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设计】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0-10-31

教学设计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教材分析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该课主要分为四大板块: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包容性。

、学情分析

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在收集与筛选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要记住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区域文化的成因。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分析事物的能力,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意识,

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包容性

2、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完成预习目标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多媒体教室分配好学习小组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导入新课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内容上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节课学习第二框。

现在很多中国人崇尚西方文化,但是有个历史事实很少有人知道,从13世纪一直到18世纪,西方人都在崇拜中国文化,在欧洲大陆形成的“中国热”持续了6个世纪。当时的欧洲人看中国,就像现在的中国人看美国一样。中国的瓷器、建筑、服饰、文学、科技、园林艺术都受到崇拜,中国几乎成为他们向往的乌托邦。中华文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首先我们来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三)讲授新课

探究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老师:中华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很多方面,课本以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例来说明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试举例:在古代或现代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四大名著、四大发明

2、看课本66页,思考:

1)文学艺术的作用是什么?(2)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和地位是什么?

学生:(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2)中华文学艺术特点: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3)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老师:世界上第一部诗歌集是什么?《诗经》。3000年前我们就有了诗歌。世界上第一本小说是什么?东晋干宝《搜神记》,1700年前我们就有了小说。这说明中国文学艺术历史悠久。

3、看课本67页,思考: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地位和特点是什么?

学生: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举例:都江堰

材料一:“鱼嘴”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鱼嘴功能:不仅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务,而且在洪水、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春天,岷江主流直入内江,水量约占六成,外江约占四成,以保证灌溉用水;洪水季节,二者比例又自动颠倒过来,内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溉区不受水灾。

材料二:宝瓶口,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材料三: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飞沙堰还可以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千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确保内江通畅。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这个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体工程,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会觉得平平常常、简简单单,殊不知其中蕴藏着巨大的科学价值,它内含的系统工程学、流体力学等,在今天仍然处在科技的前沿。正因为有都江堰,成都才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问题: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什么特点?

学生:实用性和整体性。

问题:中国古代还有哪些先进的科学技术?

学生:张衡的地震仪、不生锈的青铜兵器、本草纲目、农学

思考:

4、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举例描述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探究 二: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区域性)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如在山东形成了齐鲁文化,在上海、浙江、江苏一带形成了吴越文化,在四川形成巴蜀文化,在云南贵州形成了滇黔文化。

1、学生看课本,思考:

1)、文化区域性的成因是什么?

学生: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举例:饮食文化中的“南甜、北咸、东酸、西辣”。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探究三、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都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化。

1、清真饮食文化是随商业贸易的流动由阿拉伯、波斯等地传入的,具有伊斯兰特色。在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创造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学生:石窟艺术、语言文字、文学作品、民族乐器、民族音乐(木卡姆)、民族舞蹈

老师:这些文化都属于中华文化。这说明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1)从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看: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从共性和个性上看: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老师:在历史上,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如唐朝文成公主进藏,少数民族的文化传到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文化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形成的共同点,体现了共性;各民族文化的不同点,体现了个性。

3)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看: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4)从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探究四、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

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原因是什么?

一个重要是原因就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它可以包容不同特点的文化,包容不同地域的文化,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甚至包容外来文化,所以才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含义: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中华文化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老师:联系旧知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什么?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华文化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们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组织学生构建本课知识网络并进行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1、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和地位

2、中国古代科技的地位和特点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1、文化区域性的成因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四)、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含义、意义

2、中华文化的作用(力量)

十、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突出以小见大,即以地方文化题材来谈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里的'三性'(独特性、地域性、民族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