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碑"与"帖"艺术鉴赏

 学欧堂 2012-04-18
"碑"与"帖"的区别

    "碑"的称谓最早起于汉。据清代《说文》学家王筠的考证,最早的碑有三种用途,即,宫中之碑,竖立于宫前以测日影;祠庙之碑,立于宗庙中以栓牲畜;墓冢之碑,天子、诸侯和大夫下葬时用于牵引棺木入墓穴。由于这些实用的目的,最早的三种碑上都是没有文字图案的。其中最后一种原来用木头制成,后改用石头,而它却正是后代所谓碑的真正祖先。最后一种碑既然是为下葬所设,后来就在碑石上书写以至镌刻死者的功德,以使之流传于后世,于是发展成后来有文字的碑。

  "帖"最早指书写在帛或纸上的墨迹原作。后来写得优秀的墨迹难以广传,于是把它们刻在木头、石头上,可以多次拓制,广为流传,这样,就把刻于木石上的这些原来的墨迹作品及其拓本统称"帖"。

  刻碑盛行于东汉,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某些时候朝廷明令禁碑,碑石缩小,且放于墓室之中,于是形成了墓志。

  认真概括起来,碑帖有以下几方面的区别:

  1.制作目的不同 最初的碑没有文字,后来为托顽金之坚以期永垂后世,在碑上增加了文字,并且从最初的随意刻划到庄重严整,一丝不苟,其主要目的是追述世系、记叙生平、歌功颂德,而不是传扬书法,所以书者可以是名家,也可以不是名家。唐以前的碑碣多不署书者姓名,可以看出碑是重内容而轻书写的。刻帖的目的是传播书法,是为书法研习者提供历代名家法书的复制品,所以,书法的优劣是它的选择标准。只要是名家的书作精品,即便是只言片语的一张便条,也照样收入,很少顾及内容。

  2.书体不同 碑的历史悠久,所用书体在隋以前都是庄重肃穆的篆、隶、楷书。直至唐太宗御笔亲洒,才开始有行书入碑。草书刻碑除武则天《升天太子碑》外,绝少有之。而刻帖一事始自赵宋,多数是诗文简札,所以行、草书及小楷居多。

  3.形制不同 碑是竖立在地面上的石刻,多数是长方形,也有圆顶、尖顶的,虽然有一面字的,但也有两面,以至于四面刻字的。丰碑巨碣动辄丈余高,气势宏伟。帖因为多取材于简札、书信、手卷,故高度一般在一尺上下,长则一尺至三四尺不等,呈横式,多为石板状,只在正面刻字。另外,帖有木刻的,碑则绝少。

  4.制作方法不同 南朝梁以前,碑一般是书丹上石,即由书写者用朱笔直接把字写在磨平的碑石上,再经镌刻。刻碑者往往可以因循刀法的方便而使字的笔画有风格上的变化,即与原书丹之字略有出入;还有碑刻甚至未经书丹而直接奏刀。其字融入了刻工的艺术情趣,有极浓的金石味道,非毛笔书写所能体现,实际上是书者与刻者的共同创造。而刻帖都是摹勒上石,就是先将墨迹上的字用透明的纸以墨摹下来,然后用朱色从背面依字勾勒;再拓印上石,最后刻,比碑多出两道工续。虽然程序复杂,但刻帖要求忠于原作,尽力毕肖,每道工续均不得搀入已意,所以精品帖本可以达到乱真的水平。 
  碑帖鉴赏术语

□书法

 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指用圆锥形毛笔书写汉字(篆、隶,正、行、草)的法则。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等。一般要求如: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要圆满周到;结构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分布要错综变化,疏密得宜,通篇贯气;并崇尚个性、风貌和意趣。书画艺术同源于线条,各具有气(刚性)韵(柔性)生动的美感。绘画有线条,有形象与色彩;书法则不代表物象,不用色彩,只有抽象的线条,故其线条的气质和韵致的表现更求强烈,因此晋唐间称书法为“书势”。书法艺术要求有微妙叠见的变化,能达到“戈戟銛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转引沈尹默《书法论丛》)。但字形非具象,要使其具有可畏可奇之技能,尤须讲究笔法、笔势、笔意,才能达到尽美。书法艺术,有三千多年历史。商周的金文已富于艺术性;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明人小楷等更是丰采多姿。著名书法家如东晋王羲之创妍美流便新体,又备精诸体,为历代书学者所崇尚;唐代有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四大家,而怀素、张旭之狂草亦别具艺术魅力;宋代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四大家;清代分为碑派(崇尚碑刻)与帖派(崇尚字帖);“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融合真、草、隶、篆,创有“板桥体”;现代有于右任、沈尹默等。

□法书

 书法术语。指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书法作品。古代将书写于缣楮纸帛而有法度的书法作品均称“法书”,或称“书”。《书法三昧》:“作字之要,下笔须沉着,虽一点一画之间,皆须三过其笔,方为法书。”北宋王安石有“好事所传玩,空残法书帖”诗句。今通称所作之书法作品为法书,还含有尊重作者之意。

□翰墨

 义同”笔墨”。原指文辞。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后世亦泛指书法和中国画。《宋史·米芾传》:“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金石

 古铜器、石刻的总称。金,指鐘鼎铜器之类;石,指碑碣石刻之类。是撰文于金石上,记创造,勒箴铭,颂扬功德等而产生的一种鐫刻品。《史记·秦始皇本纪》:“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钟鼎彝器始于殷商,石刻则创于秦代。两汉金石□并盛,汉以后金少石多;南北朝则造像勃兴,金器更少传世;唐代碑碣尤盛。至于辑历代金石文字,编为目录,则始于北宋欧阳修之《集古录》;摹其形状集为图谱,则始于吕大临之《博古图》。至明清金石考古之风尤盛,顾炎武,叶奕苞等,各有著述,或以石刻考辨今古文,或以金文发明六书指要,成为新兴的专门学科。

□真迹

 真实可靠的手迹而不是出于他人的假托和伪造。唐代张怀瓘《书断》:“开元十六年五月,内出二王真迹,及张芝、张昶等书付集贤院。”

□墨迹

 用墨书写的手迹。唐代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二有“学书求墨迹,酿酒爱朝和”诗句。《宋书·范晔传》也有“上示以墨迹,晔乃具陈本末”的记载。

□拓本

 从碑刻、铜器上墨拓下来的书迹或图像。实物最早见于唐代。方法用宣纸受湿蒙于器物碑刻上,椎之,使宜纸呈凹凸,蘸墨拓成。古时用竖纹纸,油烟墨,拓后砑光,墨色乌黑有浮光的,称“乌金拓”;用横纹纸,松烟墨,色青而浅,不和油腊的,称“蝉翼拓”。又以朱红色拓出的称“朱拓”;碑石初成,或刚出土时所拓的称“初拓”。

□刻石

 专指镌刻于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画。如秦代《会稽刻石》,东汉《石门颂》摩崖刻石。桓谭《新论》:“泰山之上,有刻石,凡八百余处,而可识者七十二。”

□碑

 刻石中的一类形制。《后汉书·窦宪传》注:“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聘礼》郑注曰: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分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其林,宫庙以石,窆用木。《礼记·檀弓》:‘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按丰碑斫大木为之,形如石碑)非石亦曰碑,假借之称也;秦人但曰刻石,不曰碑,后此凡刻石,皆曰碑矣。凡刻石先立石,故知竖石者,碑之本义。”王注:“古碑有三用:宫中之碑,识日景也;庙中之碑,以丽牲也;墓所之碑,以下棺也。秦之纪功德也,曰立石,曰刻石;其言曰碑者汉以后之语也。”树碑用以歌功颂德始于秦而盛于汉。在晋代曾严禁立碑。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称:“普义熙初,裴世期表言:‘碑铭之作,以明示后昆,自非殊功异德,无以允应兹典。俗敝伪兴,华烦已久,不加禁裁,其敝无已。’则知当日视立碑为异数矣。”故历来晋碑难得。

□碣

 刻石中的一类形制。《后汉书·窦宪传》注:“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如今存之石鼓文,镌刻于鼓形圆石上,内容为歌咏秦国君主游猎之事,故也称“猎碣”。

□碑额

 碑刻术语。碑头的通称。《碑版广例》:“碑首或刻螭、虎、龙、鹤以为饰,就刳其中为圭首,或无它饰,直为圭首,方锐圆椭,不一其制。圭首有字称为额,额书篆字称为篆额,书隶字称为题额。”

□篆额

 碑刻术语。汉代以后的各种碑刻之上端,称碑头或碑额,因碑额上所题字多用篆书,遂称“篆额”。汉碑如《张迁碑》、《韩仁铭》等篆额,书风奇肆跌宕,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篆盖

 碑刻术语。唐代的墓志铭,通常有石盖,因盖上文字多用篆体,故名。篆盖与篆额内容相仿而形制不同,但《金石综例》称:“篆盖,即篆额。”

□碑阴

 碑刻术语。古代碑刻,除正面碑文外,往往将门生、故吏或出资建树者的姓名镌刻于背面,故称。

□碑版

 泛指碑志之属。《碑版广例》:“开元二十五年羊愉撰景贤大师身塔记,末有碑版所详,不复多载语,后魏昌冯王新庙碑,有碑版湮灭语;后人碑版名称,殆自此始。参见“碑学”。

□碑学

 ①亦称“碑版学”。研究考订碑刻起源、体制及新旧异同等学问。②指清代阮元、包世臣提倡北碑后,学书崇尚碑刻风气大盛,遂有北派碑学、南派帖学之分。

□勒石

 碑刻术语。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如《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碑末有“诸葛神力勒石”字样。

□朱背

 亦称“背朱”。即“勒石”。

□摩崖

 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称“摩崖”。如汉碑中之《石门颂》,魏碑中郑道昭之云峰山题诗、题名等。《宣和书谱·正书一》:“遂良(褚遂良)喜作正书,其摩崖碑在西洛龙门。”

□剥蚀

 指古代碑刻年久风化石有剥落。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汉隶岁久,风雨剥蚀,故其字无复锋鋩。”

□法帖

 亦称“帖”。指古代名人的墨迹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的法书(包括它的拓本)。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命侍书学士 王著编次摹刻秘阁所藏法书为十卷,每卷首刻有“法帖第×”字样,总称《淳化秘阁法帖》。“法帖”的名称,相传由此始行。《法帖谱系》称:“熙陵(宋太宗)留意翰墨,出御府历代所藏真迹,命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此历代法帖之祖。”

□帖学

 ①损崇尚魏晋以下,如 钟繇、王义之、颜真卿等书风体系的学派。以区别于碑学。② 指研究考订法帖源流、版本优劣、字迹真伪的一种学问。盛行于清代。

□南帖

 碑帖术语。清代阮元分书法为南北两派,以南朝碑碣绝少,而多为启牍之帖,故名。参见“南北派”。

□书丹

 碑刻术语。指用朱砂直接将文字书写在碑石上。《隶释》:“《石经》,蔡邕书丹,使工镌刻。”南宋姜夔《续书谱》:“笔得墨则瘦,得朱则肥。故书丹尤以瘦力奇,而圆熟美润常有余,燥劲老古常不足,朱使然也。”后泛称书墓志铭为书丹。□临摹

 学习前人书法的一种方法。置碑帖于一旁,仿照其笔画书写的称“临”;以薄纸蒙碑帖上,依其形迹而复写的称“摹”,或称“影书”。小学生习字,用描红本子,也属摹。《丹铅总录》引岳珂语称:“临摹两法本不同。摹帖如梓人作室,梁栌欀桷,虽具准绳,而缔创既成,气象自有工拙;临帖如双鹄并翔,青犬浮云,浩荡万里,各随所至而息。”南宋美夔《续书谱》称:“初学书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又称:“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临摹之外,尚有“钩”法,用油纸蒙碑帖或真迹上,以极细之笔画将油纸下字迹双钩下来,再用墨填满双钩内空处,称“钩填”。

□响拓

 碑帖术语。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由于法书墨迹因年代久远,纸色沉暗,字口难辨,故在模制时,须向光照明,以纸覆帖,钧勒其原字笔画,然后再以墨笔填充。响拓亦曰“影书”、“影覆”。宋代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古今石刻辨》记述较详。

□影书

 见“临摹”、“响拓”。

□钩填

 书法术语。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以较透明的纸蒙于法书上,先以细笔双钩,后用墨廓填,故称。亦称“双钩廓填”。南宋姜夔(续书谱)谓,“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

□洗碑

 碑刻术语。古碑因风化剥蚀或人为磨损,后人依据原有旧画加以剔刻,谓之“洗碑”。但碑刻一旦被洗,字画精神难免大逊,如今存西安碑林的颜真卿书《颜家庙碑)即是被洗者。

□漫漶
指碑上文字遭受风吹雨淋或人为破坏之后变得模糊,不可辨识。

□明库装本
明代内府庋藏碑帖善本,往往有一种统一的装潢,即经折装,用纸板做封面、底,外裹以蓝绢。题签为白纸,贴封面当中。开本较大,这种特别的装裱形式称为库装本。

□蝉翼拓
拓本中捶拓精致,墨极淡而且均匀,其色泽如鸣蝉之翼,故称蝉翼拓。这种拓法较难,所见拓本甚少。 

□摹勒上石
古代书碑的方法之一。将要刻的文字写在纸上,在纸的背面以朱红颜料依字形勾出笔道轮廓,然后将纸覆于石上(朱红笔道紧贴石面)。用纸数层放在摹纸之上砑磨,使朱红笔道印在石上,然后施刻。

□澄心堂纸
南唐时产于徽州池、歙(今安徽歙州)地区的宣纸,细薄光润,其质极精。南唐后主李煜对此纸极为喜爱,在宫中设造纸作坊,并以"澄心堂"作为贮藏此纸之处,故名。该纸名满天下,后世多有仿造。

□李廷珪墨
李廷珪,南唐制墨名家,原名奚廷珪,祖籍易州(今河北易县)。唐末迁居歙州,制墨绝佳,深得南唐后主李煜赏识,任墨务官,赐国姓,易名李廷珪。宋人称其所制之墨为"天下第一品"。北宋庆历年间曾出现其墨价值一万钱的现象。

□汇帖
也称丛帖,即汇集了诸名家的多件作品刊刻而成。

□伪绛帖
卖帖的店铺为赚钱而伪造之物。每卷后均刻"淳化五年(994年)潘师旦奉旨摹勒上石"等字样。第一卷是上古及秦、汉人书,第二卷为汉、魏、晋人书,第三至五卷为王羲之书,第六、七卷为王献之书,第八卷为为晋人书,第九卷为宋、齐、梁人书,第十至十二卷为唐人书。据钱泳《履园丛话》所记,大抵为明、清时帖肆(店铺)所作。帖肆将翻刻绛帖加刻年月,钤收藏家印鉴,以充宋拓。

□重摹上石
将墨迹精细、准确地钩摹在石版上再刻字,称摹勒上石。"勒"就是刻。刻淳化阁帖时是初次,刻大观帖是第二次,故称"重摹"。

□篆书

 字体名。1 泛指汉代隶字以前的古代文字。如小篆、籀文、金文、 甲骨文等。2指春秋战国时通行于秦国的籀文(如石鼓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小篆;汉代的缪篆。如王莽时六书,“三曰篆书,即小篆”。

□籀文

 也叫“籀书”、“大篆”。因见于《史籀篇》得名。字体多重叠。春秋战国间通行于秦国。今存*石 鼓文即其代表。

□甲骨文

 亦称“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贞卜 文字”。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因多镌刻、书写于龟甲、兽骨之上,故名。殷商时,常采用龟甲兽骨,写刻卜辞及与占卜有关的纪事文字。甲骨文多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都城遗址,也叫殷墟),光绪二十四年(1898)始被发现。光绪三十年,孙詒让首先考释甲骨文,著成《契文举例》1928年后,经多次考古发掘,先后出土十余万片,为盘庚迁殷后至纣亡二百七十三年间之物。单字总数约四千六百字,可识文字达一千七百字。文字结构已由独体趋向合体,并有大批形声字;但多数字的笔画和部位还没有定型。文字象形简古,劲健挺秀,具有根高艺术性。

□契文

 甲骨文之别称。契通栔,因以契刀刻于龟甲、兽骨上, 故名。清代孙詒让著有《契文举例)二卷,为考释甲骨文之始。

□科斗文

 亦称“科斗书”、“科斗篆”。篆字(包括古、籀)手写体的俗称。因以笔蘸墨或漆作书,笔道起笔处粗,收笔处细,状如蝌蚪,故名。此名初见于汉末,卢植上书称“古文科斗,近于为实”。郑康成《尚书赞》称:“书初出屋壁,皆周时象形文字,今所谓科斗书。”元代吾丘衍论证科斗书形体的形成是:“上古无笔墨,以竹挺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

□金文

 亦称“钟鼎文”。即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因多铸或刻在金属器皿(如钟、鼎之类)上,故名。书体由甲骨文演变而成,圆浑古朴,富有变化。周代金文多为有关祀典、锡命、征伐、契约等记录。殷商金文和甲骨文相近,铭辞字数亦少,不若周代有长达五百字者。至秦统一六国,通行小篆,遂废。清乾隆嘉庆(1736--1820)后文字训诂之学渐兴,金文考证不断深入,成为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资料,也是习字者临习的重要字体一。如《散氏盘》、《毛公鼎》、《史颂敦》等铭文,均系金文的代表作。

□大篆

 字体名。狭义专指籀文。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
 碑帖的收集

  俗话说“树碑立传”,在我国未发明活字印刷之前,历朝历代无一不是通过铸铜、石刻、竹简记录历史的。尤其是石刻被赋予书法艺术后,更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采取捶石方式,产生出大量的碑帖。因此,碑帖历来备受金石、书法、史学、文学及艺术等工作者的喜爱与重视。

  严格讲,碑和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树石书丹谓之碑”;而帖则是把著名的书迹摹刻上石进行复制。把碑作为书刻文字,从纪事经德而扬名显姓是从秦汉开始的。而帖学盛行,当属自唐太宗尊右将军开始。之前的魏晋时代由于宗二锺、王辈出,真、行、草体俱臻精妙,因此自初唐始,临文集字盛行一时。至宋淳化年间,宋太宗担心天长地久珍书绝迹,遂将秘阁深藏的历代帝王、名臣及名人所写的诗词、歌赋、书札等,命王著编次摹刻制成《淳化阁帖》,赐予大臣,首开集帖之先河。

  在我国历代碑刻浩如烟海。刻石、形制、撰写、书丹、摹勒、镌刻不一,各有各的风韵,各有各的书法价值。尤其对于圣人的诞生地的碑帖集者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邹城境内不仅拥有代表秦代小篆的“峄山刻石”,而且还拥有号称占全国近半的汉隶,现保存至今的达38种之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邹城的《莱子侯刻石》、《石墙村刻石》、曲埠《五凤刻石》、《乙瑛碑》、《史晨碑》、《孔宙碑》、《礼器碑》;以及济宁博物馆藏的《景君碑》、《郑国碑》、《鲁峻碑》等都是隶书中的名品,基本上代表了隶书的成就和水平。此外,还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范式碑》、《张猛龙碑》以及邹城市的“四山摩崖刻石”等等,楷隶相参,字朴厚重,率竟天成,均不愧为国家瑰宝级的刻石。

  但是由于自然、人为的原因,这些珍贵刻石自古就不断遭受风吹雨打、日晒夜露的侵蚀,有的已受损残毁,有的已难觅踪迹,有的已成了建筑物的基石。因此有关部门在加以科学保护的同时,有计划、有限制、合理加以捶拓,使其流传后世是很有必要的。魅力无究的碑帖拓本不仅可以长期保存,使人们欣赏到平时难得一见的珍贵刻石,而且还可以从中了解历史、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近年来本人收集到了秦安岱庙的《张迁碑》、临沂普照寺的《集柳碑》(此碑“文革”已毁)、李邕的《岳麓寺碑》;龙门四品:始平公》、《孙秋生》、《杨大眼》、《魏灵藏》;三大行书:《兰亭序》、《寒食帖》、《祭侄文稿》及欧、柳、颜、赵、苏轼、黄庭坚、岳飞、刘墉、郑板桥等碑帖拓本。
碑帖的鉴定辨伪

  碑帖的鉴定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它涉及面很广。鉴定者必须有深厚的文化积累,除对历史的演变要清楚外,还要对文字学、金石学、绘画、雕刻、纸、墨、装璜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当然,更重要的是对金石碑志本身的了解。对于什么时候哪块碑出土、断裂、焚毁、佚失、损坏以及损坏哪几个字或哪几笔、现在什么地方等都要了如指掌,不然的话就要给鉴定带来困难。旧时收藏与鉴定碑帖,多以某权威或豪贵者的言论为准绳,或只以著录、名人题跋、藏印为依据,缺乏全面客观的审视,因而往往以假乱真,造成很多失误与笑话。很多收藏家在这上面吃过大亏,可见鉴定的学问之深奥。但我们也不要将其看得过于神秘而高不可攀,如果是假的就一定与真本有区别,只要鉴别者通过细心观察,逐渐具备一定的眼力,掌握其作伪手段,平时多看多比较,一定有蛛丝马迹可寻,就会发现种种与真本不同的破绽。

  一、伪 造

  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书。行书四行,字体流利秀美。元赵孟俯曾称此帖为"天下第一法书"。《石渠宝笈》收晋人三帖,号称"三希",此帖列于首位。其为人所重视,由此可见。
  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张晏评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快晴时雨帖1

  碑帖多以拓本或拓片的形式出现,若一见到黑底白字、纸色泛黄,甚或有名人题跋的碑帖,就如获至宝,以为见到了文物,岂不知其中赝品大量存在,若不辩真伪盲目收藏,不但浪费了感情,且徒然贻笑大方。



快晴时雨帖2

  伪造现象在碑帖发展史中已不鲜见。伪造,简言之即无中生有,无原石与拓本而凭空根据某碑志或帖上某人的书法,再摘一段古人文章或诗词,二者结合刻石以欺人。如传说中大禹时代的《□嵝碑》实际上是不折不扣的伪物;周穆王"吉日癸已"四字也是后人妄写;三国时张飞《立马铭》显见是后人所造。若史学家对此不加考证信以为真,以此订正史实,岂不越来越糟。对伪造者,因无原石原本可对,所以需要了解其如何从碑帖摹制而来,再根据史实推断,抓住伪造中破绽,才能证明是赝品。法帖中作伪现象更为普遍。如《淳化阁帖》,前人就曾批评编者王著鉴别不精,其中伪迹甚多,如苍颉《戊已帖》、夏禹《出令帖》、孔丘《延陵帖》汉张帝刘□《辰宿帖》、张芝《冠军贴》、《欲归帖》、《二月帖》等等,都是伪物。

  二、重刻

  行草墨迹,颜真卿书。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
  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张晏评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祭侄文稿1

  一般来讲,只有当时书丹上石或按墨迹摹勒上石镌刻的碑刻,称之为原刻。原物已毁或早已失传,因而重刻的叫"重刻"。重刻一般分三种情况:
  1.依原迹重刻 如元赵孟頫《福神观记》即清吴荣光重刻。
  2.依旧拓重刻 如虞世南《夫子庙堂碑》,其碑原刻未几即毁,唐时丞相王旦重刻,又毁;宋王彦超等再重刻。



祭侄文稿2

  3.摹写重刻 如秦《峰山刻石》久毁,宋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写本重刻之。古代之碑在当时就一刻再刻者屡见不鲜,如《峰山刻石》就有许多重刻本流传于世,后人评价其次第为:长安第一,绍兴第二,浦江郑氏第三,应天府学第四,青社第五,蜀中第六,邹县第七,由此可见一斑。总之,重刻的目的还是为了再现原物以飨后人,故刻工比较严谨认真,尽量恢复原状,其用意与下面"翻刻"有所不同。

  三、翻刻

  南朝沿袭晋制,禁止立碑,故碑刻极少,而云南"二爨"(《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可谓灿若星辰,光耀夜空。《爨宝子碑》是云南边陲少数民族的首领受汉文化的熏陶,仿效汉制而树碑立传的。此碑刻于东晋大亨四年(405)。
  书体是带有明显隶意的楷书体。碑中一部分横画仍保留了隶书的波挑,但结体却方整而近于楷书。用笔以方笔为主,端重古朴,拙中有巧。看似呆笨,却飞动之势常现。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此碑为"端朴若古佛之容"是很恰当的。



爨宝子碑

  另有一种,原石尚在,依拓本再刻谓之翻刻。
  翻刻之因有三:一、古时名碑因路途遥远椎拓困难,为取用便易而以旧拓翻刻之,如欧阳询《九成宫碑》,宋、元、明、清皆有翻刻;二、原刻损泐过多,以旧拓翻刻之,如先秦《石鼓文》,宋、元、明、清皆有翻刻。三、原石尚在,然椎拓不便,或原石已佚,碑贾翻刻充作原拓、旧拓,鱼目混珠而牟利,如:《四山摩崖》、《云峰山全拓》、吴《天发神谶碑》等。此种翻刻本,因牟利新切,故往往粗制滥造,大都仓促刻成,刻工又多半是文盲,字画错谬很多,而且原碑尚在,因此没有什么价值。这种翻刻种类颇多,有木刻、砖刻、泥墙刻等等,其中尤以瓦灰拌生漆或泥土制版翻刻的最为恶劣,且上市最多。

  四、其他作伪手段

  称《正定府龙兴寺碑》,立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碑在河北正定龙兴寺。楷书,碑阳30行,行50字,碑阴题名五列,左侧题名三列。
  《龙藏寺碑》书法宽博和谐,其用笔细劲轻松,具有流动感和轻重变化,结体以方正为主,略呈扁形,左右开张,点画精丽而有法可循,给人以清爽匀称的感觉。此碑为隋代刻碑中的精品,对唐代书法,特别是唐初诸大家的影响甚大。



龙藏寺碑

  为使作品更逼真,更有价值,还有一些作伪方法。如染色充旧,即用茶叶或颜撩将新纸染色仿旧。但这种作法不是太过就是不及,看去总觉不舒服。又如题跋作伪,即将真本题跋割下,装裱在伪本上。这种移花接木的办法很容易蒙蔽一些迷信名人收藏题记的人,故决不能盲目依靠题跋来论真伪。遇这种情况,除要确定题跋和原帖的真伪外,还须注意题跋内容是否与帖相符,帖内是否钤有题跋人的印章。还有嵌蜡填、补考据处石花及在拓本石花处填墨以充旧的,这种作伪效果往往很不自然,仔细观察即可辨认。还有伪刻名人印章作伪的,无非是骗取收藏家的信任,但此种伪印除艺术不佳、格调粗俗外,时代不同的印章而所用印色却往往完全一样,且钤印的位置也显杂乱无章。另外,更有甚者,将整个拓本全部按旧拓用墨涂描一遍,还有根据旧拓制成锌版,然后将锌版腐烛后拓墨充旧者,这些更不易辨认。

  五、辨真伪

  亦称《慈恩寺圣教序》。凡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21行,行42字。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20行,行40字,文右行。
  二石皆为楷书,万文韶刻。现所选为前石拓本。《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在字的结体上改变了欧,虞的长形字,创造了看似纤瘦,实则劲秀饱满的字体。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唐张怀瑾评此书云:"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万文韶(刻者)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雁塔圣教序

  综上所述,面对如此繁杂的作伪手段,那么,若手中捧着一本自认为良好的旧帖,我们应如何去辨别其真伪呢?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冷静,心静才能详细观察,综合考虑,不致急躁武断。然后仔细观察作品字口是否有神,有无涂墨现象,纸与墨是否相合,再观其首尾有无名人题签、题记,有无收传印记,题记和印章与拓本内容是否相符,有无张冠李戴,再看整本是否染色,考据处是否有拼补或描填痕迹。若拓本真实,题跋、印章亦可靠,便有可能是善本,还须进一步推敲。若拓本好,但无名人跋与印,亦不失为善本。但若拓本有问题,即使题跋可靠,亦只能是次品或资料,不具文物价值。

  总之,各种作伪无论手段如何高明,钩摹如何精细,与原石相比总有一定距离。第一,字划神气不同。真品精神十足,伪品萎靡不振。第二,石花不同。经过天然风化而剥落的石痕非常自然,而伪品人工椎凿痕迹颇浓。如再仔细观察,必然还有遗漏点划或错字出现。旧拓本皆采用当时佳墨精心椎拓,墨色浓重黝黑、纸墨相发,神采飞动,每一展卷,总是墨香四溢,令人神怡心旷,而伪作则多用近时劣墨,平淡粗劣,且无墨香。故作伪者其他皆可修饰,唯墨气无能为力。

  六、观石花断年代

  为秦始皇二十八年巡行天下,南登琅邪时所立,内容是歌颂秦德者,原石还存在山东诸城海神祠内,但始皇颂诗及从臣诸名已剥落,尚存二世从官名和诏书十三行。书体是典型的小篆,以曲绿为主,字体皆为长方,笔书粗细如一,显现雍容典雅之风格。
  一般以为秦代诸刻石皆为李斯所撰,把他当做当代书法家兼文字学家。李斯,字通古,秦上蔡人,特善篆书,后世推他所做篆书为小篆之逸品。

             琅琊台刻石

  如果各种迹象表明,此本绝对是真品,虽非精品,但亦非伪造,就是不知是何时所拓。那我们除根据纸质与墨气推断外,就需要借助字口的肥瘦与观察石花的泐损情况来断定年代的远近了。如今看到的碑,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近年,虽已逐步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在这之前,这些碑都是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历经风雨的侵蚀,有些地方开始出现石面自然剥落的痕迹,即"石花"。有些地方出现人为的划痕或自然人为的断裂现象,有的一断为二,有的断为三节,更有甚者已渐为残石碎片。经过历代文人墨刻、商贾、盗墓者的不断推拓,碑的字口由初刻时的肥厚圆润而逐渐变得细瘦而枯干。这些潜移默化的微小变化,为我们给碑帖断代提供了依据。

朱家先生谈碑帖的鉴赏

  2002年1月9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艺术品投资》栏目邀请文物鉴赏专家朱家先生,谈论有关碑帖的鉴赏方面的知识。下面就是主持人罗晰月和朱家先生的谈话内容。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古代的名人墨迹借助碑帖的形式流传下来,我国历代文人墨客都爱好碑帖收藏,如今随着艺术品投资方式的多元化,古老的碑帖正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收藏品种,碑帖收藏需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艺术品味和专业知识,那么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就会跟大家谈一谈碑帖的收藏。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艺术品投资》节目。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 ,古代的名人墨迹借助碑帖的形式流传下来, 我国历代文人墨客都爱好碑帖收藏, 如今随着艺术品投资方式的多元化,古老的碑帖正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收藏品种, 碑帖收藏需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艺术品味和专业知识。 那么在今天的节目中, 我们就会跟大家谈一谈碑帖的收藏。 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朱家是我国著名的碑帖研究专家朱家老先生。朱老,您好。

  朱家:您好。

  主持人:朱老,您的父亲是碑帖收藏大家。在2001年的1月份, 故宫博物院曾经举办过您捐赠的碑帖精品展。那是不是给观众朋友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朱家:好,这个展览就是纪念我父亲的捐赠,我们共同捐赠了706种。 当然一个展览展不下的, 所以选了100多种, 这100多种也可以说是一个碑帖的系统, 也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的一个举例。像我们捐赠的张迁碑 ,就是出土之后最早的一个拓本, 叫做“东里润色”本 ,因为它的碑文里头“东里润色”四个字是完整的, 再以后的拓本就不完整了。

  主持人:朱老,我们谈到了碑帖的收藏 ,很多观众朋友们就非常想了解, 到底什么是碑, 什么是帖, 这个碑和帖之间的不同是什么, 您再给大家讲一下。

  朱家:好,拿这个张迁碑来说吧, 这张迁碑就是给一个汤阴县的县令, 他名字叫张迁, 他的所属的干部那时候叫属吏, 他死了之后, 这些人给他立的碑 ,就说他“君讳迁”, 他叫张迁,“字公方”。 他是什么时候人, 怎么样他的一生的事情, 既然做这个事情, 他就要找一个有名望的人给他写这个碑文, 当然就是谁写得最好,当时就请谁写 ,那么这样就由这积累下来 ,往往人家还要请大家, 像这个汉碑还都没有写他的人名 ,发展到后来, 尤其唐最盛行的就是把谁写的, 谁做的文章都还写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像后来这个大书家, 唐代最成熟的, 最繁盛的时候欧阳洵、楚遂良、 颜真卿、 柳公权这些大家写的碑文就成了人们研究书法、 练习书法的一个标准了,这就是碑。帖,什么是帖呢? 这个帖最早,咱们也还是根据《说文解字》上怎么解释帖, 它说帛书就叫帖, 就是在这个帛上写几个字, 给你写一封信也好 ,通知你一件什么事情 或者记载一件什么事情总要写下来,写下来这个东西就叫帖。 在唐朝考试的时候这个卷子 考试卷子就叫试帖。 所以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 也可以说一个便条, 用英语来说是Mimo。 这都属于帖 。为什么后来跟碑帖联系起来呢?因为这个碑都是找这些大书家写的, 流传下来了, 可是这都指的是隶书、 楷书, 平常人写的行、 草书都遗留在什么地方, 都遗留在人的书信啊 ,写首诗啊, 都留在这上头,在我们平常说话 ,说临帖 ,这个语汇包括你临碑, 也包括你临帖, 可是碑跟帖是两样东西, 就成了一个成语叫碑帖。

  主持人:好的,了解完了什么是碑帖, 我们来看今天的《访贤探宝》。 今天《访贤探宝》的主人公徐先生 ,他就是一位碑帖的收藏爱好者,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的收藏 。

  主持人:朱老,我们看完刚才这个《访贤探宝》。 我想我们再跟观众朋友们谈一谈这个碑帖的收藏 。那么在了解这个碑帖收藏之前, 首先应该了解它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拓本的特点。

  朱家:对,拿这《九成宫》来说, 这碑石还在陕西, 现在如果不是说新拓本, 现在也没有继续拓 ,现在已经保护起来了, 不能再拓了 ,就是说清代的拓本, 那都很细很细的 ,都是细笔道,必须得是不肥不瘦 ,所以欧阳洵他有个书诀跟人说的, 说是“肥则质浊”, 它的本质就浊了, 不够清 ,这个“瘦则枯骨”, 就是干枯了,瘦, 损也, 欧阳洵的字最标准的是不肥不瘦的, 说《九成宫》, 过去也有人说肥的才是宋拓, 瘦的这都是相对来说,比明拓, 明拓本是瘦的来说,肥的是宋拓 ,但是过于肥的那个,也说明它是一个凿过的, 还不如不肥不瘦的, 那才是最好的一个时代的拓本。的确, 收藏碑帖除了要注意不同朝代拓本之间的区别之外, 还有就是同一时代的拓本 ,由于时间早晚的不同也是不完全一样的。

  主持人:对,就是在宋代, 宋朝也有前有后, 这是还没凿过的 ,这又拿刀子又开过了, 所以这个就肥点, 另外还有几个具体的字来说 ,这几个字“照灼云霞蔽 日月”, 这个上面, 这儿呢, “云霞蔽 ”, 这“蔽 ”两字就是刚才我说的没凿过的, 这是凿过的 ,所以这几个字又把它凿清楚了, 实际这个比这个早,但是这个没凿过 ,这个凿过了 ,也有人是这样说, 说这两个字清楚是这个比这个早, 实际这个研究碑帖 ,你一般说是这个碑保存着什么字就够什么时候, 没有这个字,或者这个字短缺时代就晚 ,这当然也是一个规律, 但是不能孤证, 你这个字你就能说明这个完整, 这个不完整了 ,还得看别的字呢 ,首先得看整个全碑的用笔是不是浑然一气,是不是神完气足的, 这个通体要看, 还得看别的字的水平。

  朱家:“萦带紫房”这个“紫”字,这个“紫”字后来的拓本都是跟这个一样, 在这儿, 这是剜过的一个证据,就是从这儿就开始了 ,好象比这几个笔道高出很多来, 但是这个,这个“紫”字可以看出来, 它不高, 上头那点是损坏 ,还能看出来起笔在哪起笔 ,这个就是彻底挖成从高处起笔了, 就说明这个挖过这个没挖过, 如果认为前头这个“蔽日月”的“蔽 ”,这个比这个完整, 如果认为这个在前, 那就错了, 其它的没跟上去。 如果是这个比这个早, 那其它的地方, 也至少得跟这个一样, 它很显然比这个还晚,所以就定出这个, 虽然两个都是宋代, 宋代的拓本就是一早一晚, 一个凿过的一个没凿过的。

  主持人:好的,碑帖具有较高的艺术收藏、欣赏和实用价值。 那么今天的《投资背景》我们就跟观众朋友们看一看碑帖的投资收藏前景。

  主持人:朱老,我们刚才讲了这个收藏碑帖, 除了要注意历代的各个不同时期的拓本的特点之外, 其实作者的生平, 以及他的特长, 还有他代表作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

  朱家:是,大家应当买一部清朝人叫王敞, 他编的《金石萃编》。 他把过去所有的, 也就是从 刚才我说的石鼓文开始, 一直到宋朝的碑他都做个记录, 先录上碑文, 他的根据,他的收藏都是整张的 ,不是裱成本, 整张的拓成碑文, 所以中间空着什么字他都空起来, 你也就知道它缺多少字, 然后他把他以前 ,他是清朝乾嘉时候的人, 他把以前跟他当时同时的人的著作,谈到这一个碑的所要写的东西, 他都给它辑到一块, 连碑文, 所以要研究这个碑帖《金石萃编》这个书是必读的书。

  主持人:好的,朱老, 有关碑帖收藏的话题呢 我们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就只能请您谈到这儿了,好 ,非常感谢您到演播室来谢谢您。

  朱家:没什么。  
  谷溪说碑帖

 2001年8月9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艺术品投资》栏目邀请碑帖方面的专家谷溪先生,谈论有关碑帖的鉴赏方面的知识。下面就是主持人罗晰月和谷溪先生的谈话内容。

  喜爱书法的人对古代碑刻拓本都不陌生,而且许多人还在千方百计的寻找搜集自己喜欢的碑帖,为了让广大的观众朋友更好的了解碑帖艺术,我们今天特地请来了碑帖方面的专家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副编审谷溪先生。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艺术品投资节目,大凡喜爱书法的人对古代碑刻拓本都不陌生,而且许多人还在千方百计的寻找搜集自己喜欢的碑帖,在北京就有一位喜爱碑帖,收藏碑帖的老人,他就是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编审今年73岁的王靖宪老先生,今天节目的一开始我们先一起去王老家看一看。

  为了让广大的观众朋友更好的了解碑帖艺术,我们今天特地请来了碑帖方面的专家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副编审谷溪先生,同时谷先生也是北京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谷先生您好。

  谷溪:您好。

  主持人:在所有学习书法的人群当中,有的人说他是学碑的,有的人说他是学贴的,那么您认为碑和帖的区别在哪呢?

  谷溪:碑和帖的区别主要是在于过去有一种说法,凡是在石头上刻的字都是碑,但是这种说话很片面,我们现在对于碑帖的区别是这样的,过去有一种说法竖石为碑,横石为帖,怎么叫做竖石为碑?因为我们看到汉代以来的碑刻都是数的石条,然后在上面刻字,而且碑上的字一般都是楷书,篆书,隶书,而帖它是用横的石雕刻的,而且有的最早是用枣木板刻的,在帖上刻的字主要是以形草书为主,它是把古代很多书法家的书法名记刻在上面,就好象我们现在出版的书法全集一样,所以这就是碑和帖的区别,同时我们看到在碑里边有秦碑,汉碑,唐碑这样几种说法,秦碑主要是指泰山上面的一些刻石,这些刻石严格的说它也不是碑,它是一种碣石,像毛主席说的,东林碣石有遗篇,这种碣石它是上面碣,下面宽是属于一种圆形的石头,而且我们现在把碑帖的范围又扩大了很多,一些甲骨文,金文的拓本我们也把它称为碑或者称作碑帖,在书法是这样讲,说我们说我是临碑的,主要是指他写楷书和篆隶,一般说我是学帖的,他主要是以形草书为主,现在一般都把这些东西统称为碑帖。

  主持人:那么在碑帖中还有孤本和善本之分,您是不是再给我们讲一下孤本和善本之间的情况。

  谷溪:关于碑帖的孤本是指原石已经毁掉了,而且在世上传下来的仅有一份拓本,这个我们把它叫做孤本,孤本因为是稀世之宝,天下仅次一份所以它是非常珍贵的,所谓的善本我们也把它称为珍本,是指这个拓本拓的非常好,拓功很精良,字口很清晰,拓的年代又比较早,存字比较多,我们一般把它称为拓本,还有一种情况是原石已毁,但是还留下了为数不多的这样一些拓本,我们也把它归注到善本这一类。

  主持人:那么谷先生,我看您今天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碑帖,您是不是再给我们举个例子再讲讲孤本和善本的一些情况。

  谷溪:好。比如我们来看一看这本碑,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于世南写的孔子庙堂碑,这个碑原石已经毁掉了,现在原石的原拓本在世上只流传下一份,现在它已经流入到日本去了,这本碑我们把它叫做孤本,还有善本,善本在这里面我们来看一看,比如像泰山刻石,只要它是宋拓本,存字比较多,像这样的碑我们一般把它称之为善本,比如像善本里边还有很著名的石古文,据说原来有十几份宋拓本但是现在只剩下了三本,一个是先锋本,中全本和后进本,这三本石古文现在也流入到日本去了,还有像华山碑,华山碑也属于善本,因为原石在明代地震的时候已经会掉了,现在流传在世上也有四本,比如像故宫博物院藏的寺名本,华阴本还有日本收藏的长原本,还有香港中文大学收藏的顺德本,因为在世上像宋拓本仅有这四份,我们也把它称为善本。

  主持人:那么谷先生,刚才我们这个访贤探宝的主人公王老他就说碑帖就像黑老虎,弄不好人就会吃亏,那么这个真帖和假帖怎么样区别,您再给我们讲一讲。

  谷溪:因为碑帖过去一些收藏家或者一些喜好收藏的人,往往容易买到一些翻刻本,翻刻本就是说一些商人为了牟利,因为有很多名碑都是在一些偏远的地区,或者是在深山里面,他为了节省成本,他就根据拓本把这个碑复制了一个,然后用这些复制的拓本来进行盈利,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翻刻本,买了翻刻本以后,因为翻刻本的价值并不是很高,所以就容易受到损失,另外还有一些是伪造的一些刻本,本来没有这个碑,一些商人为了盈利,根据当时这个时代的书体伪造了很多碑,所以这些碑也没有什么收藏的价值,因为我们看到碑帖都是黑纸白字,所以也人把它称之为黑老虎,它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说要想收藏碑帖必须要有眼力,如果没有眼力,买了假的碑帖和买了一些翻刻本,或者用近拓冒充旧拓这些情况都容易吃亏上当,所以它也像老虎一样可以瑶人,所以把它叫做黑老虎。

  主持人:那这样吧,您再帮我们看几封观众的来信,这都是有关碑帖方面的请您给他们鉴别一下。

  谷溪:因为现在在一些艺术品市场上流传了很多拓片,比如像这个是岳飞的,我们知道岳飞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人们为了敬重他,所以他的一些手记往往被人们所珍藏,但是我们看到一些拓片并不是岳飞所书,都是后人伪造的,所以这样来看,它的价值就并不是很大。还有像这个柳公权,柳公权的玄秘塔是我们学习书法的人经常临摹的一种范本,这个玄秘塔只有宋拓本才珍贵,像明代,清代和近代的一些拓本相对它的价值就很少,还有我们大家看,像这个写的什么百福,百寿,这都是一些民间书家所为,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并不是很高,这种拓片的价值相对也不是很大。

  这是观众寄来他所收藏的碑帖,这是王羲之的盛雕序,这个碑也很著名,这是唐代一个和尚叫怀仁的,他集的王羲之的字刻成的碑,这个碑它尽管不是宋拓,我们看它的字迹比较瘦,它是一个明末到清初时期的拓本,为什么说它还有价值,因为这些碑现在为了保护文物一般不许再垂拓,所以这样的拓本现在也非常的珍贵,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主持人:那么刚才谷先生也就这几位观众朋友的来信谈到了有的碑帖有收藏价值,有的就不一定有收藏价值了,那么现在市场上的碑帖情况怎么样让我们一起来看今天的投资背景。

  谷先生,看来碑帖的艺术价值还是挺高的,那么对于收藏碑帖的爱好者来说,它的投资价值就更高了。

  谷溪:是这样的,因为碑帖在不同历史时期它的行情也不一样,比如像五六十年代,因为当时学习书法的人很少,而且也不太重视书法,所以很多碑帖就像卖废纸一样,我们看到五六十年代一本石印的碑帖才卖到几分钱,原石上拓下来的一些拓本也不过一两元钱,比如像我收藏的这个碑,这是一个很著名的龙门造像,这是一个杨大眼造像,这个碑它拓得还很早,我们看到这个碑它带考据的地方是这个孝字,这个孝字未损,这应该是一个比较早期的拓本,要是现在这本碑帖的价值要到几万元,可是当时仅花一两元钱就能够买到。

  还有像名拓的乙瑛碑,在六十年代我买的时候也只是两元钱,现在也要卖到六七万,所以我们看到不同时期碑帖的价值不一样,著名的碑帖收藏家罗真宇先生,他在1920年公开出售自己的碑帖,他有一个唐代著名书法家沈传师所写的罗持庙碑,这是一个孤本,当时它的售价是6000银洋,这个价值可以说是相当高的。在目前国内的一些拍卖市场上,一些著名的汉碑只要够上名拓本一般有都要卖到几万元,所以我们看到碑帖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来讲是非常珍视的,但是作为我们一般收藏家来讲也有增值的可能性,随着拓本越来越少,原石又不让再垂拓,所以我们把资金投放到碑帖上,它将来是能够增值的,是有投资价值的。

  主持人:好的谷先生,今天非常感谢您到演播室跟我们谈了这么多有关碑帖拓本的知识谢谢您。

  谷溪:好,谢谢。  碑贴收藏指南

这里所说的碑帖鉴别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质量好坏的分辨,一是真伪的鉴定。下面分别叙述。

(一)碑帖优劣的分辨

传统的所谓碑帖,实际上指的是碑和帖的拓片、拓本。这种拓片、拓本的由来,是书家、刻工和拓工等三种人劳动的结晶。也就是说,一个拓片、拓本之中,包含着三种人的技艺。因此,考察碑帖的优劣也必须从这三个方面来着眼。

首先是看书家书艺的高低。一般地说,历代的碑刻,无论其署名与否,都出于当时当地的书法名手,但同是书法名手,也还有高低品次的区别;就是同一个书家,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其艺术水平也往往不一样。专供学书之用的历代法贴,也都是根据这个原则来选刻的,所以编辑者鉴赏能力的高低,对所刻法帖的优劣起有决定性的作用。碑帖书手技艺的高低,是决定碑帖艺术价值高低的第一要素。因此,辨别碑帖的优劣,首要的是观其书法的好坏。如果书法不属上等,即便摹刻、捶拓得再好,也不能成为最好的碑帖。

其次,是看镌刻技术的高低。刻工如果精通书艺,使凿操刀的技术又很熟练和高明,那么他所刻出来的字,就不仅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和体现原有笔迹的气韵、风神,使人们能“透过刀锋看笔锋”,观察和领会到书家的原本情采,而且还能纠正书家一时的失误,弥补“笔锋”的某些不足,同时表现出“刀锋”特有的情趣韵味。倘若刻工昧于书道,刀凿的功夫也不甚到家,那么就只能刻出原书迹的骨架而失却点画内在的呼应映带,字的血脉灵气自然也就荡然无存了。刻工之于碑帖,实质上是对原书作的艺术再创造。书手高、刻工良,便相得益彰;反之则不言而喻。历来的好碑帖,无不有赖刻工的精良。考察刻工是否精良,主要视其刀痕有无谬于行笔之理,能否体现出点画的应有情态,以及下刀是否干净利落,等等。

同样的一块碑刻,拓工的好坏也能决定拓片的优劣。刻帖的拓本也一样。影响拓片、拓本效果的有诸多方面的因素:所用纸张的好坏,敲捶的深浅,刷墨的干湿浓淡,还有在捶拓前对碑版的清洁处理等等,这些方面都颇有经验和技术的讲究。只要某一个方面注意不够、处理失当,就有可能失真而抹煞碑帖的神韵。所以辨别碑帖的优劣,不能忽视拓工的好坏,只有高明的拓工,才能捶拓出上好的拓本。

当然,一个拓本的好坏,除了拓工的技术之外,还有一条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新拓和旧拓的区别。一块好碑,历代都有人捶拓,经过干百次的捶拓和自然风化,石面往往会被磨脱去一层,甚至还会有更加严重的残泐缺损,因而越是后拓,字迹就越不清晰。不仅有的字笔划已有损缺,即便是未损缺的字,笔道也呈模糊而不准确的状态,完全失去了笔写的样子,更谈不上什么用笔风格了。因此,同一块碑,旧拓比新拓好,刻帖拓本也是一样。欣赏和收藏碑帖,宜寻旧拓,愈是最早的旧拓,其价值越高。另外还有两点也应注意:一是未经刷裱的比经过刷裱的好,因为拓片一经刷裱,纸地被完全撑开刷平,捶拓时笔划凹陷的地方一经撑开刷平,字的笔道自然变得宽粗而使字体有所失真了。二是整幅的比已经裁割装册的好,这是因为拓片在裁割之后碑刻的整体章法完全被破坏,原本的行款气势不复存在。这如同吃红烧鲤鱼块,虽能品尝到鱼块的美味,却不能见到这鲤鱼在未被宰割前于水中摆尾游翔的丽姿、神韵。所以,未经刷核的整幅精致旧拓,是最可宝贵的。1972年在西安碑林的石块缝中,发现了南宋时整幅的《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拓本,不仅是圣教序的流传拓本中迄今所见到的孤本,而且也是所有汉唐碑版中极为罕见的整幅宋拓本。不言而喻,这又是我国的一件稀世珍宝。

(二)碑帖真伪的鉴定

碑帖由刻石(木)捶拓而来,作伪的方法较为简单,所以历来伪制的碑帖时有所见。比如世传凉州刺史郭云墓志、女子苏玉华墓志、黄叶和尚墓志,皆题为欧阳询书。然考之史实,既无其人,也无其事,只因为欧书著名,后人便伪托假造。又比如宋刻丛帖中的《绛帖》、《潭帖》,以其真美,历来为世人所重,但其原拓早已罕传于世,后世好利之徒遂行伪造,现在所能见到的完帐《绛帖》、《潭帖》,皆是废品。

由于碑帖的作伪方法简单容易,如果摹刻的人又是高手,则真伪的鉴别极其困难,即便是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行家,也不敢说有十分的把握。当年唐代有个叫萧诚的人,伪作古帖拿给当时的大书法家李邕看,说:“这是王右军(羲之)的书法。”李邕欣然说:“这是真迹啊!萧诚把实情告诉他。李邕再看,说:“果然缺少精神。”以李邕的才识尚且难辨时人的伪作,若是一般的人要辨别千年古帖的真伪,定会更难。在历史上,有真的碑帖问世,便常有伪作随之而生,真伪并行的时间越久远,就越不易辨识。当然,难于鉴别并不等于不能鉴别,真伪之间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只要有真品的存在,可供作比较分析,碑帖的真伪也还是能够鉴别的。

根据前人的经验,碑帖的鉴别主要是从各代拓本的用纸、用墨及其有关的现象来作考察。古代拓帖的用纸、用墨有南北之别。北纸厚,纸纹横,质地松,不甚受墨;北墨多用松烟制作,色青而淡,不和油蜡。所以北拓色淡而纹皱。南纸纸纹竖,质地较为细密;墨用油烟和蜡。所以南拓色纯黑,且表面有浮光。腰帖多用油烟和蜡拓,间或也有效仿松烟墨拓的,色似青浅,但拓时敲捶入石太深,致使字有边痕,用墨深浅也不均匀,浓处如乌云生雨,浅者若白虹跨天,缺乏应有的雅趣。再者古帖受核多次,历年久远,用墨浓的象生漆一般坚实,常有一种难于比拟的异香发于纸墨之外。如果用手揩抹帖上的墨色,丝毫无染,并且纸面光彩如研。效法南拓的赝帖,虽墨色纯黑颇为近似,但若用手揩抹,则满指皆黑。真正的古帖,表面必有旧意,因为多经前人摩弄,积久而自然形成的结果。‘又由于古纸坚厚,表面的旧色不易透入内里,所以古帖的面色虽旧而背色却常新,形成表里新旧的明显反差。而赝帖大率用川扇纸、竹纸捶拓,纸用挂灰炉烟沥和水染成古色,表里皆被涅透,两面的色泽一样,并无新旧之别。

以上所说的是从纸墨入手来进行比较鉴别,都是外在的因素。碑帖的鉴别还应该从内在的因素来考察,这就是从碑帖文字的书法特点风格和刻工、拓工的技艺高下及其特征来进行比较研究,推敲真伪的研丑异同。对于高手的废品来说,这内在诸因素的考察尤为重要。而要精于此,必须对历代的真品了如指掌,对与其有关的各个方面的知识深谙于胸,并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深知个中三昧,找出真伪间的细微差别,作出正确的判断。当然,对于后世专为牟利而作伪的碑帖,情况并不如此复杂,因为这些赝品多出于粗制滥造,其用纸如何,用墨怎样,概不深究,至于文字的摩刻更无神韵可言。面对这样的废品,稍有常识的人,是一眼就能识别出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