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姓名中的名、字、号分别代表什么?国学数典论坛

 戈壁松柏 2012-04-22
名:代表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排辈等。生而有名。
字:是名字的延伸同时字也代表了成人。
号:是自己根据自己的爱好取的,它表明取号的志向或爱好。
至于他的起源,应该在春秋之前。民国后期,字号开始退出人们的生活,建国后,基本上就没有人取字了,随着宗法制度的退休,名字的意义也开始减弱了。

古人的名字,有以下几种关系 :第一 :相关 ,例如 苏轼字子瞻,轼是车子前面的横栏,所以可以凭借它瞻望,苏辙字子由,辙是车辙,由是经由的意思。子是对男子的尊称。第二 :相反 ,例如 韩愈字退之,愈是前进的意思,退则相反。第三,相同或相近,例如 ,诸葛亮字孔明,孔明者,大明也 ,即非常明亮的意思。孔鲤,字伯鱼,是因为他出生时正好有人给孔子送鲤鱼,他又是长子,所以叫“伯”。

还有“谱名”,即在所属家族谱牒中使用的正式名字。有些人的谱名和姓名合一;有些人的谱名只在谱牒中使用,平常使用自己的姓名;有些家族有规定,在谱牒中统一使用谱名(即全含字辈用字),而日常使用的名则称为“字”,不论一字还是两字。如族谱中,本人名昭晢,字铭,因此本人也算‘以字行“。有人说现在人很少取”字“了,但本人所在小县有字的却有很多,在农村比较普遍。按礼仪是成年取字,但幼年取字的比比皆是,且沿用到死,与宋代进士登科录中”小字“又不一样。

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

在称字方面,根据其年龄的大小,有称“且字”和称“正字”的分别。“且字”就是在其“字”之后加一“美称”甫或父字,“正字”则是在其“字”之前加上表示其排行顺序“伯仲叔季”的一个字样。什么时候称“且字”,什么时候称“正字”呢?一般的原则是,青年人加美称甫或父字,老年人加排行顺序。例如:孔子,姓孔,名丘,字尼,排行老二。青年时称其且字为尼甫,老年时称其正字为仲尼。那么,中年时如何称呼法呢?那就是既在其字之后加上美称甫或父字,又在其字之前加上表示其排行顺序伯仲叔季之字样。例如:周幽王时的大臣伯阳甫和周宣王时的大臣仲山甫等就是。关于“且字”和“正字”,《杂记"疏》说:“甫,且也。五十以伯仲,是正字。二十之时曰某甫,是且字,言且为之立字也。”关于“甫”或“父”字,这是对男子的“美称”。甫音府(fǔ),与“父”字同音同义。《说文》说:“甫,男子美称也。” 。《仪礼"士冠礼》说:“承受保之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 。《注》说:“甫是丈夫(即男子)之美称。孔子为尼甫,周大夫有嘉甫,宋大夫有孔甫。”至于“父”字,与甫同音同义。《释名》说:“父,甫也。始生己者。”《集韵》说:“父,同甫。”《广韵》说:“父,男子之美称。”《诗经"大雅》“维师尚父”《笺》说“尚父,吕望也。尊称焉。”《按》说:“管仲称仲父,孔子称尼父,范增称亚父,皆仿此。”《释文》说:“父,音甫。有父字者皆同甫音。”则父与甫字皆是对男子的美称。而《仪礼"士冠礼》所说的意思是,承继袭职,保持爵位的人是排行老大,称伯某甫,而其弟弟们则按照排行顺序“仲叔季”称他们所应当称呼的字样。在博物馆里,大家可以见到很多器物按照这个规律来命名的,比如上海博物馆的伯逰父壶,仲义父缶霝。

传统中国士人,一生会有好几个名字。名字的转变,也代表“身份”、“地位”的转变。当一个人年幼时,只使用“乳名”或“谱名”;入学或成年后就有了“学名”或“字”;显达之后还会有“号”;死后还有“谥”。

愈是晚出的字号愈是尊贵,所以晚辈只能称长辈的字号,而不能称名。人死之后,通常也尊称其谥号而不称其名。

名是小时候父母给起的,字是行冠礼的时候主持人(一般德高望重)给拟的,字寄托了对他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的人的希望。古人不一定都有号的,号有自己拟的,也有别人给拟的。称呼别人一般称呼字,表示尊重,自称的时候一般成名,表示谦虚。老师自称称名,老师称学生称名,同学之间互称称字,当着老师的面称呼同学称名。这一点看《论语》要了解,不然就乱套了。司马迁《史记》中对有些人物称字,如《项羽本纪》,而一般直接称名,这样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