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朗诵时要有对象感!

 宝妞 2023-10-24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对象感指的是,朗诵者必须设想听众的存在和听众的反映,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

纵使在“四下无人”的环境中,朗诵者也要努力做到“心中有人”。对象感正是朗诵者用来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一种手段,一种途径,属于联想、想象的范畴。

在朗诵中感受到听众的存在,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感觉到他们的所思所想,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那么,大家在练习和使用“对象感”时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一起来看看吧!

01.对象感的特征


一、体现人文关怀。朗诵者心里装着受众,感受到他们的存在,想受众之所想,急受众之所急,把握听众的心理要求、愿望和兴趣点,融入真诚、尊重与关爱。我们不是救世主,也不是孙悟空。朗诵的受众大部分都是普通人,所以多体会他们的心理才可以朗诵好作品。

二、表达丰富亲切。既不是居高临下,也不是灌输式、机械式的朗诵,减小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听众乐于接受。如果心理上未能贴近听众的话,有些感觉靠装是装不出来的。

02.把握对象感的质与量


质——环境、气氛、心理、素养等有关对象的个性要求。

量——性别、年龄、职业、人数等有关对象的一般情况。

这之中“质”乃根本。所以对受众心理因素和素养方面进行分析和估量十分必要。了解了他们的情绪、愿望、要求、情趣之后,我们的朗诵才更有针对性,传播才更有的放矢。

掌握了听众的心理需求,找准了与听众利益密切的相关点,有了充足的依据,对象感就会强烈起来。以至于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

另外,对象感应该稳定统一。就一篇稿件来说,对象感应该是稳定统一的。这个不多说了,对着老太太先谈风花雪月再论少儿保健的事情相信也没人好意思做。

尽可能多的熟悉各种对象的情况,丰富生活体验。有的朗诵者生活圈子本来就比较狭小,如果不注意更多的观察、积累,设想对象时,必然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朗诵风格也必然归于千篇一律。

03.注意几个问题


一、“谁在听,我就讲给谁”——错误。对象感是朗诵创作的手段和途径,但决不能实体化。一旦如此,消极朗诵和被动播音将不可避免,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二、无论什么稿件,都只设想一种对象——错误。除了有一点笼统的亲切感之外,没什么好处,尤其是会脱离稿件,偏离朗诵目的。

三、对象感时不时出来辅助一下就好了——错误。对象感与朗诵者的思想感情一起运动、一起共鸣才有效果。

四、没啥具体对象的稿子,就不必了吧?——错误。例如政府会议之类的稿件,没有具体对象,但不能说这些稿件已经解决了对象感的问题。这就需要播音员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年龄,设想不同的对象感。

五、现场节目时,反正有观众在现场,对象感就不必了吧?——错误。虽然现场有观众,但场外的受众也很重要,甚至有时他们才是我们传播的主体。这就需要朗诵者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对象感的设定情况。


本文内容来源:有声语言艺术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