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独立学习

 阡陌躬耕 2012-04-22

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独立学习

一一访谈余文森

 

--------------------------------------------------------------------------------

来源:《教师月刊》20092 发表时间:2010-12-22

 

余文森,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常务副主任

    核心提示

    ●有效教学的最核心要素就是学生的独立阅读和独立学习。

    "家庭联产承句责任制"改变了农民、土地和政府的关系,把土地还给农民,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农民还是农民,他们的身份并没有改变。同理,要改变学生、教材和教师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当前课堂上很多所谓的"创设情境"其实是无效的,因为它放弃或淡化了学生的"独立学T 。若没有学生"独立学扩 这个前提,"情境"就只能是教师自己的,而非学生体验的。

    ●学生有阅读,有思考,教师有针对性地点拨、指导、讲解,达是评价教学的两个基轴或两条基本标准。

    ●有效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上解决问题,耍在45分钟内解决问题。在高考的"宰制"下,解决得了这个问题的校长一定是个教育家。

 

课堂研究要指向问题的解决

   教师月刊:余教授,你好!很感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天我们想就课堂教学的一些相关问题向你请教。

   余文森:啊啊,客气了。

   教师月刊:余老师,你看是不是可以先从教师怎么做课堂研究来说呢?

   余文森:教师怎么做课堂研究,或者说教师怎么研究课堂,是教师专业生活的一个主要的表现形式、主要的平台和载体。对于这个问题,我倒是想说说我自己是如何研究课堂的,或者说我自己在课堂研究上主要有哪些路径、哪些角度。

   第一个是理论的角度,比如文化的角度、生态的角度、生命的角度、生活的角度,或者就教学内部的一些角度来研究课堂是一个什么样的舞台、什么样的平台,进而揭示课堂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的内在规定性,这个是理论上的。第二个,就是实践的角度,就是直面课堂教学现实的角度,比如,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课堂教学怎样达成三维目标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问题,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问题。第三个,是方法论意义上的角度,就是对一个教师怎么观察课堂、怎么反思课堂、怎么分析课堂、怎么评价课堂、怎么诊断课堂的研究。

   教师月刊:余老师,你这是现身说法啊那么对教师而言,他应该怎么去做课堂研究?

   余文森:我们现在说得比较多的是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等等,这些都是有效的手段。关键是,要有问题,要有行动,要有改变。它不仅仅是传统的那种经验总结,还必须指向问题的解决。不仅要关注当下,还要着眼于未来。就是说,要通过解决问题改变现在,为今后教学的改进服务。这样的课堂研究才是有意义的。现在我觉得最需要改变的一点,就是课堂专制的问题:不能老是教师讲,这个也许可以说是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你抓住了这个东西,你的课堂研究,包括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可能就比较有效 至少在目前可以这么说。

 

 教学的落脚点一定是学生的自我学习

    教师月刊:这个核心问题跟你一直倡导的有效教学有什关系呢? 

   余文森:教学有其自身不可置换的质的规定性,这个"-定性是所有教学都不可违背。理解有效教学,不管是长远的 "有效",还是短期的"有效",都要抓住这个本质。也就是说,我们要理出一些核心的要素。抓住了这些核心要素,就抓住了教学的命脉,就抓住了有效教学的根本。不管什么学科,在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就是教学里面拥有哪些普适性的东西。

教师月刊:你一直强调核心问题、核心要素,它到底是什么呢? 

    余文森:根据目前我自己的研究、我的思考、我的观察,我想我可以 "武断"地说,所有课堂教学、各个学科的教学,都必须建立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最核心、最根本的抓手。你很难想象不是建立在学生阅读、学生自己思考基础上的那种教学会是有效的教学。

    我现在去听课,经常问老师一句话:你讲的这些东西,如果让学生自己学,会怎么样?上个月有个中学校长来找我---原来我们跟他们学校有过课题研究的合作,后来断掉了三年--- 三年之后他再来找我,他说还是我讲的有道理。三年里他听了很多节课,每次听完课,讲课老师离开了,他把学生留下来,问同一个问题:老师不讲,你们能看懂吗?结果他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能看懂老师所讲的东西。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学校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差的,就是那种办学水平一般的学校。这件事情让他真切地意识到,要有让学生自己学习这样的一个理念,教学的落脚点,一定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从另一个角度说,当学生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把这个学习权还给学生,这是根本性的一个理念。学生的这个学习权,可以说正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而我们现在的很多教师,恰恰是把学生的这个学习权给剥夺了。

    教师月刊:你觉得应该怎么来改变这样的情况?

    余文森:我曾经做了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说,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像三十年前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怎么说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把土地的经营权、使用权还给农民。各个生产要素没有什么改变,农民还是农民,农民的素质还是那个素质,改变的只是土地、农民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现在设想一下,教师还是那个教师,教材还是那个教材,学生还是那个学生,但我们可以像改变农民、土地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那样,改变学生、教材和教师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责任还给学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有了权利,有了责任,就有了承担,这对学生来说,实在是大重要了。学生必须要有一个独立学习的过程,这是最根本、最核心的。

 

教师的第一道义就是有针对性地教学

    教师月刊:对于这个问题,似乎有人认为过于强调学生的""了。

    余文森:前面我说过,必须抓住教学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学生的学习权、学生的学习责任,这和我们强调教师的""是不矛盾的。教师的作用就体现在引导、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和认真思考上,然后,针对学生阅读、思考后提出来的问题,以及在阅读、思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答。

    现在不少老师都有一个习惯,就是一上来就创设情境,学生没有阅读、思考的时间。在这个所谓的情境中,学生的脑子被老师拎走了,而不是架在学生自己的脖子上。学生不是靠自己的经验、体验和感受来学习,而是被弄到教师的那个情境里面去了,他的脑子已不是自己的脑子,他只能跟着老师转,学生是有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经验的,教师为什么要放弃它们呢?所以,这样的情境,再有趣,再让人着迷,都是无益于学生的学习的。教学要有一个正常的心态,就像农民种田一样,要放到最普通的生活场景中来。要让学生先阅读,先思考,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所谓学会学习,都在里面了。所以最基础、最核心的改变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把学习的责任、学习的权利切切实实地还给学生。

    教师月刊:对于己经习惯了""的老师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余文森:我去听课的时候,首先要看学生的阅读怎么样、思考怎么样。这是关键。很多人说:那你说老师就不重要了?不是这样的。教师就是要在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针对性"这三个字是铁律,教师的教学一定要有针对性,这个针对性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年龄段,针对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个针对性区别于系统性、全面性。我经常开玩笑说,我们生病到了医院,常常从头到脚什么都检查,什么药都吃一遍,从治感冒的药到治不治之症的药都试一遍。我们现在的教学就是这样的,教师全面系统地教,不管你会不会,不管你思考到什么程度,就是全面性、系统性。最好的药不是最贵的药,最对症的药就是最好的药。我们现在探讨有效教学,这个"有效"的前提就是对症下药。

    教师月刊:那么你是如何判断这个""是有效的,是最对症的呢?

    余文森:我自己观察课堂、分析课堂、解读课堂,包括我去听课时,有两点是最关心的:一个是学生在课堂里是否有效地阅读、思考,一个是教师是否有针对性地点拨、措导、讲解。

   教师月刊:这两点是不是可以看作你评价课堂的两条基本标准?

  余文森:可以这么说。我再把它浓缩一下,就是学生独立地 "",教师有针对性地"",就是这两个。所以我没办法忍受一些所谓的名师,我对他们课的完整性、系统性表示怀疑,这种课本身对教师来讲可能是一件艺术品,他的整个课堂非常完美,他对整个课堂的驾驭非常巧妙,让很多听课的老师非常激动。可是当你落实到学生的""上时,你会发现他的""与之无关。我要说的是,一个教师,必然有他的第一道义、第一责任。就是有针对性地教学。

 

在课堂里面解决教科书学习的问题

    教师月刊:我们刚才谈得最多的是把学习的权利、责任还给学生的问题,可是在具体的教学中,还是有很多困难的,甚至是无法做到的。

    余文森:你谈到这个,我还有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包含了对现实的妥协。这不能不说到教科书的问题。"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载体;在标准化的考试、评价中,教科书是一个主要的依据,学校、教师在这个方面,自主权相当有限。

    所以我的想法,就是尽量在课堂里面解决教科书学习的问题,把课下的、课外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我想这个如果能做到的话,一定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当然,还有一部分学习比较差的,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智商比较低的孩子,他必须利用一些课余时间来完成本应在课堂中完成的学习任务,因为每个人都必须达到一个基本的学业水平。

   而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给他们更宽阔的舞台和更自由的时间,不要把他们都局限在教材和课堂上,更不能只在分数上比高低,把学生一生的发展、所有的追求,都压在教科书里边;把一个人的生命局限在这么狭隘的东西里面,在这里边拼死拼活,看谁记得精,记得细,记得牢,就像让中国的两亿多孩子参加同一个体育竞技项目决赛一样,这是非常致命的。

    所以我有一个观点,就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要不断地把学生从教科书中解放出来。书本上的东西,能读懂百分之七八十也就行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回头再去看,不就百分之百懂了吗?一定要给学生比较完整的生活、比较完整的童年。

    教师月刊:余老师,你的意思是不是说,要让学生实现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

   余文森:没错的。我们就是要强调这个 "共同基础",这也正是 "有效教学"应该努力的地方和方向。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有效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上解决问题,要在45分钟内解决问题。那么,在这个"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我相信是好的教育、好的教学的必由之路。必须这么走。这是对所有中国孩子、对中国未来的一种责任。

    教师月刊:实际上有一些学校一直在做这样的尝试或实验,但大都难以为继。考试的压力、应试的压力太大了。

   余文森:在目前的中国,只要有一所学校能够做到这一点,这个校长就一定是一个教育家。面对高考的"宰制",也可以做到把课外还给学生,让学生每天都健康地生活,有游戏,有娱乐,有玩耍,有运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童年……其实,这对 "教育家"的要求是很低的。可是你说,哪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