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集实验区促进“十二五”农民收 入倍增工作实施方案 ----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围绕实现“三化同步”的战略目 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推动统筹城乡向纵深发展,着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底前,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较高,农业科技化、设施化明显加快,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品牌农业取得明显成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农业土地产出率处于全市前列,现代农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较高比重,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显著提高,全面完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各项工作任务。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计划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现代农业载体和项目建设为依托,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计划,即实施“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一批“农家乐”旅游项目,做强一批现代化农业物流中心,打造一批名优农产品”的“五个一”工程,发展生态型、观光型、和品牌型三种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1、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创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平台。适应精细农业对高科技含量的要求,推广市农科所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在全区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大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农民种植优良新品种,提高农用地的产出率。将每年11月定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月,通过举办农业展会、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活动等,在全社会形成护农、强农、兴农的氛围。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有区位优势、适应城乡消费和出口市场需要的优质高效农业和精品农业,打造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 2、推进一批现代农业园区 创新农业产业优先发展平台。总结推广夏集镇绿馨园农业园区的经验,加快毛集镇绿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15年度初步建成1个省级、2个市级的现代农业园区,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重要载体。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力争到2015年度,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8个。 3、建设一批“农家乐”旅游项目 创建农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平台。制定实施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的指导意见,扶持发展一批规模较大的“农家乐”旅游项目,使农业直接进入第三产业,把“农家乐”旅游培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和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合理开发“农家乐”特色资源,从本地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产业特色、经济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出发,按照三次产业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家乐”项目。 4、做强一批现代化农业物流中心。 创新农产品交易平台。扶持建设各类农产品物流中心,以点带面,加快全区现代农业物流产业发展。以大宗农产品主产区为依托,建设一批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相配套的产地批发市场。加快电子化营销体系建设,发展农业电子商务,逐步实现电子订单生产和网上期货交易。大力发展联销经营、物流配送等流通方式,推进“农超对接”,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直接向超市、社区菜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加快夏集宏宇粮食市场,毛集黄豆批发市场,中心花卉苗木基地等项目建设。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建设一批上档次、上规模、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项目。 5、打造一批名优农产品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力争到2015年底,全区无公害农产品达到26个、绿色食品4个、有机农产品4个,农业类省级名牌产品达到12个。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平台,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提升农产品消费安全水平。加快农业应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疫苗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理能力。 (二)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大力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即“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运营创新工程,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就业引导工程,提高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推进强农惠民政策扶持工程,提高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推进强农惠民政策扶持工程,提高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村居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运营创新工程,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 加快旧村居改造。按照我区村庄改造的整体安排,结合旧物业改造工程,淘汰农村规模小、效益差、能耗大的企业,腾出空间引进大项目、高新项目、龙头项目,提升物业层次,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按1:1或更高比例拆旧换新,鼓励村民实现物业升级,确保农村居民的长效收益,提高集体分配水平。创新农村产权管理制度,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平台建设,促进农村集体资产流转,推动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物业等资产用于贷款抵押的方法,实现农村集体资产的资本化功能。研究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细则,激活农用地的资本功能,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空间。规范农村集体资产和成员管理,探索农村管理新模式,按照培育、整合、改造和规范四种类型优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设置。 2、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就业引导工程,提高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 创建农村居民培训就业平台。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规范用工管理,落实劳动合同、社会保险、最低工资标准等保障制度,指导企业妥善处理工资、补偿金问题,严厉打击欠薪逃匿行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3、推进农村居民创业工程,提高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 创新农村居民创业平台。加快农民创业园建设,解决农村居民的创业和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把农业从业者培育成“有知识、有文化、懂技能”的农业产业工人,落实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促进农业降本提效。尤其是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农村居民增收的作用。 4、推进强农惠农政策扶持工程,提高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 加大财政资金对“三农”投入。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积极调整支出结构,重点安排各项“三农”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对“三农”投入。把现代农业建设、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纳入各级财政重点支持范围,加大财政对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公共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支持力度。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农村居民直接补贴的力度,切实落实粮食直补、农机补贴、水稻和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补贴等政策。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财政补贴政策,加强对农业生产地区的支持和保护。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平台。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建立政策性、合作性和互助性农村金融体系。加快改革,设立各类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为“三农”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开展金融业务创新,为农民财产提供保障。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