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茅奖作品必须经得起价值考验

 灤水鍾靈 2012-04-16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5部获奖作品于8月20日揭晓,莫言《蛙》、毕飞宇《推拿》、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最终获奖。作为一场经历争议的文化事件,茅奖评选尘埃落定,就应该回到文学本身,来追问获奖作品到底具有怎样的价值影响。

  文学评奖的价值并不在于为哪个作家罩上一道荣誉光环,来标注着他从此就挤身于“一流巨星”。文学评奖的价值功能,最后也只能是用来展示作品与现实的关系,剖析作品给特定时代带来怎样的价值元素。因为作品就是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家到底有没有才情、良知、勇气、担当,最后都得靠作品来说话。

  此次茅盾文学奖最终的获奖作品,绝大多数还是经得住“文学性”考验的,获奖作品应该可以证明这些作家配得上站在中国文学最高荣耀舞台之上。比如,从莫言《蛙》中可以看到作家对现实敏感问题的挑战,从毕飞宇《推拿》中可以感到作家对人性幽暗的悲悯,从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中可以思索拷问灵魂的艰难。

  对这些优秀作家来说,他们获得茅盾文学奖,不是目的,只会成为他们孤独、执著、勇敢的写作生活一次重要的鼓励,只是为了让更多读者见证他们的才情与学养,体会他们的抱负与责任。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价值溃散的年代,太多精神迷失的人们需要文学来提供价值指引,太多粗糙人心需要文学细润地抚摸与擦拭。泥沙俱下的文坛,需要树起坚实的文学里程碑,来让更多人感受文学的价值力量。

  就像莫言,这个用生命去挑战写作难度与高度的作家,终于让人们从中国长期精神疲软的当代文学中感受到强烈的现实责任与文化担当。他的《蛙》,把现实极其敏感的计划生育问题铺设成为叙事背景,来表现独特语境下中国普通人的生存与生命的姿态,精神与灵魂的变异,人性与人权的高度,忏悔与救赎的艰难。这种挑战与突破,自然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劲气与硬度。

  “他们没有光,但在黑暗中也应该被照亮”,这是毕飞宇《推拿》表达的现实诉求。这部描写盲人的作品,带领无数人一起走进没有光的世界,倾听黑暗处的声音。这个极有才情的江南作家,在这部作品中表现的机智、冷静、果断、犀利,强悍,同样让人感受到他在细腻、温婉、飘逸、密实背后还有更加沉厚与深刻的文学才情,也印证了他那句“作家都是野生的”,关注底层人性的毕飞宇,足以让读者对他未来可能达到的文学高度充满更大期待。

  真正优秀的作家,就应该把自己的创作与社会现状、国家命运、人类良知以及终极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来展示一种普适的有意义的价值秩序。此次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就让人们看到了文学的社会立场,感受到文学在大人性与大文明方面的追求。而像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则通过对人在精神孤立无援状态下孤独感的刻画,来寻找生命存在价值,展示了中国作家依据本土经验与文化传统,来对人性进行重新梳理思考的有益探索,同样值得激赏。

  关注茅盾文学奖,应该懂得从评奖过程向作品价值进行彻底转身。莫言、毕飞宇、刘震云等作家,以公共立场与人性力量,展示中国文学走向更高价值的可能。期待这一场经历争议的评奖,能够带领更多的作家与读者,回到文学性本身,回到价值与人性的探索路径之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