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骆敏《记承天寺夜游》

 清风空间 2012-04-25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把握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等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3、  了解苏东坡其人其事

4、  有节奏有感情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各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同学们,什么样的人被称为“闲人”?

如:清闲的人,无所事事的人、无聊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大闲人——苏轼

二、走进作者

请几位同学帮老师介绍一下苏轼

苏轼(1037年-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苏轼为人正直、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fèi)并称宋四家 他长于行书、楷书, 笔法肉丰骨劲, 跌宕自然。

过渡语:可是为什么这么个大名人却成了闲人呢?

补充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

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

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

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

的.

出示文章标题:记承天寺夜游

三、感知文本

1、  检查预习

请同学朗读课文,矫正读音

2、  问几个小问题:谁夜游?什么时间在哪里夜游?夜游干什么?

四、体会情感

1、  既然是赏月,那月色如何呢?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追问:(1)你如何知道这是形容月色而不是水呢?  “如”——像,表示把月光比喻成水。 2)“空明”二字不多见,该如何翻译?——清澈透明

3)翻译这句话: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请一生朗读

5)把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行吗?——“盖”可见作者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6)再请一生朗读

过渡语:这景色是如此美好,想来作者的心情也是不错的

2、  作者的心情果真不错么?作者的心情倒底怎么样,让我们到别的地方找找。

“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然”,……的样子

追问:(1)作者虽然兴致勃勃的起床了,但是他却低眉思考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

“念无语为乐者”——“念”,想到,想到没有与我一同游乐的人。

2)想想看作者从起床到这儿,表情有什么变化?由高兴转入沉思。请一生朗读。

3)作者怎么会没有同游的伙伴呢?

(补充资料)苏轼在《答李端叔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屡,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师小结:作者被贬黄州第四年,作为一个被贬谪的朝廷“罪人”,可以想见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念无与为乐者”更是一种悲凉。

4)这个张怀民又是何许人也,苏轼为什么去找他呢/

(补充资料)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1083)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

5)看来二人是同命相连,而且二人感情甚笃,文中有些细节可见一斑。

“遂至”二字下得十分轻淡,好象不假思索,却包含着能与之赏月者只有其人。“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

师小结:古人说:“隔千里兮共明月”,一同赏月者应是同心之人,今宵如此皎洁的月光,世上那些庸俗势力之徒是不配来欣赏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6)齐读最后三句,你读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师小结:“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最后这一句慨叹,诚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世间如此孤寂者又有几人呢?谪居的境遇,无时无刻不缠绕着他。虽然作者情怀豁达,尽力在排遣内心的苦闷,但消极的情绪还是无可奈何地流露出来了。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请学生朗读

六、背诵课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