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法解剖出来的“经络(二)”

 网摘文苑 2017-09-15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以中西医的区别引出了经络的问题!就《黄帝内经》中说到的经络简单的说了一下。

在文章 探秘《黄帝内经》中也简单交代了《内经》成书年代以及所涉及的经络的一些比较浅显的东西。

今天就来好好说说《内经》中的经络的问题。

中医在临床或者开方或者做针灸等这些活动的时候始终离不开经络 ,同样是开一个药方,在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经脉的病症要用不同的引经药物,就起到独特的作用。我们知道经络的记载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书中专门论述经络内容的文章共计25篇 涉及到的有六十余篇 是《内经》中最重要的理论系统。

《黄帝内经》中是这样认为的,人体是由经络组织链接成的一个整体,在内部连着腑脏,在表层则连着皮肉。而这种链接的完成是通过气血在经络中运行来实现的。因此,经络被中医看成是人生命系统机体的网络系统。

无法解剖出来的“经络(二)”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络的概念是经脉和络脉的合称。是两大部分:经是主干是纵向分布的;络脉是分支,是横向分布的。同时经络又分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支,分别为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加上独立的任督二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这些合称十四经脉。

在分布上,经脉处于人身体两侧的 深层部位,手经运行于上肢,足经运行于下肢。每条经脉的起始位置和循行路线各不相同。中医认为,人体中有五脏六腑主管六腑的经络叫阳经,运行于四肢外侧;主管五脏的经络则是阴经,运行于四肢内侧。因此十四经脉有各自的起止路线,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都有一定的规律。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这个神奇的经络学说又是如何被运用的呢?

在针对经络病症的治疗上中医有着一套精确而复杂的理论体系,数千年来这种带有哲学色彩的特殊医学在中国一直使用至今,并发挥着非凡的作用。例如治疗头顶痛的时候,中医会再药方中加一种能将药物带到肝经的药物,因为头顶痛中医认为是肝经的疼痛,肝气郁结,肝阳上亢的一种头疼,用这一味药把所有的药物都带领进入到肝经中去 。再比如有的时候你发现后脑勺有些疼痛,中医却在你的脚脖子上下针等等。因为在中医看来你的痛点存在于膀胱经上,就在膀胱经的末端找原因,看看是不是经络堵塞导致的疼痛等等。

但是这个经络是否存在?

这个问题在世上纷纷扰扰了几千年。甚至至今都存在着很大争议,多少年来人们为了找到答案想尽了一切办法。

无法解剖出来的“经络(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里不得不说一个故事:在西汉时期,有位当权者王莽,在上位之时开始杀害上一任皇帝的拥护者,当时就抓捕了在逃脱的余党王孙庆。可能这位当权者也着迷于《黄帝内经》的神奇,毕竟《内经》的年代太过久远,前面推测到《黄帝内经》成书年代在战国末期和西汉初期之间,而王莽又是于西汉末期(公元8年)上位的中间已经隔了几百年,所以对于他来说这已经是一本上古之书了,于是这个叫王莽的新皇帝就让他的太医,药剂师和刽子手们,对王孙庆进行了人体解剖,他们把竹条插进血管中,按照《黄帝内经》中的记载,想找出经络。结果却发现这些血管与经络路线不相吻合。虽然这次带有行刑味道的解剖活动以失败告终,但它却是人类有记载的第一次寻找经络的实验。

无法解剖出来的“经络(二)”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目光在看向西方,自西方的解剖学兴起后人们再次试图通过人体解剖来寻找答案,可是当他们在解剖后,不仅肉眼看不见经络,甚至用数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也没有找到。 其结果与两千年前的王莽一样,令人大失所望。 所以得出的结论就是,认为经络不是固体的物质,所以解剖学查不到经络。

无法解剖出来的“经络(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把时间定位在二十世纪,当时包括医学、生物和物理等方面在内的很多中外科学家。采用声、光、电以及同位素示踪等这些先进技术想要找到经络,看看中国古人所说的经络到底长什么样。在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人们才确定下来经络确实是存在的,并通过有力的科学方法证实了经络的存在。而且还特别说明了经络系统是人体中的又一大系统,它区别于神经系统,就是说,经络系统不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它是独立存在的。曾经科学家为了证实这一点就在从人体截下来的肢体上做相应的试验,结果表明经络不依赖于活体同样会有经络的特性。

解决了经络存在这个问题,接下来就是证明经络的存在形式了,因为在西医的教学上,经络是不被承认的,因为当时觉得经络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有违背西医的理论。但是这一问题直到2003,中国的科研团队通过先进的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并运用三维定位的方法显示出经脉、气血运行的清晰路线 。 研究结果表明,经脉具有一种流体通道的特性,根据这一结果,有人提出了,经络就是人体中的组织液,组织液是存在于人体组织间隙中的体液。

但是在传统生物学领域中认为呈凝胶状的组织液是固定的,不能自由流动的。这与经络的流通性质产生了最大的矛盾。 因为《黄帝内经》中认为经络是“气如雾露之溉”—— 就是说经络之气就像雾水和露水那样去灌溉我们的各个脏腑,不是像我们一般的那种通过水流或者水渠去灌溉植物那样。但是组织液实际上恰恰是一种类似于雾状的小水滴一样存在于人体中的一些缝隙里。从这可以看出古人对于组织液的透彻的理解。但是对于科技并不发达的过去年代,人们又是怎么知道人体的这些内在环境的呢?

回到正题,科学家以此为基础又通过同位素示踪实验,发现经络的流动可以携带同位素分子做循经运动。所以就推测,如果组织液中有能够刺激神经兴奋的物质就可以产生循经感传现象 。同时再通过低电阻的试验,发现在经络上的微电流会变大,电阻降低,而且发现经络之上的组织液的流速快于周边的组织液,于是就断定。经络中有可以流动的液体。 《黄帝内经》中说过:经络“不通则痛”。这说明经络不但可以在人体中流通, 还会发生堵塞,为了证明这一经典病理现象 。 科学家在欧洲的组织液实验室做了一个关于经络堵塞的实验,他们将凝胶物质注射在胃经上,人为的造成经络的淤堵,会发现机体会出现胃肠胀气的状态和《内经》的描述相符。可以说此次的实验成功把经络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反观这些研究和实验,的确证明了也证实了经络的科学存在,以及经络的本质是一种组织液通道。

看来面对与科技发达的今天“经络”还是被剥去了层层神秘的面纱,上面说到的组织液通道和在体液中流动的说法让我想起的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微循环系统这两者有相似之处却又相差甚远。但是再次翻看《黄帝内经》的时候还是会惊叹这本著作的神奇,尤其是面对《黄帝内经·灵枢经》时尤为惊叹,古人到底掌握了哪种技术手段,在科技还没开始发展的当时竟能够将经络理论运用的那么完善,他们是怎么发现经络的,又是怎么理解经络的,这其中的神秘色彩着实让人着迷。在战国时期人们又会以怎样的方式来确定某种药物为何会如此精准的流入某个经脉之中。

是否真像传说中那样某位得道高人达到自观内视的境界?《内经》中多次提到的“岐伯”又是否真像汉代雕刻石像那样是个人头鸟身的神秘形象?《黄帝内经》为何会涉及到24节气,社会学、药理学、算术学、历法学、阴阳学、五行学等如此多的知识?不禁猜想在几千年前,这本书的原貌是否只是一本医用著作?

无法解剖出来的“经络(二)”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