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例

 劳动者2010 2012-04-23
标题: 高中政治作业
发 布 者: 高中政治专家  (发布时间: 2011-9-27 10:35:37
内容:

请从下面两个作业中任选其一完成:

作业一:    谈谈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平衡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请以一节课为案例进行阐述。

作业二:   展示一个你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单元的测试题,谈谈你对单元测评命题的思路及原则,如何处理好过程性的单元测评与高考的关系。   

作业要求:

    1. 字数要求:800字左右。

    2. 作业内容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作业评价标准:

1)不合格的标准:有抄袭现象;不符合作业基本要求;主题思想不鲜明,对所叙述内容表述不清;字数未达到要求。

2)合格的标准:符合作业具体要求,结合课程内容,联系教学实践。

3)良好的标准:在作业合格的基础上,作业中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其方法较具体、有自己的观点。

4)优秀的标准:在作业良好的基础上,对作业中要解决的问题有自己的独特方法,且方法具有较强的借鉴性。

提交者: 黄海燕  (提交时间:  2011-10-8 10:38:23
答题内容: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例

课例名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材版本:2007年一月第2

教学设计:学习本课内容,要紧密结合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来进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本框题的灵魂。同时要求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加深认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最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是学习本框的目的。我认为一堂优质的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是浑然一体、水乳交融的。我们会感觉不到教师在教,而只看到学生在学、在思、在总结提升。教师只是“穿针引线”的人,而学生才是“线条流畅的布”。

我本着新课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以同学们津津乐道的奥运会开幕式导入,精选视频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归纳出中华文化的三个特点。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是本课的重点。本堂课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合作探究方式让学生完成学案落实本课重点。最后通过材料——唐朝文化如“八面来风”以及“征服者被征服”的文化传奇——来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在本课结尾,请学生谈谈他们在看完奥运会开幕式后的感想,升华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来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

教学实录:

(一)走进生活: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吗?知道北京奥运会有一句口号是“世界给我十七天,我还世界五千年”吗?北京奥运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事,更是一场文化盛宴。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奥运会开幕式片段——水墨画表演视频。

学生赞叹不已。

教师:你们知道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还展现了哪些中华文化元素呢?

生:文房四宝、四大发明、象形文字“和”、孔子三千弟子齐诵《论语》、木偶京剧、昆曲、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击缶、清明上河图、太极、书法等等。(多个学生补充完成)

教师补充:还有千年古琴“太古遗音”、名画“千里江山图”、岩画、陶器、青铜器、风筝、太极“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李白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

师生问答的同时,教师把以上内容列在黑板上。

教师:同学们,每一个看过开幕式的人都十分感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现场评论员赞叹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史诗般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长卷。这是中国所独有的,不可复制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你能对黑板上所列内容进行分类吗?

请一学生到黑板前完成,其他同学在草稿上完成,同桌互相校对:

文学艺术:文房四宝、“和”字、《论语》、唐诗、书法;

科学技术:四大发明、陶器、青铜器;

教育:《论语》;

音乐、戏曲、美术:“太古遗音”、击缶、京剧、昆曲、《千里江山图》;

历史: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

哲学:太极“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道德:“和为贵”思想。

教师:同学们做的很好。中华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下面我们看几段材料来进一步了解我们的中华文化。

(二)课堂探究:

学案展示探究材料:

1罗马人很快就加入到这条商道(丝绸之路)中,从1世纪起罗马人开始狂热的迷恋着从帕提亚人手中转手取得的中国丝绸——即便当时的罗马人相信丝绸是从树上摘下来的。赛利斯人们(中国人)以从他们的树林中获取这种毛织品而闻名于世。他们将从树上摘下的丝绸浸泡在水中,再将白色的树叶一一梳落。(丝绸的)生产需要如此多的劳役,而它们又来自于地球的彼方,这令罗马的少女们可以身着半透明的丝衣在大陆街上炫耀。(老普林尼,《博物学》) (幻灯片附丝绸图片。)

2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京剧在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朝嘉靖年间,又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南曲的长处,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

(幻灯片附京剧、昆曲舞台照。)

3、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包括藏族、彝族、维吾尔族、朝鲜族文字等,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其中,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幻灯片附藏文、蒙古文)
问题:参考以上事例,结合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可否对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作出描述?(要求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其中设定一人负责记录探究结果。其他三人主要各负责一段材料的总结,最后集思广益。教师则关注学生探究思路,适当给以引导。)

学生:材料一说明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被贩卖到欧洲,很受罗马等西方国家的欢迎。说明中国的丝绸产品质地优良、做工精细、独树一帜。而当时的罗马人对丝绸摘自树上的这种无知说明当时中国的丝绸生产工艺在世界上处于前列。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学生:材料二中京剧与昆曲起源地不同、特色不同,但京剧又吸取了昆曲、秦腔的特点,自成一派;昆曲又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北曲的特点又自成一派。说明我国戏曲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

学生:材料三中的三大英雄史诗说明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也有各自的成就和特色。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学生:中华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及传播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教师归纳: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确实以她的独树一帜、民族特色吸引全世界的目光。中华民族以她的勤劳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而这些璀璨的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我们把中华文化的特征归纳为三点: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板书)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以下内容:

【自主探究】阅读课文,完成表中的内容

特征

问题探究

归纳和结论

 

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

1、文学艺术的作用?

2、文学艺术的特色?

 

 

3、文学艺术的地位?

4、科学技术的作用?

5、科学技术的特点?

6、科学技术的地位?

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             、展示              有独特的作用。

2、中华文学艺术历史               ,内涵                 ,风格            ,展现了中华民族                          

 

3、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           占有重要地位。  

 

4、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              重要标志之一。

 

5、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是注重            ,具有          性和            性的特点。

6、在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长期处于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力量。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7.中华文化为什么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7.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_________千差万别,____________不同。受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           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            ,又            

 

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8、中华文化为什么带有民族性?

9、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8、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            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文化是______

___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__________________的丰富色彩。9、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           的共性,又有各自的         特性。它们都是                ,都是                。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促进了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          和强大的            

教师:完成后同桌互相校对。

教师:同学们,中华文化为什么源远流长、博大精神呢?

学生:因为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教师:那么它是如何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呢?我们来看幻灯片。

幻灯片展示:

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敞开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如在唐代,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世界的景教、伊斯兰教、医术以及马术运动等,如同八面来风。从唐帝国开启的大门一拥而入,使长安成为当时中外文化汇聚的中心。

中华文化长期以来以其明显的先进性多次同化以武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反复上演着征服者被征服的戏剧。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又多方面吸收了新鲜养料,如游牧人的骑射技术、边疆的物产、技艺,从而增添了新的生命活力。

学生:唐代的例子说明中华民族能够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并做到扬弃吸收,这就是求同存异。“征服者被征服”的戏剧说明汉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最终汇聚成中华文化,这就是兼收并蓄。

教师:讲的很好。正是因为包容性,我们的中华文化才会绵延五千年而不绝;正是因为包容性,我们的中华文化才会博大精深、璀璨夺目;正是因为包容性,各民族文化才能在和睦中交流,才能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三)、情感升华:

教师: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正是因为这种力量和底蕴,我们才能给世界人民奉上一场精美绝伦的开幕式。你能谈谈你看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后的感想吗?

学生:看过后,我为自己是一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我们的祖国能够举行这样的盛会而感到自豪。

学生:开幕式的宏伟壮观也说明了我们的祖国强大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们一定也能走出地震的阴影,建设美好的明天。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讲的很好。相信中华文化的力量会激励我们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

课后反思:本课材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上课气氛比较活跃,但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体”去主动思考是我还需努力的。另外,如何让学生讲出自己的主见而不依赖书本知识,让课堂真正成为生命课堂是我还有待提高的。

课例点评:我花了比较长的时间来备这堂课,公开课上过后又进行反思总结,才有了这篇课例。所以,这堂课选材典型,思路清晰,重点明确,学生老师普遍反映较好。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采用探究合作教学法,让学生互评,共同提高,成功达到了知识和情感目标。美中不足的是在时间的安排上稍紧,需要学生做到课前预习效果更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