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和名师的距离有多远

 lirenhua 2012-04-23

以前一直把名师神化了,如同站在山脚下仰望高山一样仰望着名师,觉得他们高不可攀,觉得自己和他们之间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觉得穷我一生也难以企及他们的高度。却从未仔细思考:自己和名师相比,究竟缺少什么?也从未深刻反思:怎样才能缩小和名师的差距?

但读了一本又一本教育书籍,循着一个又一个名师的成长足迹,走进一个又一个名师的成长故事,感悟一个又一个名师的心路历程,我发现褪去名师的光环,他们只是一群普通教师,有着如我们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有着如我们一样失败的经历,有着如我们一样迷惘的时刻,有着如我们一样失意的泪水。但他们又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有着愈挫愈勇的精神,他们有着深刻反思不断反省的精神,他们有着坚定理想坚守信念的精神,他们有爱心、有耐心、有善心、有恒心、有童心,他们挚爱痴迷于教育事业,他们热爱学生享受教育,他们以自己非凡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撑起一片成长的蓝天。

反观我们自己和名师的差距,我觉得最大的一点就是学识素养。所有名师成长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读书学习,离开了读书学习的沃土,没有哪一个名师能凭空成长起来,读书对教师成长有着至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很多名师大力倡导在教师中形成读书学习之风,他们本身也正是读书学习的实践者和典范。

李镇西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实践者和典范。在谈到教师成长时,他提到了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一直坚持读书写作,他外出讲学,也不忘带两本书,利用乘车和乘飞机的时间阅读。教师要读什么书呢?他说“专业性的不用多讲,即教育教学理论。我在这里提醒一点,要走进经典,要贴近经典,要有人文性——历史的、政治的、哲学的,等等。”他平时比较注意读的书有四类:教育经典、教育报刊、人文菱、校园文学。大量的阅读让他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我是一名知识分子!”让他坚定了通过三尺讲台行使一个知识分子推动社会进步的神圣使命的决心。

高万祥也是这样一个实践者和典范。回顾自己50年的人生之路,他写道:“读书、教书、著书,不可一日无书;书迷、书痴、书友,一切皆因书缘。”他认为书籍是最好的“进修学校”,读书可以提升自己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教师”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底子,优秀的老师都是爱看书的文化人,一个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老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所以作为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把学校办成学习的团体,创建学校学习型组织,办一所真正读书的学校,让每一个师生都做一个真正的“读者”、都成为志同道合的“书友”。他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第一课就是读书修身。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读书学习可以拯救自己实现自己,教学、阅读、写作,三重境界,构成了他语文生涯的全部内容;三个轮子,载着他度过生命中神圣而平凡的朝朝暮暮。

走近名师,我们会发现,读书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不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

肖川说:“‘广泛阅读、仔细咀嚼’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

名师的成长历程让我们看到,伟大并不遥远,只要做个有心人,要进行细致的积累,多花点儿精力在教学上,花在对自己事业的追求上。做为教师,我们都想成为名师,都想成为有非凡人格魅力的教师,想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教师,这就要加强自身修养,丰富文化底蕴,要多读书。教师读书,既可以保持教学的“源头活水”,保持职业不倦不殆的活力,又可以保持心灵的润泽,灵魂的高尚,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教师。

对比名师,我们缺少得很多,理念、方法、智慧、技巧,等等,我们惟有沉下心来读书学习,静下心来教书育人,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找出自己和名师的差距,并尽力缩小和名师的差距。

走进经典,与大师对话,反思自己,砺练自己,提升自己,在读书中成长,在阅读中丰富,做一个终身学习的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