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越秀山故事》征文:晚清与民国时期报刊中的越秀山(何有贵)

 庐江书院 2021-11-15

晚清与民国时期报刊中的越秀山

或是因为有镇海楼,或是因为在广州城北,或是因为可以俯瞰整个老城,或是因为独特的风土与地貌,在广州历史上各类文献中,越秀山(也称观音山、粤秀山)成为各类报刊杂志报道的焦点。特别是进入民国时期,有关越秀山的文章与图片层出不穷、屡见不鲜。越秀山,是文人墨客怀古之地越秀,是广州千年军事重地,是广府文化风俗之地,是城市建设延伸之地。

文人墨客怀古之地

千年以来,越秀山始终是域内外人士来广州必游之地,其中不乏很多文人学士,留下了很多游记类的文章和诗词,其中尤以诗词为著名。

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始超越广州,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各类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其中很多内容是反映广州和广州越秀山的内容。比如《大陆报》是一家创刊于1902年上海出版的报纸,该刊主张“以欧洲大陆为师,以非洲大陆为戒”。有力地推动的革命派思想的宣传。在1905年第三卷就刊登了一篇题为《中秋登越秀山》,文中写到“幔亭高会集车巾,灯火层城眺望真;天上琼楼仙界迥,山中桂树露华新。年年箫管珠江月,处处戈船瘴海尘;独据胡床且吟啸,眼前风景正宜人。”诗中的描述会让人产生一种跃跃欲试一登山高的欲望。同样在另外一期的《大陆报》中以《粤秀山秋兴》为题也写到“越王台上气萧森、启秀楼头秋浅深”等气势磅礴的诗句。同样创办于1922年1月在上海的通俗文学刊物《快活》在其第30期《秋日越秀山怀古》,“苍茫吊古独登台,极目天南瘴雾开,一代兴亡悲黍麦,千秋霸业胜蒿莱,胜荒禁苑耕残瓦,潮落珠江冷劫灰,回首玉钩斜畔路,素馨寂寞锁寒晖。”见诸于报端的,不仅仅是上海。《国学论衡》是一本创办于1933年6月的杂志,出版地是江苏苏州,在其1933年第2期刊登了一位名叫金天翮写的一首《越秀山怀古》,“歌舞冈前路,春分花事催;满城鹧鸪叫,步上越王台。函夏有真主,炎荒养霸才;掀髯接严陆,气宇想雄恢。”

广东国民大学文法学院学术研究社发行的《民钟季刊》属于广东国民大学第一学院发行的学术刊物。该刊内容涉及面广泛,为研究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方面都提供了一些资料。也不时的刊登一些诗歌的作品,比如在1935年《民钟季刊》 第1卷《粤秀山怀古》,“独倚危栏向晚风,佗城残照夕阳红,沧桑此日悲南国,禾黍当年忆汉宫,往事不堪闻塞马,伤心还许问哀鸿,空首霸迹原无谓,且付寻常谈校中。”《文学研究社社刊》1922年11月在香港创刊,作为香港的旧派文艺期刊,该刊介绍古代论文书牍,研究文学论著,刊登诗词歌赋等内容。本刊对于推动民国时期的文学与戏剧的发展,研究文艺理论和思想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此外,本刊也对于研究民国时期的文学刊物提供了一定的资料。1923 年《文学研究社社刊》游越秀山(七絕四首)第9期“环城西望倚楼台,秋入遥峰夕照开,借问江山留胜迹,振衣千仞待谁来,昨梦山灵约我游,梦回高占粤山秋,秋风吹入闻歌舞,不为仙来不肯留,占尽名山不独立僧,将军旧垒筑层层,最怜一片峰如画,也共英雄阅废兴,又换红羊到木棉,五层楼上散烽烟。名山今日开生面,无复春分斗杜鹃”。

千年广州军事重地

千年以来,广州城北即越秀山一直省城的一道屏障,进入近代以来亦一直如此。顺治七年二月,尚可喜带领的清兵合围广州。首先就是从城北进攻的,十一月初一日,清军集中炮火轰击西北角城垣。第二天该处城墙已被轰塌三十丈,尚可喜、耿继茂亲临前线督战,指挥清军从阙口攻入城内。清军占领了广州。清统治期间,先后在城北建了五座炮台,分别是顺治十年建的永宁台、耆定台、拱极台,雍正十一年建的保极台、保厘台。永宁台又称永康台,被称为四方炮台,曾是广州城防炮台中的核心主力炮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特别它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名声大振,因此在战后得到重建。

进入民国时期,位于城北的越秀山仍然是兵家必争之地。创刊于在1915年创刊于湖北武昌《崇德公报》在其第6期刊登了龙济光把越秀山变成“兵山”过程。文中说“广州城之粤秀山自经严密结构金城汤池之固”,一个是建筑“铁库储金”,“龙将军以国防储备金刻经拨定三十万元转为国务临时用款,不能用作他项支销,现特饬将此款运至山上洋楼之下厝铁库存储,计每包千元共三百包。炮楼命名 五层楼下建一炮楼名曰镇东楼,狗头山麓建一炮楼名曰镇南楼,三界祠后建一炮楼名曰振武楼,此三楼者以振武楼为最坚固,宽敞楼上驻扎军队,至其命名之意振武楼系以官名。军械社局 将军署出纳枪支子弹向来经由军械总局发给。龙将军以其手续繁多且于各营具领或换领,少数之军械尤为不便,现特于粤秀山设立将军行署军械局一所专司,本署储备出纳之事。”

于1921年在江苏吴县创刊《木铎周刊》在1924 年的第209期有一篇题为《紀遊越秀山》文章,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报道龙济光的“暴政”:“自龙济光自梧州入广州,以此山足以控制全城,与滇中之五华山等,遂入居此山,以山下之旧督练公所为督署,以山之观音寺为住室,毁除佛像,驱逐僧侣,并令山麓一带民居,悉行迁让,山之别馆名所,皆为部曲驻扎,沿山边筑炮垒,拆卸故材,以为改作,遂使崇楼君阁、遗墨旧题,涂毁殆尽。近山属地,并禁交通,直若专制帝王之宫廷禁地,丙辰以后,陆荣廷莫荣新相继主粤,亦居此山,至庚申年秋,莫败逃,山始略有游踪,名区胜迹,亦罹浩劫。”

1922年发生在广州的“炮轰总统府”事件,讲的就是陈炯明部队从越秀上炮击孙中山的总统府,迫使孙中山不得不离开广州,所以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第三次建立革命政权的时候,极为重视越秀上的防务问题。1923 年《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大元帥訓令第一○○號(中華民國十二年四月十七日)就是“令滇軍第三師第五旅旅長楊廷培 呈報派兵塡防觀音山由”,正文是这样写的:“近日省垣方面谣言四起传闻之下人心惶惶,然伏观环境未必事出无因,兹为慎重警戒防患于未然起见,地形之便不能不先请求,查看观音山高耸一隅居建瓯之势,地当扼要防守为宜,现由职旅派兵二营前往观音山驻扎,以期有备无患,一俟风吹草动平息秩序。”

广府文化盛行之地

《娱闲录:四川公报增刊》是属于《四川公报》的增刊,于1914年7月在成都创刊,由四川公报社编辑发行,该刊物主要介绍人物、各地名胜、异域时世近事,文字为半文半白话。在其第4期就刊登了一篇《粤秀山记》,洋洋几千字,比较详细的介绍了粤秀山历史风貌和发展情况,文章的开始说“杨越之山横陆梁面南北,,,,入南海蜿蜒磅礴,面东南走则白云山,山带三十余峰,其南出者为粤秀。自明永乐初,花英于山巅起阁曰观音阁,风教之习于南海者尽;且久至今,粤人士女尤神之曰观音山——”观音阁历史悠久,建于南汉,最早叫悟性寺,后称万善寺。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个叫花英的都指挥(武将),曾到越秀山万善寺拜佛,感到寺庙太小,又隐藏在山林之中,不易为人注意,于是,将此寺扩建,并改名为观音阁。观音阁在以后各代又有修缮,其中较大的一次修缮是清朝初年。当时平南王尚可喜为建王府烧制了一批琉璃瓦,但由于颜色与规格与皇宫的建筑用材相近,最终,他未敢用于王府的建筑上,只好将这些建筑材料捐献给各大寺庙,其中一部分就用于修建观音阁。之后,观音阁一度改名为观音殿。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后,观音阁曾被联军占为指挥部。到了道光年间,观音阁后面加建了一座炮台,叫神安台。观音阁与神安台于1928年被拆除。1929年,在原址上建起了现在的中山纪念碑。该纪念碑由著名设计师吕彦直设计(中山纪念堂的设计者),建成后成为广州近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现在的很少人知道,越秀山曾是广州地区客家山歌的风行之地。《民间文艺》在1927年11月创刊于广州的一本周刊,属于民间文艺刊物。该刊由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编印,都是研究民国学术史、运动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也是研究民间文学的重要史料。其第2期就刊登了一篇文章,题为《越秀山麓客民唱山歌的风俗》。文中写到,广州越秀山山麓一带的地方,大部分是客籍人所居住的,客籍人有一种风俗,很有可纪念价值,就是在中秋明月之夜,彼此相约登越秀山唱山歌,妇女们或者不登山,就是巷口或门前,引歌高亢,歌声晴朗绝伦,闻于数里。------在中秋月高的前后,一到东山月上之时,就听得山歌的声音,远近闻作。十五六两夕,因为有圆月的缘故,唱山歌的人竟直通宵不寐,这里一处有人唱了,则远处一边就有人谱这他的歌调来和他,所和的或是嘲讽,或是赞美,但是无论如何,都有胜负之分的,换一种说法,就是”“一种有音韵的舌战罢了。有的是同性,有的是异性的,有的是开始是一个人,后来加入的人越来越多,就变成了”“团体战”,胜利的一方昂首高歌,战败的一方禁声而逃。有时候男子与女子唱的情投意合,往往因此就认识二成婚,也有的因为“战斗”太过,由舌战变成石战,比如有这样一首挑战的歌词:(女唱)唔使看啰,老弟!好看都是人家妻,我系月中丹桂女,唯人踏得敢高梯?(男答)唔系看你呵,阿妹!郎的心正妹深阁。我是五皇第三子,脚踏青云捧月归。(女唱)你唱歌不似唱歌声,好似田鸡蛤母声,不好被人捉呀到,菜刀斩来无放轻。

城市发展延伸之地

越秀山,像一位不老的圣人,见证广州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如果说早年的越秀山是兵家必争之地,那么发展到近现代,随着和平年代的到来,这里逐步变成了广州这座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民国时期,由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发行的交通专刊《道路月刊》于1922年3月在上海创刊,记载民国中期15年间全国道路建设情况的重要史料,其中多次提到广州越秀山的建设。1923 年《道路月刊》以《观音山將成康庄大道》为题报道说,“广州市政厅开辟观音山为公园,业已积极进行中,闻其所定计划除将该山地分等招人承领,以为开公园经费外,现拟开辟以下各马路以利交通:(一)镇海路由五层楼经海镇街直上白井后街;(二)镇东路由五层楼向东直行与越秀北路相接;(三)镇南路由五层楼南行绕镇南楼旧址与镇东路相接;(四)镇西路由五层楼西行经镇西楼旧址与盘福北路相接。以上路宽为四英尺。(五)应元路由康公直街与镇东路相接;(六)三元路由九龙街与三元路相接,以上路段是宽四十尺。

1931 年,由广州市市政府秘书处编《新广州月刊》在工务事項报道说,广州要“扩充越秀山计划”,“拟定扩充越秀山公园计划如下:一是建筑水泵机房一座,水池一口,以便抽水上山灌溉花木;二是讲全园道路改铺腊青,厚度为一寸,计划面积为1660英井;三是增建设八角亭二座,仿照中央公园之八角亭;四是建筑公共水厕一座,大小材料悉按照中央公园水厨之规划;五是增建管理事务处以及工人住室;六是建筑飞禽栖息所一座,长度为四十英寸;七是建筑望远台一座,高约八十呎,台上设望远镜一副,以供市民游览,藉以观全市风景,附设气象台一所,以为测验气候之用;八是砌石凳二百张;九是园内公共运动场之布置,拟将该场之四周斜坡,全部铺上草皮,并安设石凳于行人路侧,以碑参;观运动者休息;十是进一步增加院内花卉树木培植工作;十一时将越秀山之公共运动场该为露天剧场一所。紧着在《新广州月刊》在1932年刊登说”公用事項开放粤秀山水塔”,说的是“自来水委员会,对于市民用水,积极改善,增步新建机房,粤秀山巅之水塔,亦已完成竣工,等待该塔接驳水厂以及内街用户所有总管,现在正加紧设置,查该水管直径三呎容积颇大,现将安装完竣,市民很快可以用到水,届时市民食水,当能充分供应,毋虞缺乏矣”。

小结

“六脉皆通海 青山半入城”是对广州“云山珠水”的真实写照。如果说“青山”是指“白云山”的话,倒不如说它是指“越秀山”更为贴切,因为在千年前,越秀山开始成为广州城的一部分。百年前,越秀山开始纳入广州城市建设范畴。越秀山已经成为广州无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何有贵 新闻主任编辑。自2016年起,创办微信公众号《广州旧闻》(ID:gzjiuwen)自媒体,已经推送原创作品500多篇、450多万字,平均每篇浏览量逾万。

来源:广东省文化学会何媒工作室

发布:何金德导演工作室(媒体矩阵)

推荐专家:孙启军

责编:何金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