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咬蛳

 江边风 2012-04-23
咬蛳
2012-04-22
咬蛳里的硬蛳
咬蛳里的黄蛳

张永坝 文/摄

这段时间,鹿城的街头巷尾常常可以听到清脆悦耳的咬蛳叫卖声,分布各处的农贸市场里,也有煮熟了的咬狮出售。不由使我想起了小时候拣咬蛳、夹咬蛳、吃咬蛳的趣事。

咬蛳,是一种生长在海涂上的小螺蛳。它是那么小,只有普通的小螺丝钉那么大,屁股细而尖,煮熟后,用牙齿把尖尾巴咬掉一小截,用嘴巴对着咬蛳口吮一吮,鲜美的咬蛳肉就出来了,味道还真不差。所以,乐清雁荡就把这种咬掉尾巴吮食的小小螺蛳称为“咬蛳”。

我们海边长大的孩子,从小开始就光着屁股下海涂了。记得早年家乡雁荡的海涂上,生长着跳鱼、花蚶、鲜蛏、蛤蜊和各种小蟹等,它们有的跑得飞快,有的隐藏在洞内,有的生活在软泥海涂里,小孩子是捉不住的,也不敢到软泥涂上去,因为在那里脚会深深地陷下去,拔也拔不出来。所以,小孩子只有在靠近海堤边的硬泥涂上,拣一些在涂面上慢慢地蠕动的小咬蛳。回家时,常常是浑身上下沾满了泥水,像只小泥猴一样。虽然拣来的咬蛳并不多,但是自己的劳动果实,吃起来特别香。

四五十年前,我家和村子里大部分父老乡亲一样都很贫穷,食物也不丰富,咬蛳不但是我们农家小孩的一种美味零食,而且还常常是配饭下酒的菜。妈妈把我拣来的咬蛳洗净、煮熟后,我就帮妈妈一起用火钳或旧剪刀一只只地夹去咬蛳的尾巴,放在碗里。吃饭时,一口番薯干饭咽下去后,夹一只咬蛳,醮一下蟹酱卤送进嘴里,吱吱地吮几下,生活虽然艰辛,也别有一番风情,至今仍然回味无穷。当然,会喝酒的大人们,咬蛳还是不差的下酒菜。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除了泥蚶、蛏子、牡蛎外,连泥螺、瓜子蚶等都已经人工养殖了,很难吃到纯天然的、生活在海涂上的贝螺类海产了,只有咬蛳依然是正宗野生的海味。

家乡雁荡的海涂上,至少生活着四种咬蛳。一种咬蛳生活在靠近堤塘边的硬泥涂上,个子稍大,浑身乌黑,我们叫它“乌蛳”。乌蛳肉有点苦,不大好吃,除了光屁股小孩去拣它外,没有其他大人会理睬它。另一种咬蛳生活在中潮区的软泥涂上,两头短一点,中间胖一点,外壳有点斑纹,颜色淡褐色,壳并不太坚硬,是真正可以咬掉尾巴吸吮的咬蛳,我们叫它“黄蛳”。 还有一种生活在低潮区的咬蛳,比黄蛳瘦长点,外壳有明显的粗螺旋,壳很硬很硬,用牙齿很难咬断它的尾巴,我们叫它“硬蛳”。街头叫卖的咬蛳,主要是黄蛳与硬蛳两种,尾巴都已经剪掉了,便于取来吮食。

海涂上还有一种咬蛳,俗叫“香螺”、“油螺”、“贪吃螺”、“相思螺”等,大名叫“织纹螺”。它胖胖的,嘴巴很大,尾巴短小。形似圆锥体,盘旋8层,基部收缩,螺壳为褐色间有黄色螺斑,肉体为淡黄色,多生活在潮间带海涂上,为肉食性贝螺类动物。它常以其他动物的腐败尸体为食,因而捉它的办法很有趣:只要捉一些小蟹,捏死后放在海涂上许多小水沟的上游,让蟹汁随水流向下游。过了一会儿,众多贪吃螺就尾巴一摇一摆地溯流而上,围住死蟹叮食,所以又叫“摇船螺”。半大的孩子最喜欢用这种办法,大把大把地收获这种贪吃螺。贪吃螺的肉特别香特别鲜,但是它的尾巴短小,很难用牙齿咬掉或用剪刀剪去。家乡人常把它们放在石臼内捣碎,腌成咬蛳酱,成为鲜美的下饭咸菜。

近年来,常常在小饭摊上,可以看到夹了尾巴的织纹螺出售。想不到这种貌不出众的小海螺,也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但是,劝君要慎食织纹螺。因为近年来,媒体时有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的报道。织纹螺本身是无毒的,往往因为通过食物链(毒藻类、河豚鱼卵)而带毒。我省近海经常受到赤潮影响,以致织纹螺的毒性增大。春夏又是河豚产卵季节,织纹螺受河豚卵毒素的污染机会增多,加重了毒性。因此,食用织纹螺更容易中毒。

吃多少织纹螺才会引起食物中毒,与所食织纹螺中富集的毒素有关。目前,对织纹螺中毒没有特效药物解救,只能采取促使体内毒物排出的疗法。一般处理方法是:催吐、洗胃、导泻和血液灌洗等。中毒者尤其是中毒严重者,必须立即送医院急诊,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抢救,十几个小时内就可能发生死亡。

温州沿海一带的滩涂上,都有织纹螺分布,沿海居民也有食用此螺的习惯,每年常有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发生。因此在食用咬蛳时,为了确保卫生安全起见,奉劝大家慎食或不食织纹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