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00次爬越秀山,能否发现隐藏的秘密?

 粤城旧事 2022-09-14 发布于广东

1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把宋代广州东、西、中三城合为一,并向北扩展,跨越到越秀山,史称旧城。
越秀山最古的史迹,除了传说中的“楚庭”之外,就是有关赵佗的遗迹了,如越王故宫、越王台、越王井等,都在越秀山的主峰--越井岗一带。

越秀山全景 拍摄位置在民国时期六榕塔
赵佗的遗迹经历了两千多年,只有越王井保存至今,其余多已不复存在。所以越秀山一直是神秘的存在!

宝藏在我们身边时,往往容易被忽略。

探寻属于越秀山里的神秘宝藏,每一处碑文,每一面城墙都有其历史深意。200年前的越秀山是怎么样的呢?

2

五层楼
民国时期登楼远望,五层楼是当时是广州最高处,广州市景色与远处珠江尽收眼底。

五层楼展区分布

首层,广州地理模型与广州古城市示意图;
二层,出土的新石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文物;
三层,陈列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文物;
四层,陈列明清,特别是清代历史文物;
五层,陈列鸦片战争后,即中国近代文物的历史资料,说明广州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

关于镇海楼的兴建,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朱元璋称帝曾和道人同游南京钟山,游览中途,铁冠指着东南方对朱元璋说:
广东海面笼罩着青苍苍的一股“王气”,似有“天子”要出世了,必须立刻在广州建造一座楼镇压住“龙脉”,否则日后必成大明的祸患。

清代的镇海楼

古城墙与镇海楼
随后朱元璋下诏,命令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在山上建一座楼将王气镇住。于是,朱亮祖在越秀山上兴建了这座“楼成塔状,塔似楼形”的镇海楼。
镇海楼前的红砂岩巨兽原貌
民国时期的镇海楼
民国时期的镇海楼
楼上有“白日“标志
雾中如蜃楼一般
民国时期游人在镇海楼下留影

建国初期的镇海楼

4

四方炮台
据记载,广州北郊三元里等乡人民同仇敌忾,挥戈御侮,于1841年5月30日引四方炮台之敌至牛栏岗以围歼,翌日数万群众复包围四方炮台,准备全歼敌人。
英军逃离四方炮台并退出广州。从此,“四方炮台”这个名字让国人扬眉吐气,令英军闻风丧胆
仿佛穿越到170多年前的三元里抗英战场。那些手持刀、矛、锄头的广州民众,面对侵占四方炮台的各种新式武器的英军,同仇敌忾一路冲杀
清代的镇海楼与大炮

5

越秀山体育场
中国足坛上著名的南粤球星从杨菲荪、容志行、古广明,到赵达裕、彭伟国、胡志军等,都是在越秀山体育场上打滚拼搏,一举成名。
多年以来,号称华南虎的广东足球队在这里与多支国外劲旅较量,均能保持不败的骄人战绩,传为美谈,被球迷们看作是广东足球的一块风水宝地
粤秀公园运动场
民国时期越秀公园航拍,这便是运动场就是今日越秀山体育场前身。

6

中山纪念碑

中山纪念碑与水塔,拍照机位估计是盘福路的象岗山,一座小山丘。从靠近中山纪念堂的侧面走百步梯,走498级就是中山纪念碑。
另一条道路,从镇海楼门口出来,右走100米再走上剩余的阶梯就到了中山纪念碑。
中山纪念碑是为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而建的,它位于观音山顶上,循“百步梯”上蹑498级可通达。
纪念碑建于1929年,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在当时那个年代,吕彦直可是国内建筑界的名人。
孙中山纪念碑与中山纪念堂同处于广州城传统城市中轴线上,连成一体,成为广州近代城市的标志。现为国家级重点文明保护单位。

6


明绍武君臣冢,位于越秀公园南秀湖畔,是明绍武帝朱聿篗及苏观生、梁朝钟等君臣十五人的合葬墓,已被广州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伍廷芳墓,位于越秀山孙中山纪念碑的东面。伍廷芳是我国近代外交官,先后任司法总长、外交部长、代国务总理等职。

7


城墙
据明黄佐《广东通志》载,当时广州城“周长三千七百九十六丈、高二丈八尺”。有城门、城楼、敌楼、警铺等。“
崇祯十三年(1640年)增筑北城,将城墙培高七尺,增厚墙基,并且每隔二十丈置有台阶,以便在城墙上落”。

越秀山明朝城墙现存总长度为1137米,除镇海楼外,只剩下高度不等的残垣,其他有关建筑已荡然无存

 
 

8

越秀公园内一些鲜为人知的文化宝藏:

建国后的北秀桥
那时候的“划艇仔”
越秀山启秀楼
 广州美术馆位于越秀山镇海楼东侧,是一座近代所建的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文化建筑。
五羊石像屹立在公园的木壳岗上,是广州市重点保护文物,它建于1959年,由尹积昌、陈本宗、孔丘传3位雕塑家创作。
“楚庭”,传说广州最早的名字。相传周夷王八年(前887年),楚国国君纪念粤、楚人民来往的友谊,特设置“楚庭”纪念。
越秀山百步梯东侧,有一个刻着“古之楚庭”的石牌坊,记载了这个史实。

越秀公园神奇处需细心留意
历史的足印就隐藏在细微中

粤式经典,不容错过:
请回答1995:属于广州人的母亲河!
疫情下的广州长洲岛:细寻你错过的文化宝藏!
广州!正在消逝的十年,属于我们的回忆

致力于粤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