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英章《三国开篇词》学习体会

 欢政文辛 2012-04-19


2008年春节后田老师面授班于2月16日开课,除学基本笔画的学员外,全部学员开始学习临写《三国开篇词》。田老师认为该词中的许多字较难写,若能通过学习写好它,将会提高把握结体的能力,再写其他诗词也就相对容易些。因此,相对于《观史》帖,本帖偏重于结构学习。
为了与网友共同学习,我把课堂收获和临写心得按我的学习进度进行连载。


P30200011_1214453405.jpg
 
 
 
P30200022_1214453551.jpg
 
 
 
P30200033_1214453805.jpg
 
 
 
P30200044_1214453984.jpg
 
 
 
 
 
 
 
 
P3020001B9F6_1214454184.jpg 
 
  
  “滚”是高字,没有大笔画,笔画都较细。写时的感觉,前面所有笔画是铺垫,为的是最后一笔——捺。第四笔点比第一点高,横斜较短,接着一撇一点不要粗;长撇高起;竖提之竖轻巧挺胸,注意提的形状和笔法。
第二个“滚”为异体,口斜,底横可托两竖;为求变化,最后一笔写成反捺。第一个“滚”是正体的异写
重点学习三点水:第一点靠里,第二点靠外,直下第三点;第一点与第二点的连线是斜线,其间距离较近,第二点与第三点是直线,其间距离较远。若在第二点的最外廓向下划垂直线,第三点不能超出。
 
 
 
 P3020001B3A4_1214454379.jpg
 
  
“长”关键三笔:长横、竖提和捺,都要有力,提要俊朗。
结构要点:上下两竖对接压半,下竖在上竖左边;上部比下部略高。
笔顺:先竖后四横
体会:其实长横不宜过长,因上部就几个短横,下部也不宽。机械认识“上紧下松”,所以我以前错误地将上部写矮下部写长。
 
 
 

P3020001BDAD_1214454419.jpg
 
  
“江”横是尖头横但稍粗,竖带撇意,长横弧弯但有力。
注意“工”与左旁的关系,短横与第二点基本水平,不要过低。我常将“工”写得过下、过矮。
体会:“江”要精神,写出“工”的体态是关键。短横右上翘,中竖撇意往左拉(不要写成上粗下细的撇),长横奋力右拉下压平。
长横是关键的关键,在此有其不一般的笔法。看学员写法不对,田老师单独演示这一横写法,写完后觉得无法表现,说单写还不好写。只好结合全字再写一次。我想此乃“势生笔法”也。
 
 
 
P3020001B6AB_1214454592.jpg
 
  
“东”日是斜的,折端肩;竖钩不粗但挺直有力,才能将全字支撑;撇捺从横竖交点出。
我写“东”,竖钩右斜。田老师说,他们都左斜,就你右斜,还是写直了好。不过,宁右勿左,左斜绝对不可。
 
 
 
P3020002CAC5_1214455559.jpg
 
 
“逝”:容易写成扁、宽形。注意“折”要紧凑、高窄,不要写宽了,两横短些,长撇直下,与两竖间距基本相等。
 
 
 

P3020002CBAE_1214455694.jpg
 
  
“水”:竖直、长、细且挺肚,不可左斜也不可右斜。注意提笔相对于竖笔的位置(上下左右)要找准,此笔位置不准,会影响其他笔画的位置及至整字的结构。提折撇——提后向右上提笔再顿笔折;折后写撇要先稍直再左拐弯;注意该部件与竖的距离,有的离得太远,当然也不能靠上竖。右撇(啄)起笔离竖近点,既是“啄”不宜弯。左撇右捺最低位置基本在一水平线上。
感受:按此方法写,“水”修长、紧凑而洒脱。否则呈扁、宽、散。
 
 
 

P3020002C0CB_1214455832.jpg
 
 
“浪”:专说“良” 。“日”注意不要写小了,即高点窄点。长竖稍左斜;当“捺”写成正捺时,正捺要往下走,当“捺”写成反捺时,反捺平点,类似的反捺宜长点会更美。
●当一个字下面为捺时,上面形态是往右上走的,即横抗肩相对较大。上面往右上走,下面(捺)往右下拉,达到一个平衡。如“长、怀、大”等字。
“大”若横平则僵死,其横只有抗肩才活——这是印刷体和书法的不同(居士感想)。 

补充:“东”之“日”底横托左右两竖
体会:临写“滚”时,发现第一个“滚”的提钩比第二个的短,田老师讲完“良”之捺的处理方法后,我明白了。“滚”提钩短的是为正捺让路使之往下走,长的是为托起反捺使之平点。
 
 
 

P3020002BBA8_1214456036.jpg
  
 
“花”草头相对高点,单人竖相对较短,浮鹅钩横部除前后粗细要保持相对一致不要太悬殊外,还要保持水平,这样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欧阳询此钩往右下斜是隶书写法。
 
 
 
◆关于笔画的粗细
在一副作品里,不能存在某字某一笔画最细,再没有那一字的笔画有它细的现象,应该是在一副作品里存在一些像它一样细的笔画。同理,一副作品里,不能存在某字某一笔画最粗,再没有那一字的笔画有它粗的现象,应该是在一副作品里存在一些一样粗的笔画。
◆关于字形的大小
在一副作品里,不能存在某一字最大的现象,也不能存在某一字最小的现象。都应该是成批的存在才对。即字号统一。不能有的1号字,有的5号字。这就是匀密。
居士感想:上述两个问题使我想起宵鹏先生对同道作品的点评,他说有些笔画或有些字跳出来,看来就是这两个问题没解决好。
◆课堂拾零  田曰:笔法不准,老跟结构捣乱。
◆读书拾零  陈振濂曰:古人老喋喋不休地大谈笔法,与结构相比,“笔法”其实不过是一种技巧而已。但在历史上它却屡被讴歌,原因何在?说到底,有笔法就有了线条的运动,就有了“势”的展现,……书法就有了立身存照的根本,一切结构风格都可以受它制约,被它左右,以它的去取而去取。
◆居士感想:田与陈之说异工同曲,初学书法的同道重中之重是笔法练习。
◆浪的三种写法:一是右点,二是横点,三是撇点
 
 
 
P3020002CCD4_1214456387.jpg
  
 
横折钩宽窄适中,竖稍直,被包围部分左置上靠。
居士体会:右部撇的起笔位置很关键,要高起,注意它与第一笔点的位置关系;横折钩起笔在撇的中下部,很多同道包括我自己的竖钩往往左斜太多,宜稍直;被包围部分起笔紧靠撇尾部,方可左置上靠。
 
 


P3020002BEA1_1214456467.jpg
  
此为高字,矮了不好看,欧阳询就写得很高但很美。头部较小,“皿”较高,里两竖实接上下横;最后一横趋平势且呈桥形。其他字也如此,在下的最后一笔是横,不管上面如何抗肩,它都取平势以固其根。
居士体会:“皿”部开始我写得矮,在老师的监督和口令下强行将竖拉长,结果精神多了(老师说,你要大胆尝试改变,有改变才能鉴别)。四点超出上横,但不要散,正好戴在“皿”头上为佳。
 
 
 
 
P3020001D3A2_1214479809.jpg
 
 
 
 
 
 
   P4060009D3A2A3A8_1214480011.jpg
 
 
 
 
 P4060009D3A21A3A_1214480047.jpg
 
上边第一个“英”是田老师原作品里的,田老师认为没写好,主要是“央”写矮了,下边两个“英”是田老师在课堂写的,“央”高点,两点下垂点。(田老师对自己的字也在不断认识自我完善——居士感想)
草头不要宽、散,两竖成合抱状;“央”上方不宜宽,最宽处与草头一样宽度,左竖细、右斜,右竖粗、左斜,中竖垂直;下方两点的位置和角度很关键,左撇点较斜、较平,上左竖压其头部,右点较陡、较直,上右竖压其尖头,两点起笔在同一水平线上。
 
 
 
 
P3020001D0DB_1214456626.jpg
 
  
“雄”左斜右正,注意穿插靠紧。“右”先写撇;“隹”宜窄高,撇陡点、粗点,左竖细右竖粗。
 
“雄”为什么先写撇,田老师演示了其行书写法如下:
 
 
 P4060001D0DBA3A8_1214480152.jpg
 
 
 
 
 
P3020001CAC7_1214457178.jpg
 
 
“是”:上为“日”;横较细、不长而成桥形;竖与横实接,起笔时先在横里横向走笔再往下竖,竖向右略有挺胸,注意竖的长短,其位置在中线靠右;撇相对较平,往左走,其起笔在“日”左竖延长线的外缘;捺起笔在撇里,低头扬勃再往右下走,注意与一般直捺的不同,其前段弧形较大,与撇的下交角是圆角。因此竖、撇、捺写法是该字是否精神的关键。
 
 
 

P3020001B7C7_1214457207.jpg
 
 
“非”:看似简单,要写好较难。笔顺可先写左竖写左三横,写完左侧写右侧,也可先写两竖再写左三横右三横。两竖一短一长,隐其一柱显其一柱(法则),左三横间距小于右三横间距,六横形态不同各有其法。
 
 
 
P3020001B3C9_1214457632.jpg
  
 
“成”:斜钩伸展,其余收敛。第一笔写成钩撇,较短,较直,往左斜度小,在格中下部;横抗肩大;第三笔,横上翘,折肩高耸,竖钩里扣;斜钩最关键,长而伸展,在横上方露出较长,忌身弯力弱,太弯是普遍容易犯的错误,当然也不能过直,此笔在中线甚至在中线左侧高起;撇高起,不长,注意角度;点为撇点,注意靠外点,起笔与撇起笔在一垂直线上,也要写出三角一肚,指向斜钩与横交叉处。
临写体会:
1、第一笔不宜长,第三笔起笔基本在第一笔的中部,田老师写的稍靠上,欧公写的就在中部,我们容易靠上太多;第一笔与第三笔最下端在一水平线上,我们容易将撇拖下。
2、斜钩的起笔与第三笔的钩基本在一垂直线上,从这一位置起笔瞄着第三笔的凸肩使斜钩紧邻其而过,那么斜钩的位置和斜度就差不离了。
 
 
 
 

P3020002B0DC_1214457675.jpg
 
  
“败”:“贝”窄,两竖相背(内凹),相比左细右粗、左短右长,但都属轻巧型;诸横抗肩较大、等距;最后一点与竖虚接。“文”首撇高起,横大抗肩,起笔在首撇下端,次撇起笔在横左端,捺起笔与首撇尾部相接。
临写体会:
1、“贝”右竖比左竖长出的位置要到位,一撇一点底部在同一水平线上。
2、“文”首撇像雷电霹雳直往下劈,距离“贝”不要远;次撇形态大大不同,弯点,向右挺着肚,最后一捺笔穿肚脐眼(中部最凸处)而过。捺底与“贝”撇、点之底基本平齐。
3、反文首撇及捺的交汇区域可能就是所谓的“中宫”,所有笔画指向此处,或者说所有笔画由此向外散发。写完后有此景象,应该说OK了。
 
 
 
P3020002D7AA_1214468760.jpg
 

左斜右正,两部高瘦紧靠。两长横一左展一右伸,左边的斜右边的平。
两个有特点的笔画:1、左边长竖不粗,类似左垂露竖写法,稍左斜。2、右部上竖稍粗有左斜倾向。
 
 

P3020002CDB7_1214468790.jpg
 

我主要是“页”部写不准,时宽时窄,老把整字写矮。“页”首横为尖头横,挨着左部起笔,抗肩;次笔变竖为撇,使经往左走;左竖稍左斜;横折竖之横抗肩同时稍有弧度(写出味道的小技巧),右竖垂直向下,千万不能左斜;最后一撇一点,撇高点低,注意它们与“败”之“贝”撇、点底部基本平齐不同,之所以用法不同,是因为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写“页”还有一个小技巧,当第二笔写短了,“贝”可与其相离,当第二笔写长了,横折竖之横起笔不接左竖,而可在第二笔下段的适当位置起笔,使第二笔堵住横左端去路,即要整体考虑5横的距离,不要因辅助笔画第二笔的长短而影响整体。
 
 
 

P3020002BFD5_1214468808.jpg
  
 
宝盖相对较平,不宜宽,以点为中心,左窄右宽;第四、第五笔底端左笔低右笔高,相距不远。看准“工”与“穴”的距离,“工”首横抗肩;竖带撇意,其重心与首点重心相对;末横一定要压平,以托起并正全字。
 
 
 
 
P3020002C7E0_1214469002.jpg
 

全字诸横等距,间距不宜大。前三横起笔不同,形态各异;中竖微左斜,底端宁可伸出长横,也不宜与长横虚接。“月”上窄下宽,其与上部的位置关系非常关键;中竖不是压“月”中部,以中竖压“月”上横之点分界,左3右5。
体会:中竖压“月”里两小横中部。
 
 
 

P3020002C9BD_1214469023.jpg
 
 
中竖如柱,左竖短右竖长,左竖细右竖粗,收好笔,左右间距相等,宁右宽勿左宽,横抗肩呈弓形(我将田老师说的“桥形”改成“弓形”,可能更能说明其力度),左粗右细,不可倒置。
 
 
 
 
P3020001D2C0_1214469520.jpg
 

撇重竖轻,注意交接处,不能实插撇里,也不能离开撇。点高扬,化右点为平势;横笔虚起,起笔指向单人撇竖交叉处,大抗肩,勿长,注意折处和点的位置关系,点戴其头上;注意竖提的位置,关系到全字的稳定:撇高起,终笔压住,注意起与横折撇的位置关系。
 
 


P3020001BEC9_1214469559.jpg 
 

此为高字,因高就高,故意压矮倒不好看,但一定要把握诸横距。一般单人其竖在撇的中下部起且不长,而此字不同,其竖在撇的中上部起且较长。“曰”靠里放。
 
 
 
 

P3020001D4DA_1214469581.jpg
 
横短(短粗横)撇长轻竖,注意竖的左右位置,约与横左端齐。“土”外放,尖横抗肩,最后一横力压平(可不是平拖)。容易写矮了,注意高点。
 
 
 


P3020001BCB8_1214469609.jpg
  
绞丝旁会写,上头才能写好。绞丝是一笔长、二笔短、角度不一样。上头是左部低右部高,放置在一条较斜的斜线上,不要相离太远(戈钩通过就可);长横正好沿斜线抗肩,左端伸展出去右端收住。下部撇折折撇往左去,戈钩往右走,注意中间不要太空,不要将戈钩写得太弯。
此为行书楷写法,按行书笔顺应先戈钩后撇折折撇。
 
 
 
 
P3020001B6C8_1214479041.jpg
  
一点一横,点不高扬,横不长,点压横右段三分之一处,左长撇不可粗重,上段有脖下段有肚,向左开放点。里头“廿”的笔顺:竖-横-竖-横,第二横托两竖,左竖轻右竖重,两竖各有法度。下面反“文”位置形态很重要,关系到“度”正不正;小撇轻,往左拽,横不重,抗肩幅度与上三横一样都不小,第二撇起笔位置与真正的反文不同,真正的反文第二撇起笔在横左端,而它基本在横的中间对着上竖末端;第二撇的弯度较大,先直点再往左拽。最后一捺与第一撇的交接位置及其走向,能不能将全字压正,此笔很关键。
另一种写法是最后一捺写成反捺。写成反捺时,第二撇写法有异,斜着就往左拽。如图所示。为更清楚地看到不同的地方,看“度”中间田老师的夸张写法。
 
 
 
 
 
 P6150006B6C8A1A2_1214479159.jpg
 
 为什么最后一笔用正捺和用反捺,其相交的撇要不同呢,我琢磨是不同的平衡所需,因正捺和反捺的平衡作用和分量是不一样的。心理又嘀咕,田老师是怎样发明发现这一差别的呢,有根据吗?认真查看了欧公《化度寺碑》中不同的“度”,果真就是这样。不能不佩服田老师,他对欧字作了如此认真深入细微地研究。
 
 

  
《化度寺》的“度” P6150007B6C8D5FD_1214479214.jpg
 
 
 
 
 
P6150008B6C8B7B4_1214479271.jpg
 
 
 
 
 

P3020002CFA6_1214479318.jpg
  
第一撇,啄法,第二笔,横不显而是一带而过几写折撇,撇不怕长,尽力伸展,脖、肚明显,欧阳询写的肚子就很大。两撇要较上劲。
体会:两撇指向不一样,若说第一撇最后指向稍有点向左,那么第二撇最后指向应是左下。此字虽斜但重心要稳。
 
 
 

P3020002D1F4_1214479362.jpg
  
四个要点:“日”不怕扁;横折竖,折后往里抠再下竖,有明显的凹坎;钩在“日”中线上;三撇指向不一样,分别为上、中、下。另外右边“阳”不要比“耳朵”低。
体会:注意“日”和“耳朵”的距离,我觉得其距离与“耳朵”和“日”三者的宽度基本相等。这就是田蕴章先生常强调的等份问题。
 
 
 
 

 P3020002BAEC_1214467664.jpg
 
“红”:右部“工”已在“江”字中讲过,不再说了。主要说说绞丝旁。第一笔是撇折点,第二笔是撇折提,关键是折的时候都要切出棱角。不熟练的时候可“做作”一点,先切一下划出一条线再点和再提,熟练后可顺势一笔写成。两撇相比,第一撇短、粗,与水平线夹角小,第二撇长、细,与水平线夹角大,即两撇不是平行的,看它们之间的空白就能看出来。另外,注意第二笔的起笔位置,它基本是在第一撇顶端斜面的的延长线上起的,不能起太低。还有就是注意第二撇的的长度,以其与第一笔的交点分,机械点说,下段约为上段的一半。结果是,第一笔和第二笔的两个折面不在一条垂直线上,第二笔的折面靠右点。仔细观察,欧阳询的绞丝旁其两个折面基本是在一条垂直线上。第三笔点,往里藏,但田老师认为现在这个“红”字因是作品里的字,带有点行书笔意,往左靠得多点,准确来说,可往右靠靠。最后三点要灵巧,第一点直点,第二点往右斜点,第三点更往右斜点,三点呼应,其指向应相交一点。四点距离差不离。
 
 
 
D1A9CBC9A1B0BAEC_1214467686.jpg
 
 此“红”的最后一横是顶着最后一点,另一种写法是最后一横在最后一点的下面,横可伸展点。如下图田雪松写的红。 
 
 
 
 
 

P3020002B0D7_1214467703.jpg
  
“白”撇不长但有力,左竖挡着撇,往右斜,横被撇挡着,右竖往左斜;左竖轻、短,右竖重、长;中间小尖横使里头布白均匀;最后一横,左托左竖,右插右横。整字呈扁形、不宜高。
课堂拾零:田老师说,字是学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要照着字帖学着练,不是自己盲目练,不是自己瞎造瞎创。根本的就是临帖。
光贴word格式我觉得没气氛,恢复原来办法。为方便下载,同时保留word格式。
 
 
 
 
P3020002B7A2_1216966787.jpg
  
左部高、窄而轻巧,若写重了则失衡;笔顺一竖四横,四横斜度大,第四横大胆往左伸展,右端“悠”着点;其下段亦左展右收,整个左部右边轮廓在一垂直线上,以让右。注意三撇位置和指向,即注意它们与左部对应四横的关系,不可写得太靠下,还要注意它们与左部的距离,不可太近(当然也不能太远);其宽窄与左部主体相当。“火”在底部,要更有力度以擎起全字,特别是撇不一定粗但不能弱,最后一点粗壮结实以压正、压稳全字。唐楷中,“火”普遍很靠右,田老师按现代的审美观改良,将“火”稍左移了一点。当然还可再左移点,将“火”的第一点写在左部点的左边,撇在中隙间起笔。
 
 
 

P3020002D3E6_1216966835.jpg 
  
三点水最后一点要让右,尽量向上指,不可往右走。“鱼”头自身要正,像鱼叉插于地而不歪不倒,重心压在“田”的重心上;最后四点要与三点水最后一点共5点形成一个整体均匀分布并有呼应关系,好像5点在朝上看一个东西;那么四点水前三点都不要重,第一点在隙间上望,第二点看“田”左竖,第二点看田中竖,第四点望“田”右竖。正因为底下5点的关系重要,所以要注意三点水的高度,以及与“鱼”部的距离。
 
 
 
 
 
 
P3020003E9D4_1217151922.jpg
  
“木”斜“隹”正,四水载之。“木”,首横大斜,粗壮飘逸;竖靠横右端写,起笔不弱,行之逐渐变细,穿过横后稳定,虽细而力足,末端大垂露,似钩非钩;撇从竖出粗强似刃,不长不短以探横左端垂线;右点小而藏之于树丫之右。“隹”撇强有力,直指横右端,竖在撇尾部起,注意起笔姿态,不宜粗但亦有力,末端垂露,底平“木”竖;点带撇意,四小横将左竖平分三段,相对“木”横平得多,前三横虚接,第四横实接稍粗,右竖靠横右端接点而下,较左竖粗;当然最后一笔是横。四点均布洒开,笔断意连,姿态各异,强、弱、弱、最强,;首点起笔在撇尾下,二点坐右望左竖之末,三点坐右望中竖之末,四点坐右望右竖之末。右点写不好,第四点免谈。
 
 
 

P3020003E4BE_1217151973.jpg 
  
三点水前面“滚”有详述,不重复了。“者”掌握好与三点水的距离和上下位置;诸横等距,布白均匀;短横粗尖横,竖仍粗稍左斜,长横不粗扁担型,比短横抗肩小;长撇不粗但要力健,注意角度,其并未从横竖交点穿过,写时意要弯但不写出弯,出锋前要加力写出肚;“日”位置最重要,其宽如短横,但位置比短横稍稍一点点偏右,写时瞄着短横定位就差不离了;注意左竖细右竖重,左竖短右竖长;若把右竖截短点看效果会好吗?最后一横要压平。
 
 
 

P3020003C9CF_1217152030.jpg
  
首竖居中坚挺如柱,不算太长;二笔粗尖横抗肩;托底横结实小抗肩还要下压总体较平,其右段比左段稍长,总长度比竖长。
 
 
 

P3020003B9DF_1217152064.jpg
 
 
“惯”难写。竖心与平常写法略异,两点稍靠下,省得与右边长横打架;右点起笔与左点起笔位置基本平齐。“毋”取斜势但不宜太斜,不要扁,长横右伸,底横桥型。“贝”与“毋”的相对位置最重要,其正对的是“毋”的顶端,宽窄也差不多,写完后看,“毋” 底横冒于其上,当然还要注意它与“毋” 底横的距离。
很多朋友写“贝”掌握不好。这个“贝”是田老师的典型写法,可好好借鉴。以前我说过其左竖往左斜,但其实不是直不愣噔的左斜,而有其独有的笔法。上横很明白是有弧度的桥型,其横折与“毋”的横折一对比,也看出明显不同。
 
 
 
 
P3020004BFB4_1217998399.jpg
  
左部:诸横抗肩,让右。上短横在“日”上偏右;上竖略斜带撇意,压“日”之中横;斜“日”;下横大胆左展,右收敛;下竖垂直,与上竖重心对正。
右部:不能远离左部。撇短较陡;捺下伸,不宜平,起笔在撇中部,约平左部上短横;“目”位置放准很关键,靠左并下移点,“人”下空白较大,与一般“人”字头下面部件上靠有别,左竖起笔在撇尾下方,右竖拉长以平衡。
 
 
 

P3020004C7EF_1217998431.jpg
  
左右结构,左让右。因此横左伸右敛,斜度很大;长竖不粗、垂直,宁左斜但绝不可以右斜;注意收紧中宫(在“火”左点周围),“火”左点靠“禾”近点,右点高扬,左右两点呼应但一高一低,长竖撇写出勃、肚,不宜粗;最后一捺写出神采,注意其起位置。
 
 
 
 
 P3020004D4C2_1219050033.jpg
 
 
“月”不可宽。撇不粗而陡直,若在起笔处画一垂直线,撇的一段弧线在右侧,撇肚出锋在左侧;三横取一样的斜势,平则无神,其间距相等;竖钩直而挺,整体垂直,但竖身外侧呈内弧线,而竖身内侧则是较直的,所以以正确的笔法写出笔画的形态很重要。竖钩比撇略长。欧公写的“月” ,竖钩比撇略短,但很有味道。田老师说,这如同吃辣椒,有的人怕辣,但实际很有味道。
“春”的写法参见《田英章先生教学示范作品欣赏与学习》一帖
 
 
 
 

P3020004B7E7_1219050107.jpg 
  
“风”:外框注意宽窄,诸横抗肩较大。把握好钩撇和横折弯钩的角度,注意钩撇直一点,不要太斜。里头部件不要太靠上,当然也不能掉下来,并有意靠左写。包括“国”字,里头部件有意靠左,但完成后字整体是正的。
 
 
 

P3020003BAF8_1219050146.jpg 
 
 
“壶”:先写两横再写竖,横轻巧,竖粗重,稍左斜。秃宝盖左短右长,左点细长,“亚”字型中十字白横斜竖正,并要掌握好宽度,所以诸小竖直,诸小横斜,左右小竖的距离稍比顶部粗重竖略宽点,注意小横小竖也要写出力度。最后一横平正有力托底,且左短右长以平衡。
 
 
 
 
 
P3020003D7C7_1219136347.jpg
 
浊:“四”是斜的,起笔靠着首点,写成扇面型,三个窟窿大小均等;底横托四竖,左端伸出也可不伸出。小撇轻巧,在“四”左二竖下起笔。横折竖钩,横轻竖重,竖钩稍往左斜。从“虫”中竖与小撇的位置关系看出,小“虫”对于“蜀”是上靠外置的,但也要照顾它与三点水的距离,不可紧挨三点水,即布白要均衡,所以三点水的各点位置关系首先要写准。此类“虫”写法有特点,首竖轻、右斜,横轻折重,横都取斜势,中竖上粗下细取撇意,可连着写下一笔,像写竖提一样。
 
 
 

P3020003BEC6_1219136397.jpg
 
“酒”先写好三点水,右部意态像酒坛。长横在首点下起笔,不能粗,呈桥型。左竖起笔位置很重要,不能离横太近,看好它与三点水的位置关系;长度写至与三点水底端平齐;其形态很重要,整体有点点左斜还有点呈形。注意酒坛的宽度,右竖粗重、垂直,比左竖长。坛脖子两竖左轻右重,笔法各不相同。里头三横靠左,间距相等,最后一横压平点。酒坛下部看起来在长横下偏左。
 
 
 
 
P3020003CFB2_1219213314.jpg
 
 
 
“喜”像一座宝塔,一层一层堆砌,,但不能像大红喜字,机械地层叠,否则无味。先写两横再写竖,因为竖是穿横而过;横稍抗肩,竖为粗头竖,稍左斜。上“口”斜,与横大致一般宽度。长横不粗,呈桥形,注意长度。左点轻、直,在左竖下起笔;右点在右竖下起笔,撇点,撇尾达中心线。下“口”如磐石敦实、有力,与上“口”相比,请注意其笔法的不一样;下“口”横折、底横更坚强有力,底横笔意为在斜势中尽力下压,并要探出竖外,否则会觉得少一块垫底的东西。注意:下“口”左竖在左点的垂直线上,当然,起笔是在垂直线左侧,然后往右斜。
 
 
 

P3020003CFE0_1219213350.jpg
 
 
 
“相”:“木”不宜小,“目”不宜大,左斜右正。所以,首横左伸,粗、斜;竖相对细,探出横较多,可垂露也可钩,置横右端。粗撇,挨着竖出,注意长度。“目”注意与“木”的相对位置(高低和距离)。
 
 
 
 

P3020004B7EA_1219825430.jpg
 
 
 
“逢”不太好写,注意以下几点:1.撇、捺角度。撇陡斜点,反捺平点并呈下弯状。2.撇、捺交点。交点不宜太靠上,即偏左点。3.“丰”左靠,其竖与上面交点对正;三横相比,一横短,二横稍长,三横较长,注意三横各自的起笔和笔法。4.走之与右部不要靠得太近(因“丰”右边很空,走之与“丰”间有一定空白,才能有平衡感。——居士注释)。5.注意平捺起刀位置,约在第三横右端下。(平捺过长,“丰”右边更空,难看——居士注释)
 
 
 

P3020004B9C5_1219825476.jpg
 
 
 
“古”:横较长,位置居中;中竖高扬,垂直而下,到下端往左一带。“口”为扁口,如磐石;左竖靠中竖近点(注意中竖并不是从口中间通过),细、右斜;右竖粗、左斜。注意“口”与长横的距离,其间留白与“口”内的留白要均衡协调。不可忽视“口”的小节:1. 左竖下端露出小尖。2底横托右竖在右端露出一角。(两小节,试试忽视其中一个,看看效果有何变化。居士注释)
 
课堂补充:
1、“樵”:下四点是点睛之笔,头三点,一点比一点高,最后一点放低;“木”旁右点是从竖里“种”出来的,而不是挂着的。
   2、“春”:三横都不长,第二横比第一横短,第三横最长,但第二横不是在第一横的下方居中位置,而是靠左;“日”部在下,折法有异,即不耸肩——这是在字下部的横折的普遍规律,如“昌”,其上、下之横折法度是不一样的,要注意其区别。
 
 
 

P3020004B6E0_1220359460.jpg
 
 
 
上“夕”小,下“夕”大,前三撇收,最后一撇放。第一撇粗短,起笔同下“夕”的第一撇,只不过把锋藏起来。注意横折撇的起笔,相对于撇的位置不要低了;另外,横虽一带而过,但折法仍严谨,要做到上提笔顿笔而折再撇。上“夕”之点嵌两撇间,下“夕”之点挡住上面的撇,以求其变。两“夕”靠紧,不可散,并注意两“夕”的位置关系。最后要注意整个字的斜度,即要掌握撇的方向(最后一撇呈45度角较合适——居士经验之谈)。  
 
 
 
 
 P3020004C9D9_1220359519.jpg
 
 
 
竖,上粗下细,尾部垂露,长度探之中线。左点靠下,右点放平。注意右点与竖的距离,才能使撇的角度准确。
 
 
 
 
 
P3020004CAC2_1220864461.jpg
 
 
诸横间距相等,竖钩垂直,钩长点、平点,此处仍然为跪笔弹锋写法。注意第一横右段比左段稍稍长点,以及最后三横的起笔和形态,最后一横比倒数第三横略长。
 
 
 
 
 
P3020003B6BC_1220864494.jpg
 
 
 
注意所有横的斜度较大(抗肩)且角度一致,包括“日”的三横。第二横左伸右敛,既活泼也以让右。右耳较大,折撇与下耳朵的夹角呈90度,甚至大于90度角。长竖垂直有力,无粗细变化,末端似垂露似悬针
 
 
 
 
P3020003B8B6_1221611481.jpg
 
 
 
“付”:两竖之间的距离和横的位置关系到此字结构的成败。注意以下几点:1、撇重,竖在撇的中下部起笔,虚接,注意头部和整竖的状态,还要注意上细下粗,垂露收笔。2、长横位置较低、抗肩小,左端似插单人旁撇竖形成的角中,注意横往右伸展,不能过短。3、竖钩长,上下长出单人旁,探出横较多,要直(要说斜的话,有千分之二右斜),掌握好与左竖的距离,钩要往左上钩,不要太平。4、点不要太平,在两竖中间,均衡分割两竖间空白,还在钩的仰视关照位置,所以各笔之间的关系要准。
 
 
 
 
 
 P3020003D0A6_1224349921.jpg
 
 
 
竹字头的写法:左低右高;短尖横在撇的下部,都取斜势,在一条斜线上;左右两点有别,右点收笔往左带,一以化板,二以顺势(写下一笔)。
“天”两横抗肩大,撇高捺低,撇起笔在横中偏左位置,撇似竖撇,下部要往左拐。
“笑”结构的关键:“天”首横并不是在竹字头的正下方,而是在偏左的位置,要看好起笔位置。
 
 
 


P3020003CCB8_1224349985.jpg
 
 
“言”:点在横的右端,首横左伸,所有横抗肩较大,以点画一垂直线,下面笔画在其左边,不能跨越垂直线到右边来。
“炎”:上“火”上长下短,即三点聚拢在瞥的中下位置;下“火”上短下长,两点及捺聚拢在撇的中上位置,捺头埋在撇中(在撇里起笔)。所以,上“火”之撇高扬,下部短,最后一点写平点,不要下垂,以让下“火”。注意两“火”的位置关系,上下“火”首点在一竖线上,撇的上部也基本在一竖线上。最后注意“言”与“炎”的距离和上下位置关系。
 
 
 


P3020003D6D0_1224350046.jpg
 
 
 
注意三点:1、现代人写“中”喜竖往下伸长,其实欧阳询的不太长。(居士观察:竖长度分布大约是:上伸四分之一,两横间四分之一,下伸二分之一)
2、横折,横后提笔顿笔折不用往上提。
3、中竖居中(此字田老师写的有点靠右了),收笔为小垂露(介于垂露和悬针间的笔法)。
 
 
本帖主谈结构,但要掌握结构,首先要掌握笔法,笔法绝对是结构之基础。今天课上田老师给大家讲“月” (包括“月”在右时)的写法,专门讲了在此横折钩的写法:横带弧形,折后往左走写竖,尔后竖又往右走再钩。此既作为“月”的补充,也借此说明笔法于结构的重要。
重要更正:关于“月”之撇,当时糊涂,左右不分,当时写的是“撇不粗而陡直,若在起笔处画一垂直线,撇的一段弧线在左侧,撇肚出锋在右侧。”应改为“撇不粗而陡直,若在起笔处画一垂直线,撇的一段弧线在右侧,撇肚出锋在左侧。”
帖中现已改,以前下载过的请改过来。
 
 
 
 
 
001_1261467462.gif
 
 
002_1261467538.gif
 
 

1120Model1208171_1261960491.gif
 
 
004_1261467831.gif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