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学习服务:信息化时代教育的必然选择

 自然三然 2012-04-17

为学习服务:信息化时代教育的必然选择

    ——“看谁坐的的既端又正”的思考

走进任何小学的任何课堂,几乎都会听到教师这样的话语:“看谁坐得既端又正?”“坐得既端又正”成了学生博得教师提问自己的法宝,成为教师心目中“好学生”的标准。
一、对传统教育中“教育”与“学习”关系的反思
当我们重新审视“看谁坐得既端又正”这句小学教师课堂通用语时,不难发现,它不仅仅是一句教师用于组织课堂教学的习惯用语,其中更深层地隐含着传统教育中“教育”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传统教育的功能就在于自上而下规范学习,规范学习者,使之标准化、模具化,以便批量生产和造就工业化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与“学习”的关系中,教育主宰着学习,支配着学习,而学习一直处于次要的、从属的、被动的地位。同样,学习者也是处于被动、受奴役的境地,他们几乎没有别的选择。
1.受书本的奴役。学习者只是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而不去考虑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
2.受教师的奴役。凡是教师说的就对,凡是教师要求的就得去做,学习就是为了完成教师的旨意,失去了自己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受考试的奴役。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学习的结果只能体现在考试成绩上。
4.受学校和组织的奴役。个人的发展往往受到他所在的组织对人才需求的约束,没有自己的选择。
在这种教育观下的师生关系自然只是一种单向的授受关系,教师充其量只不过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已。“上课就是把知识从书本装进学生的大脑里,就像是把书从这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因此,照本宣科,填鸭式灌输是最容易不过的方法。机械训练、题海战术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他的责任就是按部就班地工作,就是循环不已的重复。与其他职业的操心劳累相比,他觉得自己不必要付出太大的精力和体力,只要按照已有的惯性去做就行了,因而发给学生堆积如山的习题并不意味着自己不加选择,而正是以知识轰炸和强化记忆表明对学生的负责。搬上讲台陈旧发黄的讲稿并不意味着自己不思进取,而恰是斑斑陈迹和流逝岁月证明自己的教学阅历和工作年限。”
二、信息化时代学习的深层蕴义
在工业化时代,人们达成共识的有关“学习”的常识是:
1.学什么?——读书。
2.怎么学?——记住它。;
3.在何时、何处学?——上学校。
4.为什么学?——考高分。
在信息化社会,“要换一种眼光看学习,不能再用被动适应的、静止滞后的、纯粹消费的以及片面认知的眼光看学习,而要看到学习越来越具有主动创造、超前领导、生产财富和社会整合的功能。”“学习是明天的生产力,是最富革命性、创造性的生产力,是统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动力系统。新世纪的最大能量来自学习,新世纪的最大竞争在于学习。”“学习是动态的技术,是鲜活的知识,是生生不息的超前的创造力”。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习是人的生命本能和发展,是身体的、智能的、情感的、精神的、社会的等整体的生命的学习;学习的过程是整体生命的生存和发展的过程,是整体生命的完善过程。” [3] (p.5)学习理念要创新,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学习方法和学习手段等更需要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教育对知识标准的垄断地位开始动摇,学校、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和裁决者的地位也逐渐失,“学习即读书”、“学习即记住它”、“学习即上学校”的认识已时过境迁。学习是时时的,学习是处处的,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学习型社会已经到来。
三、“为学习服务”——信息化时代教育的必然选择
传统教育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是适合工业文明,为工业社会服务的教育。可以说,传统教育就是“工业化教育”。人们把工业化教育类比成制造业,像制造业对待物一样,是批量制造人才的教育。“按工业化的制造模式,教育是塑造学生的,学生是教育的产品。按照这个逻辑,教育如同一个装配线,在生产流程的最终出口,把批量制造好的学生一个一个送入社会。所以,我们习惯了把教师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
工业化教育,无论是“知识本位时代”,还是“能力本位时代”,都未能从人的完整统一性来看待教育的完整统一性,在“知识本位时代”,教育的关注焦点是作为客体的知识,知识成为衡量教育的主要尺度;“能力本位时代”由于技术的原因,教育也不是把人的整体发展作为关注的对象,而是运用分析的方法,把能够被量化和分解的因素作为评价对象,关注的是可以定量化,技术特征明显的理性能力,而像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等难以被量化的部分则理所当然地被拒之于教育的视野之外。工业化教育同样未能看到教育活动是双主体活动,割裂了“教”与“学”的完整统一性,使教师与学生成为两种对立的力量,教师把自己摆在一个特殊的位置:我是专门教你的,你就得按我说的做。
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正在从根本上动摇和瓦解现行教育的基础,必将催生出适应信息文明,为信息社会服务的新型教育模式。如果说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像制造业的话,那么,未来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更应类似于服务业。可以肯定地说,在信息化社会,人不再是无奈的被制造者,而是自我成长的主体,有了更多自由发展的权利和空间,有了“成为他自己”的要求和选择;在信息化社会,教育的产品不是学生,而是为学生提供的服务。“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自主的学习者,也就是能够进行有意学习并养成终身爱好学习的学习者。信息化时代,教育观的价值取向应定位于“人格的和谐发展”。当扬弃以“知识本位”和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理念的文化价值观后,以人格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文化价值观顺应了时代精神,应该也必将成为信息化时代教育的必然选择。
在以人格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文化价值观下,教育观的主旨必然从游离于人的发展之外回归到对人自身的关注,亦即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教育不能做的,是直接塑造人;教育能够做的,是间接帮助学习者,为人的学习和成长服务。教育的塑造功能是有限的,而教育为学习服务的空间是无限的。” ( 教师应该成为学习者的指导者和朋友,而不应是“知识的搬运工”,发号施令的奖惩官;学生可以成为也应该成为自律的学习者,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并非被动的高分低能者;学生可以参与教学,而不是一味地服从或适应教材。 “以学择教”必将取代传统的“以教定学”。
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观下,“教育”与“学习”的关系必然定位于“服务”与“被服务”。“教育对学习最好的服务与帮助,是使自己获得一种本质的自觉,把人类总体的博大爱心、宏伟力量、深沉智慧,把凝结在劳动对象化产品上的人类普遍之美,展现并传达于个体的心灵。一旦教育成为“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学习就将是在审美中完成身心自我建构的活动,这样,它必然是愉快、高效、和谐、完美的。当教育的主要功能转向为学习服务时,研究性学习也必将成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最能体现教育为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服务的宗旨了。“当每一个受教育者变成了主动探索的学习者,他就不再是纯粹的受教育者,而是教育的选择者、消费者和评判者。”对教育而言,就是要想方设法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帮助和指导学习者如何学习,如何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命运的主要前提;学习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信息化时代必将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时代;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也必然是为学习服务的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