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刊选读】经络研究60年——一条多学科交叉之路

 xyf4345 2021-07-09

宋晓晶,王广军,李宏彦,张维波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维持生命并参与疾病形成和治愈的重要系统,揭示经络的生物学内涵是现代中医研究的重要内容。6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从生物医学(生理、解剖、组织形态等)、影像学、物理、化学、计算机技术等领域对经络展开了研究,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鲜明特色。

1  经络的解剖与形态学研究

经络是否存在对应的解剖学结构,是经络研究的首要问题。上世纪60年代,朝鲜金凤汉报道运用形态学等技术发现经络为“凤汉管和凤汉小体”,各国跟进验证,均未重复。韩国苏光燮等发现了与经络结构有关的“原始管道系统”;但国内相关研究否定了其与经络现象和功能的相关性。随后,有解剖研究发现四肢淋巴管系的分布与经脉线具有高度一致性;十四经脉路线上均存在筋膜间隙结构;通过超声组织探测等技术研究发现机体结缔组织与经脉循行路线高度重合;在鱼、大鼠经脉循行部位组织间隙较大,含有大量固态的纤维结缔组织和组织液。目前,从解剖和形态学的角度,并未观察到一种公认的经络实体结构,但证实了循经组织中的神经末梢、血管、淋巴管、结缔组织和组织液分布较为丰富。

2  经络的生理学研究

循经感传、循经性感觉病、循经性皮肤显痕与皮肤病等经络现象是生命活动的体现。有研究证明某些经络现象的形成可能与自主神经末梢的循经接通密切相关。循经高温带的形成则可能与局部氧分压、组织内特异性酶分布等密切相关。神经电生理研究证实循经感传有赖于感觉-运动反射活动的相互作用;在脊髓水平同经络相关的运动神经元之间构成一个紧密连接的神经元柱,柱间的神经元的树突-树突和树突-胞体定向投射可能是循经感传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循经感传最具有开放性、证据最充分的研究结果是轴索反射接力联动机制,张维波等发现了循经低流阻通道,结合容积传输学说,可用于解释此机制中跨细胞和跨节段信号传输过程的约束问题,使得循经感传—轴索反射接力联动说更趋完善。

3  经络的病理学研究

有研究证实循经疼痛与经脉循行线组织存在的损伤病灶,机体病变或损伤触发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的头晕、胸闷、潮热等症状密切相关,为经脉病理研究提供了新证据。张维波等在循经的低流阻通道注射水凝胶建立经脉不通病理模型,通过分析动物痛阈、饮食水、二便和行为学变化,脏器形态学和脏器系数特征,及相关生化指标水平,验证了经脉“不通则痛”的规律,以及经脉不通继而出现的经脉病候。有研究发现遗传性白内障小鼠肝、脾、肾经导电量显著下降,而而肝、脾、肾脏的导电量显著增加。以上经脉病理的研究提示脏腑、官窍病变与体表对应经脉组织的生物信息的改变密切相关。

4  经络的化学与分子成分研究

离子、分子水平的研究是现代生命科学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经络研究在此方向也开展了一些工作。诸多研究证实,在经穴组织中Ca2+含量丰富,是针刺信号传递的物质基础。针刺穴位可在细胞间产生Ca2+振荡和Ca2+波,其中可能蕴含有相关经络通路和生理功能调节的信息。在病理或针刺状态下,经脉线组织中H+、K+、Cl-等离子的浓度会出现变化。此外,研究发现大鼠循经脂肪带存在着共同的差异蛋白;大鼠循任脉分布的结缔组织中有468个差异表达的蛋白,其中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ATP合酶亚基ε、电压依赖性Ca2+通道亚基α2/δ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上调表达。以上研究为循经组织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离子、蛋白质分子水平的实验资料,也为解释经络功能提供了证据。

5  医学影像技术在经络研究中的应用

医学影像学技术具有可视化和客观性等优势,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也是经络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在人体、动物穴位注射示踪剂,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显影、放射性自显影、荧光照相、MRI和PET成像技术观察到机体存在一个与神经系统、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分布不同的图像轨迹,其示踪轨迹基本上与古典经络循行路线相符,特别是四肢肘膝以下的部位吻合率较高。应用红外热像技术观察到了在生理病理状态下,人体或动物体表存在与经脉线吻合率较高的红外辐射轨迹。运用数字人技术实现了经络线在虚拟人体上分布和定位的可视化。经络可视化研究获得了机体沿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分布轨迹的影像资料,为证明经络的真实存在提供了证据,解释了部分经络现象和效应。

6  经络的生物物理学研究及工程技术的介入

生物物理学是应用物理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生物各层次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命活动的新兴交叉学科。生物物理学研究是经络研究最活跃的方向之一。60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生物物理和工程技术,从声、光、热、电、磁等方向对经络实质展开了大量研究,揭示了经络组织具有高导声、低电阻、发超微冷光、高磁性、高红外辐射和低流阻的生物物理学特征,为后续应用其他学科开展经络研究奠定了基础。

7  经络的生物力学与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

生物力学特别是生物流体力学和生物流变学是深入研究气血运行的“对口”学科。张维波运用流体力学知识建立了经络组织液流动的流体力学模型,突破了以往经络管道结构思路的局限,分别在人体、小型猪和大鼠机体上检测到循经组织具有低流阻特性。丁光宏等应用生物力学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组织液沿循经平行分布的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流动的规律,初步探讨了组织液流动与经络现象的关系。经络的生物力学与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为解释组织液与经络的生物学内涵相关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8  小结

现代经络研究就是一部多学科交叉的历史,为认识经络提供了多视角的科学资料。经络是人体的一个复杂功能体系,单纯用一种方法、从一个方向研究难以揭示经络的生物学内涵。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随着科学的发展,未来的经络研究应在更精准的多学科交叉基础上展开,为揭示经络的生物学内涵提供更有力的科学证据。

来源宋晓晶,王广军,李宏彦,张维波.经络研究60年——一条多学科交叉之路[J].针刺研究,2021,46(6):527-532.

图片

发现“分享”“赞”了吗,戳我看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