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语新感

 太阳下的森林 2012-04-24

(一)“温故而知新。”

  全句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语出《论语.为政》。意思是说,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又有新的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近来,常常随手翻一翻史籍一类书籍,读到一些名言警句,使人很受启迪,有些使人豁然开朗,眼前一片光华灿烂,真有醍醐灌顶之感。于是赶忙笔记。一有空闲便再三展读,细细品咂,真是齿颊留香,余味无穷。老祖宗的这些至理名言,既是传统道德的总结和张扬,几百年甚或数千年以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积攒下了无量的功德。及至到了现在,仍符合人性之善,符合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应该发扬光大才是。这便是“温故”的好处了。可是,现实状况却每每与此相悖,有的甚至形同水火。这常常又使我困惑:是古人错了,还是我们现代的人变了?如果是古人错了,那么,这些称得上经典的东西,何以能被历史的滚滚洪流淘洗流传至今?如果是现代人变了,那么,种种与传统道德相背离,与人性的真谛相忤逆的污秽行为,像荒草一样疯长且大行其道,就比较地不难理解了。就个人而言,这恐怕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知新”了。这种“知新”能不能“为师”另当别论,心中的忧虑日甚一日倒是真情实感。在时间的隧道里正在拼命往前赶的人们,也真应该放缓狂奔的步子,低下现在还在高昂的、藐视一切、自以为无所不能的头颅,深刻地检视一下自己的什么地方出了毛病,发生了问题,且赶快诊疗,以免日后沉疴不起而悔之晚矣。

  转念一想,一人之忧,难免孤漏寡闻,还是列出来一些,简单地与现实作一对照,让有此兴趣者自去判断,其不更好!

  (二)“崇让则人不争。”

  出自后汉马融的《忠经.广至理章》。崇让,是谦让别人。整句的意思是说,如果待人能谦虚相让,别人也就不会与你争高低了。

  多么崇高的道德风范标准。我国古代就有孔融七岁让梨的故事。你让着他,他也让着你,大家团结友好,和睦共处,心无旁骛地学习,生活,工作,进步,发展,提高。一幅多么令人向往的田园图景。陶渊明的《桃花园记》也不过如此。如果说陶渊明是空想的,那么,古代以至于现当代,也是有许许多多面对金钱、荣誉、地位、权力而毫不动心的高节名士而传为美谈。可是看看眼下,“崇让”不能说没有,但已像喜马朗牙山顶上的氧气,已日渐稀薄,甚至到了窒息的程度。见着一切有利可图的事物,像苍蝇逐臭一样,不少的人撕下平日的面具,明的暗的手段一齐上,不争得个你死我活,绝不罢休。还美名其曰为“毛遂自荐”,美名其曰为“竞争”,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等等。先不说毛遂老先生地下有知,会不会被气个半死,单说自然界的万物,如果像人类现在这样的不讲规则,不顾廉耻,拼死拼活地一路争斗下去,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不知已毁灭过多少回了。难道这个世界真的要毁于人类自己之手吗?我想是不会的。尽管大大小小的预言家们已经预测了很多次——那都不过是些故弄玄虚的危言耸听。但是,人类确实需要崇让精神。构建和谐世界需要它,构建我们自己的和谐社会更需要它。

  回来吧,“崇让”!

  (三)“好谈己长,只是浅。”

  这是清朝的申居郧,在《西岩赘语》里边说的,是说凡是喜欢夸耀自己的长处,喜欢吹嘘自己的本领的人,恰恰说明这个人是肤浅的,是不学无术的。

  肤浅的人还能进步,还能得到重用而受人欢迎吗?我觉得这句古人的话,和现代伟人的名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一些同类的意思。在过去人们的生活中,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也为各类各阶层的人所推崇。许许多多的人藏愚守拙,尽管书读得再多,学问做得再大,也感到自己的书仍没有读够,没有读懂,没有读通,学问没有做好,而是勤勤恳恳,孜孜不倦,有的毕其一生,至死仍感不足。这样的人是大智慧,是当时道德的典范,特别受到社会的尊重。可是看看现在,不管是否不学无术,狗屁不通,只要能够夸夸其谈,胡吹冒撂,说得天花乱坠,哪怕说自己能够摘下来天上的月亮星星,能够让死人起来行走,开口说话,也会有人相信。岂止相信,这样的一些人,还被冠以 “专家”、“学者”、“教授”甚至“大师”、“神仙”的名号,视频节目争相收看,各种讲座埸埸爆满,书籍出版一时畅销,码足了现币,出足了风头,真是名利双收。待到真正的有识有胆有为之士戳穿了西洋镜,便又出尽了洋相,许多人大呼上当。可是,当又一个“大师”、“神仙”飘飘欲来、兴风作浪的时候,他们忙不迭地又顶礼膜拜去了。

  这到底是谁的“浅”呢?

  (四)“好以言欺人者,无口者也。”

  语出清朝的冯班《钝呤杂录.家戒下》,是说喜欢欺骗别人的人,等于自己成了一个哑巴,他说出的话再也没有人去相信它。这里的“口”,是言语的意思。

  古人说,谣言止于智者。这在过去,界限是非常分明的。爱说谎骗人者,最没有德行,最没有人气,最被人瞧不起。我自小就听说过一个爱说谎的人,被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像温疫一样躲避着的故事。这样的人,有口不能言,有言无人听,还不是比哑巴更可怜——古人说的太对了!而如今这世道,谎说得越奇,牛皮吹得越大,传播得越快,相信的人越多,特别是在互联网的今天,瞬间便会轰动世界!就像现在的微博,虽然有140个字的限制,但什么都可以上传。一旦有“敏感点”,也不管是否事实(微博者一时也难以分辩),立即热浪一般滚滚而去。及至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之时,许多人悔之晚矣。当然,类似微博这样的迅捷传播,推动了社会的公开和公平,还民主权利于民众,还原了许多社会真相,挖出了一批隐藏很深的贪腐分子,也在激辩中明晰了是非,功不可没。但是,无故受到伤害的人的权益该不该受到维护?谁来能护?

  什么时候能真正实现“好以言欺人者,无口者也”呢?

  (五)“黄金累千,不如一贤。”

  现实与《意林.物理论》里面这句话的反差则太大了。

  不错,现实中是人才比什么都重要,没有人才就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多少个各式各样的有关人才战略的规划、报告、批示、讲话等等等等,都存储在它们应该存储的地方,但执行的力度如何,取得的效果又怎样?我所在的层次太低,“内部”情况无从知晓,从公开报道看,人才的的流失和浪费触目惊心。症结何在?市埸经济,价值规律左右一切。效益,也即是“黄金”才是实实在在的“硬通货”。但是,看起来“赔本”的真正意义上的“贤者”,永远是大于黄金的。这个道理虽然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就难了。所以,现实生活中便常常发生“纵有一贤,不如黄金累千”的悲剧。

  (六)“矜功不立,虚愿不至。”

  这是我们的传统经典《战国策.齐策》里边的话。意思是,夸耀自己功劳的人,达不到目的;凭空幻想的人,也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多少代流传下来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就是这么一个传统。可是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道理往往被颠倒了,这个传统常常就不灵了。有的人并没有真本事,做起事来既没有点子、办法,更缺乏魄力、胆略,工作成绩平平,群众影响一般,可汇报起来风生水起,一套一套的,把上级说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然后,在精心准备的现场请君入瓮。正当群众对这样的一些人议论纷纷的时候,他们却该升的升,该调的调,行情浮船似地眼看着往上涨。这时候有人放出话来:某某早就说了,他在这儿只是三天两后晌的事儿,哪儿哪儿的位子等着呢。开始有人说那是懒蛤蟆想吃天鹅肉哩。现在一看,人家坐的就是当初人家所盼的那个位子,天鹅肉还真的成了懒蛤蟆的盘中餐!此类事情看得多了,许多善良的人的心便渐渐地凉了。有人叹息道:如今这世事,真的是看不出门道了。按照这样的情兴,这句警句改为“矜功而立,虚愿实至”才对。如果祖先地下有知,不知同意否?

  (七)“宽则得众,敏则有功,公则说。”

  这是孔圣人说的,语出《论语.尧曰》。是说只要宽厚待人,就能够得到众人的赞赏和拥护;勤而敏就能做好事情,干好工作,取得功劳和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心悦诚服,高兴起来。

  这一千古以来颠扑不破的真理,现在除了后面一句仍是雷打不动的铁律,其他两条都被历史烟尘中的污泥浊水侵蚀的摇摇欲坠了。现在的不少人,一个个都变成了势利眼,乌眼鸡似的,谁宽厚,便以为你无能,没有本事,就不拿正眼瞧你,甚至专门欺负你。你越勤奋,越能干,越卖力,他越以为你傻B,你吃苦受累,活该。到头来往往是谁喊得最凶,谁得到的好处最多,而出力流汗的是没有多少份儿的,甚至连边都沾不上。要不然,社会上一度“不让老实人吃亏”的呼声怎么那么高?而“公则说”则亘古不变。看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八)“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

  《汉书.司马迁传》里的这一段话,可否能当成反观如今一些地方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既然“奸不生于不听款言”——“款”,这里当作空、不真实讲,且“贤与不肖”,“白与黑乃形”——“形”,这里当“现”理解,就是泾渭分明,能够鲜明的区别开来,那么,现在的许多恶言移行,甚至令人发指的种种勾当,以及黑白混淆,贤愚不分,有的地方,一些行业,连连出现重大事故而不能止,岂不是下面说“款言”而上面听之的恶果?

  政治要清明,社会要和谐,世事要太平,人民要安康,远离“款言”,杜绝“款言”赖依生存的土壤、空气和阳光,则是治本之策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