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闻心理学

 联合参谋学院 2012-04-16

原始心理状态:群体心理是普遍在其成员的头脑中存在,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心理状态与倾向。社会生活条件是采访对象对待采访态度的主要来源。

个性心理:个体在特定条件下身上表现出来的一切心理现象和特点。

采访对象常见的几种心理状态:积极协作型、一般配合型、消极对抗型、虚假合作型

影响采访对象心理的因素

1社会群体心理影响 2个性特征的影响 3记者能力的影响

4新闻事实与采访对象之间利害关系的制约

创造采访对象的最佳心理状态

1、千方百计地寻找与采访对象的共同点2、以恰到好处的物象或意象为“桥” 3、注意了解受访者的心理特征4、排除干扰采访对象心理场的其他因素

慎重对待"第三人"  提倡记者"放单飞"  选择适当的采访地点 选择适当的采访时机

5、对采访心理场的随机调协(注意消除采访对象的心理忌讳 ,注意将采访对象的兴趣往新闻事实上引,注意矫正采访对象“心理事实”的偏差 ,注意对采访对象情绪的调整

干扰采访对象的因素

1、旁观人员的干扰——电视、广播记者会经常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群众围观甚至在旁边插嘴、抢镜头、起哄等情况 2、话筒、镜头运用不当,对采访对象形成干扰

3、记者个性张扬,言谈举止分寸失当

4、内容本身的干扰——事前对事实的了解是否正确全面?

5、交通、天气、环境噪音、采访对象情绪波动甚至记者本身的情绪状态等等。

干扰采访对象会达到霍桑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宣泄效应”。霍桑效应表现在新闻采访上就是,采访对象由于受到关注,而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行为。

霍桑效应在新闻采访中的负面影响

1、导致新闻失实    2、导致记者采访不深入、不到位   3、导致采访对象婉拒采访

如何规避霍桑效应

1、记者在采访中要树立平视意识、求证意识和场所意识

2、使用特殊的采访方法。一是勾推采访法(侧面迂回法)二是隐性采访法 三是非言语信息采访法 四是反利用“霍桑效应”法 (激将法、攻心法、诱导法)

3、提高提问的艺术和平衡报道的艺术

首因效应: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自己人效应: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

异己人效应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新闻记者应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

1.新闻敏感心理   2.社会交往能力   3.社会适应与应变能力    4.心理承受能力

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5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活动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种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客观刺激本身的特点(2)个人的主观性因素(3)情境因素

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  选择有意义的、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避开各种无关的刺激信息,从而避免信息超载。

保持功能

调节和监督功能  决定着注意集中与稳定和注意的分配与转移的效率。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大脑的加工(选择、组织和解释),对客观对象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包含觉察、分辨、确认三种相互联系的作用过程

知觉的特性

1、选择性→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2、整体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理解性→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 4、恒常性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或者说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记忆的种类 1、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2、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思维是人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的过程。思维是人的认识活动的最高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想象是人脑对通过感知得来的、并通过记忆保留下来的客观事物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的种类

接近联想: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事物产生的联想。

对比联想:在性质或特点上相反的事物使人产生的联想。

类似联想:在形貌和内涵上相似的事物产生的联想。

因果联想:在逻辑上有着因果关系的事物产生的联想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

情绪人类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会产生喜与悲、乐与苦、爱与恨等主观体验。我们把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的培养1、了解自我 2、管理自我3、自我激励4、识别他人情绪5、处理人际关系

意志是人所特有的,它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对新闻工作者的作用

1. 增强自控力,使新闻活动更加广泛、深入A、克服和抵制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诱因的干扰B、激发和保持为实现目标的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和活动机制。

2.增强心理承受力,调节新闻工作者的情绪、情感

3.意志对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自我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性格定义: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态度的定义:一个人对人、物或思想观念的一种反应倾向性,是在后天生活中习得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组成。

性格对新闻工作者的影响

1、性格对智力活动起到有力的制约作用

2、性格上的弱点容易成为新闻工作者智力表现和发展的障碍

3、性格特点有可能补偿智力的某些弱点

感知和思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1. 感知、思维与新闻敏感 2. 直觉、实践与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的特征

明确的目的性——力求从本质上发现新闻价值

强烈的求新性——反映人们欲知应知而又未知的新闻。

超前的预见性——预见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

高度的敏捷性——力求运用直觉对某一新闻事件产生顿悟。

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

1.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2.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受众

.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4.在同一事物的诸多事实中,迅速判断、鉴别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5. 在对事物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新闻采访心理的特点

1、新闻采访心理离不开对新闻基本特征的认知

2、新闻采访心理离不开对采访环境的认知和把握

3、采访心理是在人际互动中产生的

4、采访活动中的互动属于角色互动

思维对采访活动的影响

1、思维对输入信息处理的策略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的每次都用的相同方式(相同知识结构)的倾向

印象整饰是人在交往中有意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具体在新闻采访中,是指记者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或身体动作以及仪表风度等使采访对象对记者产生“自己人”的效应,从而缩短采访对象与记者的心理距离,使记者顺利实现采访的目的。

印象整饰的内容1、按社会常模或以对方的好恶整饰自己的外表。2、隐藏自我。3、有意地抬高自己。4、因人而异,投人所好。

印象整饰的必要性

1、印象整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和结果。

2、印象整饰是调整传播者与受众关系,确保传播效果的一种必要手段。

3、印象整饰是适度调整记者的个性特点以符合节目定位、节目内容的关键。

新闻写作心理特点

1、被记者内化了的新闻素材和外化了的新闻作品之间存在着量和质的区别

2、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

3、新闻作品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记者本质力量的书

新闻写作主体素质

1.主体的品质素养 1)强烈的事业心(2)坚韧不拔的意志(3)真诚坦荡的胸(4)超乎寻常的胆略

2、主体的思维素质 体现1)思维的发散性(2)思维的独特性(3)思维的深刻性4)思维的敏捷性

3、主体的构思能力

4、主体的传达能力 符合以下要求:(1)可接受性(2)逻辑性(3)精细性

形象思维是指运用感性形象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的基本特征是具体可感性、非逻辑性和整体性。

抽象思维是指运用逻辑推理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的基本特征是理性的、逻辑的和分析的。

创造性思维是指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的具有创见的思维即创造性思维。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具有新颖性、独创性、突破逻辑思维。

新闻写作的几种意识 1、分形意识 2、参照比较意识 3、用数据说话意识 4、滚动式报道意识 5、质疑意识  6、关注细节意识 7、关注边缘意识

直觉是人在解决问题时,不经过逐步的分析和推理,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和猜想的思维方式。

直觉的特征 1、表现的突发性 2、结构的跳跃性 3、认知的整体性 4、结论的或然性

灵感的概念即长期思考的问题,受到某些事物的启发,忽然得到解决的心理过程。

灵感的基本特点

1、引发的随机性2、出现的瞬间性3、目标的专一性(专注性)4、结果的新颖性(创造性5、内容的模糊性

新闻写作的要求 求新、求短、求活

新的含义  一是报道及时,二是内容新

为何要求新1、刺激物的新颖性容易引起注意2、人们打破惯性的需求3、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是为了寻求和反应事物存在的不确定性,并设法减少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如何求新1)、采编人员的时间观念要加强(2)、简化审稿制度3)、采写、传播技术设备要更新4)、要善于找新闻根据(5)、改进导语写作

求活的体现形式 实度 细度 活度

表象是人们在头脑中以形象的形式对物体进行操作和加工,是物体不在面前时关于物体的心理复现。

新闻写“活”的三个重要因素 动作:让人感觉到空间的位移色彩:可以微妙地表现事物的层次和变化,赋予新闻现场的立体感。声音:包括现场音响和人物对话,使人与物生动活泼,扩大人们的感知范围。

实践中的运用1、结构的形式不拘一格2、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3、让细节说话4、抓住新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5、采用白描手法

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与作用 1.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与总指挥2.对各项采编业务的集大成与总把关3.对新闻素材的再认识与再创作

编辑与思维

选择性思维——选稿与改稿

创造性思维——改稿与组版

编辑的人格特征 一)编辑的气质类型 多血质、胆汁质的编辑,选题策划能力比较强,能组到较好的稿子;和作者、读者以及社会交往能力比较强。

粘液质、抑郁质的编辑,是编辑校对的好手,但不爱说话,公关能力较弱。

编辑的向性

外倾性的编辑通常能与稿件作者保持沟通和联系,容易建立彼此信任和接纳的关系。在组稿、审稿、编辑稿件过程中富有活力和积极性,对稿件提出编审意见大胆直率,编辑工作主动、果断。

内倾性的编辑能够有选择地与为数不多的稿件作者保持联系,编稿编审过程中仔细认真,对稿件提出的编审意见具体、针对性强,但有时不易为作者接受。

新闻编辑的胆识是指在组织稿件、编辑稿件和组版过程中,对稿件的取舍和内容鉴定的胆量和认识。

“胆”表现在: 1)敢于坚持真理——要有坚持真理的勇气和魄力。2)善于坚持真理——要有镇定果敢的坚毅精神和谋略。

“识”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A、职业道德方面的“识”——甘为“他人作嫁衣裳”;

第一 、编辑在职业道德方面有见识的表现;

第二 、应对作者一视同仁,充满爱心;

第三、应具备敬业精神,高尚人格;

B、智能智慧方面的“识”——独具慧眼。

1,能选好稿,选出不同凡响、独具特色的稿;

2, 能对来稿有所发现,在原稿基础上进行更好的再创造;

3,编辑的慧眼较之记者要求更高。编辑的慧眼关系到版面内容或电视、广播的整台节目内容的质量。

新闻编辑与记者、受众心理互动的特点1、中介性2、隐没性:幕后工作3 、相容性:避免偏见4、距离感:保持客观

编辑与受众之间的积极互动:1、准确定位受众,了解受众心理特点2、满足受众心理需求,提高受众意识编辑与受众之间的消极互动:从众心理、媚俗心理、猎奇心理

针对新时期受众心理的特征,应当强化编辑的责任意识:突出引导功能,强化社会效益、突出暗示功能,挖掘舆论能量、强化选择功能,不迎合受众的媚俗心理

形成编辑心理误区的几种原因

1、专业壁垒 由于专业知识的差异 ,记者的稿件对编辑人员构成心理上的障碍,使之在处理稿件时陷入对稿件中的某些学术错误、不严密不科学的用语视而不见的心理误区。

2、剧场幻象是指由于盲从权威、传统或流行的学说理论而形成谬误。“ 剧场幻象”可能引起两种心理误区:一、迷信专家或过分相信作者,二、过分重视自我参与, 随意取舍。

3、单向刺激  对单向刺激自然而然的反应, 大脑中会产生一种保护性“ 抑制”,人也因而变得精神疲惫感觉迟钝, 注意力难以集中。

4、语言完形 由于知识的思维惯性,在意识中自动把错误的语言当作正确的, 把颠倒的当成顺序的, 把残缺的看成完整的。

从受众心理谈标题制作 一、唤起注意 巧用对比与差异

二、激发情感 ①行动感人的事例;②动人心弦的细节;③情真意切的话语

三、满足需要

四、切合受众的兴趣

受众心理与版面编排  1.注意与版面编排 2。印象与版面编排 3.兴趣与版面编排 4.体验与版面编排

注意与版面编排1 注意的吸引力2、注意范围的扩大  3、注意的维持 4、注意的转移

印象与版面编排 受众在获得版面印象时,往往借助于过去积累的版面知识、经验,对版面作出某些判断和评价。

兴趣与版面编排  兴趣是受众在读报时力求认识和了解某些稿件的一种情感态度和意识倾向。

如何激发受众的兴趣1、根据稿件特性,调动各种编辑符号,将稿件精华和其趣味内涵在版面上直观巧妙地显示出来。 2、在内容和版式上力求新颖独特。

版面设计在实践中的运用 ()通读全部稿件,做到心中有数 ()认真推敲标题 ()看是否尚要搭配别的稿件或图片()仔细计算篇幅,便于准确组版()考虑轮廓 ()画版样   “五先五后”的方法,即:一是先安排重要稿件,后安排次要稿件;二是先安排版面的四角,后安排其他部位的稿件;三是先安排长稿,后安排短稿;四先安排辟栏稿件(譬如专栏、围框新闻、图片等),后安排其他稿件;五先安排穿插不规则形状的稿件,后安排方块形状的稿件。

受众的特点:受众不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受众与传播者并无直接的联系,受众的受传行为通常是个人行为。

受众的分类

(一)根据受传行为分类   潜在受众  现实受众  边缘受众

(二)根据受传的自觉程度分类   有意受众无意受众

(三)根据受传的动机分类主智   受众主情受众

受众需要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受众需要的内容

a、获取信息的需要

b、获得判断是非标准的需要

c、了解、适应社会和学习,扮演社会角色的需要

d、自我肯定、自我表现及与社会进行交流的需要

e、利用媒体调剂生活、进行娱乐休闲的需要。

受众的期望即受众对传播媒介满足其需要的希望和要求。

受众的期望包含的几个要素

期望目标:即期望从传媒所获得的满足需要的内容。

期望水平:即期望能够从传媒获得需要满足的程度。

期望值:即受众根据经验判断某一传媒能满足自身需要的概率。

受众动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的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行为指向。

受众动机的功能

引发功能。动机能引起和发动人从事一定的活动,激起受众活动的积极性。

定向功能。动机使受众的活动保持一定的方向,并使活动具有稳固性、持久性和一贯性。

激励功能。动机维持和激励着活动朝一定的方向进行,使活动达到目标。

如何适应和引导受众的动机

 1、采集、加工和传播有吸引力的信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受众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接受活动;2、在信息作品中适当渗透、融入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以优化受众表层动机,抑制其深层的不健康的阅听倾向和低级趣味,谨防为受众的深层动机所左右,失去传播主体的引导、控制功能;3、将信息作品的编码、制作水准瞄准一般的或中等水平的受众;4、适当地控制受众的动机强度;不要把他们的“胃口”吊得太高,但也不要严重不足。因为受众的动机过强或过弱,不处在最适宜的中等强度的界线上,受众信息接受的效果就会下降。 5、适当地利用受众的外加动机,使其逐步转化为传播者所希望的那种具有积极、主导和增力作用的内发动机。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选择性记忆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注意

影响受众对媒体心理选择的因素

1.受传者选择的“动机”。2.受众的文化程度对选择传播媒体的影响。3.受众的经济收入也影响他对传播媒体的选择。4.受众的年龄大小对选择传播

受众选择纸质媒体的心理

1)文字传播使用的是纸质媒体,便于携带、保存,选择自由。

2)文字传播是表征传播内容的词的符号,词已是对同类事物的初步的概括和抽象,比起直观传播来,更多地要求受传者运用逻辑思维,因而更便于受传者把握传播内容的实质。

3)文字传播比进行口头传播更周密、思维更有条理、用词更准确,文字传播比口头传播更能准确地表达传播内容的精神,减少传播的歧义和受传者的误解。

媒体的影响。5.受众的职业构成对选择传播媒体的影响。

4)文字传播不如直观传播、综合传播那样使受传者感到真实可信。

5)文字传播比起其它传播来,可展转传播,传阅率高。

6)广播、电视的传播内容是在以24小时为极限的时间轴上依次排列的,所以不宜讨论复杂问题;而文字传播的内容是在平面上展开,没有极限,报纸可扩版,杂志和图书可增页,可讨论复杂的问题。

7)以儒家学说为脊梁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期推崇“万般皆下品,为有读书高”的价值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书籍、报纸、期刊等纸质媒介的威望比其它媒介高,读书、读报、读杂志是一种有文化的标志,所以,不少识字者都乐于接受文字传播以体验“我有文化素养”的优越感。

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心理选择

受众对报纸和电视内容选择,新闻信息的选择居于首位。

第一,由于生理、心理需要,受众对未知的事物的报道感兴趣。第二,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关注周围环境信息的变化。第三,通过新闻进行比照与审视。第四,新闻能带来娱乐。

受众的认知是受众对外界信息进行采集、加工、编码、解码、接受的过程,它是人类个体内在心理活动的产物。

受众的认知结构是受众在长期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头脑里关于新闻信息的知识结构,是高度抽象的组合系统层面的概念  

认知结构的功能

1.帮助受众认识进入心理系统的信息是什么。2.帮助受众判断、理解、评价进入心理系统的信息。3.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把这些信息组织、划分成有规则、有意义的信息单元或信息团体。4.指导人们的行动。5.帮助人们预料行将发生的事情。

受众理解的分类与层次  表层的理解  内层的理解  深层的理解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是个体的比较稳定的内在的心理结构。

态度的特性:社会性、针对性、间接性、稳定性

态度改变的分类

a、依据受众态度的改变方向分为:一致性改变与非一致性改变

b、依据受众态度改变的巩固程度分为:即时性的态度改变与持久性态度改变

c、依据受众态度改变的速度来区分:突发性改变与渐进性改变

影响受众理解的因素  信息的新颖性   信息的易读性  情感因素

受众的心理效应是指传播活动中的一些心理现象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影响。

投射效应受传者往往以自己的特性与心理为依据来理解和推断文本的涵义,这就是投射效应。

从众效应:受众群体中的个体在信息接受中所采取的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的对策倾向。

受众的心理倾向 (一)共性心理(二)个性心理(三)顺向心理(四) 受众逆反心理

共性心理这是指受众在信息接受中所具有的大致相同的心理活动倾向。

逆反心理的表现类型:①评价逆反 ②情感逆反 ③行为逆反

受众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1)对传播的怀疑、不信任①传播内容失实 ②传播方式不当
2)对传播的反感①不喜欢甚至厌恶传播者②传播态度偏激、简单化③陈旧信息引起受众逆反心理3)好奇心①传媒对某一事物越是否定,受众对之了解的愿望会越强。②传媒对某一重大的新闻事件保持沉默时,受众对它的注意程度反而会增加。(4)独立意向(5)、自由选择要求的受阻(6)、受众的极端立场
受众逆反心理的防止和克服1.新闻传播要力求真实全面2.防止过度传播3.给受众必要的选择空间

逆反心理的形成,不仅仅是传播的原因,也有受众个体自身个性的原因。受众的极端立场往往就是诱发受众产生逆反心理的一种个性心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