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自人体疾病的信号

 tuzididie 2012-04-24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的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有诸内必行于诸外”,其大意是“人体内部的某些疾病,可以通过体表特征(如皮肤、毛发、面色、舌象、五官、体液等)显现出来。因此,观察人体的某些异常变化可以了解人体疾病的轻重,病程的深浅;甚至还可以判断疾病的转归及预后。有助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下面本文就人体常见的一些体征变化与疾病的关系介绍于后,供读者诸君参考。

头发与人体健康

    头发是人体健康的测量器。头发的荣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身体的营养与健康状态。人体每根头发都有一个毛囊,毛囊的基底部有个毛乳头突入毛根末端膨大的毛球内,毛乳头内有血管供应头发的营养,毛乳头周围聚集着毛母角化细胞与毛母色素细胞。前者分泌一种叫角朊的硬蛋白质,合成头发,使头发茂盛;后者分泌黑色素,合成色素颗粒,使头发乌黑。如毛母细胞得不到制造头发的各种营养、头发就会枯焦、早白、稀疏或脱落。

    每个人约有10万根左右的头发,每根头发寿命为2-6年。头发的生长速度与年龄、季节有关。15—30岁为头发生长的旺盛期,夏天比冬天长得快些。

    人体的某些疾病或精神状态,也常常从头发的变化上反映出来。

   头发的颜色  头发颜色变化与某些疾病、情绪以及遗传因素有关。对于黄肤色、黑发的人种来说,以下的发色变化将预示着身体的健康信息:白发多见于老年人肾虚精亏所致,而青年人多系血热内蕴,忧愁思急,情绪紧张造成。如传统中“伍子胥过昭关,一宿愁白了头”便是这道理。此外,也有些人是遗传所致。灰白发常属营养不足,也常见于甲状腺机能失调、白癜风症等。灰发常见于贫血、糖尿病、斑疹、伤寒、严重精神创伤。枯黄发多属肾气不足,精血亏损,常见于肝胆系统疾病;头发稀疏萎黄,多见于小儿发育不良。黄赤发多见于营养不良、气血双亏、血热所致;如食糖与脂肪过多,血液中有酸毒素也会出现黄赤发。

    头发的脱落早秃  除个别与遗传因素有关外,多见于脑力劳动过度所致。斑秃俗话说“鬼剃头”多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与情绪、精神因素有关。

    秃顶多系双重性的机械作用——遗传因素与男性荷尔蒙(即雄性激素)在相互影响的结果。多见于男性,而女性则较少见。医学上认为缺锌也是引起秃顶的一个重要原因。

    头发的枯焦、纤细  一般地说,人体缺钙,头发会变得粗而干燥,人体内聚积着有害微量元素,如铅、镉、汞等含量升高时,头发也会出现干枯、无光泽的现象。老年人或营养不良,忧劳成疾时头发也会失去柔软与光泽。

    头发的分叉、折断、纵裂、卷束  一般多见于妇女,在头发梢裂开,形成一束细丝羽毛状,即所谓“开花头发”,主要是缺少氨基酸、铁质与维生素E造成的。此外,束状发,多见于牛皮癣、脂溢性皮炎造成;环状发、竹节发,常与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

眼底---观察健康的窗口

我们称眼底是健康的“窗口”,这是因为除了许多眼睛本身的疾病以外,还有许多全身其他系统的疾病也会在这个“窗口”里出现一些特有的改变。如颅内肿瘤、脑炎、脑外伤以及其他引起颅内压升高的疾病,在眼底都可以出现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这种病的早期表现为视神经乳头边界模糊、乳头高起三度(约1毫米)以上,且有充血发红,表面及周围可见出血条片,视网膜静脉怒张变粗;晚期表现为乳头颜色变白,发生视神经萎缩。额叶脑肿瘤可以发生一侧视乳头水肿,另一侧视神经萎缩的特有表现。高血压及动脉硬化者的眼底可以出现视网膜血管痉挛、变细,视网膜动脉反光带增宽,动静脉交叉压迫,视网膜出血和渗出,甚至视乳头水肿等。慢性肾炎和肾性高血压也可发生类似高血压的眼底改变,但视网膜水肿明显、颜色苍白等又是其特征,尤其是黄斑区放射状渗出改变,在其他疾病时并不多见。各种贫血和白血病、眼底除视网膜血管扩张,颜色变暗之外,也可以发生视网膜出血和渗出,而出血片中心的白色斑块又往往是血液病眼底所特有。糖尿病病人的眼底也有其特点,那就是血管的小而圆的点状出血(实际为毛细血管瘤)以及黄白色的硬性点状渗出等。妊娠中毒症的病人,眼底往往可见到视网膜血管痉挛变细,视网膜水肿,甚至视网膜脱离,视力受到暂时或永久的损害。其他许多传染病(如脑膜炎、脑炎等),眼底也可见到其相应的改变。就连被人们称为“特级癌症”的爱滋病也可在眼底早期发现棉絮状渗出等病变。

眼底检查可以对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估计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眉毛与健康

您知道我们每个人脸上那两道眉毛竟与自己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吗?祖国医学认为:眉毛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依靠足太阳经的血气而生,也反映着足太阳经血气的盛衰。《内经》上说:“美眉者,是太阳之脉血气多;恶眉者,血气少。”这里所谓恶眉,是指眉毛“无华采而枯瘁”。因此,眉毛粗长、浓密、润泽,反映了足太阳经血气旺盛。反之,眉毛稀短、枯脱,反映了足太阳经血气不足。

  眉毛的状况与肾气是否充足有关。眉毛浓密,说明肾气充沛,身强力壮,而眉毛稀淡、恶少,说明肾气虚亏,体弱多病。

祖国医学认为:观察眉毛形态对诊断疾病有一定帮助。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以及下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眉毛往往脱落,并以眉的外侧最为明显。而神经麻痹症患者,则麻痹一侧的眉毛较低,不论向上抬举,单侧上睑下垂时,病变一侧的眉毛显得较高。麻风病患者早期可出现眉部外1/3的皮肤肥厚与眉毛脱落。斑秃患者,也有眉毛脱落症状。眉毛直而干燥为女性月经不调,男性神经系统有疾病的征兆。眉毛仰倾,是胆腑将要绝亡;眉毛冲竖而起,则为危急的征兆;女性眉毛过浓表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眉毛不时紧蹙,是疼痛疾病的表现。

老年人由于气血不足、肾气渐虚,眉毛往往脱落稀淡。老人眉毛茂盛、秀美,被称为“寿眉”,长着“寿眉”者,大多长寿。民间传说中的老寿星有着一对长眉毛,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眉毛是不可随便用手去拔除的,有的女性为求细眉弯弯,常用力拔去许多“不称心”的眉毛。更有甚者将整个眉毛拔得精光,然后用眉笔或纹眉煞费苦心重新勾画,这样有碍健康。须知,眉毛并非无用之物。眼睛若无眉毛遮挡,汗水和雨水就会直流入眼内,刺激角膜和结膜,引起角膜炎和结膜炎,出现发痒、流泪、畏光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角膜溃疡。由于眉毛周围神经血管比较丰富,若常拔眉毛,便易对神经血管产生不良刺激,使面部肌肉运动失调,从而出现疼痛、视物模糊或多视等症状,还有引发皮炎、毛囊炎的可能。同时也会引起眼睑松弛、皱纹增多,影响美观。

白内障有先兆

老年性白内障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与发展的。不过,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视觉方面的异常改变。

飞蚊症  若晶状体浑浊位于瞳孔区,在眼前可出现位置固定不变的点状或片状阴影,特别是在光亮的环境下更为明显,但与玻璃体浑浊引起的飞蚊症表现不一样。玻璃体浑浊引起的飞蚊症随眼球转动飘忽不定,时隐时现,形状多变。

单眼复视或多视症  在白内障早期,由于晶状体有的部位比较清爽,有的部位已浑浊,这种不均匀的情况,使通过的光线造成屈折力不同,故在看灯或观月亮时,常有单眼的双影或多影症状。

昼盲或夜盲  这与进入眼内的光线强弱和瞳孔大小变化有关。白天亮,进入眼内的光线多,瞳孔就缩小。若晶状体浑浊发生在中央部皮质或核,即可挡住光线,则白天视力差,这就是昼盲现象。若晶状体浑浊位于周边部,尽管晚上光线弱,瞳孔扩大,但视力并不提高。因为瞳孔扩大暴露出来的周边部分是浑浊的,进入眼内光线并未增加,所以晚上视力差,这就出现了夜盲现象。

色觉异常  由于晶状体硬化,晶状体核又吸收短波光线,因此出现对视紫色及青蓝色障碍。或因晶状体吸收水分,出现不规则的肿胀,有时看灯可出现片状的五彩晕轮。

观皮肤知疾病

我国古代的医学家,常以察颜观色来诊断疾病,这就是所谓“望诊”。现代医学家经过研究得之,如果把人的皮肤平铺开来,成年男子的皮肤面积约为1.6平方米,其重量为3000克(不包括脂肪),约有200万条汗腺,还有着特别丰富的感觉神经。皮肤具有感觉、分泌、排泄、呼吸、调节体温、产生抗体以及调节机体代谢等多方面的功能,所以身体内部发生的各种病理变化,都可以通过皮肤而反映出来,也就是说,皮肤能够为判断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提供重要信息。

有些内脏疾病,往往通过仔细检查皮肤及其附属组织(如头发、指甲、粘膜等)而被发现,如内脏患有恶性肿瘤时,患者的皮肤会突然出现干燥和脱屑,气管炎或腹泻患者的皮肤也可见到轻度的无光泽,如果医生用手轻轻去触患者的手背或胳膊的皮肤,就会出现皱褶,依此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皮肤变薄,是皮肤退化的征象,常见于失水、营养不良或吸收障碍,还可以预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指甲凹陷多见于肺心病或氧气缺乏。手指甲上如果看不到指甲半月,则是低蛋白症的一个征象,一般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性肝硬化。皮肤变黑的人,排除了日晒等因素外,就应考虑到是否有严重的退行性疾病或恶性肿瘤。身上有黑色素斑,常见于胃肠息肉病,但其色素沉着多在口唇、口腔粘膜和指、趾端的掌面,呈黑色小斑点状。患有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的人,皮肤常有棕黄色大块色素斑。急性黄疸性肝炎或胆道阻塞患者,全身皮肤开始是鲜黄色,以后变为土黄色且无光泽,巩膜(白眼球)发黄更为明显。内脑干出血及贫血患者的皮肤多呈苍白色,而患有肾上腺皮功能减退症的人,皮肤和粘膜则呈现灰褐色或棕灰色,但界限不清,粘膜色素沉着可呈蓝黑色。烟酸缺乏症也叫糙皮病,是由于营养成份中缺乏烟酸所致,多出现对称性红斑且皮肤粗糙。黄褐斑,也叫蝴蝶斑,男女都可出现。女性在妊娠3-4个月后,脸上可出现黄褐色斑或淡黑色斑,大小不等,多分布在两颊、前额、口唇周围,也可见于鼻梁上或下巴等处。这种黑褐色斑绝大多数无病理意义,少数与全身性疾病有关,常见者为慢性肝病或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如子宫肿瘤、卵巢肿瘤、月经不调或闭经等。

观察皮肤颜色的深浅变化,必须随种族、本人平时肤色、人体部位以及日晒程度的不同而异。如果发现自己的皮肤颜色出现异常,应去医院检查,不要用化妆品来掩饰,以免延误诊断治疗。

观舌象知其病

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舌苔以及舌的形态的变化。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肉组织; 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系由胃气所生;  舌的形态是指舌在口腔中的位置、大小、厚薄。正常的舌象,是舌体柔软,舌伸出方向居中,活动自如,胖瘦相宜,颜色淡红; 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

当人体五脏六腑的阴阳失去平衡的时候,其舌象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病属虚者,其舌必浮胖而娇嫩,多见于贫血、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病属实者,其舌必坚敛而苍老,多见于伤食便秘、消化不良等;病属热者,其舌质必赤,苔多干涩黄厚,甚或焦黑起刺,多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重症肺炎等;病属寒者,其舌质多淡白,苔多津湿而光滑,多见于贫血、慢性肾炎等。凡病邪表浅者,其苔多薄白不干,多见于疾病初起、慢性病等不甚严重的疾病;病邪渐转深者,其苔则渐由白而黄,由薄而厚,由润而干,多见于脱水、酸中毒等。舌苔由白而黄,由黄而退,由退而复生新薄白苔者,为顺象,乃疾病好转之征兆;舌苔由白而灰,由灰而黑者,为逆象,乃疾病恶化之象征。如见到舌如去膜猪腰子样、镜面状、烘糕样等,表示胃气渐绝,病多凶险。

人体有病,何以能反映在舌头上呢?这与舌的特殊构造和生理功能有关。舌的粘膜表面有许多小而突起的舌乳头。较大的舌乳头内含有味蕾,能够感受味觉。正常舌乳头的浅层上皮有轻度的角化脱落现象,脱落的上皮与唾液、食物碎屑和细菌混在一起,共同形成一层薄薄的白色舌胎。舌内血管、神经分布丰富,且有较多的腺体,它是食物进入消化道的必经器官之一,也是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接触的要道。血氧浓度、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舌上皮厚度均可影响舌质的变化。当体内上述成分发生改变时即可从舌上反映出来。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很重视舌象研究。他们应用电子显微镜、超声波扫描、微血管造影、放射性同位素技术等各种现代化仪器进行研究的资料证明,舌象的变化与人体的疾病有密切关系。舌质红而光滑无苔的病人(牛肉样舌)多由于维生素B的缺乏;骨髓瘤的病人可发生巨舌症,这是由于局部有淀粉状蛋白或副淀粉状蛋沉积之故;舌乳头萎缩多见于糖尿病患者,其萎缩是细胞内氧化过程障碍的早期指标,因为构成舌乳头的细胞具有高度的代谢活性;某种酶系、循环系障碍或食物中缺少必要的营养物质影响代谢都可合并程度不同的舌乳头萎缩;舌伸出时偏向一侧为该侧舌下神经麻痹的征象;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神经官能症的病人,舌伸出时常有颤动;舌红肿、舌刺突出呈草莓状,是重症肺炎或其他高热性疾病患者常有的现象;舌边白霜样的尿素结晶,多为尿毒症晚期病患者表现的症状;舌边有时可见黄色素沉着,常为严重的阻塞性黄疸病患者表现的症状;舌苔黄而干燥,伴有大便秘结不通,常见于高血压、痔疮病人;舌两侧出现瘀血点,是机体内分泌代谢紊乱、色素沉着所致,更年期妇女常有这种现象;舌上出现很厚的黄苔不易刮去,多半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或胃溃疡患者的症状;舌苔中间出现一小块空白处,常表示体内缺乏营养,睡液分泌减少所致;舌的两侧边缘出现青紫色条纹或形状不规则的黑斑、瘀点,常见于妇女月经失调、痛经或子宫功能性出血,也可能是早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少数人可能是肝癌的症状;伸舌时出现颤抖现象,常是脑炎、甲状腺机能亢进、久病体弱或某些神经官能症的表现。

观察舌象,对医生诊治疾病帮助非浅。一般群众若能略知一二,佐以经常观察自己的舌象变化,则可对预防和治疗疾病起到良好的作用。

视哭辨病

“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经常听老人对夜里爱哭的孩子这样念叨着。宝宝怎么会成为“夜啼郎”的呢?原来,小婴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大脑皮层的发育较其他器官为慢,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较低,中枢神经活动的过程较弱,所以小婴儿除了吃奶以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睡觉。而且,小婴儿的条件反射尚未建立,他们分不清白天、黑夜,因此,出现日夜倒现象而成为“夜啼郎”。但是,待小儿长大一些后,虽能分清白天、黑夜,但仍有哭闹现象,常使年轻父母不知所措,心中干着急。其实,对于尚无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来讲,哭闹乃是常见现象。因为他们有口不会说,所以,“哭”便成了小儿的“固有语言”,也成了他们表达要求或痛苦的主要方式。小儿哭闹的原因颇多,但从医学上讲,可分为生理性哭闹和病理性哭闹两大类。

生理性哭闹的原因,最常见的是饥饿所致。引起饥饿的原因是喂奶时间已过或母乳不足、乳头凹陷、婴儿鼻塞、得了口腔溃疡、鹅口疮等影响吸乳所致。此外,婴儿口渴、睡眠不足、过度疲倦、衣着不适、尿布潮湿以及渴望有人搂抱、引逗等等,均可成为孩子哭闹的原因。孩子还会眯紧双眼、努力将自己的小指头靠近嘴边或放在嘴里吮吸。如果孩子的尿布湿了,便会眼泪汪汪,哭声很委曲,持续不断。如果孩子长到6个月左右,常有号啕大哭并有双手乱划、双脚步乱蹬的动作,可能是孩子长新牙的缘故。这些原因引起的哭闹都属于生理性哭闹,其特点是哭声响亮,哭闹间歇时精神状态和面色均正常。

病理性哭闹,大多是由于孩子身体某部有不同程度的痛苦和不适所致。其特点是突然剧哭,哭声尖锐呈恐状,四肢屈曲、两手握拳、额部皮肤皱起。虽经喂奶或将其抱起,宝宝仍哭闹不止。哭闹间歇时精神萎靡、面色苍白。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警惕,随时注意观察。如还发现其他症状,便应及时送往医院诊治。临床上以哭闹为突出表现的儿科疾病,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耳部疾病: 小儿容易溢乳,乳汁进入外耳道后容易得急性中耳炎。此时,孩子便哭闹不安、发热,用手压耳屏时哭声更剧。如果耳朵里钻进了小虫,那么,便会突然发出“哇哇”哭声,浑声乱动,但无眼泪。当外耳道患有疖肿时,除了哭闹外还有发热,局部肿胀、拒按现象。

二、腹痛: 急性肠道炎症、肠梗阻、消化不良、肠寄生虫病、阑尾炎等均可产生腹痛使小儿哭闹不安,哭声为阵发性,随腹痛的出现而哭闹、随腹痛的缓解而停止。哭闹时,可有面色苍白、出冷汗、呕吐、腹泻、便血,按摸腹部可触及包块。孩子常拒摸腹部,一摸即哭。

三、脑膜炎: 因颅压增高而感到头痛,于是小儿哭闹,此时,哭声尖锐,前囟门饱满、两眼凝视无神,颈部强直,不愿抬头、转头,四肢强硬不灵活。

四、急性扁桃体炎: 小儿因喉病而哭闹不休,多伴发热,拒乳,夜间哭闹更甚。

五、佝偻病: 又称“软骨病”,因缺少钙质和维生素D所致。小儿除哭闹外,还有多汗、易惊、烦躁不安、头发稀疏、方形头颅、囟门大、囟门闭合晚及鸡胸、蛙腹等表现。

六、鹅口疮: 是由白色念珠菌(霉菌)引起的。多见于身体虚弱或营养不良的婴幼儿,尤其是消化不良时更易罹患此病。此时,小儿的口腔粘膜有不易擦掉的奶块样白苔,孩子一含到奶头便哭。得了口腔炎的小儿口腔粘膜充血、水肿呈红绒状。口涎增多,一含奶头便哭闹,因而拒绝吃奶。

七、肛裂尿路感染:  也会引起宝宝哭闹。这种哭闹多发生在排便时。另外,还有大便带鲜红血液或小便次数增多的现象。

此外,得了尿布湿疹以及晓虫等疾病时,也可使宝宝哭闹不安。因此,家长应仔细查找孩子哭闹的原因,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视笑辨病

笑,最能体现出喜悦的心情。俗语说:“笑一笑”,少一少;愁一愁,白了头,“说明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笑能消除紧张,医治头痛,抵抗感染和缓和高血压等。因为笑能使肺扩张,好像作“扩胸运动”;笑能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笑能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促进食欲;笑还能加快血液的循环,使新陈代谢旺盛。因此,“笑”也是一种使人健康长寿的全身运动。

但是,“笑”并不意味着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也并不说明对身体有益而无一弊。在医学上,有时候“笑”还是某种疾病的症状之一呢!

精神分裂症人常有无缘无故独自嘻笑的现象。有时我们可以见到他们独立街头,嘻嘻发笑,自得其乐,这是一种痴笑。产生痴笑的原因有的是因为病人出现了“幻听”,即病人的耳朵里常“听到”有人对他讲笑话,引得发笑;或者“听到”别人赞扬他的话,因而发出会心的笑。有“孤立性思维”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终日遨游在自我幻想的世界中,好像在做“白日梦”一样。如一女病人,幻想自己找到了心上人,幻想与情侣结婚时喜宴的场面,又幻想自己生了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因而整日面露微笑,嘻笑不止。

对有些人来讲、“笑”本身就是癫痫发作的一种形式。有一种病叫作“笑性癫痫”,就是以“笑”代替了通常的癫痫抽搐发作。

智力低下的人常有一种特殊的傻笑。这种憨笑,尽人皆知,毋须敖说。

无法克制的笑,又没有任何可以值得发笑的因素,称为强制性发笑。这种“笑”,往往提示病人脑部有了器质性病变。例如,大脑细胞变性、动脉硬化等。最好去神经内科检查一下。

酗酒后也会出现狂笑现象,这是急性酒精中毒的一种表现。

在抑制症病人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真可谓“千金难买一笑”。即使偶尔出现一笑,那也是皮笑肉不笑,好像脸上涂了一层浆糊似的,表现为一种“苦恼人的笑”。

病态的笑,远不止以上这些。由此看来,笑的学问还真不小呢!亲爱的读者,愿您能经常发出来自内心的、有利于健康的笑声。

尿液异常测疾病

正常的尿液大都是草黄色或淡黄色。尿液颜色的深浅,视尿液之浓度而定。假如喝了大量的水后,尿的颜色可以变淡,反之喝水很少时,尿的颜色可以变深,在出汗多,而且饮水少的情况下,不仅尿少,而且颜色也深,这些都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变化,不足为奇。另外,尿液还会出现一些异常变化,这是某些疾病的表现,必须引起注意。

血尿  就是尿中有血。有时是尿出来就可以直接见到有血,临床称其为肉眼血尿。有时,肉眼看不见尿中有血,通过显微镜观察,可见到尿中有大量红血球,这种尿被称为显微镜下血尿。由于血尿排出的情况不同,反映病患也不同。例如,排尿刚开始,就有血尿,称为初起血尿,往往表明尿道有病变。排尿到最后时才有血尿,称为终末血尿,往往表明后尿道或膀胱颈部有病变。如果排尿由开始到终了全是血尿,由称作全程血尿,往往表明在膀胱颈以上的泌尿系统(包括膀胱、输尿管、肾脏)有病变。无论是哪种情况的血尿都必须警惕,这是患有泌尿系统疾病的信号!

脓尿  即尿中有脓性物。这往往表明泌尿系统有炎症,可以是一般常见细菌的感染或是特殊细菌的感染。泌尿系统发生结石,造成梗阻也可以造成感染。除此之外,泌尿系统结核也可以出现浓尿。凡此种种,均应到专科医师那里检查治疗。

尿液混浊  这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尿中有脓性分泌物,尿液混浊不再熬述。如果腹腔内淋巴管阻塞,便可造成肾脏周围的淋巴管扩张破裂,与集合尿液的肾盂相通,于是淋巴管内的淋巴液(似奶汁样混浊物)就经肾盂与尿液混合,致使尿液呈混浊状,被称为乳糜尿。有一些患有丝虫病的人,若未接受治疗,发展下去,便可出现乳糜尿。尽管如此,常见的尿液混浊,多是由于尿中含有过多的尿酸盐类(如磷酸盐)所致,如将该尿液置于玻璃试管里,可以发现混悬物逐渐沉积于管底部,如加入酸,同时加热,混悬物则会消失,尿液又变清亮。尿液变混浊的原因,可能与人体内代谢异常、血液中酸碱度的变化、甚至与甲状腺功能的异常有关。同时也应注意有无泌尿系统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的存在。

尿内含有气体、粪便或残渣  这是一种尿路与胃肠道相通的征象,是胃肠道内的食物残渣、粪便和气体通过与尿路相沟通的部位(常见于输尿管、膀胱、后尿道等),进入到尿路中的结果。凡有这种情况,必须立即就医,检查治疗。

异常排尿现象

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每天排尿大约4—5次,其中夜间为0—1次,每次排出的尿量约为300—500毫升。排尿时畅通、自如,无任何疼痛感觉。如果不是这样,就是发生了排尿异常。排尿异常有下列几种情况:

尿频  是指排尿次数增多的情况。平日喝水多了,精神紧张,以及夏季吃很多西瓜都会出现排尿次数增多的现象,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变化,千万不能误认为是有病。但有些病也会发生尿频。例如患有糖尿病、尿崩症,以及泌尿系炎症时就会出现排尿次数增多的现象。

尿急  是指排尿时有一种迫不急待的感觉。当膀胱和后尿道有炎症时,以及膀胱容量变小时均可出现尿急现象。但是精神紧张所致的尿急不能列为病态。

尿痛  是指排尿时尿道有疼痛的感觉。一般情况都是由于炎症所致的。如排尿一开始就痛,表明尿道有炎症;若排尿终末时痛则反映膀胱或前列腺有炎症,甚至其它病变。

排尿困难  主要是指排尿费力;排尿迟缓,时间延长;排尿时尿线变细或尿流中断。排尿困难最常见于患有前列腺良性肥大的老年男性病人。应知道,排尿困难主要是膀胱出口以下部位(后尿道、尿道)的病变。

尿潴留  是指尿存留于膀胱内排不出来,千万不能与无尿相混。无尿是肾脏的病变,由于肾功能衰竭不能泌尿,因此膀胱内无尿。通过检查膀胱有无尿,就可以将这两种情况区别开来。患有前列腺良性肥大的老年人,往往因为排尿困难,进一步发展为尿潴留,排不出尿而急诊就医。

尿失禁  就是控制不住排尿。常见的有3种情况:

1、由于尿道括约肌受到损伤,神经调节功能遭受破坏,不能控制尿,导致淋漓不止,这种情况在临床诊断时被称为真性尿失禁。

2、因尿道发生梗阻,膀胱收缩无力,以致尿潴留于膀胱,胀满后导致尿的外溢,称为假性尿失禁。一旦解除了尿道梗阻和潴留,就不会再出现尿外溢现象。

3、由于尿道括约肌发生病变而松驰,当咳嗽或用力时出现尿自然流出来的现象被称为张力性尿失禁。

总而言之,无论哪种尿失禁都反映了泌尿系统,尤其是尿道有病变,均应尽早就诊治疗。

小便为何分叉

男子在排尿时,常见到尿自尿道口出来时,有分叉现象,民间俗称小便分叉。很多人为此而疑虑。

1、偶发的排尿分叉   这是最为常见的,其原因大都是由于前尿道或尿道开口处临时有阻塞。例如,早晨起来排尿时可能有排尿分叉现象,那是由于一夜间,尿积存于膀胱内,膀胱内压力大,尿排出时力量大,使尿道口形态暂时改变所致。射精后,部分精液仍在尿道中,同时海绵体充血尚未完全消失,会导致尿流不畅通,也可能使人出现排尿分叉现象。再有大量饮酒后,导致前列腺充血,排尿不畅通,也可以发生排尿分叉。这些情况均属暂时的排尿变化,不是病态,也就不心疑虑。

2、长期性的排尿分叉  大多由于后尿道或尿道口处狭窄,甚至有慢性炎症后形成瘢痕,导致了尿液不能通畅排出。常见的有,反复发作尿道炎者,长时间后部分尿道内膜组织形成瘢痕,致使部分尿道狭窄造成排尿不畅。典型的病例是淋菌性尿道炎的后遗症。当然,在患急性尿道炎期间,由于尿道充血、肿胀、分泌物多,也可影响尿液的畅流而出现分叉现象。

再有包皮长、包茎所造成尿道外口部分狭窄;尿道内有小的结石阻塞亦可出现排尿分叉现象。凡有这种病因者,也应尽早就医治疗。

察粪便测疾病

大多数人也许认为粪便又脏又臭,因而排出之后不屑一顾。但如在排便之后瞧它一眼,对于保证健康,及早发现疾病还是非常必要的。

观察粪便主要应注意其性状,如颜色、软硬、粗细、形状,是否便秘、腹泻,粪便表面是否粘附有脓或血,排便后有无鲜血滴出,手纸上有否血迹等。此外,粪便的气味可因疾病之不同而有一定的特征,再结合临床症状,如大便次数的改变,出现里急后重的感觉等,更有助于诊断。

观察粪便一定要仔细,必要时还可将其排入便盆中,此时应倾斜便盆,以利于观察。

正常大便的颜色   大便的正常颜色为黄、褐色。黄色是胆汁中胆红素产生的颜色,褐色是受吲哚和便中含铁化合物的影响所形成。多食碳水化合物,大便为黄色;多食蛋白质时,大便呈褐色。如服用某些中药,大便颜色也会加深。但食物及药物也会改变大便的正常颜色,含叶绿素多的食物以及肝绿素制剂、铁制剂(治贫血的药)、炭末等,可使之呈绿色或黑色。所以根据大便的颜色判断疾病也应参考其它因素。

血液附在大便表面   象香蕉那样的有形便的表面粘着血液时,要考虑多半是痔疮出血,出血严重时可呈点滴状或喷射状,出血较少时仅在手纸上发现血迹。这种出血一般为鲜血,无脓,且不伴有腹部疼痛。患直肠癌、乙状结肠癌、肠息肉、直肠溃疡等病时也可在粪便上看到血液。年岁较大没有患痔疮的人,如发现便中带血应去医院仔细检查,以确定有无癌肿或息肉的可能。

红色的稀便   稀便有红色,应考虑是大肠粘膜出的血。这和未消化的西红柿、胡萝卜的红色不同。褐色便与粘液、脓汁混合在一起,是出血的特征。若红色稀便中混有粘液、脓液,应检查大肠粘膜有无炎症。

如肛门附近的直肠粘膜严重发炎时,可伴有腹痛、排便次数增多。患细菌性痢疾的病人,可排出粘液和血混合不均的少量粪便,没有太臭的味。而阿米巴痢疾患者多排出果酱样的大便并伴有腐败性恶臭。

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的菌群失调,也会发生肠炎,如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扁桃体炎后,突然出现血性腹泻,就可能是菌群失调造成的。

还有一种非感染性的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初期也有像痢疾那样的腹泻症状,但它的特点是病程很长。有时伴有腹痛。

应该警惕的是,结肠癌和直肠癌也可出现红色稀便,且便中混有脓及粘液,伴有特殊的臭味。患者大便次数增多、有时有里急后重的感觉。此时极易与溃疡性结肠炎相混淆,应及时找专科医生检查。

柏油样便   柏油样便见于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的大量出血(血量至少有60毫升以上)时。便呈黑色并有光泽,奇臭。柏油样便多为稀便,但也有成形的。柏油样便多见于十二指肠溃疡或胃溃疡的出血。此外,在食道静脉瘤出血,暴饮暴食后边连续呕吐,食道和胃粘膜交界处血管破裂出血时也能见到。不能忽视的是小肠溃疡、癌肿等有时也产生柏油样便。

普通颜色的腹泻   睡觉着凉,伤风感冒,吃得过多或过冷,都会引起腹泻,排出的多为黄褐色稀便。一般不发热,腹痛也不严重。这些病症虽不严重,但也进行必要的治疗。

大便变细或变扁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一般直肠癌后期,因肠腔狭窄可出现大便形状的改变(变细、变扁)。此时患者多伴有腹胀、腹痛、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肠腔出现炎性肿块或大的息肉时,也可能会发生大便形状的改变,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观步态辨疾病

步态不同,所反映的疾病也不同。比如:步行时病侧上肢屈曲,摆动动作消失,大腿与小腿均伸直,脚步向外甩呈划圆弧状,这种“划圈样步态”常见于中风后遗症。身体前倾,起步慢,以后逐渐加快,越走越快难以“急刹车”,其状慌张,见于帕金森氏症。抬脚缓慢,落地如跺脚,上肢前后摇晃,步态不稳不能走直线,似醉酒状,这种蹒跚步态见于小脑肿瘤或迷路炎等。双腿僵硬、两脚向内交叉、膝部靠近似剪刀样,步态小而慢,常作足尖踏地而行似跳芭蕾舞状,见于双侧大脑或脊髓病变,如脑性瘫痪或家族性瘫痪性截瘫。步行时挺胸凸肚,臀部左右摇摆如鸭行状,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特征性表现,也可见于佝偻病、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行走时病人将髋关节、膝关节提得过高,以避免足趾碰撞地面,多见于坐骨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病人。行走时下肢突然外甩,上肢扭屈,跳跃象跳舞蹈,称为舞蹈步态,多见于小舞蹈症。站立时两大腿靠近,小腿略分开,双足“下垂”似足尖站立,行走时象跳芭蕾舞样呈足尖步行。这是“公鸡步态”,多见于脊髓病变,如炎症、截瘫等。行走时脚突然高抬,骤然重心失去控制,闭目时不能保持身体平衡,行走时犹如腾去驾雾飘飘然,身体重心难以控制,称为失控步态。

还有其他一些病性步态,如精神病人受病态思维、感觉和行为的支配可出现许多稀奇古怪的步态。所以,一旦发现步态有异,应立即去医院检查治疗。

脸色与疾病

一个人的脸色与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医师们常常观看患者的脸色作为判别疾病的参照,这是由于全身气血的盛衰,常常从脸部颜色显示出来。身体健康的人,脸色红润,表示血气充盈;而身体不适的人,脸色白皙,表示血气虚衰。

健康人的脸色通常微黄,显红润而有光泽。不健康的人常常表现出多种异常的脸色来。例如苍白、潮红、青紫、发黄、黑色等。

苍白的脸色  这是由于脸部毛细血管充盈不足而引起的,中医认为此大多是属于虚症或寒症,是体质差的表现。此外,如大出血,休克引起毛细血管强烈收缩、甲状腺机能减退、慢性肾炎、铅中毒等,均会出现脸色苍白的现象。

    潮红的脸色  有生理与病理两种。前者出现于饮酒、日晒、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愤怒或害羞等);后者主要发生在感染引起的高热性疾病,为伤寒、疟疾、肺结核、肺炎等,如服用阿托品等扩张血管的药物,也可引起脸部短暂的潮红,大量服用激素后也会出现这种现象。此外,红斑狼疮患者、一氧化碳中毒者,也会出现脸色潮红的现象。

    青紫的脸色  大多是由于缺氧引起的,剧烈的疼痛常常使脸色苍白而带青紫。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等,也都会使脸色变为青紫。

    发黄的脸色  多由于肝细胞损害或胆道阻塞使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渗入组织与粘膜而造成,医学上称之为“黄疽”。主要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结石、急性胆囊炎、肝硬化、肝癌、胰腺癌等患者。此外,钩虫病患者由于长期慢性失血,也会出现脸色枯黄的症状。

黑色的脸色  中医认为脸色发黑是肾亏损的表现,故常用补肾药物给予治疗。此外,肝硬变、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心肺功能不全、肝癌等患者,也会出现脸色变黑。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如砷剂、抗癌药等也会出现这种现象。如是生理现象而形成脸色变黑,如老年性色素斑、妇女妊娠斑,则属正常,不是疾病。当您每天照镜时,不妨注意自己的脸色变化。

看唇色知健康

唇红润,湿燥适度,肠胃健康。

上唇颜色焦枯发焦或黯红,为大肠病变,并伴有肩膀不松爽,为口臭口疹、喉咙不畅、耳鼻不通等症状。

上唇苍白泛青、为大肠虚寒,泄泻、胀气、腹绞痛、不寒而栗、冷热交加等症状间或出现。

下唇绛红色,为胃热,并见胃痛、肢体重滞、噎呃、腹胀等症。

下唇苍白,为胃虚寒,会出现上吐下泻、胃部发冷、胃阵痛等症状。

唇内黄色,有肝炎迹象,若黯浊,肝胆一定不佳。

唇色火红如赤,是发烧,心火旺,呼吸道有炎症之征兆。

唇色暗黑而浊者,为消化系统功能失调,时见便秘、腹泻、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

泛白的唇色,为血虚的特征,血液循环弱,冬天四肢冰冷发紫,若营养失调,起居不良,容易导致贫血。

观白带知疾病

从少女经期开始到绝经期为止,都有一定量的白带排出。白带是阴道内的分泌物,它由阴道粘膜渗出物,宫颈腺体和子宫内膜的分泌物混合而成。

正常情况下的白带为白色糊状,无特殊的气味,量不多,仅能使妇女微有湿润的感觉。正常的白带对妇女的健康是有益的,它能起到自净的作用。因为它能经常保持阴道、子宫湿润,利于阴道杆菌的生长、繁殖,而这种杆菌所产生的酸性物质可以杀死混进来的病菌。但是,当白带量多、味臭、颜色改变或呈脓性状时,则预示着某些妇科疾病发生。

脓性白带:炎症渗出物、脓细胞、坏死的上皮细胞等,加上细菌的作用,使白带呈现黄色或黄绿色,且有臭味,为生殖器官发生感染所致。脓性白带常见于滴虫性阴道炎、慢性宫颈炎、子宫内膜炎或宫腔积脓、老年阴道炎等。

血性白带:即白带内混有血液。出现这种白带,有患恶性肿瘤的可能,如宫颈癌、宫体癌等。有些良性病变也可出现这种白带,如宫颈息肉、老年性阴道炎及宫内节育器所引起的副反应。

无色透明粘性白带:与鸡蛋清相似,或稍有混浊,这种白带多见于慢性宫颈炎、颈管炎。

泡沫性白带:这种白带多数是由于滴虫性阴道炎引起。除了白带增多外,往往伴有外阴、阴道的瘙痒,若再有化脓性细菌合并感染,则白带为黄脓样,且有泡沫。

豆渣样白带:白带中混有豆渣样白色块状物,有时这种白色物质粘附在阴道壁上,不易脱下,这是霉菌性阴道炎的表现,常伴有奇痒。

黄色粘液性白带:见于宫颈糜烂、慢性宫颈炎等,它是由轻度感染引起的。

白色粘液性白带:性状与正常时相同,量增多,这种白带见于使用雌激素之后或盆腔充血时,它是宫颈腺体和阴道粘膜分泌增多引起的。

黄色水样白带:多见于宫颈癌、宫体癌、子宫粘膜下肌瘤等,它是病变组织变性坏死所致,量较多。

总之,白带增多仅是一种症状,以炎症最为多见,特别是滴虫、霉菌引起的阴道炎,容易交叉感染。马桶、浴具、游泳池等都可成为感染的媒介物,故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阴部的清洁,如有白带增多现象,应及时就医治疗。

指甲-健康的晴雨表

指甲同牙齿与骨头都是人体最坚硬的部分。指甲具有保护脆弱的、布满神经的指尖免于受损伤的功能,同时有助于增加指尖的触觉与对小物休的控制。

正常的指甲,由于指甲下皮层内布满毛细血管,血液供应充分而呈桃红色。指甲包含有10%的水份。手指甲平均每星期生长0.5-1.2毫米,大约是脚指生长速度的四倍。手指越长,指甲生长的速度越快。较高的温度有利于加速指甲生长。这样,夏天指甲的生长更快一些,生活在南方的人比生活在北方的人的指甲生长更快一些,指甲在白天的生长速度比晚上快一些。同时,对于那些习惯用右手的人来说,其右手指甲生长快于左手,而对左撇子来说,则情况正好相反。

对于正常的指甲生长来说,良好的营养是必须的。如果营养不良或患有神经性厌食将造成指甲生长缓慢,还可能在指甲上形成横沟,营养缺乏也可能导致指甲易折损和变成碎屑。

异常指甲的特征,可以显示人体的健康状况。从观察下面几种典型的非正常指甲,可预测到人体可能带有的疾病。

拱形甲  指甲有一特别突出的上拱形并且位于指尖部。具体可分二种形态。(一)爪状甲,即指甲前端向上弯曲如鹰嘴状,多见于内分泌失调,循环系统功能有障碍者。另外,年龄已高或经脉瘀阻者,亦能见及此甲。(二)杆状甲,指端膨胀长大如鼓棰状,是由于长期肢端缺氧引起,常见于慢性呼吸系统如肺气肿、肺结核、心肌炎、心脏病、溃疡性结肠炎或肝硬化等。

反甲  指甲中央凹陷,边缘翘起成勺子形状,又称汤匙甲。可见于脊髓病、甲状腺失调、酒精中毒或风湿病;有的医学专家认为与体内缺铁有关,应该注意摄取含铁量丰富的食物。

凹线甲  指甲出现横向凹槽,可能来自于营养不良或其它可能影响指甲生长的严重疾病,象麻疹、心脏病、神经衰弱等。

棱甲  即指甲表面有条状突起,有的为纵棱,有的为横棱。纵棱最常于经常失眠及熬夜者,老年人指甲多见纵棱,这是生理老化的象征,年轻人指甲出现纵棱,应特别注意健康状况。横棱多见于急性热病,药物中毒以及一些慢性病如尿毒症、糖尿病等。此外,湿疹、皮炎、干癣及指甲根受伤均能见棱纹。

厚甲  指甲明显增厚,枯搞无色泽或脆弱,以老年人居多,也常见于甲癣、缺钙、类风湿、粘液性水肿、脊髓病变以及严重营养不良者。

薄甲  指甲比一般人明显变薄,会有压痛感,多见于精力不足,神经质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甲印  俗称甲半月,男性的比女性的略大,食、中、无名指依次递减,正常甲半月除了2小指外其余8手指都应有。甲半月偏小或半月数减少,属实症阳虚,较易疲倦;甲半月增大或半月甲数增多属热,多为气血旺盛或阴虚阳亢,易致中风。对大量肿瘤病人调查表明,寒型甲印者占绝大多数。

指甲剥离  多见于全身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未梢循环障碍、贫血)念珠菌感染,严重的烫伤者。

白甲  在指甲下的大部分皮肤呈白色,而正常的桃红色退到指甲上端,多见于急性失血及贫血,也是肝硬化的早期征兆。

黄甲  指甲生长缓慢,且指甲变厚和变硬,呈现黄色或黄绿色,引起的原因可能包括呼吸系统淋巴或甲状腺方面的疾病。另外,黄疸肝炎也可引起指甲变黄。

褐黑甲  指甲变黑或变成褐色说明可能有恶性肿瘤,尤其对于黑或褐黑色散布指尖周围,则问题更为严重,更应高度警惕。

红斑甲  指甲下有红斑点出现说明毛细血管出血,其可能是由于高血压、皮肤病、心脏感染或一些潜在的严重疾病的存在。

白斑甲  指甲下有白色斑点出现,则表示有蛔虫或最近患过病毒性感冒,此外极度疲劳,缺钙者亦易出现白斑甲。

紫色甲  指甲出现紫色甲多因瘀血及缺氧所致,常见于心脏病,血液病等。

当然,在受到外伤的情况下,指甲也可能出现异常。但是人们很容易识别。如果没有外伤的情况下出现上述异常现象,则应引起你的重视,防患于未然。

 

味觉异常与疾病

味觉异常,是指进食时受到异于常人的味道;或不进食时嘴里也有异常的感觉。味觉异常,是提示疾病的一种信息,应引起注意。

口苦:《内经》上有“肝气热”,则胆泄口苦之说,临床观察口苦多见于肝胆热证、肠胃热证等;在现代医学中则多为急性炎症的表现,而以肝胆疾病为多,这可能是胆汁排泄失常所致。癌症病人因甜味阈升高、苦味阈降低,吃甜的东西也会感到舌头发苦。

口淡:口淡多见于久病脾胃虚寒患者,外科大手术后病人食欲不振也会觉得口舌淡而无味。口淡在炎症感染中也常出现,但大多在疾病初起消退期,前者为邪尚轻浅的表现,后者则属邪退正虚之象。肠炎、痢疾等消化系统疾病也常有口淡,属肠胃湿浊或挟寒邪,虽属实证,但要注意不宜用过苦寒凉性药物。经临床测定,严重的口淡患者,对甜、酸、苦、咸诸味均敏感,味觉阈普遍升高。

口甜:脾胃实热、湿热郁阻、肝脾痰火内蕴的病人口舌可有发甜的感觉,古人称之为“脾热口甘”。研究证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致各种酶分泌异常,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加,刺激舌上味蕾而感觉口甜。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唾液内糖分亦增高,所以也常觉口舌发甜。

口涩:当舌头味觉细胞苦味阀降低,舌触觉感受异常时,可出现口涩。肝胆郁热伤阴或脾土衰败的患者,常有口舌干涩枯涩无味的感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或通宵不眠之后,唾液腺分泌减少也可感到口舌枯燥而涩。

口酸:中医认为口酸以脾虚肝火偏旺者居多,常见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与胃酸过多有关。

口咸:口咸以脾虚湿盛,肾虚火旺为多。因中医认为“咸为肾味”,临床上常见于肾阴不足,肾火上浮的神经官能症、慢性咽喉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口辣:口辣是咸味、热觉和痛觉的综合。中医辩证以肾阴不足、肝火偏旺为多,其次为肺虚痰热;在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时有所见;经测定,在室温18-22摄氏度时,正常人的舌温大多在33-35摄氏度,口辣患者舌温偏高,有时可达36摄氏度以上。此外,口辣患者的舌头粘膜对咸味和痛觉者较敏感。

 

睡相可诊病

良好的睡眠是保证小儿体格及神经发育的必要条件,特别是一岁以内的乳儿,其健康活泼的情况往往取决于睡眠质量的好坏。正常情况下,小儿睡眠时,一般是安静舒坦、头部微汗呼吸均匀而无声。但是,当孩子患病时,睡眠就会出现异常情况:

睡前烦躁、磨人、易惊醒,入睡后全身干涩、面红、呼吸粗糙且快、脉搏加快,这常预示着发烧即将来临。

入睡后撩衣蹬被,并伴有两颧及口唇发红,口渴喜饮,或手足心发热等症状,中医认为是阴虚肺热所致。

入睡后面朝下,屁股高抬,并伴有口舌溃疡、烦躁、惊恐不安等症状。这常常是小儿患各种急性热病后,余热未净所致。

睡眠时哭闹不停,时常摇头,用手抓耳,有时还伴有发烧,可能是患有外耳道炎、湿疹,或是患了中耳炎。

如入睡后四肢抖动“一惊一乍”,多是白天过于疲劳或精神受过强的刺激(如惊吓)所引起。

入睡后用手去搔抓屁股,而肛门四周又见到了白线头样的小虫爬动,可能患了蛲虫病。

熟睡时,特别是仰卧睡眠时,鼾声隆隆不止,张口呼吸,这是因为增殖体、扁桃腺肥大,影响呼吸所致。

 

出汗--疾病的镜子

    人都会出汗,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或汗液的量、色和气味发生改变,则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一种提示,应引起重视。以下就是从传统中医学角度对一些常见出汗现象的解释:

    自汗  不是因为天气闷热、服用发汗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出汗称“自汗”。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多见于患有佝偻病的孩子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

    盗汗  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盗汗多因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阴不御阳,津随液为汗,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口咽干燥等症状。常见于肺结核浸润期患者。

    战汗  即全身战栗后汗出,是热性病过程中正邪抗争的一种表现。如战汗后热退,脉静身凉,表示邪去正安,元气恢复,是一种好现象。若汗出后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表示正不胜邪,正气随着虚弱下去,则是危重症候。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的初、中期。

    绝汗  指病情危重,正气衰弱、阳气欲脱时,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喘促,四肢厥冷,脉象微弱、时有时无等危症,是阳气将绝之象,多见于心衰、虚脱的病人。

    头汗  汗出仅限于头部。多因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多见于阳明热症和湿热症。若见于大病之后,或老年人气喘而头额汗出,则多为虚症。如重病末期突然额汗大出,是属虚阴上越,阴虚不能附阳,阴津随气而脱的危象。但小孩睡觉时也常常头部出汗,若其他无症状,则不属病象。

    偏汗  俗称“半身汗”。它见于左侧或右侧、上半身或下半身。皆为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或营卫不周,或气血不和所致。多见于风湿或偏瘫患者。若老人出偏汗可能为中风先兆。

    冷汗  指畏寒、肢冷而出汗。汗前并不发热,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迟沉、舌淡等寒症表现。多因平素阳虚、卫气不足所致,也可因受惊吓引起。

    大汗  夏季因内热太盛或服用发汗药过量时,都可导致大汗。此时应按原因加以处理,同时补充含盐分饮料。因为大汗可严重损伤津液,甚至三阴三阳造成虚脱。此外,手心出汗往往是精神过于紧张;胸口出汗是思虑过度;经常稍一动弹就出汗者,不是过于肥胖就是体质过于虚弱;糖尿病人的汗微带芳香;肝硬化病人的汗带有一种特殊的肝腥味。

观疹识病

  春天,是发生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旺季,小儿容易感染麻疹、风疹、水痘、猩红热、脑膜炎等出疹性传染病。由于这些疾病都表现为皮肤出疹,许多家长常将它们混为一谈。其实,这些出疹性疾病各有特点:

        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患儿发病后3天开始出疹,先见于耳后,以后按额头——面颊——躯干——四肢顺序出疹,疹子呈鲜红色斑丘状,指压后退色,疹与疹之间有正常的皮肤。

        风疹  由风疹病毒引起。患儿发烧1天后出疹,先见于面部,24小时内迅速遍及全身,面部、四肢稀疏、躯干尤其是背部密集,手掌及足底没有。

        水痘  由水痘病毒引起。患儿发烧同时或1天后就出疹,先见于前胸和后背,躯干部位最多,四肢少,疹子呈向心性分布。在同一个孩子身上可同时看到斑疹、丘疹、疱疹、结痂疹。

        猩红热  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患儿发烧1-2天后开始出疹,先从耳后、颈胸开始,疹子鲜红,24小时密布周身,疹与疹之间没有正常皮肤。周身疹子多,而在口的周围没有疹子,称为“口周苍白圈”。

        脑膜炎  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患儿发病后很快出疹,开始为鲜红色,逐渐变为暗红色的瘀点或瘀斑。疹子属出血性,指压不退色。脑膜炎是一种较为凶险的疾病,患儿除出疹外还会有高烧、头痛、抽风等症状,必须高度警惕。

尊麻疹  又称“风团”,是由于食入、吸人或接触某些致敏物质引起。患儿一般不发烧,疹退后皮肤不留任何痕迹。

看皱纹知健康:

皱纹是人成长、衰老的标记。医学专家研究指出,不同的皱纹形成能反映出不同健康状况。您不妨仔细观察自己的皱纹。

1、  面额出现斜纹,查查有无高血压?

2、  额头出现短的横纹,是神经衰弱、抑郁、焦躁的反映。

3、  眉间纹是鼻窦不太好的征兆。

4、  眼角鱼尾纹密,是听力下降、偏头痛的表现。

5、  眼袋严重是需要补肾。

6、  上眼皮皱纹密,是心脏不好的征兆。

7、  鼻梁出现皱纹,是膀胱和肾有病的征兆。

8、  有嘴角纹、下巴有深纹,得查查肠胃。

9、  颈部皱纹深,查查颈椎和新陈代谢系统。

闻气味辨疾病

气味辨病主要源于中医的“闻诊”。遇到急症时,如果受过训练的中医师能在几秒钟内就用鼻子作出准确诊断,要比先采集标本,再经检验室化验后进行抢救更经济、快捷、可靠。

烤面包味:常见于伤寒症的患者。

鸡毛味(刚拔下来的):多见于麻疹患者。

啤酒味:多见于淋巴结核患者。

苦杏仁味:口中有这个味道,可能是氰化物中毒。

花生味:可能误服了某种老鼠药。

大蒜味:除了是大蒜造成之外,有机磷农药中毒或误服磷化锌的人,口中也会出现这种气味。

烂苹果味:糖尿病人在病情恶化时,会产生大量酮体,口中便会散发出类似烂苹果的气味。

酒窖发霉味:见于伤口受细菌感染的患者。

汗液中带酸味:多见于风湿病。

氨(尿液)气味:多见于肾炎患者。当肾功能衰竭体内尿素含量升高,口中就有特殊氨味。

霉臭味:常有这个气味,暗示肝脏有病,严重肝病的人,在呼气时也会有这个气味,称肝臭。

观脐知病兆

肚脐,俗称肚脐眼。中医学称之为“神阙”。所谓阙,是古代天子居住的宫城之门的外观。肚脐好似神之宫城之门,因不再使用,故而奉之为“神阙”。

大多数人以为肚脐完成了“历史使命”对人体便没什么作用了,其实不然。如若肚脐受凉,就易引起腹痛等病。此外肚脐还会向人们传递身体的疾病信息。人们可以通过观察肚脐形状变化,来了解身体一些疾病的征兆。

男性的肚脐如果为圆形,并且下半部丰厚朝上为最佳。具有这类肚脐的人,大多精力充沛,肝、肠、胃功能较强。女性的肚脐,则以丰盈呈满月形,下部结实且有弹性为最佳。具有这类肚脐的女性,内分泌及卵巢功能一般都比较良好。

如果肚脐眼向上,形成一个顶端向上的三角形的人,消化机能普遍不良,一些胆、胃病患者的肚脐常常是这种形状。而肚脐眼向下。则有便秘的人较多,且可能患有胃下垂。肚脐眼小而浅的人,说明其体内激素分泌不正常。不论男女,这种人的体质一般较弱,且常常感到浑身乏力。

肚脐凸出的人,多半腹内有积液或是卵巢有囊肿。如果肚脐凹陷很深,这些人多半是腹内有发炎的症状,比如粘连性腹膜炎等。

还有一种肚脐的形状更特别,肚脐周围形同海蛇般缠绕一样,具有这样肚脐的人,多为肝脏有疾病,很值得重视,以免发展为肝硬化。

除了肚脐动态变化能给人们提供些疾病的信号之外,肚脐眼的位置也可预测疾病。临床研究发现,肚脐眼偏右的人,左腹横肌无力,常常是会出现十二指肠溃疡、肝炎及四肢关节痛等病;而肚脐偏左的人,临床常常出现的病症有腹泻或便秘、口臭等消化系统的疾病,也有的表现出呼吸不畅等。

不妨经常观察一下自己的肚脐,以便及早发现病疾的征兆,及早求医。

 

耳鸣—疾病的信号

耳鸣的发生率很高,根据英、美等国的统计资料,它的发生率占总人口总数的15-20%;国内尚缺乏耳鸣流行病学的调查数据,如按保守的10%计算的话,我国耳鸣患者当有1.2—1.3亿人,其中至少有1千万人耳鸣较重。这些患者不仅精神痛苦、烦躁不安,而且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与工作。耳鸣是一种常见症状,引起耳鸣的原因有很多,有时耳鸣也是某一疾病的先兆症状。

    耳鸣,它一般为低音调,如风声、火车或机器运转的轰鸣声;也可能是高音调的,如蝉鸣、吹哨或汽笛声。常见原因:

    外耳道疾病,如耵聍、异物、肿瘤或炎症肿胀堵塞等,其轻重与堵塞程度有关;

    少数慢性中耳炎患者可有耳鸣,但程度轻微;

    鼓室负压、听骨链黏连或固定等,均可引起耳鸣;

    耳硬化症的耳鸣较为明显,开始为间歇性低音调,以后逐渐加重,并可转变为持续性,这类患者甚感痛苦。

    内耳疾病所引起的耳鸣,多属高音调,呈间歇性或持续性,其程度常与病变范围、程度有关。

    在老年人的感觉系统退行性变化中,耳鸣也常是耳聋开始的先兆症状。

    血液循环系统病变也可以引起耳鸣,来自静脉者为嘈杂声,由动脉产生的耳鸣常与心跳的搏动相一致。

    高血压引起的耳鸣,一般为双侧性。

    颈动脉体瘤的耳鸣为单侧性。动脉硬化、心瓣膜病变等,也可引起搏动性耳鸣。

    另外在鼻咽癌就诊人数中,约有半数的病人有耳鸣现象。人的鼻咽部与中耳腔之间有根相通的咽鼓管,它可以调节中耳腔内的气压,保持鼓膜内外压力的平衡。鼻咽癌好发于鼻咽部鼓管开口的附近,癌肿压迫咽鼓管开口导致阻塞,引起耳鸣。

总之,出现耳鸣症状时,应该予以重视,及时查找原因,以便控制疾病的发展和防止疾病对人体的危害。

捏指自测疾病

 五指的指尖各有经穴,而且分别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有一个指尖感到特别疼痛时,表示与此经穴相关的内脏有某种毛病。

将指甲根的部位捏住然后用力压并转动,从小手指开始,一个一个的做,有没有感到特别疼痛的手指呢?

小指痛的人:是心脏或小肠有毛病。靠无名指一侧的小指指尖有少冲穴,另一侧有少泽穴。少冲与心脏有密切关系所以心脏病发作时,用力按压小指指尖,可使发作缓和些,少泽是小肠的经穴,小肠情况不佳时,可用力按压此指尖。

 无名指疼痛:可能是喉痛或头痛。在无名指的三焦经上有一个关冲穴,感冒发烧时揉此部位即可。

中指疼痛:中指上有一个中冲穴,位于包围心脏的心包经上,因炎热以致心脏受不了时,这里会感到疼痛。

食指疼痛:食指上有大肠经上的商阳穴,有便秘现象而压这个手指深感疼痛者,大肠一定有问题。

拇指疼痛:拇指中的少商经穴,与肺息息相关。如肺有疾患压这个部位时,会疼的跳起来。

试试您的手指如何?即使是轻微疼痛,也和那个手指的穴位有关联,表示所属的某部位衰弱了,此时,需要把那疼痛的手指仔细的揉搓,以使疾患尽速好转。

不仅是两手如此,也要以相应要领每天检查双脚,同时养成揉揉手、脚的习惯,长期坚持,可促进血液循环,使内脏尤其是心脏更为健康。

中风的早期信号

    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中风先兆症状是,头晕耳鸣、视力模糊、视物成双、平衡失调手脚麻木等,这类症状一般均能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据国外最近资料表明,鼻出血对以上患者,可以认为是比较准确的中风预报。

自我保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