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镜高悬”的由来

 秀水拖蓝 2012-04-25

古代的公堂之上常挂一明镜高悬的匾,意思是县令、知府等小小官员判案要公正廉明,能洞察一切而明辨是非。一块牌匾果真能对人、对己够明辩是非吗?

说起明镜高悬,它原于《西京杂记》卷三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说的是刘邦当年攻进入咸阳宫,见到仓库内有许多的金银珠宝。而让刘邦吃意外的是有一面宽四尺、长五尺九寸的镜子。最离奇的是这镜子正反两面都能照人。如照镜子的人用走近它,镜子里的人是倒立的。如用手捂着心口照镜子,还能照见五脏六腑。这可能是当年秦始皇用过的,所以明镜高悬,又叫秦镜高悬。后来,许多为官者为都于公堂之上挂起秦镜高悬的匾额,以表明自身的公正。可能是人们认为字绕嘴,边演变成了明镜高悬

其实,明镜高悬也好,秦镜高悬也罢,总之在古代官吏的公堂衙门之上悬挂了几千年了。但并没有能真正照见那些县令、知府的肠胃五脏或心肝脾肺,甚至黑与白还没整明白,更何况在明镜高悬下的勾当哪。

在南宋末年陈元靓的《事林广记》中就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个官员,因腐败被贬为县令。上任头一天,有个衙役为了把结他,用银子铸了个一斤多重的娃娃,摆在了明镜高悬匾下的公案上,对新县令说:禀老爷,家兄在大堂上恭候您呐。县令一看,大堂空空如也并无一人。只看到一个银娃娃摆在公案上。于是大喜,顺手将银娃娃揣于怀内。后来,这位衙役因事触怒了县令,在明镜高悬匾下的公案前坐定,将这衙役裤子一扒重打了五十大板。衙役喊冤说:老爷,请您看在家兄(银娃娃)的份上,放过小的这一回吧!县令一听更是发怒,说道:你家兄也太不够意思了,才见一面就再也不来了,亏你还有脸跟老爷我提起他!给我重重地打

      细细想来,东汉国舅梁冀、唐朝的李义府、南宋的贾似道、元朝的阿合马、明朝的刘瑾和严嵩、清朝的和坤,不都是在这块明镜高悬牌匾下残民肆虐、巧取豪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聚敛钱财、穷奢极欲、荒淫糜烂的吗。真是翻阅史册,贪官如蚁,流恶不尽。

应该说中国古代各朝惩治腐败并没有真的靠明镜高悬一类的牌匾来遏制,而是建立酷列的法条,但并没有解决问题。如:西汉惠、武帝时期就有规定:官吏若贪脏受贿,则一律处死,并陈尸市井示众;北魏孝文时期,凡官员枉法十匹,罪之死刑。《唐律·职制》中规定,官吏贪赃枉法的,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处绞刑;只受赃不枉法的,一尺杖九十,一匹加一等,三十匹处流役。绞死贪官。而在《唐律·职制》还有专治说情的条款,只要开口杖一百。明朱元璋曾下令,官吏贪赃银钱60两以上的,除枭首示众外,还要剥下皮来,在皮中塞以稻草立在大堂公座之旁,以警告继任者。而且朱元璋为肃贪,还发明了鞭苔、苦工。挑筋、剥皮、灭族等酷刑。仅洪武九年,发配流放到风阳的贪官就一万余人。

      由此可见严酷的法律尚不能禁止官吏的腐败,何况一块明镜高悬的牌匾。

 

感言:

1、腐败是有历史渊源的,是一种传统文化。

2、治国关键在于治吏,公正廉洁是好官吏的重要标准。

3、秦镜是万万不能高悬的,否则受伤的是当官的;明镜是很有必要高悬的,因为广告是为政治服务。

4、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人性道德坦诚交往,无需明镜之时,共产主义实现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