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没有真狮子,为何会出现石狮子?

 天天邵阳 2012-04-20
个人资料
杜军四周年勋章
杜军

古代没有真狮子,为何会出现石狮子?

(2012-04-19 21:31:53)
标签:

杂谈

    2006年11月30日的《北京晚报》上,刊登了一则《提高警惕看宝贝,居民同护上马石》的消息,说的是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大方家胡同6号院的居民,发现陌生人围着门前立着的两块上马石转来转去,于是社区居委会提高了警惕,马上安排治安巡逻志愿者实行定点值守,加大了对上马石的看护力度。这上马石,也曾是咱北京胡同里的一景。

   上马石,是以马代步时代官员用来上、下马的石头。这种石头分为两种,一种是简单的方形、长方形的石块,一种是阶梯形的石头。材料以汉白玉、大青石居多,分素面和雕琢两种。门前的两块上马石,一块是供主人出行时登高上马用的,另一块是供主人归来时下马用的,但不叫下马石。因为旧时,下马是不受听的。

 

古代没有真狮子,为何会出现石狮子?

    东四八条61号门口的这对石头,就是上马石,头朝南摆着的,在现如今的胡同里已然不多了,大多数都给汽车让了路,静悄悄地睡在了墙根下边。早年间,高门大院的台阶两边,往往摆着一对上马石。上马石的作用有两个。一是显示主人的等级。清代朝廷规定:满洲官员出门,无论文武,均以马为交通工具,以不忘先祖遗风。后来主人乘车、乘轿,仆人也要骑马左右跟随。所以,旧时北京的府第和大四合院、大会馆的门前,都有上马石。有没有上马石,也是宅第等级的一个划分标准。二是上马时真离不开它。每当主人欲外出时,仆人便牵马备鞍至上马石前,主人经过上马石的两步台阶,就可以轻易地脚登马蹬、骑上马背出行了。

      官老爷下马了,就得有地方拴马。所以,胡同里还有相对应的拴马桩。拴马桩有两种。东四六条63号,号称“东城之冠”的崇礼的宅邸,南倒座后墙上有一溜儿的马洞,这就是石洞式拴马桩,它数目要取决于倒座房的间数,有2、3、4、6不等。石洞式拴马桩一般距地面约4尺,半尺见方的小门洞里面,有铁环,用来拴马。所以又称拴马环、马洞。还有一种拴马桩是独立式的,固定在上马石的附近,有木质的、有石质的,也有铁质的。达官贵客骑马而来,在主人热情接待客人的同时,仆人就要牵马、饮马、拴马、喂马。

古代没有真狮子,为何会出现石狮子?



     胡同内最威武的摆设就数石狮子。石狮子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邪辟镇宅的饰物,在宫殿、寺庙、佛塔、桥梁、府邸、园林、陵墓都会看到它。这里说的是大街门两侧的石狮子。据说狮子是汉朝时从西域传来的。相传东汉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把一头金毛狮子作为礼物进贡给中国的皇帝。随着佛教的传入,狮子成为一种赋予了神力的灵兽。后来,狮子又成为看守门户的吉祥物了。

    石狮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征。汉唐时,强悍威猛;元朝时,瘦长有力;明清时,圆润温顺。大街门前的石狮子,左雄右雌,成双成对,与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相吻合。左侧雄狮右前爪玩绣球,右侧雌狮左前爪抚摸幼狮。石狮子在文化上的含义历来没有统一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狮子是吉祥的动物,可以驱除邪恶。还有人认为,“石者实也,狮者思也,思前人创业后人守成之不易也。”

 

古代没有真狮子,为何会出现石狮子?



  老百姓居家日子,图的就是个踏踏实实,盼的就是个平安吉祥。所以,就在门里门外、门前门后、门左门右,都建点、刻点吉祥物。这一回,咱算是把这胡同里里外外的建筑,说了个遍,您摸着点门道了吧!

门墩石刻绕祥云,门当户对立标准;

石狮威武守宅门,影壁迎禧祈凡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