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鼠疫

 骆行 2012-04-16
鼠疫

概述

鼠疫是由鼠疫?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腺鼠疫、肺鼠疫、败血性鼠疫等类型。临床特征为高热、痛性淋巴结肿大、出血性肺炎、严重中毒性败血症的病象。 鼠疫多流行于夏秋季,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存在自然疫源地,在6、14、18世纪全世界约1亿6千万人死于鼠疫;1893-1894年鼠疫在我国云南、广东、香港、厦门、福州、内蒙古等均有流行,日本侵略时,在黑龙江、浙江、江西、湖南造成流行,病死1万6千多人。解放后,本病在我国已基本得到控制,但局部地区仍可少量病例,肺鼠疫及败血性鼠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应高度重视。


临床表现

1.发病急,寒颤、高热、全身酸痛,全身中毒症状重;局部淋巴结(多为腹股沟)肿胀,剧烈疼痛,且有淋巴结周围炎及皮下组织水肿,淋巴结可有化脓、破溃,出现被迫性体位。
2.肺型:急骤发病,全身中毒症状重;咳嗽、咳血痰、呼吸困难、紫绀,但肺部体征多不明显;于2-3天内出现心衰、出血、休克。
3.败血症型:畏寒、高热、头痛、四肢剧痛;全身中毒症状重;迅速出现谵妄、昏迷、极度衰竭、出血、鼻衄、呕血、血尿、血便、休克,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衰。
4.尚有皮肤型、脑型、眼型、脑膜炎型等。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病前1周内到过流行区,或与鼠疫患者或鼠疫有接触史。
2.临床资料:发病急,早期呈严重毒血症现象,淋巴结肿痛,咳痰、咳血、呼吸困难,出血现象,休克。
3.血液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常达2-3万/mm3;
4.病原学检查:淋巴液、脓、痰、血、脑脊液、尸体涂片找到革兰氏阴性两端浓染的短?菌,或细菌培养鼠疫?菌生长。
5.动物接种获阳性结果。
6.血清学检查双份血清抗体呈4倍增高。
7.免疫学快速诊断:以临床检材涂片固定后,加萤光抗体染色镜检。
8.PCR检查:淋巴液、血、脑脊液鼠疫?菌DNA阳性。


治疗原则

1.一般的治疗及护理;严格的隔离及护理病人,入院时应灭蚤、沐浴、更衣,其排泄物应随时消毒;医护人员应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饮食与补液流质饮食,适当补液。
2.病原治疗,使用抗生素。
3.局部治疗。
4.对症治疗。


用药原则

1.腺型鼠疫常用磺胺加链霉素治疗,重症病例必须与抗生素联合使用。
2.肺型鼠疫常用链霉素或庆大霉素加四环素或氯霉素。
3.对败血症型鼠疫链霉素加四环素。


辅助检查

1.对腺型鼠疫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肺型鼠疫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3.对败血症型鼠疫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B”为主。


疗效评价

1.治愈:腺型鼠疫: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淋巴结炎症大部吸收,血象恢复正常,淋巴结内容物检菌3次阴性。肺型鼠疫: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血象恢复正常,痰培养6次阴性。
败血症鼠疫: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血象恢复正常,培养3次阴性。(细菌培养每次间隔3天)
2.好转:
3.未愈:


专家提示

鼠疫是由鼠疫?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以野生啮齿类动物为基本的传染源,蚤类为媒介,多流行于夏秋季,肺鼠疫及败血性鼠疫病情易迅速恶化死亡率高。本病有特效治疗方法,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早期治疗,对于本病预防及治疗有决定性意义,尤其是第1例患者的发现和确诊对本病控制及扑灭更为重要。应大力提倡灭鼠灭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