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州地理】一座寺庙引来仨皇帝,这个老村太神奇!战国就有人生息

 sixu986 2016-11-26

上上回说到漕运古镇张家湾的通运桥、古城墙,有读者透露出那么点意犹未尽的意思。


今天咱们说的还是张家湾,确切的说是张家湾东南十里处的一个村子,一个伴水而生的古老村落里二泗。


话说这个里二泗有多老呢?不算特别老,也就两千四百多岁吧!


        

         早秋十五潞河边,里二滩头一系船。

         为爱清风消溽暑,更怜明月满中天

                           ——明代通州人刘廷谏《七月十五日夜泛舟里二泗》


明代就叫里二泗,现在也叫里二泗,可是《元史》中却记载,这儿叫“李二寺”。奇怪,李二寺怎么成了里二泗恐怕很多当地人也未必说得清。


言归正传,蜿蜒三千五百里的大运河曾沿着里二泗滚滚而去,名扬四方的道教庙宇——佑民观坐镇其中,吸引着南来北往的香客,村南还藏有一片超过百万平方米的汉墓群,这样的村庄真的普通吗?


里二泗

 ·溯源

今日里二泗,早已经看不到大运河的遗迹,村里的工厂一家挨着一家,一条商业街人来人往,透着繁荣和兴旺。


在商业街中段的一个路口北行,穿过一条满是民居的长街,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历经沧桑、规模宏大的古刹出现在眼前,精美的牌楼匾额上写着“古蹟里二泗”、“敕赐佑民观”,这儿就是号称三千五百里运河岸边最大的道教庙宇——佑民观


战国时期辟荒成村

说起通州南部最早有人烟聚落地,里二泗算其一,其悠久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的战国时期,距今至少有两千四百多年历史。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人们披荆斩棘,辟荒为田,繁衍生息,渐成聚落。


到了西汉时期,这里已然是水美粮丰,人口渐多,出现了集市,渐成城邑。  经过两汉的社会发展,这里的人口越聚越多。


三国以后至五代十国长达七百多年间,北方“五胡乱华”,国家纷更,征战不已,藩镇割据,百姓争相南逃,这里也曾农田荒废,人烟减少。


契丹国从儿皇帝石敬瑭手中接过燕云十六州后,汉族地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里的人口又逐渐多起来。


里二泗村名由里泗河而来

说起里二泗村名的由来,还得从大运河说起。


众所周知,由通州到天津的运河,称北运河。北运河因水源、方位变化,又有潞水、白河、潞河、泗河等众多别名。


就说这个泗河吧,到了元代初期,漷县东南的白河因白河、萧太后河、凉水河、通惠河汇流而称泗河。


当时,白河从通州城东分成两股,一条从龙旺庄流向东南,一条从小圣庙经张家湾流向东南,两股又在西集镇和合站村复合为一,和合站也因此得名。


关于这两股河流,当时有里、外泗河之说,里二泗村在里泗河之畔,故得名里二泗。

 

李二寺原是白字先生惹的祸

那时里二泗面临大运河,就有一座道教庙宇。随着漕运兴盛,香客渐多,村中庙宇的名声越来越大。

 

而“寺”恰与村名中的“泗”同音,白字先生便将村名说成“李二寺”,后来还有人编了一个动人的李二修庙传说,由此假名传开。


到了明代嘉靖十四年,即1535年,村中重修庙宇,嘉靖皇帝赐名“佑民观”,“里二泗”村名也才拨乱反正,恢复正名。


通州文物专家周良表示,元史中关于李二寺的记载有误,现代史学家一致认为,由于编辑匆忙,元、金、辽史记载得比较粗糙,致使史书出现错误。

 


里二泗

 ·佑民观

民间素有“西有白云观,东有佑民观”的说法。


明清两代,佑民观远近闻名,是名符其实的京东道家第一福地、最大观场。


文物专家周良说,白云观是北方地区最大的道教庙宇,佑民观也的确是白云观的下院。


佑民观原称天妃宫

佑民观位于里二泗村西北角,占地面积约10亩,是一处四进院落。

观前的四柱三楼式牌楼集砖塑、石雕、木刻于一体,精致典雅,颇为壮观。站在牌楼以北,抬头就能看见康熙皇帝御笔所提的“保障漕河”四个大字。


过了牌楼是山门殿,进入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一重殿是关帝殿,左右有钟楼和鼓楼各一座,院内翠柏苍松,虬枝古槐,数块残缺石碑散落着。再往里,依次是大雄宝殿、金花圣母殿和玉皇阁。


《通州文物志》记载:

明朝嘉靖年前,佑民观称天妃宫,天妃即海神妈祖林默娘。古人以天为帝,以地为后,以水为妃,所谓天妃就是水神。


在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即1285年,漕运总督张瑄首次指挥海船,装载十万石粮米,自上海出发,历经艰险,顺利到达今张家湾处,转为陆运送去大都。此后每年海运都较顺利,漕运官兵都以为是天妃女神在保佑平安,就选在运河边的里二泗供奉天妃神像,久之演变成道教庙宇天妃宫。


在清朝嘉庆七年,即1802年以前,大运河就从佑民观门前经过,所以说佑民观是大运河重要地理坐标


 “金花圣母殿内供奉的金花圣母就是天妃娘娘,最初只是沿海水域信奉水神,后来逐渐影响到河湖地带,又随运河漕运盛行于此。”村民林广华说,里二泗的佑民观供奉着金花圣母铜像,也称娘娘庙。娘娘庙供奉水神,在北京的道观庙宇中尚属首例。


仨皇帝亲临佑民观

历史上,曾有三个皇帝来过佑民观。


第一个是明朝嘉靖皇帝


随着漕运事业逐渐发达,天妃宫香火越来越旺,原有殿宇已经不能满足香客需求,于是在明代嘉靖十四年,道长周从善将天妃宫扩建。


为扩大影响,就将酷好道教的嘉靖皇帝请到庙中,恳请赐名,于是得名“佑民观”。


想请皇帝就请来了,还御赐了名,这周道长的道行也是了得。


到了清朝,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也都曾亲临佑民观。


清顺治八年,即1651年,顺治皇帝听说佑民观香火灵验,慕名前来祈求子嗣。据说,当时顺治皇帝还赏银五百两,用以修缮庙宇。


皇帝都慕名来求子,那香火能不旺盛吗?!

 

再说康熙,在康熙二十八年,即1689年,康熙皇帝率领皇子和文武百官等众人来到佑民观,还在观内住了一宿。


就是那时,康熙皇帝在此接见了通州官员,巡视运河并商定运河修浚方案,并御笔亲书“保障漕河”赐予佑民观。


康熙曾下榻,还留下御笔,佑民观的远近闻名也是必然啦!


佑民观曾设中小学


如今,人们看到的这座佑民观是在2003年重建的,非常遗憾的是,这座享誉四方的重要的道观在解放后尽毁。


解放前后,里二泗村小学就设在佑民观东跨院的如意坛院。


1958年,里二泗中学也建在佑民观,大部分建筑开始被拆改为教室。


到了1982年,佑民观所有主要建筑悉数被拆改,全部改为新建教室,只存有古槐一株、残缺石刻6件及如意坛院。


1990年,里二泗村小学迁走,如意坛院也随之被拆除。

 

历经500载古槐是唯一幸存


佑民观内主要建筑相继拆毁后,唯一幸存的就是玉皇阁前一株树龄将近500岁的古槐


如今这株古槐的主干仅剩下挨着地面的一截,高约三四米,三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过来。


“由于年代久远,古槐树干里面早就空成了一个洞。1992年春节,有小孩在古槐周围放烟花,点燃了树干,不少枝干都烧断了。现在看到的这些枝叶都是后来滋长出来的,生命力太顽强了。这棵古槐可谓饱经沧桑,是活的文物,见证了佑民观昔日的繁华。”周良说,后来人们为了及时抢救,用一口铁锅盖住了树洞,周围用水泥加固,看上去竟和真的树干十分相似。

 

里二泗

 ·汉墓群


古墓频现 面积超百万平方米

北京市目前发现的最大地下文物埋西藏,就在里二泗村。

《通州文物志》记载:

位于里二泗村南的汉墓群,占地面积约120万平方米。1993年3月,市政府公布为地下文物埋西藏。


村民们说,原村南有三个大土坨,高近10米,占地约700平方米。


民国版《通州志要·疆域·古迹》中记载,这是齐国三杰的坟,叫殉良三冢。


但是这“齐国三杰”到底指谁,又为何叫“殉良三冢”,至今无解。


文革期间,生产队在这儿设窑烧砖,坨土用尽后,发现土坨下都是大型砖墓,遂挖取墓砖垒起了猪圈。


拆至半截,发现墓内的水很深,就找来农排泵抽水,抽了许久,墓内的水都不干,只好作罢。所以墓底至今还在,上面则被村民填平成为耕地。


1992年春,一个村办企业建厂垫基,用掘土机在村南耕地挑沟取土,沿南北向挑了4道沟,每道沟深3米,沟与沟相距约百米,每道沟中都发现几座汉代砖墓。


在村南偏东挖鱼池时,村民们也发现5座砖墓。至今,鱼池西岸尚存砖墓一片,有墓壁显露。


1998年春、2002年秋,又在此地发现过10余座砖墓。由此见证,里二泗村汉墓群面积之大,在京郊实属罕见。


“在村南口外旱河沟内取土时,两次出土了战国燕刀币。”周良说,可见这个村早在战国时期,经济已经十分发达,人口较多,故有大型汉墓群出现。


区文物管理所还在此处收集了很多出土的汉代灰、红陶片,可粘结成型的有灰陶高炳灯盏、红陶狮子狗俑等。


从出土陶片看,这处庞大的汉墓群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汉代时,这个区域的农业、畜牧业、制陶业应该比较发达,雕塑与装饰艺术水平也较高。


里二泗

 ·记忆

逢庙会香客香贩挤满街

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八,是佑民观庙会的日子。


“每逢庙会,这里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南北花会都来此争强斗胜,一决高低。除了正月,每年五月初一还要再办一次庙会。”念过花甲的村民林广华说,赶上庙会那几天,南来北往有很多人来烧香,卖香的商贩也是数以千计,挤满了一整条街,足有几里长,他们管这条街叫香道。卖香的多,烧香的多,观里的香灰就多,林广华常看见道士往外收拾香灰,一天就得运出去十几车。


 敲钟传递信息召集村民

年过古稀的村民林广东说,佑民观以前的钟楼比现在的钟楼大得多、高得多,小时候常和伙伴儿跑进钟楼里面玩儿,钟声浑厚肃穆,余音袅袅,几里地外也能听得清楚。


那时总发洪水,可是通讯还不发达,赶上哪儿起火或者发洪水,就靠敲钟传递信息和召集人们


  “出现场”淘宝   捐百块汉砖

里二泗有北京最大的古墓群早已不是秘密,年近七旬的村民周文元偏就执着于那些“老物件儿”。


30多年来,只要听说村里哪儿施工,他就追在推土机后面“出现场”,也淘到了不少“宝贝”。


前几年,周文元把自己攒了30年的一百多块汉代墓砖、陶片和冥器,全部捐献给文物部门。此前,也是他,向通州区博物馆捐赠了一个汉代的鸡俑


“文物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保护了他们,就留下了历史。”老周说,为了留下佑民观内石碑的碑文,他自学拓印。


“碑文逐渐模糊了,我就是想把这些保留下来,所以拓碑文,开始不会,就买书学,还找懂行的人请教,然后再一次次尝试。”老周说。

 

里二泗

 ·传说


李二攒钱修庙

说了这么多,终于该说李二了。话说佑民观在元代称李二寺,是一座佛教寺院。


传说原村中有一人姓李,排行第二,官称李二。他孤身一人,无家无业,白天给地主扛活,夜间住在河边的小土地庙里。


李二听说建庙供神就能使穷人过上好日子,决心攒钱修庙。他把平日省吃俭用剩下来的铜钱,一个个塞入庙内的小地窖里。不料,村里一些小玩童偷偷把藏在窖里的钱拿走了。


几年后,李二觉得攒的钱已经不少,可以买砖瓦木料了。打开地窖一看,大吃一惊,钱都无影无踪了。


可他并没有灰心,继续攒钱。这回他把钱装进土地爷像肚子里,攒啊攒,又过些年,想着该修庙了,又发现钱不见了。他依然继续攒。


一天夜里,他做了个梦,看见许多天兵天将,有的锯木刨板儿,有的凿石砌砖,响声嘈杂。不多时,河南村边建起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庙。他高兴地哈哈大笑。


睁眼一看,才知是梦,可怜的李二,一阵郁闷便与世长辞了。


奇的是,第二天清早,村民们真的看见河岸边突然矗起来一座大庙,就纷纷跑来告诉李二,不想他已经断气了。


村民都说这座庙是李二请天兵天将建造的,于是,就将这庙叫做李二寺。

 

 (通州时讯记者  张丽   摄影  常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