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漂来的北京城 寻京杭大运河遗迹(图)

 shanlieng 2012-04-24
 
查看文章
 
漂来的北京城 寻京杭大运河遗迹(图)
2012-04-24 6:13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为运河两岸书写了新的传奇。运河两岸伴水而生的村落,如璀璨的明珠,光耀着运河绵长的历史。这些伴水而生的村落数百年来演绎着运河人家的生活讲述着运河两岸流传的故事。

  漂来的北京城——皇木厂村

  皇木厂村村口 图片来源:北京晨报

  北京有句俗话说:“漂来的北京城。”为什么这么说呢?元代,大都的粮食、丝绸、茶叶、水果等生活必需品,大部分都是依赖大运河从南方向京城运输。而到了明代,建设北京城的砖石木料,亦是通过大运河运抵京城,于是民间老百姓就形象地说北京城是随水漂来的。

  明代,永乐皇帝称帝后,定都北京。永乐皇帝是一位非常有理想的皇帝,他要营建“史上最伟大”的宫城——紫禁城。当时营建紫禁城所需砖石木料只靠北京本地的供给是远远不够,为此营建紫禁城的砖石木料大量从南方运往京城。这些砖石木料体量巨大,如果走陆路费时费力,唯有走水路最为快捷省力,因此京杭大运河成了首选。

  可是明代通惠河浅涩,不能行船,南方走大运河而来的建筑材料不能直接到达北京城,只能先运到张家湾卸载,储存在张家湾附近,再走陆路转运至北京城里。因此在张家湾附近依据储存的不同材料而形成各种厂,如皇木厂、木瓜厂、铜厂、砖厂、花板石厂等。随着历史的发展,在这些厂中只有皇木厂、木瓜厂和砖厂形成了居民聚落,最后发展成村落,其中皇木厂是最为有名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小桥流水藏古迹,“最美乡村”皇木厂

  皇木厂村在张家湾城的北侧,土桥村的东侧,这是一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现在的皇木厂村已经发展成市级民俗旅游村,荣获“2007北京最美的乡村”称号。不仅如此,现在皇木厂村内还留藏着大量的运河古迹古物,使皇木厂村散发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皇木厂村近年开发旅游,使皇木厂村的名号在张家湾一带尽人皆知,因此寻找皇木厂村变成了非常容易的事情。我乘坐地铁八通线从城里来到通州区,出了地铁土桥站,向路人打听皇木厂村,很多路人指路说:“往东去,看见一座城门洞就到了。”“城门洞?”皇木厂村怎么还有城门洞,我暗自思忖,不过“城门洞”也成了我寻找皇木厂村的关键词。

  我按照路人的指引,来到了皇木厂村,果然在路的南侧看到一座雄伟壮观的城门,“好大的气派”,我在心里不禁为它喝彩。城门上有匾额,题写着“皇家新村”四个字,虽然城门洞是“现代作品”,但是能够修建出如此气派的城门,皇木厂村人的自豪,通过城门已经展现给了世人。我穿过城门洞,一路往南走去,行走了好久才来到皇木厂村的二道门,二道门的风格与城门大相径庭。二道门是由竹子搭建,更有些傣家的风格。

  走进村子,村内林木葱郁,小河潺潺,巨石、古树、茶亭、廊桥、宝塔构成了皇木厂民俗旅游村优美的人文景观。据村里人介绍,1997年,为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皇木厂村开始旧村改造,经过几年的努力,全村共建起了668栋别墅,使全村百姓全部搬上了楼房。走进村子一栋栋小别墅整齐地排列着,构成了别样的风景线。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皇木厂村藏着石权的塔楼

  石权巨石古槐香,运河遗韵古村巷

  皇木厂村人把在村子附近出土的有关运河的遗物,摆放在村内各处,使得我们来到皇木厂村就如同走入运河的“展览馆”。在皇木厂村的村口,放置着数块巨大的石块。这几块巨石可不是一般的石块,它们是竹叶纹石灰岩石,是千里迢迢从南方通过京杭大运河运抵京城的。1998年,修筑京沈高速公路时,在皇木厂村东南旧村处取土修筑路基时,从地下挖掘出土的。据史料记载,大运河古河道西岸是石厂旧址,明朝永乐年间,营建北京城的石料,从南方运抵张家湾码头都存储在那里,这些巨石就是石厂的旧存。

  皇木厂村口有一座五层的塔楼,塔楼是新建的,非常漂亮,村里人说:“在塔楼里存放着在皇木厂村出土的石权。石权就是秤砣,是在皇木厂新村改造施工中出土的盐运码头称量盐的遗物,现在已被文物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大、保留最完整、重量最重的石权。”我回来后查找到的资料记载,皇木厂村的南面、大运河西畔曾有江米批发市场,江米批发市场的南侧就是下盐厂,元、明、清时期,朝廷专营批发给华北、西北、东北地区的食盐就存在这里。1998年修路,在此地取土时,出土了两件石权,现在这两件石权就保存在皇木厂村,村里还特意在村口修建了这座塔楼,作为石权的“展览馆”。

  皇木厂村是明代皇木厂的遗迹,村子也因此而得名。不过随着历史的变迁,皇木厂已经消失,村中皇木厂的遗迹仅有一株古槐了。皇木厂村为了体现运河特色,在村内修建有一条人工的小河,河上白玉为栏,小桥流水,宛如水乡。我沿着小河西行,路边一株巨大的古槐引起了我的注意。古槐枝叶非常繁茂,巨大的树冠、粗壮的树干透露了古槐的年龄秘密。在古槐旁边有说明牌,我仔细阅读说明,方知这株古槐便是明代皇木厂留下的遗物。据说明牌介绍,自明永乐四年(1406年)到嘉靖七年(1528年),北京皇家建筑所用的珍贵木材沿大运河运到皇木厂储存,管理皇木厂的官吏在木厂周围种植槐树。经过600多年的历史变迁,其他槐树都已经无存了,只剩下这株古槐。这株古槐位于明代皇木厂的东南角外,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出皇木厂的大致位置。

  我在皇木厂村寻访古迹,据村民介绍,在村内还有大运河故道,这让我对这座古村更加刮目相看。大运河现在在张家湾一段断断续续,我以为这段大运河早已消失,如今得知在皇木厂还有遗迹,真可以说是意外所得。村民带领我沿着村里的小路向村的东北方向而去,在皇木厂村的一角,一排竹木搭建的长廊出现在眼前,长廊环水而建,在长廊的围绕中,一泓碧波荡漾期间,这里便是大运河的遗址。大运河自元代至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流经此地。古籍记载此处曾经是“舳舻千里,九省通衢”。在皇木厂村里的大运河遗址处建起一处运河景观,既是村民休闲娱乐场所,也成为运河遗址的纪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广利桥镇水兽 图片来源:京华时报

  地铁八通线的总站名为土桥,土桥村就在地铁站附近。土桥村也是因大运河而生的村落,村落取名土桥,就是因为村里有一座古桥而得名。不过桥虽名“土桥”却不是土做的,而是实打实的石桥。

  土桥在今张家湾村北,通惠河故道之上,其本名为广利桥。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通惠河由郭守敬主持督挖竣工,由西山经北京城流经通州八里桥,沿五里店、果园、九棵树、车里坟、东小马庄一线,东南流向今土桥村南,转向张家湾与皇木厂之间入潞河。通惠河上建有二十四座闸,借闸蓄水通航,这二十四座闸最后两道闸为广利上闸和广利下闸,其上闸在土桥村西偏南,据土桥村村民说1992 年船闸就地掩埋,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大运河上漕运非常繁忙,大运河北端码头设在张家湾,南方漕运物资由此下船,再经陆路运输到北京城里。为了方便行人车马,在通惠河咽喉必经之地,修木桥以供通行,此桥因地近广利闸而得名广利桥。广利桥桥面以灰土填垫夯实,因日夜车马人流不停,桥面旱时为土,雨时为泥,故俗称土桥。日久天长木桥不堪重负。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重修,改为石桥。据记载,石桥南北向,跨元代通惠河故道之上,独券平面,桥面以花岗岩条石砌成。东北向雁翅壁上嵌石刻一块,记乾隆年间重修经过。东南向雁翅嵌一块大石雕刻的镇水兽,护桥镇水,保佑商民通行。清嘉庆七年(1802年)以后,张家湾附近河塘收缩,运河被淤水浅,码头没落渐小,只有盐商停泊。此后,土桥渐被废弃,新中国成立后尚存石桥雁翅残段,镇水兽埋入土中多半。

  土桥村经过旧村改造现在已经是旧貌换新颜,那么广利桥是否还存在呢?这一次网络帮了大忙,我在网上搜索有关广利桥的信息,终于找到了广利桥镇水兽依然还在的新闻。按照新闻中提供的线索,我来到了土桥村。据新闻提供的线索显示,广利桥镇水兽在土桥村新建的小区7、8号楼之间。我很顺利地就找到了这处小区,走进小区一栋栋高大的楼房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按照楼身上的编号寻找着7号和8号楼。当我数着楼号找到7号和8号楼时,在两楼之间却并没有发现镇水兽,这让我非常焦急。我赶紧向小区的居民打听镇水兽的下落,可是我问了好几个人竟然都不知道小区里还有一个石头的镇水兽,还有的人说好像是有个石头雕的怪兽,不过被搬走了。听了他们的叙述我的心凉了半截,可是我还是不愿放弃,在我问过一个又一个人后,终于有一个居民说,“东边小区地上好像有个石头雕的兽。”我赶紧往东边小区找寻去,此时我才知道东边小区也有7号和8号楼,在两楼之间的空地上,我一眼就发现了我要寻找的镇水兽,只见它静静地趴在地上,好像在等待我的到来。我蹲在地上望着它,仿佛看着失而复得的宝贝。镇水兽低着头,如同犯了错误的孩子,又好像是受了委屈一般,在它的腰上有一道很深的裂纹,如同被人砍伤的刀痕。我听到过有关这只镇水兽的故事,据说当年这只镇水兽是个不安分的家伙,有一次它趁着夜深,偷偷溜下桥,来到人间干坏事,没想到正碰上关帝爷,关帝爷手舞大刀一下子砍在了它的腰上,留下了伤痕。镇水兽赶紧逃回广利桥,再也不敢祸害人间。想起这个传说,看着眼前低着头的镇水兽,越发觉得它低着头如同承认自己的错误一般。传说毕竟是传说,专家经过考证,为镇水兽正了名声,原来这只镇水兽腰上的裂纹,并非关帝爷所砍,而是因为原石质就有裂线,雕成水兽后,长久经日晒雨淋后自然断裂而成。

  这只镇水兽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原来广利桥的位置, 2004年土桥村旧村改造时,将广利桥掩埋,河道遗址被填塞。这只镇水兽也从广利桥雁翅上被拆离,并在河道填塞后,仍卧于原址。我在镇水兽旁边地上,还找到露出地面的一小段桥梁的残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佑民观 图片来源:通州区旅游信息网

  西有白云观,东有佑民观

  里二泗村在张家湾镇的东部,这是大运河边上伴水而生的重要村落。张家湾城三面临河,城东有通惠河,中有萧太后河,南有凉水河。萧太后河、凉水河与通惠河汇流后,流经张家湾城东门,行二里至里二泗村,汇入大运河。通行在京杭大运河上的船只,船头接船尾,至少八里远,因此在里二泗村一带一直流传着“船到张家湾,舵到里二泗”的说法。

  我第一次听说里二泗村名时,甚是诧异,不明白村子为什么取了这样 “怪”的名字,仔细查找典籍,据《析津志》中记载“李二寺,村寺同名”,方知元代,里二泗村西有寺名“李二寺”,村因寺而得名“李二寺”。到明清时期,因为李二寺村紧靠潞河、萧太后河、凉水河、通惠河四条河流,村子曾经名为“泗河涯”。清顺治年间,村名才因“李二寺”谐音而名“里二泗”。

  从典籍中的记载不难看出“李二寺”是里二泗村非常重要的寺庙,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决定寻找“李二寺”。里二泗村的“李二寺”现在还在,只是已经更名为佑民观了。佑民观在明清两代非常有名,素有“西有白云观,东有佑民观”的说法。不过,现在白云观为世人所熟知,而佑民观却知者寥寥。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佑民观前的牌楼

  嘉靖好道御赐名,天妃护佑保平安

  从北京城里去里二泗村和佑民观很是方便,乘坐地铁八通线到土桥下车,再换乘公交车就可以到达里二泗村。下了公交车,我一路打听着向里二泗村走去。远远地就看到了在村口立着一座牌楼,牌楼上写着“里二泗村”几个大字,看到牌楼我一阵惊喜,看来里二泗村就在这里。过了牌楼是一条一直向西延伸几乎看不到头的柏油马路,路的两边散落着几间平房,看上去并不像村落。刚刚才有的惊喜被犹豫所代替,“该不会走错了吧”,我这样想着。一路上难得碰见行人,我一直顺着马路向西走,感觉走了好久,终于走到了商业街,在这里村落的模样显现出来。街上热闹了,行人也多起来了。我赶忙向行人打听佑民观,很多人纷纷摇头,表示不知道村里还有这样的庙宇。终于有位老者知道佑民观,他还热情地告诉我去往佑民观的道路。我按照老人指的路线,继续向西,快到马路尽头时,向北拐没走多远,转过一个弯,眼前豁然开朗,一座簇新的庙宇出现在眼前。

  庙宇前一座精美的牌楼矗立着,牌楼上写着“古迹里二泗”。我在资料上看过民国时期佑民观的老照片,老照片上的佑民观牌楼与眼前的牌楼一模一样。佑民观在“文革”时被拆毁,现在的这座牌楼是照着原样重修的。

  佑民观的前身就是李二寺,李二寺的繁荣和发展与大运河息息相关。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张瑄亲率海船数十艘自上海出发,沿海航行入潞河,将漕粮运抵张家湾,开通了元代漕运航线,此后每年的漕运都非常顺利,漕运官兵将航行的顺利归功于“水神天妃”一路的护佑,便将“天妃”神像奉祀在李二寺中供人祭拜,于是人们也习惯将李二寺称为“天妃宫”。此后,随着京杭大运河的通航,张家湾成为重要的运河码头,而李二寺是随漕运入京商人的必经之地,明清两代来往商人都要来到李二寺祈祷风调雨顺,生意兴隆。李二寺更名为佑民观是在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道士周从善将李二寺扩建,他将此事上奏朝廷,嘉靖皇帝朱厚熜非常高兴,因为嘉靖帝本人就酷好道教,便钦赐“佑民观”之名。

  曾为四野储油库,“文革”期间毁一旦

  清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皇帝福临听说佑民观香火灵验,传说他曾经到佑民观祈求子嗣,顺治帝还出资重修此观,也正是在此时,村名始称“里二泗村”。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康熙皇帝率太子等众人驻跸佑民观,接见通州官员,巡视运河并商定运河修浚方案,亲书“保障漕河”赐予佑民观,现在佑民观牌楼的背面题额就是康熙皇帝所赐的“保障漕河”。

  1948年为解放北平,第四野战军某部在佑民观设置储备油库。1958年,佑民观改建为通州里二泗中学。可惜,“文革”期间这座重要的道观毁于一旦。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佑民观是2003年重建的。

  在佑民观门前,我看到地上有一处突起的如同桥样的设置,我蹲下身子,仔细查看,只见侧面写着漕河二字。里二泗村自汉代以来就在潞边右岸。元代京杭大运河通航后,漕船在村北穿行。据资料记载,佑民观门前即大运河,虽然现在里二泗村已经难以找到大运河的遗迹了,但是可以说佑民观是大运河重要的地理坐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