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散文的特点

 西西love 2012-04-20

中国古代散文的特点  

                            何老师 

一、文字特点

汉语言文字是其最显著的民族特征,方块字,单音节、一词多义、同义词、近义词丰富,助词多应用于表达感情,语法关系往往通过词序表现等等特点。古代散文的章节美、匀称美、节奏感强、言简意赅、表情方式多样化等等特点,几乎都和汉语特征分不开的。

二、追求实用

从甲骨卜辞到青铜铭文,无不如此。郭豫衡先生的《中国散文史》中的先秦两汉散文,大都可以归结到实用文体之中。即使到了所谓文学的自觉时代之后,中国古代散文的实用特性也依然没有消减。诚如曹丕所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致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这里所说的经国大业、不朽盛事,其实多是指各种实用的文体,绝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又比如唐宋时代大量的制诰、谏疏、碑志、序记、笔记、题跋、书简等,也都是实用的文体。所有这些,很难排除在散文史研究之外。至于大量优秀的文学性极强的散文作品,有很多也具有实用的价值。其实这一特点不仅仅是散文,中国的诗也是如此,这大约与儒家所倡导的加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紧密相连,所谓文学创作的作用之一便是“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马积高《赋史》的再版后记谈到自从左思以来对于赋的创作的一个实用方面的追求,已经作了详细的介绍,那便是最好的说明。但是,追求实用,并非不重视文采。《左传》哀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三、崇尚真实

孔子早就提出“情欲信”,后来的欧阳修也提出“事信”的原则。从《老子》、《庄子》到司马迁的《史记》、王充的《论衡》,无不把“真”字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称《史记》为实录,老杜的诗为“诗史”,无不包含着这一重涵意。

四、提倡简洁刘勰《文心雕龙·徵圣》谓圣人之文“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体要与微辞偕通,正言共精义并用。”中国古代散文主张一言褒贬,言简意赅,正如刘知几评说《左传》“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在简要中见详博,贯多以少,举少见多,这也成为中国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的传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