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文脉起点——越秀山

 净莲飘香 2012-04-23

文/李亮

苍莽壮丽的越秀山位于广州市北侧,自西汉至宋代先后有越秀山或越王山、玉山、天井冈、越井冈等多个称谓,传说很有“天子气”,皆与南越王开国之主在此地的故址——越王台、越王井有关。1983年在公园北门外的象冈山发现了赵佗之孙南越王赵昧的墓葬,表明了越秀山不仅是二千年前南越的王者的宫室起居、佳日宴游的地方,而且还是陵寝所在。明永乐年间都指挥使花英在山顶建观音阁,此山又称“观音山”。明、清时期,还被称为“粤秀山。   

越秀山属白云山余脉,东西部延约3公里,海拔70余米。据历史记载,越秀山是广州的风水宝地,从地理形态看,广州负山带海,北倚连绵起伏的五岭余脉九连山,南临烟波浩淼的伶仃洋;左有罗浮山,右有青云山作为“朱雀”、“玄武”拱卫并延伸至广州的白云山和越秀山,气度非凡。从地图上看,白云山和越秀山像巨大的苍龙,盘旋在珠江之畔,形成“飞龙吸水”之势。《白云越秀二山合志》说:越秀山“俯视三城,下临万井,为南武(广州)之镇山”。因此说越秀山是广州城中轴线的起点,也是广州初始建城之地,她以恢弘的气度,成了广州千年文明的风景名胜地,见证了古城广州的枯荣兴衰。

越秀山有着美丽的传说。相传周夷王时,有五位仙人,着五色彩衣,骑五色羊,手里各拿一串谷穗,飞至楚庭(今日的广州),仙人将谷穗赠予广州人,并“祝愿此地永无荒芜”。仙人言毕冉冉升空而去,羊化为石。广州也因此而有“羊城”和“穗城”之称。这个神话留下了相传2800多年前“古之楚庭”的历史记载。那五只为广州人民带来幸福的羊,现座落在了越秀山西侧木壳岗上。此像高、共用130余块花岗石雕刻而成,是1960年由广州著名的雕塑家尹积昌、孔凡伟、陈本宗根据美丽的五色羊神话而创作而成的,遂成为为人喜爱的景点,并被视为广州城徽。
    越秀山又是一座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名山,早在秦汉时期,它就是广州的风景名胜地。两千多年前,南越王赵佗在越秀山,大宴群臣,盛情款待汉高祖刘邦派来的使者陆贾,此后筑“朝汉台”去帝制,臣服于汉。越秀山上有越王台旧址,相传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赵佗都要到这里登高游乐,随行官员在台上跳起越族歌舞,故又名歌舞冈。北宋诗人唐庚对越王台的环境有过这样动人的描绘:“台北据山,南临小溪横浦,
牂牁之水,辐辏于其下。顾瞻,则越中诸山不招自至;却立延望,则海外诸国盖可仿佛于溟蒙杳霭之间。”唐庚的另一首词:“残照外,大江流。去悠悠。风悲兰杜,烟淡沧浪,何处扁舟。”大概也是越王台远眺的写照吧。越王台故址,应在现在的孙中山纪念碑处。越王台在康熙年间,荒废日甚,只剩下一个被衰草掩盖着的破石堆,除了几个文人骚客偶尔还会光顾之外,再无人理会。到了道光年间,更是完全湮没,不知去向了。正所谓“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没话说”。

南汉时期,南汉主刘以越王台为游宴场所,在登山路上广植金菊、芙蓉等奇花异木,称为“呼銮道”,南汉君臣在此欢度良宵,醉饮人生。越秀山西麓、象岗之侧,有一座幽雅别致的芳春园,就是南汉末代皇帝刘摆“红云宴”的地方。园中有大溪流过,可以行舟,桃花夹岸,延绵数里。落英缤纷,片片红粉花瓣随波逐流,漂过南越王时代修建的流花桥,直达芳春园内。真个“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的好景致。这个荒淫的南汉王朝开国才五十几年终于在一片歌舞声中被被宋太祖所灭。后世称南汉为“伪刘”,看来广州当年能否称为“首都”,也大有商榷余地了。

到了宋元,越秀山更成了广州旅游胜地,遐海闻名。宋代以来的“羊城八景”评选中每次都上榜:宋代有“菊湖云影”入选,描绘的是越秀山东南麓(今小北,挞子大街一带)开凿的人工湖景色。元代有“粤台秋月”,展示的是月明风清的秋夜,古越王台上迷离,斑驳的画面。明代有“粤秀松涛”,“象山樵歌”二景,皆以莽苍苍之气势取胜。清代有“粤秀连峰”和“镇海层楼”二景。建国后广州市先后三次评选新“羊城八景”,越秀山的景色均被选入:越秀远眺(1963年)、越秀层楼(1986年)、越秀新晖(2002年)。   

越秀山绚丽多彩的文化史迹犹如闪闪发亮的明珠,撒落在玉带般的山脉上,让人采撷赏幽,博览古今:
    ——越秀山的小蟠龙冈上,有座绛红色的建筑就是镇海楼,它是广州文化史迹引人注目的一颗明珠,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镇海楼因其楼高五层而称其为“五层楼”。此楼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由永嘉侯朱亮祖所建,初名“望海楼”,后又题名为“镇海楼”,有雄镇海疆之意;
    ——在越秀公园东门进去,可见一段朱红色古城墙,逶迤伸展,隐没在丛林深处。越秀山古城墙始建于明代,它和镇海楼以及五仙观中的岭南第一楼被誉为“广州明初三大古迹”;
    ——“古之楚庭”石牌坊坐落在越秀山中山纪念碑下,是广州市著名的石牌坊。清代屈大均说:“(赵)佗宫故在粤秀山下,即楚庭旧址。”(《广东新语
?;宫语》)“古之楚庭”石牌坊始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清穆宗同治六年(1867)重建;
    ——中山纪念碑是是民国19年(1930)为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先生而建的,它位于越秀山顶上,循“百步梯”上蹑498级可通达,纪念碑与中山纪念堂同处于广州城传统城市中轴线上,连成一体,气势雄伟,成为广州近代城市的盛景;

——在镇海楼的后面,有一个蟠龙岗,岗上有鸦片战争时期名噪一时的四方炮台遗址。炮台始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为广州城北部的要塞。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进犯广州,四方炮台为英军所占,并作为指挥部,英军在广州,奸淫掳掠,无恶不作。 1841年5月29日, 驻守四方炮台的英军,又到三元里村骚扰和调戏妇女,遭到村民的反抗。次日,三元里附近103乡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抗英,将盘踞在四方炮台的英军引诱至牛栏岗,当场击毙英侵略军200余人。三元里群众乘胜追击,重重包围四方炮台,曾经不可一世的英军,龟缩在四方炮台内, 惶惶不可终日,英军首领义律“涕泣求生”,狼狈不堪。后来,卖国求荣的清朝广州知府余保纯,采用欺骗和威胁的手法,强迫围攻炮台的民众撤退,并亲自护送义律回船,英军灰溜溜地滚出广州。如今,囚方炮台早已消失,但遗址仍存,成为三元里抗英斗争的见证。
    ……

越秀山还有着光荣的建园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常在越秀山读书治事,在1921年12月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曾下令把越秀山辟为公园。1922年初,当时的广州市工务局招商拆卸观音山上的碉堡等军事建筑,开路建亭。同年6月,孙中山巡视观音山。1925年,市府令工商局将观音山筹建为孙总理纪念园。1926年,广州市民自动发起公园游艺会,筹款建公园。同年12月,越秀公园举行开放典礼。

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沧桑,越秀山俨然已成为广州的代名词,她以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更以湖光山色,成为广州难得的一块绿化宝地,享有“小市肺”之称。如今站在高高的越秀山举目远眺,广州古城中轴线一带繁华喧闹的万千景象尽收眼底,这幅现代大都市喧闹繁华的画面的深处,仍旧隐藏着一部卷帙浩繁的历史巨著,写尽广州2000多年的沧桑旧事,任凭后人翻阅解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