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络迷踪

 gcwl 2012-04-16
  
 
 
 
    经络是中医理论基础中最神奇的学说。经络是什么,它有哪些作用,是以什么形式存在于人体中呢?这些未解谜团不仅一直困扰着古人,也成为。现代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而中医治疗时,却时时离不开经络。(图1) 

  经络的记载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书中专门论述经络内容的文章共计25篇,涉及到的有60余篇,是《黄帝内经》中最重要的理论系统。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系统是由经络组织链接成的一个整体,在内部连着腑脏,在表层则连着筋肉和皮肤。这种连接的完成是通过气血在经络中运行实现的。因此,经络被中医看成是人生命机体的网络系统。 (图2)

 
 
  中风偏瘫专家、巨针巨刺疗法创始人刘光亭教授认为,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合称,是两大部分。经脉是主干,是纵的;络脉是分支,是横的。 

  同时,经络又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12支,分别为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加上独立的任督二脉合称14经脉。经脉处于人身体两侧的深层部位,手经运行于上肢;足经则行于下肢;每条经脉的起始位置和循行路线各不相同。 
  中医认为,人体中有五脏六腑,主管六腑的经络叫阳经,运行于四肢外侧。主管五脏的经络则是阴经,运行于四肢内侧。 
  因此,14经脉有各自的起止路线、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都有一定的规律。 
  刘光亭教授说,中医认为心、肝,脾、肺、肾是靠经络连接的。比如,为什么着急上火的人容易肚子涨,胃痛拉肚子,中医认为,肝、胃、脾有密切的关系,这关系就是经络。 
  针对经络病症的治疗,中医有一套精确而复杂的理论体系。数千年来,这种带有哲学色彩的特殊医学在中国一直使用至今,并发挥着非凡的作用。 
  刘光亭教授说,治疗头顶痛时,中医在药方中加一样药物,这个药物作用可到达肝经。中医认为头顶痛是肝经疼痛,肝气郁结。这药能把所有的药物带到肝经中去,效果特别好。 
  中医中,针灸与经络的联系则更为紧密。中医认为人体经络堵塞了就会生病。因此,刘光亭的长针疗法在疏通经络方面有着大胆的突破。 
  刘光亭教授认为,小针治疗脑血管病时,一个穴位一个点,疗效不是很满意。用比较大的针扎的不是一个点,是贯通了这条经脉的无数个点、多个穴位,是一条经脉。所以对经络的刺激调整作用、通经活络作用,比单纯地刺一个穴位要好得多。 
  可是,这个让刘光亭如此倚重的经络是否存在,在中国历史上纷纷扰扰了几千年,至今都存在着很大争议。多年来为了找到答案,人们想尽了一切办法。 
  汉朝时期,一位野心勃勃的当权者篡位当了皇帝。他的政敌在一次反抗他的行动中失败,被他株连三族。余党王孙庆被捕。于是这个叫王莽的新皇帝让太医、药剂师和刽子手对王孙庆进行了人体解剖,他们把竹条插入血管,按照《黄帝内经》中的记载,想找出经络。结果发现这些血管与经络路线不相吻合。 
  虽然这次带有行刑目的的解剖以失败告终,但它却是人类有记载的第一次寻找经络的实验。 
  自西方的解剖学兴起后,人们再次试图通过人体解剖寻找答案。可是解剖后不仅肉眼没有见到经络,甚至用数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也没有找到。其结果与2000年前的王莽一样,令人大失所望。于是,他们得出结论:经络不是固体的物质,解剖学查不到经络。 (图3)

 
 
  进入20世纪现代科技时代,包括医学、生物和物理等方面在内的很多中外科学家,采用声、光、电及同位素等先进技术想要找到经络,看看中国古人所说的经络到底什么样。 

  87岁高龄的祝总骧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方面的专家,40年来一直致力于经络方面的研究。他在1997年成立了专门研究经络的国家级实验室。 
  可是在20世纪70年代,从事西医研究的祝总骧根本不相信经络的存在。他说,因为经络在西医的教学过程中,根本看不见摸不着。 
  受命于政府成立的祝总骧科研组,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如何才能找出它的科学依据?幸好在此之前,许多中外科学家已做了大量的研究。 
  祝总骧准备做的实验叫循经感传现象,就是在人体中寻找经络运行的感觉。能产生并描述这一现象的人被称为经络敏感人。 
  这类人群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被发现。 
  当时科学家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 
  科学家将这一现象正式命名为循经感传现象。循经感传的发现为科学家们研究经络奠定了新的里程碑。 
  虽然这为祝总骧提供了研究经络的基础和方向,但是这种循经感传现象是少数人的特殊反应,还是所有的人都会有?在此之前并没有人给出答案。于是,祝总骧和他的研究小组在全国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数据调查,涉及对象达20多万人。 
  事隔30多年后,祝总骧再次复原了当时的实验。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祝总骧说,按摩试验者后,他们有一种感觉线,他们自己画出的那条线,正是2500年前,黄帝内经中的描述。现在讲,就是显性的循经感传线。古人讲的是针游于巷。 
  心包经是12条经脉中的一支,共有9个穴位。当该经脉发生病变时人会产生心痛、胃痛和昏迷等症状。为了证明这条线的存在,祝总骧通过声学的方式找出这条经脉线,看是否和敏感人的描述相一致。(图4) 
  祝总骧开始在心包经的起始位置,中冲穴开始敲击,当小锤敲击到经脉线上时,会发出特别的声音,这时祝总骧再每隔五厘米确定一个点。(图5) 
  当所有的点确定后,祝总骧让经络敏感人把感受到的循行路线画出来。最后,这条线和之前他找到的点几乎完全重合。祝总骧认为,实验的成功是对《黄帝内经》中描述的经络现象,针游于巷的科学解释。 (图6)
  祝总骧说,黄帝内经里描述,针扎下去后少数人会出现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叫针游于巷。巷就是胡同的意思,就是扎下针后好像针在一个小胡同里走。 
  这场大规模的数据调查结束后,得出的结论是,循经感传现象出现在人群中的比例是百分之一,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结果使许多人对此提出了质疑。因为这与经络存在的普遍现象不符。 
  祝总骧说,循经感传现象是经络现象,大家也认可,但也质疑:怎么100个人只有一个人,一千个人也不过十个人呢?难道大多数人都没有经络吗? 
  这又使祝总骧的团队陷入了困境,如果选择循经感传的方向是错误的,说明他们研究的方向选择错了。但是,祝总骧经过慎重考虑做出了孤注一掷的决定:继续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研究。 
  因为他相信,如果经络线只存在于少数人中,不可能流传几千年而不衰,并且至今人们还在利用它来防病治病。于是,祝总骧决定在更多的普通人身上找到经络线。 
  他们在受试者的中冲穴上放置了一个小电极。当通上微弱的脉冲电后,受试者的手指处突然有了异样的反应。(图7) 

 
 
  接下来他们再用小橡皮锤在受试者的皮肤上,沿古典经脉路线叩击。果然,受试者出现了与针刺入时相同的酸麻胀的感觉。 

  祝总骧教授说,叩击到他经脉线的时候,他就感觉这地方敏感,而且有一种窜动的感觉,和通电的那个手指头联系起来了。说明这是一个高敏感点,与之前经络敏感人所测试的点基本一致。 
  于是,他们立即用蓝笔在这些点上做标记,并反复实验。经络敏感人属于少数现象,这种微电脉冲的实验能在普通人身上得到同样的结果吗? 
  祝总骧介绍说,你叩击经络敏感人的经脉线时,他自己也能说得出来,可是一般人就说不出来,加上一个电的脉冲以后,再叩击一般人也能说得出来。 
  当最后把这些点连接起来时,他们惊奇地发现,这竟然与经络图上,和经络敏感人描述的线路相吻合。最后,他们用这种方法在98%的人身上都能测定出这条线来。于是,祝总骧将这条敏感线命名为隐性循经感传线。 
  但是又有人对这个实验提出了异议,特别是强调科学依据的西医学界,认为受试者的描述可能带有主观性。 
  既然这条敏感线存在于人体中,什么样的实验才能把它客观地显示出来呢? 
  祝总骧在研究经络之前一直在医科大学从事西医教学工作。西医学对人体的认识和理解是按系统论划分的。在现代西医学的人体结构图中,消化、神经、循环、呼吸等是构成人体正常运行的几大系统。西医学认为,神经系统是主导人体与其他各个器官维持机体稳定和完整统一的重要系统。因此,很多人认为神秘的经络就是西医学中的神经系统。 
  但祝总骧并不同意这一观点。他认为,经络系统跟西医的神经系统,实际上完全是两个系统,它们走的路线不一样,功能也不一样,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如果经络不属于神经系统和体液,它会是哪一种物质呢?为了更进一步证明经络存在的科学性,祝总骧在试验中使用了电阻测定仪。这是一种用来测试物体电阻反应的普通仪器。 
  试验前,他们将仪器的测试电源设置为低频脉冲电源。电源的两个电极是控测电极和参考电极。参考电极拿在受试者手上,然后在探测电极上连接一台测试记录仪,用来记录脉冲在皮肤上的变化规律。 
  之后,他们开始用探测电极沿手臂经络线路进行扫描。 
  可是,最初的状况并不是很理想,当探测电极的尖端触及到皮肤时,不仅测试记录仪没有出现规则的图示,甚至电阻仪的指针读数与之前预计的都相差很远。于是祝总骧让助手把电阻调低,并且放弃心包经路线改为大肠经扫描。 
  大肠经位于手臂外侧,起始于食指指端的商阳穴,沿手臂循行至鼻翼处的迎香穴,共28个穴位。中医认为大肠经属阳明经,是气血很旺的经络,可以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大肠经的失调会引起与大肠功能有关的如腹痛、便秘和痢疾等病症。 
  祝总骧在经过对大肠经几个点的扫描后发现,当探测电极触及到这条新的经脉线时,仪器上的指针开始大幅度摆动,这说明探测电极受到某种异样的微电阻,而导致电流突然下降,并且是一个低电阻点。 
  祝总骧说,任何一个水平探测的时候,电阻都低,整个这一条线都是低电阻。 
  这时,记录仪也出现了规则的记录图示。于是,他们在这些产生特殊反应的地方用红点来表示。 
  实验结束后,当他们把所有红点连成一条线时,正好和大肠经经脉线一致。虽然这个实验的成功打破了紧张的气氛。但是他们知道,早在此之前已经有法国和日本的科学家做过此类实验。 
  祝总骧说,日本、法国主要集中在穴位上,他们认为电阻低,日本人研究出这些穴位之间好像有联系,还有低电阻现象,它是一个良导络。可是他们始终没有连成这一条线。 
  这个链接证明了经络具有传导性质,吻合了《黄帝内经》中记载经络的流通性质。有了这些发现后,祝总骧的实验小组并没有止步于此,他们希望有其他办法也能证明这些现象。 
  祝总骧想起在做循经感传现象的实验时,用小锤敲打病人经脉线时,通过听诊器能听到一种“空空”的奇怪声。为什么人体经络线路会发出这种声音呢?祝总骧决定通过物理学中的声音实验,揭开这个谜团。 
  为此,祝总骧和他的实验小组特意制作了一台声学仪器,他们在仪器前端安置了一个用来敲击的小叩击锤,又在受试者胳膊上放置了一个扩音器,用来收集和显示声音,以辩听声音的变化。 
  实验开始后,他们在受试者的心包经经脉线上叩击。可是,最初的效果并不理想,当叩击锤敲击在经脉线上和经脉线之外时,声音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于是他们不断地调整叩击锤的敲击频率和力度,最终,找到了属于经脉线的声音。 
  叩击锤在经脉线上时,声音发生了由弱到强的变化,与之前从听诊器里听到的声音相吻合。不但如此,叩击锤还捕捉到了经脉线的振动性。 
  祝总骧在实验中的这些发现引起了轰动,这是科学家首次证明人体的经脉线不仅是高度敏感的线,而且还具有低阻抗和高振动声的特点。 
  祝总骧说,有了隐形感传现象、低电阻现象、还有高振动这3条,我们认为经络是客观存在的,是科学存在。 
  虽然有了这些成就,但祝总骧还是谨慎地把这条只有1毫米宽度的线,定义为实验经络线。 
  1982年的一次实验中,祝总骧把从人体截下的肢体,用这3种方法做了同样的实验,结果惊奇地发现,截肢依然存在着隐性循经感传线的特性。并首次观察到经络现象可以不依赖中枢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而独市存在。 
  这是人类第一次实验证明经络系统是和神经、血管有联系却又有区别的独特系统。 
  1997年以来,祝总骧的实验团队针对《黄帝内经》中经络“行血气、营阴阳”的记载,进行了十几年的专门实验和研究。 
  刘光亭教授认为,中医说气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管哪一脏哪一腑,出现心脏缺血,心痛心慌气短,肢体就会出现血脉亏虚,麻木无力,不能行动。五脏六腑正常功能的发挥,一时一刻离不开气血,气血靠谁输送呢?靠经脉,一旦经脉瘀阻了,脏腑必然出现气血亏虚情况。 
  2003年,祝总骧的科研组利用先进的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运用三维定位的方法,显示出了经脉气血运行的清晰路线。 
  这一结果表明,经脉具有一种流体通道的特性,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科学家张维波在这一基础上,把经络的研究推向了另一个高度。 
  张维波认为经络就是人体中的组织液。这一大胆学说让他走在了世界经络研究的前沿。 
  可是这一观点的提出在最初却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为组织液是存在于人体组织间隙中的体液,在传统生物学领域中,认为呈凝胶状态的组织液是固定的,不能自南流动。这与经络的流通性质产生了矛盾。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研究员张维波说,经典的生理学认为,组织液是凝胶态的,像果冻似的是不流动的。人们很难想组织液在流动,所以,西方生理学教科书似的一个结论,限制了我们真正深入到经络的本质当中。 
  张维波是如何发现经络就是人体的组织液呢? 
  在研究经络的早期阶段,张维波对经脉线的低电阻特性非常着迷,为了确定经络的真正形态,他对《黄帝内经》中的经络描述做了仔细研读,其中的一句话引起了他的注意。 
  张维波说,比如中医讲气如雾露之溉,就是像雾水和露珠那样去灌溉,它不像一般的“哗哗”流的水去灌溉,组织液实际上就是一种像雾露状的小水滴,在人体中的一些缝隙里存在着一些小水颗粒。中医实际上对组织液的认识已经很深刻。 
  正是这个现象让张维波长达10年的迷惑,终于拨云见日。有一天,他在立交桥上看到桥下的车流时,猛然想起海流就是没有管道的定向流动。这说明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没有管道也可以形成流动。他又想起了经络存在的其他特性和之前的一些实验, 
  在同位素试验中,经络的流动可以携带同位素分子做循经运动,于是他大胆推测,如果液体中有能够刺激神经兴奋的物质,就可以产生循经感传。另外,液体是导电的,因此有低电阻特性。多年的迷惑终于在一瞬间变得清晰、明朗起来。他断定经络一定是一种可以流动的液体,那么这种液体又是什么呢?他想起了产生于西方生物学中的组织液这一学说。 
  为了证明组织液可以在人体中流动,张维波于1992年提出了经络的低流阻通道假说。为了验证低流阻的假设,他查阅了大量国际文献,又经过与国外有关专家讨论和不断改进,终于成功研制出能在人体皮下扫描寻找低流阻区域的实验装置。 
  张维波介绍说,通过揭示组织液通道把经络本质揭示出来,我们已经可以理解包括像针灸、按摩、拔罐,很多疗法为什么能够治病,通过组织液这套流动的系统,我们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些现象,甚至还可以在组织液流动思路的指导下,开发出一些更有效的治疗保健设备。 
  张维波的这个实验装置是如何测试低流阻现象的呢? 
  张维波首先做一个校正波,然后把针头插入小猪的皮下,沿着皮下缓慢地移动,这会儿测量的流阻是位于零和无穷大之间的一个流阻。当针头移动到某一个位置时,突然流阻会降低,组织液的流动就比较快,流量比较大。张维波说,这个部位,就是我们认为的经络的一个低流阻的通道。 
  虽然对经络的研究取得了首场战役的胜利,但张维波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科学史上,一个新学说的诞生总是要面临各方面的质疑。有人质疑组织液通道的存在,甚至质疑组织液通道是否是中医的经络。 
  《黄帝内经》中认为经络不通则痛,这说明人体中的经络不但可以在流通,还会发生堵塞。为了证明这一经典病理现象,张维波在去欧洲著名组织液实验室学习期间,开始做经络堵塞的实验。 
  张维波说,比如我们用注射凝胶的方法,把胃经堵塞后,观察到胃肠出现很严重的胀气,里面没有食物,只有空气和水。这种状态是非常不好的一个病理状态。(图8)
 
 
 

  经络堵塞实验的初步成功,把经络研究又推向了一个新的起点,正是在这些科学家的们的努力下,围绕经络的千年谜团正在逐渐褪去神秘面纱,在未来的某一天终会大白于天下。 
  此时,远在广西的黄汉儒认为,想要完全揭开经络的秘密,必须找到经络的起源。而有关经络的起源则更是《黄帝内经》中另一大千古之谜。下期专家将为我们揭示《经络的起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