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画防伪絮谈之碑帖收藏与辨伪(上)

 率我真 2013-05-16
 

【中国防伪】2005.7

周立中

笔者少年时开始收藏碑帖,那时的碑帖价格低廉,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笔者在北京琉璃厂庆云堂花了七角钱买了一本原拓碑帖,被张姓同学看中,拿去练字,碑帖就此归于张姓同学之手。岁月荏苒,时过境迁,本已忘记的往事,在同学聚会时又被旧事重提,张姓同学自述毕业以后即不练字,碑帖久置屋隅,年前被一商人朋友发现,拿走卖于一收藏家,竟得款万元。如今,随着收藏热的兴起,碑刻拓本已从上世纪的几十元一帧,变为成千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价位。长期以来,许多从事收藏活动的朋友对此却不够重视,前些年在北京报国寺,人们时常会看到旧拓本被作为废物丢在一旁,很多人不惜花成千上万元钱去买假古董,而对几十元最多几百元一本的旧拓本却漠然视之。盛世文物,乱世黄金。收藏界的这句古话明确地表达了收藏与世道的关系,如今世道太平,收藏界的队伍发展壮大,人数与日俱增,这是盛世的征兆。在书画收藏中,除书画作品外,碑帖的收藏也是书画收藏的重要分支,相比于书画作品,碑帖收藏更能延之久远。众所周知,碑帖石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秦汉至当代,可以说朝朝有碑刻,代代有佳作,碑帖的珍贵历来都受人重视,清人朱文钧为了得到宋拓《醴泉铭》,甚至将两幅价值4000块大洋的明沈周的《吴江图》、文征明的《云山图》,外加房产才换得。据记载当时,北京买一座四合院不过七八百大洋,由此可见拓本的珍贵和受人重视。国家文物部门规定,元人以前的碑帖拓本,明代的整张拓片和罕见的拓本,早期初拓精本,多字本,原物重要且已佚失,拓本流传极少的清代拓本或近代拓本等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那么,什么是碑帖呢?碑和帖有什么区别呢?碑的称谓最早起于汉。据清代《说文》学家王筠的考证,最早的碑有三种用途:1、宫中之碑,竖立于宫前以测日影。2、祠庙之碑,立于宗庙中以栓牺牲用牲畜。3、墓冢之碑,天子、诸侯和大夫下葬时用于牵引棺木入墓穴。由于这些实用的目的,最早的三种碑上都是没有文字图案的。其中墓冢之碑原来用木头制成,后改用石头,而它却正是后代所谓碑的真正祖先。墓冢之碑既然是为下葬所设,后来就在碑石上书写或镌刻死者的功德,使之流传于后世,于是发展成后来有文字的碑。帖最早指书写在帛或纸上的墨迹原作。后来写得优秀的墨迹难以广传,于是把它们刻在木头、石头上,可以多次拓制,广为流传,这样,就把刻于木石上的这些原来的墨迹作品及其拓本统称帖。刻碑盛行于东汉,及至魏晋南北朝,由于某些时候朝廷崇尚节俭,明令禁碑,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于是人们将碑石缩小,且放于墓室之中,于是形成了墓志。认真概括起来,碑帖有以下几方面的区别:1、制作目的不同。最初的碑没有文字,后来为托金石之坚以期永垂后世,在碑上增加了文字,并且从最初的随意刻划到庄重严整,一丝不苟,其主要目的是追述世系、记叙生平、歌功颂德,而不是传扬书法,所以书者不一定非得是名家。唐以前的碑碣多不署书者姓名,可以看出碑是重内容而轻书写的。刻帖的目的是传播书法,是为书法研习者提供历代名家法书的复制品,所以,书法的优劣是它的选择标准。只要是名家的书作精品,即便是只言片语的一张便条,也照样收入,很少顾及内容。2、书体不同。碑的历史悠久,所用书体在隋以前都是庄重肃穆的篆、隶、楷书,直至唐太宗御笔亲洒,才开始有行书入碑,草书刻碑除武则天《升仙太子碑》外,绝少有之。而刻帖一事始自赵宋,多数是诗文简札,所以行、草书及小楷居多。3、形制不同。碑是竖立在地面上的石刻,多数是长方形,也有圆顶、尖顶的,虽然有一面字的,但也有两面,以至于四面刻字的。丰碑巨碣动辄丈余高,气势宏伟。帖因为多取材于简札、书信、手卷,故高度一般在一尺上下,长则一尺至三四尺不等,呈横式,多为石板状,只在正面刻字。另外,帖有木刻的,碑则绝少。4、制作方法不同南朝梁以前,碑一般是书丹上石,即由书写者用朱笔直接把字写在磨平的碑石上,再经镌刻。刻碑者往往可以因循刀法的方便而使字的笔画有风格上的变化,即与原书丹之字略有出入。还有碑刻甚至未经书丹而直接奏刀,其字融入了刻工的艺术情趣,有极浓的金石味道,非毛笔书写所能体现,实际上是书者与刻者的共同创造。而刻帖都是摹勒上石,就是先将墨迹上的字用透明的纸以墨摹下来,然后用朱色从背面依字勾勒,再拓印上石,最后刻,比碑多出两道工续。虽然程序复杂,但刻帖要求忠于原作,尽力毕肖,每道工续均不得搀入己意,所以精品帖本可以达到乱真的水平。收藏中识别孤本与珍本。从艺术和历史的变化中,有的古碑帖拓本由于各种碑石佚失,拓本也几经遭难,成为孤本和珍本,在鉴赏中必需特别注意。一、如何认识孤本。

现我国各大博物馆、图书馆、文史资料以及个人收藏家,还有国外的博物馆和大学资料收藏馆,很多都收藏着我国历史上的碑帖孤本与珍本,怎么称得上孤本呢?1、由于原石刻或丛帖刻版有一部份较早的损坏和遗失,有的留下痕迹已不是原物,根据历史资料和文字记载的考证,即将失传的碑帖,确是唯一的,并有较高书法艺术的文史价值的孤本。2、要称上孤本,必需是刻石刻帖的原拓本,翻刻本是称不上的。同时还应是时间较早的拓本,如唐拓本、宋拓本,到明拓本相对说来就较差了,如果是清拓本往往就称不上这个雅号了,清代出土的碑刻更不属此范围。3、有的孤本还是残卷。最初原拓也有不完整的,但残卷可以说明孤本的地位和价值。如从记载上看李世民的《温泉铭》,唐代原拓不下几十部,流传至宋,米芾曾在拓本后记叙一行“永徽四年(653年)八月围谷府果毅儿”说明了时间年限,但宋代刻帖《绛帖》曾将此帖刻入,而伪《绛帖》却未曾刻入。后复刻于《筠清馆法帖》中,说明宋代已有此帖流传。后来原拓失传,直到1896年在敦煌千佛洞中发现此帖,但与原拓比较有残缺。后被法国人掠去,还存五十行,被装裱成横卷。此残卷现藏巴黎图书馆。根据照片影印件,罗振玉在《墨林星凤》中述“伯施信本登善诸人各出其厅,各诣其极,但以此则,于书法上固当北而称臣耳”,说明这五十行残本是有其价值的。由于残本中问题一般都比较多,就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证说明孤本的地位。

二、如何认识珍本。

在著名刻石和刻帖的原拓版本中,有的存世不多,或因各种因素造成原拓版本的质的差别,这种差别直接影响到艺术质量和资料的可靠性,有的因原版刻流到国外,因此国内所存较早较稀有的原拓版本就是稀世珍品,如唐、宋、明原拓仅存一二,都可属珍本范畴。分析各种珍本,从书法艺术角度出发大致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原石久佚,原拓对书法界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尽管以后各种拓本质量上有各种差异,甚至还有缺残,还是觉得珍贵,这就可以称为珍本。如《西岳华山庙碑》旧石在陕西华阴西岳庙中,隶书22行,每行38字,明嘉靖1555年毁于地震,郭相察书,颍川邯郸公修刻。现留下拓本有长垣本,最初为河北王文荪所藏,北宋拓本,字迹只损十字,日本著名收藏家中村不折从中国购得此帖,后来中村不折氏将此帖在内的150余件收集品捐给东京书道博物馆。其次华阴本(关中本)是华阴王宏撰文所藏拓本,残缺近百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三是四明本,为浙江丰熙道生所藏的明拓本,后归宁波天一阁范氏所藏,但残字又增,在清代曾被中国清末金石学家端方收藏过,也作过藏记,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有李文田藏的宋拓半本,因为此半本一直为私人秘藏,直到清初马日璐兄弟藏于玲珑山馆,才被世人所知悉,残缺也多于百字并有石裂,现被香港中文大学欧阳先生所藏,其中有中国古文字学家容庚先生观跋。从这四个珍本对比来看最佳的是长垣本。

第二种,原石原版的初拓,由于拓工和材料等因素以及保管因素,使原拓本质量各有差异。如帝王刻帖原有朱砂本,这种拓本不多,但在北京和台湾都曾发现过,以后的墨拓本不如朱拓本,而且都不及第一次所拓的好。一是技术,二是相隔时间长,还有材料问题,因此朱砂本就成了刻帖中的珍本。又如唐《王居士砖塔铭》明万历年间出土于陕西长安县南六十里的终南山鞭梓谷,初拓已断为三块,继而为五块,再裂为七块,后因搬运失去第一块,又在椎拓中被全部椎碎,因此初拓极为罕见。

第三种,原石尚存,但残损过多,而旧拓文字则完整,此情况是因原石存放于野外,或石质不佳或遭雷击,所以初拓也很珍稀,可称为珍本。如《隋姬氏墓志》旧石于清嘉庆20年于陕西咸宁出土,武进陆耀箐得石移至江左,咸丰十年碎于兵乱,断为二段,计存170字,原石首行“夫人”的“夫”字有石痕似点,因此初拓与后拓差别较大,曾被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张之洞收藏,战后残石被陆彦甫复得,已与原石拓本不可比较,但因该石书艺较高,所以原拓本可称珍品,1956年1月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由中国古文献学家、目录学家赵万里编著的《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十一卷等著录中有记述,原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第四种,原石流至国外,而国内保存拓本较少。这些流向国外的碑石和刻版书迹艺术都很高,流传拓本又少,有的甚至是缩小本,这些碑石和刻版大致都在清末和民国年间发现,由于当时朝政腐败,有的被卖出,有的被掠夺,如《晋沛国相张朗碑》于1919年河南洛阳出土,碑体不大,前19行,每行19字,后6行,每行10字,均为隶书,因当时政局动乱,无人顾及,即被闻讯的日本人购去,留存国内拓本不多,大多是翻刻本,在左角石花上与原拓本不能相比,露出刀斧痕。然《晋沛国相张朗碑》不仅具有书法艺术价值,还有文史价值,所以尽管碑小也是一件珍品。

 

收藏时碑帖校勘和著录查核。

学习书法,选择碑帖是很重要的,在选帖中就要有比较,就有一个审定和校勘的问题,它可以由浅入深,认识不同时期拓本的质量,并由此发现孤本和珍本。

一、校勘的内容和方法。所谓校勘,就是仔细的核对,即核对文字的内容和以什么为蓝本(即底本),一般可从以下几点着手。1、在校勘中以原拓本为底本时,首先要从第一眼的外观进行观察记录,如纸色、墨色、尺寸,以及字形大小、笔画粗细、石花斑点位置与面积,甚至对拓纸边缘整齐程度等都应记录,将会使你发现与底本不同拓本的差异,由此鉴别其真伪。如故宫朱翼盦旧藏的《争坐位帖》题为宽阔拓本,此本后裱无镶边,与宋拓原本校勘,其中“出入王命”,的“出”字已损,只能说明是明拓本,但后面附跋李日华等说明是宽阔拓,而且跋是真实的,从与原本裱接处可见到一条白线,接缝用的是新纸,说明裱匠将李氏跋本于帖末,从这可以看出明人接伪制假的手段很高。由宋明至今时隔长远,在纸墨上虽有差别,但很难识破,对伪制移植一定要处处留心才能发现,就是一条白线接缝把宋拓《争坐位帖》真实地校核出来。2、在不能确定数种拓本何为底本时,可以甲本对乙本校,也可以甲乙丙丁数本联校,这样尽管无蓝本(底本)为准,但通过逐行逐字的校对,记录每一页观察相校的情况,发现字画损益多寡不同,石花大小变异等情况,然后再分析,仍能鉴别其拓本的早晚与优劣。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銘》,此帖是著名欧字代表作,也是楷法中登峰之作,故被历代书法爱好者所推重,因此椎拓过多,磨损极为严重,致使笔画由于漫漶而变得细,同时初期拓本在博物馆内也不愿展出,因此没有标准本对照,后来拓本又失去原来面目,反而使人误以为细字本才是欧字面目,因此数本连校中,才逐渐认识到细字为后期拓本,早期拓本不应如此。当时甚至被吴昌硕题写“海内第一珍本”的,也不过是明后期拓本,与故宫博物院所藏拓本进行校勘,更证明了数本连校的科学性,欧字不但笔墨丰腴,而且字迹清晰,粗字本当推为第一,称为肥瘦适中。3、校勘中还得区分碑石是否真的损缺。有的碑石不平,属原石质地不好,或者后来风化,但由于拓工对字迹意义理解不深,故拓碑时无意填黑,或者拓时力量太大,以致纸质破损,这种情况在具体拓碑中常有发生。例如《刘碑造像記》书法精湛,与东魏《敬使君碑》如出于一人手笔,旧拓時七列,每列五十行,拓本题名首行“岁在丁丑”,下存“天保八年”,由于拓工手势过重石损,只存“天保”二字,引起时间上争议,对此可与前拓联校,防止了谬误。还有龙门《尉迟造像》乾隆年拓本“牛橛”右未连石花,道光时拓本石花已连“橛”字,由于连年来拓工不注意,“橛”字已被损坏,无法再拓,康有为在题记中阐述了此事。4、校碑中对漏缺、颠倒、残损等情况要特别仔细,注意损字和裱托者的胡乱涂墨,因此校勘要有一定素养和鉴别的经验,同时要具备下列要求:1、要藏有大量珍贵的各个时期不同的拓本。2、要具有碑帖变迁的历史、地理、风俗等自然人文条件的知识,能提出设问、引证和解决问题的校勘技术。3、要有前人校碑的文字资料,和前辈的经验介绍。4、要有散见于各文集、题跋、手记、考证以及大学学报的考证资料,作为辅助。例如清方若的《校碑随笔》,是把历代现存的碑帖刻石,根据原拓本进行校勘,很有参考价值,但他的资料发掘还是有限的。精于碑帖的考证鉴别,兼擅书法的王壮弘先生曾在上海书画出版社长期从事编辑和碑帖书画的鉴别、征集工作,在校勘时常作记录,把方若论述的五百余种碑帖增至千种,名为《增补校碑随笔》此外,罗振玉的《雪堂金石文簿录》,详尽记载了所藏碑刻拓本,这也是鉴别和校碑的参考书籍。

二、著录的索引和校法

由于校碑的疑虑往往不能及时解决,这就要依靠前人的著作和校碑记录资料卡,因释疑必须要引证说明,著录的迅速查找和索引的编纂就很为重要。1、著录校法一般不是简单的核对,而是在校核前作好准备,在校核时首先从字义上核对,然后对文义,进行推敲说明,因为古文涵义释述是一种体会,要细细辨别,特别是作者的时间表,往往争论较大,但有些著录也会有偏见的,因为著作中的佐证,是要凭作者的学识与当时所见资料记录的,为了方便,应对著录做资料卡和索引。2、为了便于著录检索,必需能具备一系列参考工具书。如《欧阳公试笔》1卷、《东观余论》2卷、《金石录》30卷、《石墨镌华》8卷、《鈐山堂书画记》1卷、《佩文斋书画谱》100卷、《庚子消夏记》8卷,还有前文提到的《校碑随笔》、《增补校碑随笔》、《雪堂金石文簿录》等等不胜枚举,请同好根据需要自择。

收藏中碑帖题记的作用。题记,是原拓本在历史的流传中名人所作的记述,它的文体很随意,是鉴赏中的重要资料,因此在鉴赏学习中是不可忽视的。

一、题记的形式和艺术性

关于碑帖题记,大多内容为题签、题首、边款、观款以及题跋等文字,可作为鉴定依据参考。1、题签。即在裱拓本封面上的狭长签条,记述着碑帖名称和题签者名字、年月再盖上印,题签也称为“题端”,如“明拓峄山刻石”下又写上“赐砚斋主人珍藏”小字,后有一行“清代大书法家,丹徒王文治题”,这就是签条三方面内容。题签的位置除封面外,还有在扉页中的,其内容还有增加评述的,如“墨池珍品”、“宋拓鲁公争座位”等,有些题签在重裱时移至扉页,前面又加上新的题签。2、题首。即在拓本前的正页上,题上铭言或批语式的句子,还有如前言和序言似的短文,字数较多,内容也较为复杂,题写者一般要有一定艺术地位或权威,例如《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有乾隆十三年腊月御笔的题首:“书为游艺之一,前代名迹流传,今人兴怀珍慕,是以好古者双钩抚镌刻,以垂诸奕,宋淳化阁帖其最著矣……”又如赵孟頫书《玄妙观记》的题首为篆文“玄妙观重修三清殿之记”,这题首在以后刻成石碑时可成为“碑额”,这与引首不同。3、边题。即在拓本正文边缘,前人校勘中所注的说明。说明有长有短,内容很广泛,是根据正文观察进行注写。如《张即之书杜诗》边题有“左空缺三字”、“宋张即之行书真迹”等文字。4、观款。这是收藏家和鉴赏者观赏之语。一些著名碑刻拓本的墨迹大都有后人观款题写,说明变迁状况和观看的感觉以及议论焦点的记录。如《群玉堂米帖》后有观款“庚戌九月十三夜偶阅说钞于藏本上册之尾,鹏图”,这是观上册后的题写。又如《蜀素帖》后有“万历乙卯长至日海昌陈献观,曾孙陈焘珍玩”。5、题跋。题在拓本后面空页上或另行附纸题写,在裱托时加上去,有的称为跋尾,如“生平所见此碑旧本无如此之完善者,翌日再记。”而长跋:“此虞褚先导也,观唐刻《庙堂碑》,宋拓《孟法师碑》可知其脱胎矣,而无书者姓名,此古人之宏也。余尝与人论隋代书法上承魏齐,下开唐代,合南北派为一,不第启发寺一碑见称于代也。宣统元年四月二日杨守敬记进七十有二”。这是对隋碑总体评述。也有“甲子夏云自在龛主人出示宋本,渔笙拜阅一过以志眼福”等。以上种种题跋、题记有长有短,有名家非名家,有真有伪,有褒有贬,有切中要害,有泛泛而谈,甚至与碑帖本身毫不相关等等,还有作伪者是通过裱装从别处移来的。因此对这辅助依据的资料要细细学习研究。

二、题记的鉴赏作用

一般传世拓本几经转辗都有题记特别在明清时文人作为一种雅兴而发,因此在考证中可以得到启示,或另辟蹊径发现新问题。首先,名人题记是前人鉴赏的实证。题记真实地记录古碑帖珍本的“经历”。如《多宝塔碑》后人有题:“多宝塔为鲁公少时书……论此碑贵在藏铎,小远大雅,不无佐史之恨,是则因然。然近世学颜书午多至枯朽骨立,以腴润导之,正须从此觅指南车尔。有明内库所藏宋榻,亦尝见十许册,大约皆同时拓,字画风神纤毫不失,唯以墨老嫩之间,微分优劣尔……王澍记。”在这段记录中,王澍把颜真卿的楷法风神、拓本优劣一一写出。以后又有王文治题记:“唐碑宋拓者类多草率,盖其时真迹尚多,墨本不甚贵重故耳,若此本纸墨皆精者,何可多得,虚舟以为明内库所藏良不虚也。丹徒王文治观并记。”其次,题记是帮助后人欣赏,引导对优秀作品加深认识。如宋米芾《蜀素帖》有董其昌题跋,有沈周和文徵明的观跋,董跋云:“米元章此卷如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余先得摹本刻之鸿堂帖,甲辰五月新都吴太学携真迹至西湖逐以证诸名迹易之。”这使鉴赏者对米芾用笔本质有所理解,“狮子捉象”似的笔下起伏,米芾“全力赴之”,而成为米字“生平合作”的精品。同时说明《鸿戏堂法帖》内为何刻有《蜀素》之故。沈周的跋:“襄阳公在当代爱积晋法书种种,必自临榻务求逼真,进以真迹溷出眩惑人目,或被人指摘相与发笑。但以苏长公论其清雄绝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今於此卷见之,因掇以塞其请云。”说明欣赏宋字出自古法,文为“清雄绝俗”,书为“超妙入神”,因此受到历代文人的青睐,帝王也作珍玩。此类帝王名臣的观款、印鉴,就成为碑帖鉴赏中重要依据。第三,题记也是一件艺作品。古碑帖的名人题记不仅内容丰富高雅,书法也是很可取的,它本身具有艺术价值,同时它又是原拓本真伪的佐证。因此制伪手法中有移植名人题记来混淆是非。例如《东坡黄州寒食诗》有黄山谷的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让,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末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应笑我於佛处称尊也。”这段跋书也是黄山谷行书中的精品,并说明同为宋代四大家创导继承古法,又述此佳作复为之末必复得的个性创新精神,这在古碑帖中很少见的。又如《唐褚遂良摹兰亭序》(陈鉴本)后有米芾作跋题书对褚摹兰亭的评述,然经过明文嘉和王世贞等鉴证,“系成化年间陈鉴据所藏古模本钩模后,以米芾跋赞移配而成。”由于此模本还能保持原本一定特点,因此明后还有不少名家题识,奉为清内府“兰亭八柱”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