相较而言,分账和买断的绝大部分好莱坞商业片至少保证了故事节奏的流畅和视觉上的观赏性。这得益于好莱坞有一个成熟的影片制作流程,哪怕是一些二、三流的商业片,也是其工业流水线下来的质量合格产品。在此仅举一例,二、三月份在中国内陆拿到3.7亿票房的《地心历险记2》,在美国本土仅有9000多万美元票房,该片制作加宣发成本为6000万美元,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业片,但为何这样内容平庸的电影到了中国市场,在不被业内看好的冷淡春季档期却能纵横捭阖,成为票房霸主?分析下来,无非三点:定位精确的合家欢爆米花电影,带动整个家庭去观影,从而扩大了票源;剧本和演员双重演绎,层出不穷的小笑话使观影过程轻松愉快,观众看这类电影就是图个乐子;后期制作还算精良,3D特效化解了剧情的简陋和瑕疵。 可悲的是国产电影绝大部分都还达不到上述三个标准,别说艺术和商业的完美结合,就是流畅的讲一个故事,很多导演都还没达标,多数大片华丽空洞,不知所云,小片则自说自话,均无视主流观众的观影需求,相较来说,故事讲得流畅,有点趣味的电影就成了国产电影里的“优秀电影”,若能像《让子弹飞》那样有点主题上的拔高,简直就成了票房炸弹,想不火都不行,但这样艺术和商业能够较好结合的国产影片一年中又有多少?票房表面的虚火并不能掩饰产业层次的低级重复,如何能跟已经发展了百年、已经健全完善的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对抗?
国产片制作“山寨” 合拍片喜炒“剩饭” 在好莱坞,商业片的制作说是流水线实际上还是个精细活儿,他们讲究的是各路人马扭成一股劲儿去完成一票好买卖,所以不惜花大力气投入,在各个环节上予以打磨,每个环节都不敢忽视。而国产电影在制作环节上还处在作坊阶段,一露面就透着一股“山寨气息”。观众在大银幕上看到的是太多影片在制作环节的欠缺和不讲究,欠合理少逻辑的剧本,若塑料花一般做作的表演、毫无戏剧张力的对白,低级粗劣的运镜和布光,一看就很假的布景和特效,光炫技不讲故事的剪辑、恶劣低俗的宣传炒作,如此这番折腾便透支了内陆观众的兴趣,造成对国产大部分影片质量上的质疑。 深究起来,这是制作费的不断挤压,投资没回归理性的缘故,危机根结在投资人这里,目前国内很多投资人都是电影圈的外行,他们并不是真正热爱电影,投身电影业做自己想做的事业,只是近几年拍电影成了一股新的投资热潮,投入资金来豪赌一把,只想挣快钱热钱然后离场走人,没有理性的看待电影工业的发展。他们一心只想用钱砸明星,用“明星效应”去赌票房,不愿在其它环节投入,降低制作费,形成了演员身价的高涨,而剧本和拍摄、剪辑环节都因为缺乏资金粗制滥造,发行宣传也以恶意炒作为主,这种无视商业电影制作规律的做法,后果就造成烂片泛滥。 加上许多合拍片还在吃港台影视黄金时期的老本,很多北上拍片的港台导演和演员们在各类资源层面上的滥砍滥伐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他们仗着以前积累的电影界的资源,获得影片的主控权,动辄上亿资金投入的电影,造成丑闻层出不穷,最终成了观众们的嘲笑话题。这类强取豪夺,不断炒剩饭,不择手段骗观众进影院去看连叙事节奏和主题取向都无比蹩脚的烂片,让不断上当的内陆观众心生厌烦,于是乎,进电影院首选进口片竟成了一种观影质量上的保险。 中国主流观众观影习惯被好莱坞吃透 在目前流行的符合主流观众审美和文化趣味的商业片制作模式上,好莱坞占了先发优势,在中国票房尚未井喷之前,绝大部分内陆观众已经通过各种媒介,尤其是盗版的影响,被培育成了一种好莱坞观影模式和审美趣味,那就是热闹的打斗场面加蔚为奇观的特效场景,加一些暴力和软色情打擦边球的渲染。这类代表就是史泰龙、李连杰领衔,火爆2010年暑假档的《敢死队》和勾起国内主流观众怀旧情绪的《变形金刚》系列,前者有诸多明星加盟噱头,后者有无比伦比的火爆场面和叹为观止的特效,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观众吸引进了影院。 好莱坞惯用伎俩还有一种:利用全球流行文化的带动,为影片造势,用粉丝带动潮流,从而让更多观众甘愿买单,这类代表就是以畅销书《哈利-波特》改编成的同名电影系列,和迪斯尼迎合“怪叔叔”口味而打造的《加勒比海盗》系列,以及原著已经拥有无数奇幻迷和科幻迷拥趸的《指环王》系列和《蜘蛛侠》,《黑客帝国》系列,这些影片原创因子就是流行文化的一种,再加上好莱坞重金打磨下,品质优秀,宣传猛烈,层层迭加效应,从而掀起全球范围内观众对这类影片的迎合和追捧,中国市场也概莫其外。 还有一种手段就是利用口碑效应,吊起观众的好奇心。如2009年掀起观看IMAX 3D版本电影热潮的《阿凡达》,其导演是此前全球票房最高纪录缔造者《泰坦尼克号》的詹姆斯.卡梅隆,名导加上全新的观影模式,也让全球包括中国观众趋之如骛,与此类似的还有2010年为中国暑期档完美收宫的《盗梦空间》,新奇的故事讲诉模式加上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明星光环,也引起了中国观众观影的强烈兴趣,加上今年雄霸春季档的《碟中谍4》,也是这个套路,阿汤哥的个人魅力加上IMAX 3D展现的跳下迪拜塔的优美动作环节,使这部片子在内陆狂卷近7亿,成为历年进口片票房的前三甲。 好莱坞凭借这些制作和宣发手段完全培养和摸透了不同种族和地域的观众之观影脾性,用文化、明星、制作俱都精良的杀手锏,从上中下三路全面封杀其他地区产出的商业片,电影产出大国法国和日本都无法抵御,国产片焉能抗衡?这个客观上的差距,恐怕国产片几十年也无法赶上,也是实情。
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不容小觑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紧密,电影的国际市场对好莱坞来说也益发重要,其实美国大片很多本土票房仅能保本,而海外市场的收入才是他们能够盈利的根本。2011年,据MPAA(美国电影协会)年度票房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好莱坞的海外票房收入比国内票房还略高一点点,分别是117亿和102亿美元之多,在全球326亿美元的票房总和中,好莱坞独占三分之二,这虽跟英语文化是全球主流文化有关,更跟好莱坞日益重视海外市场脱不了关系。 继欧盟和日本两大票房重镇外,新兴的电影市场成为好莱坞青睐的对象,中国和俄罗斯则首当其冲。以2011年北美票房亚军派拉蒙公司举例,它之前的战略核心只聚焦在欧盟和日本,但《变形金刚》系列在中国内地票房的空前成功让派拉蒙改变了认知,从而在这次宣发《碟中谍4》时认真做足了功课,同样得到了优异的回报,而中国市场对《变形金刚3》的追捧(劲收11亿人民币,约合1.7亿美元)让其成为2011年好莱坞的海外票房亚军,派拉蒙也由此一跃成为好莱坞六大公司海外票房的领跑者。 粗尝甜头的好莱坞巨头们如何能够再忽视这块电影银幕数年增长34%的未开垦市场?他们手中已握有优质内容,而面对的是一块终端铺设已经足够支持巨量票房的沃土,他们因此督促美国政府采取进一步的贸易行动,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我们现在已经目睹的“新政策”。34部分账大片将占据以前它们不曾覆盖的档期,且平均每个月都有三部之多,而且又是3D和IMAX这类制作上乘的商业大片,这将对国产电影产生的冲击不言而喻,如果国产电影还是这般不思进取,不想对策应对的话,目前辛苦维持的地盘即将朝不保夕,逐步被进口大片们所蚕食。 小结: 电影从业者应把电影当作一项严肃事业的初衷,而不是仅仅指望靠着一部电影一步登天,名利双收。要从生活中提炼出深意和趣味,并符合电影美学和商业规则去拍电影,是对电影工作者的最基本要求,若大部分电影从业者们还像以前那样急着向金钱抛媚眼,还只顾沉浸在自己的一厢情愿中,无视商业片的游戏规则和大众文化审美需求,将来银幕上和好莱坞军团竞技只会输得哀鸿遍野,一败涂地。 那么在如此情境之下,我们的华语片将如何在迎接好莱坞的同时,从好莱坞来袭的现状中汲取经验和营养?什么样的华语片和华语影人能真正PK好莱坞大片?请关注凤凰娱乐即将推出的系列策划之三——支招国产电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