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媒体送检数据不作执法依据 “毒胶囊”可烟消云散矣!

 巨齿鲨 2012-04-18
[财讯网]药监局表态,媒体送检数据不能作执法依据,暂不能确定问题胶囊铬超标,将进行抽检。经验而论,“毒胶囊”不利影响可烟消云散矣!为杜绝类似事件重演,监管部门应提高责任心,真正做到为百姓负责。此外,还需要加大惩处力度,让那些黑心商家付出沉痛代价。

据媒体报道,药监局内部人士称,对13个批次的胶囊产品,药监局很重视,所以暂停其销售和使用,但现在还是存疑阶段。这些产品是否真的铬超标,还要看抽检之后的结果。由此看来,尽管媒体的报道拿出了检测数据,但药监局认为,这些数据尚不能作为执法依据。换句话说,只有在药监局进行了抽检之后,才能确定哪些产品铬超标。以经验来看,“毒胶囊”不利影响不久可烟消云散矣!

工业明胶第一季之果冻、老酸奶篇尚未厘清头绪,第二季之胶囊篇华丽登场。还记得在第一季的时候,专家们信誓旦旦地表示,什么正规企业,什么大品牌绝对不会使用工业明胶。而现在这些进入黑榜的医药企业,个个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大品牌,这些企业天天都在电视黄金档上对百姓进行狂轰滥炸式的广告宣传。如果这时候还有专家敢站出来拍胸脯给这些所谓的正规企业们作保证,那完全是睁眼瞎。

但“毒胶囊”事件还在持续发酵,未来不知还要惹出多少麻烦,损失多少GDP,在专家“辟谣”已明显行不通的时候,用什么办法可浇灭公众的质疑和不满,让不利影响烟消云散呢?作为最权威的监管者---药监局可担此大任,顺利维稳,而且理由名正言顺,媒体现有检测结果不能作为执法依据。只要找几个胶囊一检测,把合格结果一公布,百姓和媒体的口就都堵上了,大家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相信制造使用“毒胶囊”肯定不是主流,大部分企业还是很正规的。

尽管知情人曝皮革下角料生产胶囊很早前已存在,但还不是天下太平,各方相安无事嘛!“毒胶囊”一经媒体披露,引起轩然大波,搞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谁又受益了?胶囊生产厂家以这么好的高科技产品降低了成本,产业链上各得其所。事发时放火毁灭证据,工厂负责人和工人都面临牢狱之灾。事发后,这些产品已全部被责令暂停销售,涉事药企自称也是受害者。对消费者而言,也只是多了一种需要提防的产品,以后恐怕难以享受此类“低价药”了,而且伤病来袭,你不可能不吃药吧。

可以说,“毒胶囊”事件也给药监局带来极大压力,媒体总是走在管理部门的前面,监管不力的指责因此不绝于耳。药监局其实也有委屈,在药品生产过程,有太多可以偷工减料的环节。一些企业表面通过了GMP(良好作业规范),实际上根本不按照GMP的要求生产该怎么办?而且,药品有成千上万种,食品的种类就更多,仅仅依靠药监局,确实无法做到完全的监管。此事,药监局肯定有责任,但把责任降到最小,把事态控制住,维护好中国食品药品的声誉,给上级和百姓一个交代无疑是当务之急。

很明显,媒体送检数据不能作执法依据,这样简单和有效的办法就可以将毒胶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问题表明上是解决了,但在食品药品领域已经有太多沉痛的教训,该怎么做才能杜绝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做好善后工作呢?首先,相关的监管部门要提高责任心,真正做到为百姓负责。其次,需要加大惩处力度,让那些弄虚作假的企业再也不能进入这个行业。很多企业就是图便宜,却忘记了责任,应该给他们上一堂深刻的教育课了。突然想到螺旋藻铅超标事件的峰回路转过程,药企又应该怎样做呢?

(刘树栋 撰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