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忻州城建探究与传闻

 黑老赵 2012-04-22

忻州城建探究与传闻  

2012-01-21 23:26:33|  分类: 忻州之事 |字号 订阅

城建探究与传闻
忻州城追溯
 

史书记载,远在原始社会阶段忻定盆地是晋阳湖所在地,九原岗巍巍矗立,横亘云际,九原岗下波光粼粼,大海汪洋,是一片水的世界,所以陶唐氏部落联盟的首领尧和夏后氏部落族的酋长禹,都曾莅临这里,勘察地形,测试水位,筹谟治安洪,忻州东南方向的系舟山(金时易名读书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起名的。《灵山记》云:“五台山有四埵,各去台北二十里。南系舟山号为南,上有铜环铁轴,昔帝尧遇水系舟于此。土人谓禹治水系舟有石,如环轴,曰系舟嵬,一曰小五台,下有薛云谷。”《忻州志·山川》引用了这一段记载。所以“大禹疏通道,打开瑶池口(今定襄瑶池村),空出晋阳湖”之后,忻定盆地才沧海桑田,变成绿洲,逐渐繁荣富庶了起来,成为人口繁衍生息之地。尔后,春秋时的晋国,战国时的赵国,封建专政时代的秦国,乃至唐、宋、元、明、清,都把这里作为晋阳(太原)的门户和战略基地而称之为“晋北锁钥”。

东汉献帝末年,魏五帝曹操驱移塞外流民进入长城,安家落户,与汉人同居,并在建立新兴郡的同时,于忻定盆地的中央、九原之东筑起了的垍土夯打。考古资料表明,隋唐时的长安城也只是夯土城,不过,那时侯的忻州城同样类似堡寨,仅起一种屯兵安营、了敌自卫的功能而已,其墙低矮而窄,其内狭隘而小。        

《忻州志·城池》载:“州城(指现在的忻州城)始筑于后汉,西跨九原”。这便清楚地交代了忻州诞生的时间及地点,当时叫九原城,治所就在九原城。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在今恒山以南的滹沱河和牧马河流域设置肆州取代新兴,治所在秀容城(今忻州市西北)。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九月,肆州的治所迁至了九原城。隋文帝先后灭掉北周和南陈,“由北到南重新统一中国后,州、县二级制便推行到全国”(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移原肆州于雁门,建立忻州,治所九原城才正式称忻州城,这边是忻州城的开始。

唐代中叶和中博陵人(今河北蠡县人)崔宏礼任忻州刺史,宋开宝九年,博野人(今河北博野县)郭进任忻代等州行营马步军都监兵,同时定襄(今定襄)人贺惟忠任忻州刺史兼易、定、祁等州都巡检,雍熙时金城人(今甘肃兰州一带)李重诲任忻州都巡检、沿边十八寨招安制置使时,均有“治行”,忻州城进行了加固修葺,“因而新之”。当时的忻州城“周九里二十步,城高二丈九尺,墉基三尺,池深一丈七尺”,建于九龙之首、牧马之滨,城墙顺坡依势而起伏,随地展开而延伸,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护城濠上横有吊桥,控制着行人车马。城墙内侧门洞旁边修葺砖道,以作上下城墙之用,城墙西北造为钝角,东南方向陡然而降,以照应“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天训舆论。

《守城录》载:“城身,旧制多是四方,攻城者往往先务攻角,以其易为力也。”唐宋时的忻州究竟有无角楼 ,《特忻州志》无具体的记载,不过,从那时的实际需要特别是由守者这一方历史角度考虑,已经出现了简易之设是比较合乎实际的,以杜绝对方“易为力也”的漏洞。“作战,强者功,弱者守,敌者占。”“城者,所以自守也。”“皇帝五城二十搂”,在我国的文献中早有了这样的记载,“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使“虏不敢犯”,“北兵弗敢近塞”。不过,元代以前的城均系夯土城,明始有砖城。

洪武三年(1370年),浙江钱塘举人钟友谅任忻州知府时,“有长才,当开国初,安辑残黎,创制立法,修举城郭,公署、祠庙、坛圩咸备”(见《忻州志·职官》;嘉靖十六年,山东乐安(今山东博兴一带)举人李用中任忻州之州时“事敦大体,修庙学,葺城垣, 劝农课桑,摈除贼盗”(引文同上),又进行了加修,《忻州志·城池》云:“忻州城始建于东汉末年。唐宋时扩建。周长九里二十步。明洪武三年重修,嘉靖十六年加修,二十八年浚隍修葺。”直至清代又曾多修,而现存的城墙则是同治九年的遗构,其雄姿风韵不减当年,为世人所瞩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